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588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八单元电子表格教案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25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讨论

教学手段

PPT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解题

范读、教读。

读句、释词。

第一课时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远征:

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

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

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

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

气势雄伟。

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

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

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业

复习检查

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

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

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能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

背诵

背诵全诗

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由朗读全诗

交流,汇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

情景。

(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师:

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

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齐读最后两句

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课前我播放了视频《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学生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

视频结束时,我让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有的看到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有的看到了红军翻五岭、过乌蒙山后的喜悦;有的看到了白皑皑的雪山,有的看到了晃悠悠的铁索桥……这堂课我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方法,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规律展开诗句教学,同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

随着课堂的结束,谈到长征,学生都已自己的感受。

最后我以毛泽东的一句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结课,把自己的情绪与毛泽东的革命浪漫主义拉近,体会一代伟人的风采。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26、开国大典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讨论

教学手段

PPT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师:

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师: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1、练习分段: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明确: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

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

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

阅兵式盛况。

第4段:

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

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

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学生讲述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自学生字

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课文解释词语

对课文质疑

默读课文

交流

根据情景,小组交流汇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板题

检测学情

第二课时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

《开国大典》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

说说课文大意。

1、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

会场在________。

主席台设在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而_______;为_______而_________;为_________而_________。

说说课文大意。

找出句子

了解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述

利用各种方法体会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想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激动、兴奋、喜悦)

(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背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全文

作业

㈣、精读第四部分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板书设计

26、开国大典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长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避免繁琐的肢解,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

在教学时,我采用“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的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晰,仿佛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讨论

教学手段

PPT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揭题

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检测学情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2、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1、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

用自己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默读课文

集体交流

找出文中句子,体会领悟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1、师:

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

岸英!

”。

又如动作描写:

“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如神态描写: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阅读课文体会句意

找出文中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反复诵读,体会领悟

通过阅读,体会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反思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展现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

这份“情”是薄厚的、深沉的、凝重的。

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28*毛主席在花山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讨论

教学手段

PPT

课型

新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板题

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自学生字词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哪儿呢?

”是什么意思?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朗读课文

进一步自学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

当堂训练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内容空洞无物。

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小记叙文

板书设计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略读课文的特点,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于是我设计了“初读——再读——总结写法”三步教学。

初读后初知课文大意,再读时说说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最后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毛泽东的高贵品质的,从而小结写法,并用刚刚学会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很快找出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但在汇报从三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谈感受的时候,学生的体会非常片面,单一,不够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