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600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docx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

蒙氏有准备的环境幼儿案例

一、现状

在国内,蒙特梭利教育被大范围应用在了托班早教(15个月—3岁)和幼儿园(3—6岁)的范围内。

0—6岁恰恰是孩子性格养成和发展智力的关键阶段,所以能在这个时期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有准备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国内正统的蒙氏学校分布得不广也不多,而且学费高昂,不容易被广大的普通家庭所接受;另一方面,3—6岁的孩子,除了幼儿园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家庭环境中,或者处在有家人陪伴的环境中。

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要多过学校。

0—3岁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家庭环境,父母的陪伴方式就是影响他们身心智力发展的全部因素。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蒙特梭利所提出的“有准备的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可想而知,家庭当中“有准备的环境”就是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了。

二、常见疑惑

有家长可能要开始担心了:

我想为孩子在家中布置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家要面临着一场大装修,要把一切推倒重来,最后把我的家变成一个和学校一样的地方呢?

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的。

蒙特梭利在她最早建成的蒙氏学校的名字中,就有出现“casa”这个词,这个词本身就有“家”的含义,反而说明蒙氏教育环境是趋向于家庭环境来进行布置的,以便于孩子们能够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由活动。

所以我们在我们原本的家中搭建蒙氏环境是有优势的,我们只需要依据我们所掌握的蒙氏理念,对我们的家庭布局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可以形成一个带有自家风格的蒙氏环境了。

三、外部环境和人为环境

首先来看看有准备的环境包含几层意思:

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外部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层来解释。

外部环境包括家居环境的布置,还包括适宜的光线和温度,安静或舒适的声音氛围等;人为环境包括成人在环境中对儿童所产生的协助,引导或者干扰,阻碍,以及成人把自己习得的教育经验实践在孩子身上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

那么这么多的构成环境的因素,能够最直观地呈现出来的,就是家庭居环境的布置效果。

我们再来看看家庭蒙氏环境可以做出的几个常规分区:

爬行区,卧室区(卧室),游戏区,阅读区,餐厨物品体验区(厨房),如厕训练区(卫生间)。

下面我会利用一些典型的蒙氏环境图片,以及我家中的蒙氏环境做例子,向大家做一个直观的分享,便于大家理解。

希望能为有兴趣搭建蒙氏家庭环境的朋友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从小月龄宝宝说起。

孩子从会爬的那一刻起,他对家庭环境的探索范围就会随之扩大,眼睛看到的,手可以触及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我们的孩子就已经是一个渴望自由,热爱探索的“小人儿”了,我们的家庭环境就可以和孩子的发展需求配合起来了。

蒙氏家庭环境应该为小月龄的宝宝建立爬行区的环境,并将宝宝的玩具、书籍,以及其他可供宝宝自由探索的生活物品与爬行区结合或者连接起来

人为环境

首先要提到人为环境的准备,有些家长把宝宝照顾的过于细致,担心爬行期的宝宝磕到碰到,担心地上太脏太凉太硬,所以长时间的把宝宝抱在怀里。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是保护孩子最稳妥的方式,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孩子的爬行发展。

爬行是每个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爬行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的肢体协调地发展,外在的肢体协调练习又会引发儿童内部不可见的逻辑思维的建构过程。

所以要想你的孩子之后有更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要舍得排除“温柔的怀抱”这个阻碍,让孩子多爬一爬。

那么让孩子在哪里爬合适呢?

当我们环顾家中,多数情况下柔软的床铺或沙发会成为家长们的首选之地。

但是床铺和沙发的面积就那么大,孩子在爬行范围上会受限,而且床和沙发都存在有一定的高度,想必不少小月龄的宝宝在睡觉或玩耍的过程中都有过坠床的经历。

蒙氏理念下,我们建议让孩子回归最自然的爬行环境——回归地面进行爬行。

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孩子坠床的高度差解决了,孩子的爬行范围也扩大了。

当然在孩子接触地面之前,成人需要事先做好地面环境的准备:

包括地面的清洁和消毒,清理掉区域内所有的安全隐患(掉在角落里瓜子壳,靠在墙边的晾衣杆,墙面上的电源插孔等),水泥/大理石地面须为孩子铺好地毯或游戏拼版。

爬行环境

上面的图中就是一个蒙氏的爬行环境。

图中的爬行区布置在窗边,这样就保证了孩子的活动区域内有充足的自然光线;木地板上铺的是纯色的平织地毯(如果选用地毯,第一要注意地毯的花色:

尽量选择纯色的地毯,花色反复的儿童爬行垫会分散孩子工作时的注意力,不利于专注力的保持。

第二注意地毯的材质:

1.长绒地毯更已吸纳细菌和灰尘,不好打理;2.平织地毯表面平整,当孩子在地毯上进行球类、轮子类、积木类的游戏时,不会出现球或轮子难以滚动,积木搭建不稳的情况),地毯虽为孩子直观地划出了爬行区域,但因为孩子会爬来爬去,所以地毯外与爬行区域连接的地方,乃至整个房间内的地面环境,儿童可触及范围内的物品都要保证是安全的。

如果家中的爬行区足够大,家长又能够接受为宝宝设置地面床铺的形式,我们可以直接将儿童床垫与爬行区连接起来,这样,一个能够为爬行期宝宝提供充分活动自由的爬行区和睡眠区就一气呵成了。

爬行区周围可以配合摆放宝宝的玩具和书籍,但蒙氏环境中并不主张把所有的玩具和书籍一股脑地呈现给孩子,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选择工作时的难度,或者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又玩那个,不能专注于手中的工作,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我们一次只需要选择两三样最近孩子感兴趣的,爱玩的玩具,整齐地摆放在爬行区周围就可以了。

书籍也是一样,选出三到五本孩子近期爱看的书,以孩子能看到书籍正面的摆放方式陈列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阅读角,并且与孩子爬行区融合了起来。

其余的玩具和书籍可以收起来,做定期的轮换。

玩具和书籍摆放出来的同时,家长就要担当起“示范者”和“环境维护者”的角色了,逐渐培养孩子维护环境的意识了。

当孩子的活动环境需要整理的时候(玩具书籍放乱了没有归位),成人就要用轻缓、平稳的动作演示给孩子看,玩具如何整理,要摆放在哪里。

最初的环境整理工作,成人占主导地位,目的是让孩子观察学习大人整理环境的方式,我们可以在每天睡觉前,邀请宝宝一起参与到整理环境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建立起自主维护环境的秩序感。

继续观察图片,图中的环境在孩子的视线内为宝宝准备了一面镜子。

镜子对生命初期的宝宝来说是一样非常神奇,而且值得探索的事物,他们可以透过镜子观察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环境,可以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活动方式,也可以利用他们的想法来对镜子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探究。

所以家有小月龄宝宝的家长们,如果能为孩子添置这样的一面镜子,会是活动区域环境布置中一个很好的选择。

最后我们来观察图中宝宝的衣服,宝宝所穿的衣服也是一种会影响孩子爬行质量的外在因素。

有些家长会花很多心思为宝宝挑选各类时尚有创意的衣服,宝宝穿起来确实会可爱,但回归到“儿童本位”的思想中,宝宝最需要的是能够自由舒适的活动。

那么有些时装衣服的材质,衣服上的装饰品就会成为宝宝活动过程中的阻碍,使宝宝爬起来不舒服不自由,变得不愿意爬行。

所以家长在为爬行期的宝宝挑选衣服是,最好能够选择棉质、宽松、易穿脱的衣服(连体爬爬服,不易凉肚子。

爬行区

再来看我家中的爬行区。

因为家中空间小,所以我将空间相对较为开阔的卧室内阳台作为孩子的爬行区,同样临近窗子,保证了自然光的充足。

墙面上,我为孩子选择了多组主题比较突出的艺术作品,定期轮换。

图片需要贴在她的视线范围内,当孩子观察图片时,家长可以想讲故事一样为孩子讲解图片,是一种变向的阅读,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审美。

地面上我没有选择地毯,而是直接将尺寸合适的床褥铺在地面上,下面可以配以毛毡毯隔潮,这样无需另加床垫,这里就是一个同时兼容了睡眠和爬行的区域。

我的孩子在整个爬行期没有睡过床,就是以这篇区域为活动中心,睡在这里,玩在这里的。

那么新生儿需不需要准备好的环境呢?

也是需要的。

新生儿的活动范围更小,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小细节。

总结起来就是一张婴儿床或婴儿地垫,配以吊饰和黑白卡等物品进行环境搭建。

我们在课后会以单期文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卧室区

再来说说儿童的卧室区。

和成人的卧室一样,儿童的卧室区域主要包括床铺和儿童衣物的存放处。

蒙氏环境中主张为儿童提供独立的,适合儿童身高的床铺。

如果家长朋友们实在无法接受让孩子睡地铺,或者孩子哭闹严重,不愿与妈妈分床,这个选项当然是不必强迫的。

因为孩子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感的建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床铺有关的环境陈设我们已经在爬行区的介绍中提到过,接下来主要来看一看儿童衣物区的环境布置。

上图是我家中为孩子设置的衣物区。

很简单,首先将卧室中孩子方便触及到的部分空间腾出,作为孩子放置衣物的区域,衣柜中原本就有隔板的更简单,直接将孩子的衣物分类放好就可以了。

如果各位的家中的柜子像我家一样没有隔板,可以选择储物箱来进行衣物分类。

在储物箱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透明的,前开盖的储物箱——透明的箱体可以使孩子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衣物;前开盖的设计能够方便孩子自由打开箱子,自主选择想要穿的衣服。

另外,在衣柜的门上,或者周边的墙上,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身高,为孩子固定一块小镜子,作为孩子们的穿衣镜使用。

大家不要觉得这么做很矫情,像过娃娃家一样,我们在第一讲中所提及的“儿童本位”的思想,就是以这样的具体到细节的方式,应用在蒙氏环境中的。

在衣服的摆放位置上需要注意:

孩子喜欢的当季的衣服,或者说你觉得适合孩子穿着的衣服,摆在最前面,这样当孩子自主选择衣服的时候会优先考虑你想要他穿的那几件,能够有效减少在选衣服的过程中发生意见上的冲突。

家长也可以事先为孩子选出两三套适合他穿着的衣服,用小衣架挂好,再邀请孩子来进行选择,这样无论孩子怎么选都不会有矛盾了。

这也是一种变相的,为孩子准备好的环境。

在孩子的衣帽间刚刚搭建好的初期,孩子们很有可能出于好奇,经常把衣柜里的衣服翻乱,或者一件件拿出来试穿,这都是他们发现环境有所改变后的一种探索方式,也是他们觉得自己获得更多“自由的权利”后的一种释放,家长们大可不必因此对孩子发脾气,放手让孩子去玩,或者干脆协助他们,来一场换装游戏。

只是要记得,在孩子探索结束时,再次担起“环境维护者”的角色,向孩子示范如何将东西归位,我相信大部分孩子会和家长一起参与到整理衣物的过程中的。

那么这个过程就又成为了孩子们练习叠衣服的一次好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自由中学会自律,不会再乱翻自己的衣柜,同时也学会整理自己衣柜的方法。

活动区

接下来我们介绍孩子活动区的布置。

最简单的方法,当孩子度过爬行期后,我们就可以撤去爬行区的床垫,换上平整的地毯或游戏拼版,原来爬行区就顺利转变成了孩子的活动区。

再来看我家的活动区(就是玩具操作和绘画区)。

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游戏区有所不同,我为孩子设置的游戏区就是客厅里一张适合孩子身高的桌子,以及桌子周围的地面。

根据我对孩子的观察,孩子们,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们,当他们专注于手中的活动的时候,要么选择站在桌边玩,要么选择坐在地上玩,很少有小孩子会在开始某项活动之前,有意识地为自己找一张椅子坐下来。

所以我在家里选择了这样一个区域给孩子做活动区。

另外客厅的面积相对宽敞,能够应对孩子的玩具一摆开就是一大堆的空间需求,也是作为活动区的一个有利因素。

游戏区

另外一个观察结论,就是孩子们喜欢围在大人周围独立游戏,或者要大人来陪伴游戏。

如果你把孩子的游戏区安排在一个房间,而自己却坐在另一个房间玩手机或看电视,那么通常孩子们是会拿着玩具跑出来找你,或者干脆放弃活动,转而加入成人看电视玩手机的行列。

那么这样的一个游戏区就是形同虚设的,是失败的。

所以考虑到孩子们需要大人陪伴的心理因素,想要孩子的活动区有效地投入使用,要么就把孩子的游戏区向大人的活动区靠拢(客厅);要么就请大人们移步到孩子的游戏区内,给到孩子一个近距离的陪伴。

无论谁向谁靠拢,我们要尽量保证,在孩子专注游戏的空间内,或者说在孩子专注游戏的时间段内,请放下你的手机,关掉家里的电视。

因为这些电子产品对5岁之内孩子的专注力有着极大的干扰和破坏,具体的解释大家可以上网去查。

上图是我家孩子的玩具柜。

依旧遵照在爬行区中提到的玩具摆放原则,玩具的投放量不宜过多,不同的玩具可以轮换着展示在玩具柜上。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家的玩具柜中,每一格只摆放了一样玩具。

使得孩子在选择玩具时,视觉上很清爽,从而保证思路上很清晰,一眼扫过去就能够决定我要选择哪一样玩具。

考虑到孩子内在的秩序感,一项玩具一旦选定了它的摆放位置,就不要轻易改动了,这样在邀请孩子自行整理玩具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出现“妈妈我不知道这个玩具该放在哪里”的迷惑。

阅读区

下面来看阅读区的环境。

在区域选择上,阅读区同样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

比如上图的阅读区,选择的是窗边的位置。

考虑到孩子喜欢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个阅读角并没有摆放椅子,而是布置了一块厚垫子,加上抱枕,就会让孩子在看书时获得更加舒服的阅读体验。

而且宽大的地垫优于椅子的地方在于,更加方便家长和孩子依偎在一起,进行亲子共读。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布置孩子的阅读区,让孩子读得放松,读得舒服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指标。

再来看书架:

如果家中空间有限,不适合添置落地书架,可以参考上图,采用固定在墙上的书架,相对较省空间。

书架安装时注意以孩子能够轻松拿到书的高度为准。

另一方面,孩子们的书籍摆放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保证让孩子能够直接看到书籍的封面/正面,如上图。

为什么呢?

这样放书既占空间,又摆不了几本,这么做有什么原因吗?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逛书店的时候,那些重点推介的新书是怎么摆放的?

一定是以书籍的正面示人,而且书与书之间会留出很大的空间。

这样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将注意力放在这些书上面,出于好奇拿起来随便翻翻。

这样的陈列方式大大增加了书籍被翻阅的几率。

相反的,我们很少会注意到摆成一排排的书,除非你刻意去找某一本书,而且通过书名来找书的,都是已经识字的成人。

我们0-6岁的孩子,在识字方面的储备量还很少,他们需要根据书籍封面的图画来选择读物。

我们的家中的阅读环境,就是在向我们的孩子做“书籍推荐”,当孩子可以直观地看到书籍正面的时候,同样也会大幅度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机会。

书籍的数量不用多,以孩子们近期爱看的书为主。

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家中简易的阅读角,我家的阅读区是从之前的爬行区替换过来的,地点在卧室内阳台的窗边,第一保证了阅读光线充足,第二,与容易发出各种声响的日常活动区间隔较远,保证了阅读环境的安静,这也是我们在布置阅读区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布置上可以说是相当的简单:

坐垫,靠枕,一个放书的篮筐。

如果家中空间实在有限摆不下落地书架,我又不愿意破坏墙壁固定书架,那么就为孩子准备一个放书的篮筐吧!

书籍摆放上同样找注意正面冲外,方便孩子选择。

厨房区

来看我家的厨房。

大部分家庭都把厨房列为了孩子的活动禁地。

但这里恰好藏着一个利于孩子认识餐厨用品,增强动手能力的教育环境。

图中置物架上的物品都是我的孩子可以自由抓取,自由探索的。

一般我买回家中的蔬果,都会选择出允许孩子探索的几样放在架子上,然后观察孩子。

当孩子被其中的某一样所吸引时,我就会配以简短精确的语言解释给她听,比如指着香蕉对她说“香蕉”,指着芒果说“芒果”,孩子长大一些,语言理解上有所发展了,我们再用相对丰富的语言向孩子解释“黄色的香蕉”,“绿色的青菜”

我们同样可以引导孩子,去摸一摸,闻一闻不同的蔬果。

甚至将蔬果切开,让孩子看一看这个水果外面是这样的,里面是这样的。

家长配菜的时候,同样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帮你洗一洗,摘一摘。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孩子是通过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探索和感知来发展智力的。

孩子所感受到的事物越丰富越细致,就会越高频次地刺激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转化为智力。

照片里,我女儿在帮我洗好菜之后,继续帮我把包菜撕成小块。

刚好手头准备的这道菜的制作工序能够配合到孩子“撕纸”的爱好。

那么何不让孩子参与进来呢?

如厕训练区

厕所是为大小便基本形成规律,并且已经可以稳健走路的孩子(18个月左右)提供如厕训练的地方。

布置上也很简单。

主角就是一个儿童坐便器(女孩子适用,男童需要用到儿童小便池)和一块毯子(孩子尿湿衣物鞋袜的时候可以站在上面更换,起到隔凉的作用)。

旁边可以为孩子准备一本与如厕有关的书籍,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对“上厕所”这个概念的认知。

另一方面,当孩子缺乏耐心坐在便桶上等待自己的尿意和便意时,看看和厕所有关的图书也可以使他们定下心来。

在这里需要注意:

如厕训练不是越早越好,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前期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本身的生理机能有没有准备好;训练孩子如厕时更需要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一定不能强迫孩子做他抗拒,或者感觉恐惧的事情。

不恰当的如厕训练只会延迟孩子获得独立如厕的能力。

这里的如厕环境只是给家长做个展示,告诉家长家中的厕所也存在搭建蒙氏环境的空间。

具体的如厕训练步骤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另讲。

四、总结

以上就是家中常用的几处蒙氏环境的介绍。

透过我家中真实的蒙氏环境照片,大家一定可以看出,原来听起来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蒙氏环境,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它也是很接地气的,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

自己家中创建的蒙氏环境,也许没有网络照片上看到的那样的完美,但其中却融入了我们自己对蒙氏环境的理解,平淡之中它是有含金量的。

这样的“量身打造”的蒙氏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更加的贴合,使得整个环境运转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家庭成员能够更加舒服的融入其中,只有保证了这些条件,我们花心思搭建起来的蒙氏环境才能够长期的,有效地维持下去。

硬件上准备好的蒙氏环境,只是完整蒙氏环境的躯壳部分,而我们家长从课程中真正理解,真正内化了的蒙氏理念和教育方法,才是整个蒙氏环境的灵魂。

所以我在每个区域的细节布置上都向大家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希望我们的家长在搭建自己的家庭环境时,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