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524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docx

地方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LocalGovernment&Politics

课程代码

GEAD4010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行政管理

学分

2

学时

36

主讲教师

修订日期

2021年5月27日

指定教材

《地方政府学》,徐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地方政府治理的理论缘起以及经验定位的分析,链接学生个体感知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观念,以此深刻理解地方政府行为的复杂性,理解现代国家地方政府行为的一般性知识,以及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地方性问题,学会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批判分析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通过前半学期关于地方政府学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地方政府学基本知识谱系,以及带领学生体验地方政府学所具有的科学思维方式在面对现实社会中地方治理问题分析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课程目标2:

通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尤其是后半学期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运用政治科学等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研究和呈现地方治理等公共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1.1

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

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

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与专业思维训练

1.2

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

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

提升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与专业思维训练

课程目标2

2.1

1、地方治理中的横向府际关系

2、地方治理中的纵向政府关系

增强学科思维、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2.2

1、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苏南

2、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浙东

3、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岭南

4、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中部

增强学科思维、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能力

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

第一讲地方政府学的理论基础

1、讲课内容:

本讲以“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两个案例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

1、掌握在理论与制度层面地方政府的法理基础;2、通过历史演变和国别比较分析,让学生掌握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与比较优势。

3、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二讲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

1、讲课内容:

本讲以“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两个主题为主体内容。

2、教学目标:

1、在理论与制度层面掌握中国地方政府的制度设置和政治机理;2、让学生清晰掌握如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定位地方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地方性。

3、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三讲地方治理中的府际关系

1、讲课内容:

本次将以绩效竞争、“对口支援”和各类邻避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地方政府间的复杂关系;以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中的项目制为例来学习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纵向关系的状态及其发生机制。

2、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伟大实践的同时,掌握地方政府学中府际关系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背后的制度设置和互动机制。

3、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四讲经济与政治逻辑中的地方政府

1、讲课内容:

本讲以对比苏南、岭南、浙东以及中部不同地域的地方治理的基本形态为起点,带领学生感受区域治理差异的影响要素及其发生机制。

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区域比较分析方法。

2、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性面对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落地的地方治理处理在区域之间的差异,学习理解以区域比较为基本方法的地方政府学的研究方法。

3、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公共管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以结合经典文献进行案例分析为主,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4、考核方法:

根据课堂讨论参与频率和深度进行考核。

第五讲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

1、讲课内容:

央地关系是地方政府研究的核心议题,围绕着集权与分权,央地关系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如何认识变迁中的央地关系及其背后的逻辑,如何认识转型期的地方政府行为,如何认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类型等都是需要探讨和学习的重要话题。

本讲通过经典案例的阐释,在经验中引导学生认识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基础、地方与中央的职责权限划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地方与中央关系的类型。

第六讲地方政府职能

1、讲课内容:

地方政府职能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全面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既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职能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丰富。

本讲主要讲述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历史演变进程,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转型期政府职能改革的路径与挑战。

 

第七讲地方政府财政

1、讲课内容: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地方的财政能力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制定何种政策、贯彻和实现政策目标、规划本行政区域未来发展战略的能力。

良好的财政体制和财政状况可以促进地区的长足发展,并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威性;反之,则会限制一个地区的发展,削弱地方政府的权威性。

与此同时,财政还是理解央地关系的关键。

本讲围绕着地方财政议题,主要讲述地方政府体制、收入与支出、预算外资金等议题,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地方财政。

第八讲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政府

1、讲课内容:

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由于当代中国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本节主要讲述两种相对特殊的央地关系类型: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特别行政区政府。

这两种央地关系类型在国家治理中分别扮演何种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面临着哪些难题与挑战,是本讲重点探讨的问题。

第九讲地方治理

1、讲课内容:

地方治理的兴起,既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人民政府应对公共环境和公共事务复杂化挑战的必然结果。

地方治理是否科学有效,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政府的效能和形象。

本讲重点围绕着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改革,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城管、社区治理、环境治理等)来探讨地方治理诸问题。

 

第十讲地方政府治理的区域比较

1、讲课内容:

中国区域面积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期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由于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地方政府治理所面临的社会基础也不同。

当这些差异遭遇到国家统一的公共政策时,势必造成政策执行绩效的巨大差异。

如何来认识这些差异,如何认识转型期的地方政府治理,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视角。

本讲主要通过展示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在不同区域的执行绩效差异来引导学生树立国情意识,培养学生区域视野。

四、学时分配(四号黑体)

表2:

各讲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五号宋体)

讲节

讲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讲

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

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

4

第二讲

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

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

4

第三讲

地方治理中的横向府际关系

2

第四讲

地方治理中的纵向政府关系

2

第五讲

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苏南与浙东

2

第六讲

区域治理比较案例:

岭南与中部

2

第七讲

期中测评

2

第八讲

央地关系

2

第九讲

地方政府职能

2

第十讲

地方财政

(一)

2

第十一讲

地方财政

(二)

2

第十二讲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

2

第十三讲

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流动

2

第十四讲

地方治理专题:

扫黑除恶

2

第十五讲

地方治理专题:

社区治理

2

第十六讲

地方治理专题:

县乡治理

2

第十七讲

考前答疑

2

第十八讲

期末考试

2

五、教学进度(四号黑体)

表3:

教学进度表(五号宋体)

周次

日期

讲节名称

内容提要

授课时数

作业及要求

备注

1-2

地方政府学的理论基础

本讲以“1、地方政府权力来源、2、地方政府的历史流变与现代形态”两个主题为主要内容。

4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3-4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

本讲以“1、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2、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地方治理”两个主题为主体内容。

4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5-6

地方治理中的府际关系

本次将以绩效竞争、“对口支援”和各类邻避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理解地方政府间的复杂关系;以地方政府社会治理中的项目制为例来学习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纵向关系的状态及其发生机制。

4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7-8

地方治理区域差异

本讲以对比苏南、岭南、浙东以及中部不同地域的地方治理的基本形态为起点,带领学生感受区域治理差异的影响要素及其发生机制。

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区域比较分析方法。

4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9

期中测评

期中测评

2

期中测评

10

地方政府职能

了解地方政府职能的内涵、定位、演变以及转变过程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1

央地关系

了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央地关系中理解地方政府行为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2-13

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概述、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关系、地方财政收支、地方财政改革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4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产生与特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权力、职能和机构设置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5

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流动

官员的晋升机制;流动困境;政治激励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6

地方治理专题

结合热点,通过案例研讨的方式,从扫黑除恶、县乡治理等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地方政府

文献阅读

课堂讨论

17

(五号宋体)

期末答疑

期末答疑

2

课堂答疑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温铁军.解读新苏南模式[J].社会观察,2012(3):

16-21;

[2]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

(2):

31-38;

[3]张月友,凌永辉,徐从才.苏南模式演进、所有制结构变迁与产业结构高度化[J].经济学动态,2016(6):

13-25;

[4]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J].开放时代,2014(5).

[5]渠敬东项目制:

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田先红:

《治理基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7]王猛.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

理论、议题与方法[J].公共管理评论,2020,2(01):

116-154.

[8]欧树军:

《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贺雪峰:

《最后一公里村庄》,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10]吕德文:

《边缘地带的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11]魏程琳:

《城乡中国基层治理:

经验与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2]欧阳静:

《强治理与弱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13]史晋川,朱康对.温州模式研究:

回顾与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2,000(005):

10-22.

[14史晋川.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4

(2):

34-37.

[15]陈炳辉,王菁."社区再造"的原则与战略——新公共管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J].

[16]庞明礼,薛金刚.政策模糊与治理绩效:

基于对政府间分权化改革的观察[J].中国行政管理,2017(10):

120-125.

[17]张平,任强,侯一麟.中国房地产税与地方公共财政转型[J].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4):

1-15+151.

[18]王浦劬.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国别经验及其启示——基于六个国家经验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05):

44-58+126.

[19]王村村.城市社区治理结构:

三种理论视角的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14(4):

131-134.

[20]谢立中.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社会互构论”理论意义浅析[J].社会学研究,2015,30(05):

13-23+242.

[21]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

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

66-83+203.

[22]桂华,贺雪峰.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一个农村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J].开放时代,2013(04):

159-173.

[23]望超凡.场域视角下宗族型村庄项目落地困境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4]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000(007):

71-75.

[25]曹正汉.统治风险与地方分权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三种理论及其比较[J].社会,2014,34(06):

52-69.

[26]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

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J].开放时代,2014(04):

108-132+7-8.

[27]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11-17.

[28]杨宏山.政策执行的路径—激励分析框架:

以住房保障政策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4(01):

78-92.

[29]纪志宏,周黎安,王鹏,赵鹰妍.地方官员晋升激励与银行信贷——来自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4(01):

1-15.

[30]申端锋.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以鲁西南S村为表述对象的个案呈现与理论阐释[J].江海学刊,2007,000(004):

121-125.

[31]黄毅,文军.从“总体-支配型”到“技术-治理型”: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逻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

35-44.

[32]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

(1):

75-108.

[33]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09):

105-125.

[34]杨宏山.政府绩效评估的适用领域与目标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04):

100-106.

[35]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9(5).

[36]郁建兴,高翔.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12(05):

95-112+206-207.

[37]刘佳,吴建南,马亮.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土地财政——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9(02):

11-23+122-123.

[38]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9(02):

52-66+124.

[39]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J].经济研究,2011,46(12):

72-85.

[40]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

67-85.

[41]刘佳,马亮,吴建南.省直管县改革与县级政府财政解困——基于6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1,8(03):

33-43+124-125.

[42]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11,25(01):

1-40+243.

[43]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学术研究,2010(06):

32-37+159.

[44]周飞舟.大兴土木:

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03):

77-89.

[45]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09(12):

40-55.

[46]徐勇.“接点政治”: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06):

2-7.

[47]曹正汉,史晋川.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

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24(04):

1-27+243.

[48]张恩韶,文军.论政治参与和政府管理在网络空间的良性互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04):

72-75+92.

[49]周飞舟.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9,24(03):

54-77+244.

[50]侯一麟.政府职能、事权事责与财权财力: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权事权划分的理论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09,2(02):

36-72+203-204.

[51]周黎安,陶婧.政府规模、市场化与地区腐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9,44(01):

57-69.

[52]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J].公共行政评论,2008(01):

1-37+198.

[53]韩志明.街头官僚的行动逻辑与责任控制[J].公共管理学报,2008(01):

41-48+121-122.

[54]徐勇.“政党下乡”:

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J].学术月刊,2007(08):

13-20.

[55]吴建南,马亮,杨宇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因、特征与绩效——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多案例文本分析[J].管理世界,2007(08):

43-51+171-172.

[56]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07):

36-50.

[57]杰瑞·斯托克,楼苏萍,郁建兴.地方治理研究:

范式、理论与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5-15.

[58]周飞舟.分税制十年:

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06):

100-115+205.

[59]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05):

86-99+207.

[60]朱光磊,盛林.过程防腐:

制度反腐向更深层次推进的重要途径[J].南开学报,2006(04):

13-20.

[61]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03):

1-38+243.

[62]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

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02):

132-143+207.

[63]朱光磊,孙涛."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

定位、内涵与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1):

103-111.

[6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05):

48-57.

[65]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05):

96-110.

[66]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06):

33-40.

[67]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5-7.

[68]郁建兴,吕明再.治理: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04):

34-39.

[69]王绍光.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逻辑[J].战略与管理,2002(03):

47-54.

[70]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

124-134+207.

[7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

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02):

27-30.

[72]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03):

61-69.

[73]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26-34.

[74]王绍光.分权的底线[J].战略与管理,1995(02):

37-56.

[75]钱颖一,许成钢,董彦彬.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M型的层级制和非国有部门的进入与扩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01):

29-40.

七、教学方法(四号黑体)

在本课程的教学互动中,基础理论部分涉及到地方政府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地方治理实践部分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其中关于地方治理种主体间关系的讨论,涉及到角色扮演和复盘推理;整个教学互动中课堂讲授贯穿始终。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四号黑体)

(一)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

表4:

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考核要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1

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课堂讨论+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学生对课外专业书籍的认识和理解

课下阅读+书评报告

(二)评定方法(小四号黑体)

1.评定方法(五号宋体)

平时成绩:

30%;测评方法:

课堂讨论参与的频率和深度;

期中考试:

30%:

测评方法:

期中统一进行课堂案例分析测评;

期末考试:

40%:

测评方法:

期末统一进行案例分析测评。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五号宋体)

表5:

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五号宋体)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平时

期中

期末

总评达成度

课程目标1

15

0

50

(例:

课程目标1达成度={0.3x平时目标1成绩+0.2x期中目标1成绩+0.5x期末目标1成绩}/目标1总分。

按课程考核实际情况描述)

课程目标2

15

20

0

(三)评分标准(小四号黑体)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

合格

不合格

A

B

C

D

F

课程

目标1

课程

目标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