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543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谈关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自主学习的定位:

主要是学习原则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

  在我国,一般人都将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方式。

实际上,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是或者说首先是一种学习原则。

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分析内化学习或有效学习的特征入手。

真正属于内化的学习或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建构性的学习,而建构性的学习必须是自主性的学习。

因为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建构出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和意义,所以建构过程必须由学习者自身完成,任何他人都不能代替学习者完成建构过程。

进一步而言,如果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由外部参与学习活动和在内部完成建构过程这两个方面构成的话,那么,学习者在这两个方面的活动中可以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外部参与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他人组织、支配或控制,如,由他人安排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类型和参与这种学习活动的方式(是个人独立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等。

而在学习过程的“内部完成建构过程”方面,如,学习者是如何基于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对象进行思维加工,思维加工的角度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什么样的感受和体验,并最终建构出自己对学习对象的某种理解、生成特定的意义等,这一切均需要学生自身完成和亲身经历,任何外人都不能代替。

因此,自主学习相比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接受学习而言,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学生在外部如何参与学习活动来看,自主学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主要是一种学习原则(从学生在内部如何完成信息的加工过程来看,建构性的学习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在所有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中均应落实或体现的学习要求,如,在有效的合作学习、有效的探究学习及有效的接受学习中,学习者首先必须是自主的。

  学习原则和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学习原则是一种刚性要求,而学习方式具有选择性。

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不能固定使用某种学习方式,而要依据学习目标、内容、学情、条件等,选择最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但是,无论学生学习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目标、在什么条件下学习,都要尽可能做到自主学习,否则这种学习就不会是建构性的,因而也不会是内化的和有效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学习原则,自主学习反映了学习的普遍规律,是需要在任何学习活动或方式中体现和落实的。

其二,具体的学习方式一般都具有可以观察到的特定的学习动作结构。

比如,合作学习一般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围绕某个学习任务,进行对话、交流,或分工、协作,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探究学习一般采用实验、调查、文献检索、讨论等活动去完成。

而自主学习并没有自己特定的动作结构,它要在接受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数字化学习等各种特殊的学习方式中去体现和落实。

  值得说明的是,在我国现行的教学论中,只有“教学原则”的概念,还没有确立起“学习原则”的概念。

这大概也是导致人们仅仅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方式的一个原因。

我国现行的“教学原则”,其实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规定了教导行为要遵循的基本要求,如“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均是如此。

本来,按照现行教学论的界定,“教学”是既包括教也包括学的一种统一活动,因此,从理论来讲,教学原则既要规定教的基本要求,也要规定学的基本要求。

但是,现行教学原则其实主要规定了教的要求,而没有规定学的要求,这是现行教学论“重教轻学”的一个典型表现。

  自主学习其实最为看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即学习者独立、主动地发动、完成、反思、评估学习过程,自主调控以及改进学习过程。

因此,我国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倡导的“将学生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观念,实际上就是在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是指,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

相比于成人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突出特征是,它是一种非独立的自主学习,或者说是一种自主程度比较低、需要成人帮扶和指导的自主学习。

“非独立的自主学习”表面看来是一个矛盾和不能成立的说法,因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习者独立、主动支配和管理自身学习过程的学习。

但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这正是其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置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

  理解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方式。

过去我们对很多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理解,都持一种绝对化、应然性的思维判断,因此看不到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教学现象(如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对性、实然性的状态的价值。

即只看到和仅承认事物发展的完善状态或理想状态,而轻视或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或实然状态的价值;缺少从动态的角度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没有确立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观。

所以,讲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以为是绝对、充分、理想的全面发展,或者说,只承认绝对、充分、理想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而不认为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低程度、现实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发展。

同样,谈论“探究学习”就只是指完全、充分的探究学习,或者,只将完全、充分的探究当作探究学习,而看不到部分、低水平的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类似地,我们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培养等,也持这种看法。

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比于全面充分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部分的自主学习。

表现在,学生只能完成某些内容和环节的自主学习。

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生词、生字的掌握,而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或情感通常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

再如,一节课内容的教学中,一般性的内容由学生自学,而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则由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互学和研讨。

在目前国内流行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在自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编制的导学案的引导下,完成自学过程。

所以,在学案导学这种自学中,自学的任务、问题由教师设计,学生主要是具体完成这些任务和问题,学生没有完成自学的全部过程(自主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只完成了自学中的某些环节。

  2.相比于成人高水平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比如自定学习目标任务、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管理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和调控学习过程)等,中小学生均有可能表现出在选择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的低水平和不完善。

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受其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自主学习经验积累程度的影响,而这两者又是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密切相关的变量。

  3.相比于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需要教师帮扶或指导的自主学习。

从“自主”的含义来看,自主学习应该由学生独立、主动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但是,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它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而是需要教师帮扶和指导的自主学习;或者说,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帮扶和指导下,努力学习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帮扶和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也是按照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包含的基本环节及其要求,完成学习的过程。

  认识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对于全面看待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部分、低水平的自主学习也是自主学习,其教育意义在于,它是全面、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形成的基础。

没有部分、低水平的自主学习的日积月累,就不可能有全面、高水平的自主学习。

因此,不要轻视部分、低水平或初级的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以动态的眼光或发展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要依据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基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已有的发展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地由部分到全面、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向前进步和完善。

  三、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策略

  

(一)确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观念转变是行动改变的前提和开端。

为更有力度和更有成效地促进自主学习在中小学的落实,需要确立如下新的教学理念。

  1.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指向。

在信息化、全球化和终身教育时代,中小学教学目标取向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从偏重教给学生系统、牢固的现成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的核心指向实际上是“学会自主学习”,即学习者能独立、主动地发起、维持和调控自身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为学生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奠定最为重要的基础。

  2.部分环节和较低水平的自主学习也是有教育价值的。

充分理解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性特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部分环节、较低水平的自主学习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全面、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形成的基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是学生最终学会完全独立和自主的自主学习的必经之路。

  3.教师舍得放手和逐渐减少帮扶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需要大人的完全帮扶,到成人逐渐减少帮扶,直至完全独立的过程。

这就像成人教小孩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一开始,小孩在成人全力的帮扶下,坐在自行车上缓慢地前行;适应一段时间以后,成人就可以逐渐减少帮扶;到后来,小孩可以不要成人的帮扶就能独立骑车行走了;最后,是小孩完全独立、自由地练习和施展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中小学在有意识地推行自主学习。

但是,综观一些学校推进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目前有几种观念严重地干扰甚至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推进:

  

(1)基于学生的现有习惯认定中小学生不能或不会自主学习。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主要是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很多学生也因此形成了以听讲的方式学习的习惯。

结果导致这样的教学格局,学生走进课堂就是听教师讲,教师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教师不讲学生就不学。

不少教师由此形成这样的看法:

中小学生不能和不会自主学习。

这种观念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没有看清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真正原因何在。

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正是由于教师长期习惯满堂讲塑造了学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的习惯。

  

(2)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费时较多、效率不高。

的确,相比于听教师讲,学生自主学习同样的内容花费的时间一般会比较多,效率也比较低。

但是,学习效率是由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时间及精力付出两者之间的对比决定的。

自主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它还能导致更有意义的学习结果,如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感、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获得自主学习的效能感、发展自主学习的技能及能力,等等,综合考虑自主学习可能取得的这些结果,其对应的学习效率就不一定比听讲低。

  (3)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水平低为由否定自主学习的价值。

的确,对比而言,学生自主学习对问题理解的水平一般要低于教师的理解水平。

有人由此否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主张学生应该主要通过听教师讲授来学习。

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可能不如教师,但学生经历自主学习过程尤其是其中对学习内容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很多学习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师讲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完成思维过程和获得亲身经历;缺少学生自身的思维过程,仅仅听教师讲最多只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结论而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以为自主学习会导致学生间的差异形成。

实际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一定是由自主学习导致的。

但是,学生一旦自主学习,学生间巨大的个体差异就很容易显现出来,这对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以及对学生的指导,就提出了很大挑战,这也导致不少教师忽视甚至干脆放弃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培养

  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素养时,才会有自觉和习惯性的自主学习。

因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策略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

笔者认为,支持学生自觉、高水平进行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的倾向性和责任感。

“自主学习的倾向性”是指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愿、兴趣或内在动机。

具有自主学习的倾向性的学生会表现为偏好、喜欢、乐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形成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有强烈的学习主人翁意识,理解学习是不能依赖他人而须自己完成的工作。

  2.自主学习的技能和能力。

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学习者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严格执行计划两个大的环节,具体涉及的活动有:

自定学习目标任务、自选学习内容资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付出学习努力、学会寻求合适的帮助,以及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完成学习过程等。

所有这些学习活动的有效完成,均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和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需要两种条件。

首先,获得对自主学习意义的理性认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主学习的时代意义和对学生自身终身学习及发展的价值。

其次,形成对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实践,并帮助学生尽可能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形成对自主学习的效能感及自信心等。

这种对自主学习成功体验的获得,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进而促成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全面素养。

  (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习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锻炼。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表明,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素养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如20世纪80年代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特点是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和突出学生自学的环节;90年代以来以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课堂教学变革经验,其显要之处是调整教和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时空占用大小方面的关系,实现“以学为本”“少教多学”,结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体学习效果的大幅提升。

反面的经验也表明,教师不敢放手是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重要原因。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虽然大力倡导自主学习,但在不少学校,推进自主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不敢放手,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特别是在学生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情况下,教师出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信任或误解,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越不会自主学习,教师越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越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就越难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主导因素在教师一方。

  因此,课堂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改变喜欢讲、满堂讲的习惯,要学会将讲授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如此,才可能为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创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内容空间)。

  (四)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平台或辅助条件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帮扶下的自主学习。

因此,教师的指导、帮助和提供相应的支架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1.创设倡导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如,在学校层面,确立“教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校文化,或者建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班级文化。

学校和班级文化的建立,会形成强大的集体氛围和舆论,它对于学生个体具有巨大的感染和引领作用。

浸淫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付出努力去学习如何自主学习。

  2.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或辅助条件。

近年来,国内课堂教学变革在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创造了很多成功且有创意的经验。

如学案导学、微课导学、网络辅导、小组互学、全班共学等。

学案导学是国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尽管不少人对导学案的编制和运用颇多微词,但从教学变革的意义上来看,以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先进行自学,然后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的问题,组织后续的小组互学和全班共学,这种做法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学案引导下的“先学”为教师组织和带领下的“后教”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任务,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而小组互学和全班共学又为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解决疑难、深化理解、丰富视野、展示表现、获取好评等提供了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