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404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建筑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1.板块回顾:

基本面相对平稳,新老建筑估值分化

1.1.财报表现:

传统建筑有所分化,“建筑+”仍待兑现

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提升。

21Q1-3中信(CS)建筑板块实现营收52026亿元,同比增速22.27%,实现归母净利润(以下简称“业绩”)1421亿元,同比增速22.29%,相比19年营收/业绩同比增速37.33%/24.98%,两年复合增速17.19%/11.79%,21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减弱,收入在20年基数较低基础上大幅提升,业绩亦呈现加速提升态势。

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若以19-21年复合增速来看,19-21年Q1-3营收/净利润复合增速较19年同期+1.40/+4.09pct,仍保持小幅增长。

单季度来看,收入和利润相较于20/19年同期均保持较高增长。

21Q1-3建筑板块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56.84%/17.62%/8.67%;21Q1-3建筑板块单季度业绩同比增速分别为73.64%/15.89%/4.61%,由于疫情影响,20Q1基数较低,21Q1相较于19Q1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43.4%/26.9%,21Q2相较于19Q2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38.46%/25.97%,21Q3相较于19Q3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33.80%/23.13%,相较19年来看,21年单季度营收业绩增速均保持较高增长。

21Q1-3建筑子板块中除园林工程,装饰工程外归母净利润同比均正增长。

21Q1-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前三名的子板块分别为中小建企,设计咨询及国际工程,同比增速分别为45.85%,34.56%及23.69%。

归母净利同比增速排名后三位的是钢结构,装饰工程,园林工程,同比增速分别为19.29%,-21.53%,-65.31%。

从同比增速改善角度看,国际工程,设计咨询及中小建企归母净利同比增速较20Q1-3提升明显,分别为58.40/53.34/25.77pct,而中小建企中地方基建国企亦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山东路桥21Q1-3业绩增速92.32%)。

8个主要子板块收入增速均同比增加,归母净利同比增速下降的有3个,其中园林板块业绩增速同比下滑较多,我们认为园林板块在经历了18H2以来的资金链危机后,其财务质量回归到正常水平尚需一定时间。

1.2.订单表现:

行业整体改善,地方国企呈现高弹性

21年以来大部分央企的新签订单增速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

21年以来中国交建的订单保持高速增长,中建、中冶和上海建工21年前三季度的订单增速超过20%,同比分别变动+16/-6/+22pct,中国化学、中国铁建的订单增速也超过10%,此外相较19年同期,除上海建工,各公司累计同比增速均保持15%以上复合增长,整体来看,大部分央企的订单保持较高的景气程度。

代表性基建央企和国企订单快速恢复,基建工程订单向龙头集中趋势明显。

21年前三季度交建、铁建和中铁的基建施工类订单延续了20年以来快速增长的趋势,订单同比增速分别为35%/7%/11%,20年以来中建基建工程新签订单增速呈现恢复态势,连续7个季度维持20%以上的增长,而21Q1/H1/Q1-3的订单增速分别为51%/50%/30%。

代表性地方国企中,山东路桥受益于区域基建高景气,20Q1/H1/Q1-3订单同比增速分别为480%/138%/53%,订单提速明显。

我们认为,央企、国企基建工程订单增速明显提升,基建工程订单向龙头集中趋势明显。

代表性钢结构公司订单金额均保持较高增速。

21Q1-3钢结构行业内不同公司订单金额同比增速差异较大,鸿路钢构订单金额同比增速40%,在钢材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仍维持了较高增长,进一步彰显钢结构制造商的龙头地位,而其余四家钢结构工程商,订单的增速一定程度上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于钢结构施工需求的抑制,订单增速有所下滑,其中精工钢构的订单出现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与去年订单基数较高有关。

1.3.行情表现:

“建筑+”估值高弹性,传统地方龙头获认可

“建筑+”产业链关注度显著提升,传统地方龙头展现高弹性。

2021年初至11月18日,SW建筑指数上涨5.57%,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7.17%,建筑明显跑赢大盘,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建筑板块收益排名第12位,整体表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我们认为18年至20年底建筑板块行情多数靠基建托底政策带来的主题性催化,而21年以来的行情主要围绕“建筑+”产业链,市场热点集中于“建筑+实业”、“建筑+新能源”等产业链相关标的,此外低估值地方基建龙头在业绩高弹性的基础上逐步被价值发现,山东路桥等传统地方基建龙头展现高弹性。

钢结构板块大幅领涨,市场热点集中于“建筑+”产业链。

21年初以来,除装饰工程板块外,建筑各子板块普遍上涨,钢结构板块涨幅达157%,主要系板块内个股森特股份涨幅较大。

我们重点跟踪的124只建筑个股中共65只录得正收益,涨幅超过20%的股票共27只,超过40%的个股有18只,超过70%的个股有8只。

其中森特股份涨幅最大高达526%,其次涨幅居前的分别为四川路桥(146%)、永福股份(142%)、中国电建(79%)、中国化学(79%)、东华科技(78%)、农尚环境(76%),“建筑+新能源”、“建筑+实业”等相关个股涨幅明显。

从估值角度看,目前建筑PE(TTM)和PB(LF)分别排全部一级行业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二,建筑行业估值依然具有提升空间。

全行业横向对比来看,截至11月18日收盘,SW建筑PE(TTM)8.86倍,建筑PB(LF)0.86倍,分别排全部一级行业倒数第四和倒数第二,其中PE(TTM)仅高于银行、地产和钢铁,PB(LF)仅高于银行,而沪深300PE(TTM)12.96倍,沪深300PB(LF)为1.56倍。

纵向来看,建筑估值达到了10年以来新低,虽然今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估值修复,但仍处于历史底位。

截至11月18日收盘,SW建筑整体PE(TTM)/PB(LF)位于2010年后的4.6%/3.2%分位,而2010年后的最低值为7.88/0.78倍,SW建筑的PE/PB均处于2010年以来的估值底部区间内。

从大基建蓝筹的估值情况来看,PE(TTM)角度,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已低于2010年以来的2%分位;PB(LF)角度,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主要建筑央企均已低于5%分位,而当前沪深300整体PE(TTM)处于2010年后55.3%分位,PB(LF)处于47.7%分位,建筑估值纵向来看明显更低。

2.2022展望:

传统投资需求相对平稳,新基建有望高增长

2.1.基建:

全局需求或较为平稳,部分区域有望呈现高景气

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建议对基建和地产的表述较十三五相对平淡,或预示着未来基建投资的质量要求更高,区域和细分行业分化也可能更强。

相比十三五规划建议,我们认为:

1)十四五规划建议转变了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位,对基建投资的表述由拓展转为统筹推进;2)细分子行业中,交通是十三五和十四五均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十四五规划建议还着重强调了能源基建(油气、电力等);

3)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将根据国土空间功能划分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我们预计未来基建投资的区域性分化可能更加凸显;4)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5)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新型城镇化的内容与十三五有一定差异,十三五规划建议涉及加大棚改,对十三五阶段的地产投资高景气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再提“房住不炒”。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十四五基建投资在总体体量上相比十三五或相对平稳,需求端的增长或体现较强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特征。

2.1.1.真实需求或主导基建投资,总体需求有望平稳

2017年之前的基建高弹性源自于较强的政策和资金支撑。

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政策端推动“四万亿”投资稳增长,资金端M2同比增速自09年初起快速上扬,而09年的基建投资增速直接从08年的23%上升至42%,随后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及M2同比增速的回落,基建投资增速回落;2012年的基建回暖同样伴随了M2和政策端的回暖;2016年基建投资增速曾在下行周期中出现小幅回暖,彼时PPP政策的推出激发了社会资本参与基建的热度,尽管M2同比增速在2016年仍处于下行通道,但社融同比增速显著抬升。

上述三轮的基建投资景气周期均与政策和资金密切相关。

2017年之后资金矛盾凸显,展望十四五,我们认为基建投资将从粗放式拓展向精细化筹划转变。

2017/2018年伴随着信用环境的收紧和地方政府去杠杆政策的高压态势,基建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从2017年初的超21%,下行至18年前三季度的0.26%;18年7月末的国常会提出“六稳”,随后基建投资政策次第出台,政策端短暂恢复到强支撑状态,但这一轮基建刺激中,M2和社融指标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向上弹性,最终基建投资增速的向上弹性和持续性也十分有限,体现出尽管政策端支持力度较大,但资金端的掣肘对基建的影响十分明显。

2019年以来,基建相关政策在稳增长与降杠杆之间波动,缺乏中长期的指引性,但2020年初在疫情影响下降杠杆暂时让位于稳增长,但我们认为这并没有改变稳定性偏弱的基建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已然较高的负债率降低了其负债能力,尽管疫情过后21年上半年金融数据表现强劲,但基建投资增速并未体现持续的反弹趋势,而政策端对于传统基建的提及力度明显减弱。

我们认为十四五阶段,运用基建投资大规模稳增长的情形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政策变量对投资的影响或有所下降,地方政府负债能力的下行,使得信用宽松对基建增量的影响也可能变弱,有效需求可能成为基建投资的核心驱动力。

2.1.2.资金压力仍存,但能满足合理需求

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对基建投资的资金面具有重大影响,随着《政府投资条例》针对工程企业清欠条款的深入实施,预计资金缺口或逐步缩小。

基建资金来源可分为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外资和其他五个大类,其中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是资金来源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判断2022年的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中,财政端支出水平有望保持稳健增长,信贷受资本金的影响有望减弱,城投公司的融资情况仍对市政投资具有较大影响,有效投资成为基建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认为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可分为两个维度观测,短期角度是对各项代表性指标的预测,包括财政资金(预算内支出及政府性基金支出),自筹资金(如城投融资),信贷资金(如中长期贷款)等。

而建筑板块估值压制因素中也包含市场对中长期基建资金来源的担心,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对支出的支撑是否长期可持续,另一方面则是城投公司融资受限后的替代资金来源。

2019年基建融资的核心制约矛盾逐步从2018年的项目贷匹配转变为资本金短缺,继中央政策允许专项债用作基建项目资本金,且下调部分基建项目最低资本金出资比例,2020年基建资本金出资压力部分缓解,同时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建作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支撑,发挥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彼时基建资金来源的重点观测部分仍然是财政、信贷以及城投,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基建真实意愿影响,疫情影响减弱之后,基建托底经济的预期逐步减弱,基建单月增速逐渐回落,我们预计十四五阶段基建的有效投资和真实需求或仍继续主导基建投资。

2021年财政支出中的基建支出占比有所下降,2022年占比或有望边际回暖。

21M1-10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提升14.5%,支出同比提升2.4%,10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当月同比增速为-0.14%(前值为-2.1%),连续两个月负增速,8-10月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连续明显下降,这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与当前经济基本面较弱也是比较匹合的,10月财政支出增速较9月有所回升,但仍处于增速较低的情况。

21M1-10,与基建相关度较高的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和交通运输支出合计同比下降4.0%,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呈现出明显的背离,表明当前财政支持基建的力度并未加强,仍处蓄力状态,同时这一定程度也反映出,当前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方向并非基础设施建设,展望2022年,考虑到当前地产周期下行带来更大逆周期调节压力,明年财政有望成为提振总需求的重要政策抓手,财政支出中用于基建支出的占比有望边际回暖。

当前专项债发行额度约占全年预算额度的79%,看好后续实物量转化。

据我们统计,截止11月14日,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经发行额度为28773.58亿元,占财政部2021年预算安排的专项债限额36500亿元的78.9%,总体来看9-10月各省份专项债呈现加速发行态势,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近期督导专项债发行提速,此前预留至12月的专项债额度要求提至11月底前发行完毕,预计11月专项债发行额度有望维持高位,分省份来看,广东、山东两省份专项债发行额度分别为2887、2386亿元,四川、河南、河北、安徽、云南、浙江、江苏、天津、江西、福建十省份专项债发行额度超过1000亿元,湖北和北京两省份专项债发行额度超过800亿元,总体来看,财政实力较为强劲的省份专项债发行额度较高。

实体融资需求乏力明显,基建对宽松信贷环境的利用效率或有所下降。

据央行数据,21M1-10累计新增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8.55万亿元,而18-20年同期仅5.07/5.06/7.66万亿元,21M1-10的累计新增额高于18-20年同期,体现出今年宽松的信贷环境,单月中长期贷款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负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实体融资需求乏力明显。

历史上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额同比增速与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具备一定正相关性,但21年以来该相关性并不明显,体现为中长期贷款新增额保持高增长,而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却边际回落,我们认为优质项目相对缺乏,导致基建项目推进速度较慢,可能是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中长期贷款用于基建投资的比例在降低,我们预计可能中长期贷款可能更多用于制造业投资。

我们预计2022年信贷环境有望整体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若推进的基建新项目质量有所提升,则基建对信贷的利用效率也有望有所回升。

2022年城投债偿债压力或相对可控,市政投资的复苏仍有赖于城投财务状况和融资环境的持续改善。

21H1城投债发行大幅提速,发行额达到2.9万亿元,叠加相对较低的偿债压力,当期净融资额达到1.05万亿元。

2021年7月1日至11月20日,城投债发行额2.1万亿元,若21年最后两个月城投债的发行额与20年同期能够持平,则下半年城投债的净融资额也有望超过0.5万亿元。

根据Wind的统计,2022年城投债的偿债规模预计少于2021年,上半年偿债压力大于下半年,我们预计2022年城投债的净融资额相比2021年有望相对稳定。

当前城投公司债务的化解不仅存在于债券层面,也包括信贷、应付账款等,因此我们认为城投债的净融资额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用于新项目的推进,因此城投债对基建资金来源的贡献可能小于其净融资额。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21年基建资金来源对基建的支撑力度较高,基建投资对本年应付款的依赖度有所降低,而2022年资金缺口有望进一步收窄。

我们预计2021年全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同比增速有望达到4.4%,超过我们预计的基建投资增速,因此2021年基建投资的资金缺口有望明显收窄,投资对本年应付款的依赖度降低,有望使上游建筑公司的现金流呈现改善。

2022年,我们预计基建资金来源的主要科目中:

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仍有望保持相对较高增速增长;政府卖地收入虽然承压,但对专项债利用效率的提升有望使政府性基金对基建的支持力度相比2021年总体保持稳定;其他来源中,我们预计城投债对基建的贡献有望相对平稳,非标在低基数基础上维持稳定,而PPP在较好的融资环境和较为稳定的政策背景下,有望维持低个位数增长。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2022年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同比增速有望达4.1%,略快于基建投资增速,我们预计2022年本年应付款仍有望延续下降趋势,建筑企业现金流改善的行业环境仍然较好。

2.2.地产:

新开工或处于底部阶段,竣工年内或出现高点

今年以来,地产持续受到政策收紧影响,销售端明显降速,新开工持续下探。

21M1-10房地产销售/拿地/新开工/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7.3%/-11.0%/-7.7%/16.3%,M10单月同比

-21.6%/-24.2%/-33.1%/-20.6%,销售和新开工的单月降幅均达年内最低,整体来看,地产销售在今年5月之前单月仍维持较高增速,但进入下半年,随着按揭额度偏紧,按揭利率进一步上行,在连续高基数的共同作用下,6月地产销售增速开始回落,7月叠加疫情反复等影响进一步下滑,8-10月随信贷收紧进一步下滑。

我们认为在信贷收紧、政策趋严背景下,预计21Q4地产销售仍将继续下滑,而新开工在较高基数的影响下或仍持续下探,展望2022年,近期地产政策及资金面边际回暖,叠加保施工保交付,22年上半年短期有望支撑竣工相对稳定,但竣工可能在22年下半年开始回落,我们预计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和行业去杠杆的定力之下,22年地产投资或延续承压下行趋势,地产新开工或仍处于底部阶段,地产链条的实物量需求或受到较大影响。

竣工需求或仍未达到高点,被延迟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

我们以当月前第12-18个月的新开工面积的移动平均值表征潜在的竣工端的需求情况,从下图可以看出,在假设地产项目进度未受资金和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地产链条竣工的需求高点或出现在明年初,随后进入下行期。

但我们考虑到近期地产行业受到此前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及限电降低产业链部分环节产能利用率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当前竣工需求或有所延后,在此情况下,我们预计竣工需求的高峰或有所延迟,且整体波动性或有所减弱。

近日,济南、苏州、无锡、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地已经陆续公布了今年第三轮集中供地明细。

从细则来看,第三轮集中供地的门槛较第二轮有明显降低,比如,有城市下调了土拍保证金比例和首付款比例,部分地块的起拍价也被下调。

而10月新增住户中长期贷款4221亿元,同比多增162亿元,结束了5月以来连续大幅少增的局面。

此外,结合10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的同比降幅较9月呈现收窄态势,我们认为目前政策已在改善按揭贷款、房地产企业融资以及降低购地门槛等方面逐步发力,后续地产资金链及需求有望逐步改善。

2.3.装配式:

需求或受到阶段性影响,中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从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来看,材料费是装配式建筑的重要成本支出项,在建安费用中的占比超过60%。

PC(预制混凝土)结构中材料费占建安费用的比例随着预制率的提升而提升,当预制率为20%时,材料费占建安成本的比例为67%,而预制率为60%时,材料费占建安成本的比例则达到76%,钢结构中材料费占建安费用的比例也达到72%,因此当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成本则会受到显著影响。

“碳中和”背景下,原材料价格企稳后,装配式建筑板块景气度有望回升,而装配式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驱动力,中长期赛道成长性好。

10月下旬,中央密集出台重磅文件《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强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我们认为在钢材、混凝土等原材料价格企稳或回落后,装配式建筑景气度有望回升,此外,新型城镇化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环,而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点,装配式建筑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过往建筑农民工往往以项目为导向,较少长期固定在某一个城市区域工作,对城镇化的贡献较小,但装配式建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程度上是将部分施工现场农民工转化为拥有固定场所的产业工人,装配式建筑在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安家方面产生积极作用,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预计装配式在十四五阶段仍有望获得行业政策的持续支持。

钢结构:

原材料波动进一步彰显龙头抗风险能力20年钢结构行业产量增速符合预期,龙头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2020年国建筑钢结构产量8138万吨,产量增幅8.14%,符合我们对于钢结构行业8%-10%的增速判断,钢结构产量占粗钢产量的7.7%,此外据协会不完全统计,2020年度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8.5亿平方米,其中钢结构建筑竣工面积4.55亿平方米,占比11.81%,占比较往年小幅提升,但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企业分布来看,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中,数量位于前五的省份:

江苏,山东,福建,浙江,河南,我们认为钢结构行业整体保持较高的景气度,近期钢材价格开始逐步高位回落,被抑制的需求有望逐步反弹,行业景气程度有望延续,而龙头凭借自身规模、管理以及资金实力积淀的优势更加凸显,中长期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行业特性决定了我国钢结构制造行业集中度提升或是大势所趋,而环保和政府补贴等逆向选择机制客观上有望加快集中化的过程。

鸿路钢构作为国内产量最大的钢结构制造企业,我们测算2020年其产量市占率3.08%,较19年提升0.6pct,我们认为大企业具备强交付能力,同时集中生产规模经济有望逐步显现。

作为资产偏重的制造行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大企业也具备更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同时,更严的环保政策和地方政府通过补贴进行的逆向选择,客观上加快了我国钢结构制造行业的集中化趋势,而近期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我们认为龙头也彰显出更为明显的应付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能力,而随着公司中长期产量规划目标的不断推进,公司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

2.4.新建筑:

新能源建设打开建筑新空间,碳中和推动制造业改造市场

展望2022年“建筑+新能源”有望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抽水蓄能、分布式光伏、盐湖提锂等新业务有望逐步展现订单和业绩的成长性,龙头公司的产业链地位也有望逐步验证,十四五阶段,在传统基建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新建筑领域具备中长期成长逻辑,新能源建设打开建筑新空间,为传统建筑施工打开增量市场空间,而碳中和也推动了制造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商业模式有望重塑。

目前新能源建筑领域主要有两部分增量市场,一是随着风光装机增长,消纳新能源发电波动的需求迫切增加,建筑公司参与储能建设,二是由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提升,而在整县推进政策实施后,建筑公司以EPC总包方身份完成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传统建筑市场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可能。

储能维度来看,目前中国储能结构以抽水蓄能为主,占比达到89%。

根据CNESA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31.79GW,同比增长4.9%,占我国储能结构的89.3%,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269.2MW,同比增长91.2%,占我国储能结构的9.2%,电化学储能拆分来看,锂离子电池占我国储能结构的8.2%,是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方式。

国网南网是主要投资主体,国网十四五预计投资超1000亿元,建设企业以电建能建等企业为主要参与者。

投资金额产业链方面,一般由甲方投资建设及运营抽蓄电站,由于主要在输电端进行抽蓄电站建设,投资方一般为国网,南网等;国网委托第三方建设机构进行设计建设,由于工程难度较高,有一定技术壁垒,一般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粤水电下属设计院及部分省级电力设计院进行勘察设计及建设工作。

根据两网规划情况,南方电网未来十年将建成投产2100万千瓦抽水蓄能,同时开工建设“十六五”投产的1500万千瓦抽水蓄能,总投资约2000亿元。

国家电网“十三五”以来累计开工抽水蓄能电站21座、装机容量2853万千瓦,在运在建规模达到6236万千瓦,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新能源集中开发地区和负荷中心新增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10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抽水蓄能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

“建筑+双碳”是利用传统专业工程优势进行传统产线改造并切入运维领域。

在“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政策指引下,企业排放标准趋向严格,传统的产线存在技改升级的需求。

以中材国际、中钢国际、中国中冶等为代表的专业工程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