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41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应变反射波法.docx

低应变反射波法

低应变反射波法

LT

检测目的

单桩承载力

桩身结构完整性

单桩承载力和桩身结构完整性

桩身结构完整性

桩身结构完整性

检测局限性

不能区分破坏模式

易斜钻,局部检测

不能解决桩强度及沉降问题

多解性

不能检测桩身外形畸变

检测效率

较低

一般

较高

检测费用

较高

较高

较低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比较小低应变反射波法作为一种无损检测,可用于检测桩身结构的完整性。

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费用低的特点。

二、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本原理

低应变反射波法又称锤击法,是以一维弹性杆应力波波动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无损检测方法,适用于检测桩身完整性,判断桩身缺陷类型、位置及严重程度等,核对桩长,以及估计桩身混凝土强度等。

反射波法基本原理可如下图表示在桩顶部位进行竖向激振,给桩一定的能量,产生一纵向弹性波,该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传至桩身明显波阻抗有差异的界面,如扩缩径、严重离析、断桩、桩底等部位,将相应地产生反射波反射信号可通过桩顶的传感器拾取,并经放大、滤波、数据处理,我们可进而根据处理结果计算弹性波在桩身各部位的传播速度,据此可以达到检测的目的。

图1低应变反射波检测原理

根据应力波理论,有如下规律:

式中V为质点速度,下标I、R分别表示入射波、反射波,

分别为反射界面上下部广义波阻抗(

分别为界面上下桩身截面积)。

(1)当桩身无缺陷时,

桩身内部不存在反射波,只存在桩底反射波;

(2)当桩身存在缺陷时,

与同号,即在实测时域曲线上,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反之,当桩身存在扩径等原因而使波阻抗增大时,即

反号,即在实测实域曲线上,反射波与入射波反相。

三、常见桩基缺陷类型

造成桩基出现各种影响其桩身质量和基桩承载能力的缺陷的因素有很多,如施工工艺不当、成桩方式不合理、地质条件复杂等。

一般来说,描述桩身缺陷有三个指标—缺陷位置、缺陷性质和缺陷严重程度。

桩身阻抗变化是缺陷的综合体现,可能是任一种或多种缺陷同时累加的结果,所以仅根据阻抗的变化是无法确定缺陷性质的,应根据地质资料、桩型、施工工艺、施工记录、现场条件等综合判断,必要时可结合钻芯取样法、超声波透射法等其它方法共同判断。

在桩基检测工作中,常见的缺陷类型有扩径、缩径、裂缝、离析、蜂窝、空洞、夹泥、断桩等。

(1)完整桩:

桩身形状规则,无变径、离析、裂缝、夹泥等缺陷的桩。

(2)扩径桩:

成桩后桩身部分区段截面明显大于设计值的灌注桩。

(3)缩径桩:

成桩后桩身部分区段截面明显小于设计值的灌注桩。

(4)离析桩:

外形完整、部分区段呈现蜂窝状结构或松散状态的桩。

离析部分直接影响到桩的强度与承载力情况。

造成桩身离析的原因很多,如所用材料不合格或配比不合理,成桩时搅拌不均匀、振捣不密实使得部分区段砂石含量过高等。

(5)断桩:

桩身部分截面断裂或者断开的桩。

根据桩身的缺陷程度,可将桩身分为几类,如表2所示。

表2桩身完整性分类

桩身完整性分类

分类原则

Ⅰ类桩

桩身完整

Ⅱ类桩

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Ⅲ类桩

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

Ⅳ类桩

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一般认为,Ⅰ类桩为优质桩,Ⅱ类桩为合格桩,Ⅲ类桩为经过设计计算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之后可以使用的桩,Ⅳ类桩为不合格桩。

四、桩身缺陷的成因分析

桩身缺陷主要有夹泥、断裂、裂纹、缩径、空洞、离析等。

其中又以离析、夹泥较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桩基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勘察、设计、施工时等阶段中存在问题,或者是因为在桩基工程完工后外部环境、使用条件等发生变化对桩基造成损坏。

4.1地质因素

桩周的软土、流砂、地下水等影响混凝土质量,桩周存在空洞及不密实区造成漏浆等。

4.2常规因素

(1)勘察阶段的问题各种现场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勘察报告中提供的诸如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以及土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和建议设计参数不准确

(2)设计阶段的问题设计人员个人习惯、设计能力等造成桩基础选型不当、设计参数选取不当

(3)施工阶段的问题:

材料选取不当或施工管理不当,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施工过程控制不严格,质量检验不到位,各种施工人员、施工机械和施工时所处季节、天气等自然因素,造成桩基础出现质量问题。

(4)环境因素的影响:

临近地区基坑开挖、地面大面积堆载、上层结构荷载、重型机械行进、相邻桩挤土效应等,也会影响到桩基础的质量。

4.3工艺因素

(1)桩身混凝土欠灌,造成桩头部位混凝土骨料少,浮浆多,浇注不良,桩身上部质量差。

(2)灌注完成后导管抽拔太快,由于上部混凝土压力不够,使泥浆顺管壁下流,造成局部混凝土离析或夹泥,或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或时间过长,拔管时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空洞、蜂窝等缺陷。

(3)在灌注时护桶下部软弱层在混凝土上翻时,将桩周土或卷入桩身,造成夹泥。

(4)灌注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灌注中断时间过长,造成二次灌注,使上部混凝土接近初凝,而泥浆中残渣不断沉淀,再次灌注后形成夹层或断桩。

(5)施工中桩顶标高不准,导致混凝土欠灌,造成接桩;或因桩顶浮浆太厚,清掉浮浆后桩顶标高低于设计值,进行接桩处理。

(6)由于承台基坑开挖及破桩头方法不当,对桩头部位产生严重扰动,引起桩身浅部开裂。

五、桩基缺陷典型曲线特征

(1)完整桩

完整桩的振动反应曲线规则而圆滑,入射波和反射波信号较明显,无子波反射,波列纯净。

摩擦型桩反射波信号与入射波初始相位相同,但如果锤击能量不够,当桩长过长时可能无桩端反射信号。

端承型桩反射波与入射波信号反相,如图2所示。

图2典型完整桩波形

(2)扩径桩

一般扩径桩反射波曲线不太规则,桩端反射和桩间反射明显。

存在多次反射时第一次反射波和入射波反相,第二次同相。

反射波的表现随着扩径形态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如图3所示。

图3典型扩径桩波形

(3)缩径桩

一般缩径桩波形清晰、完整、直观、不规则,第一次反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第二次反射时反相,有明显的桩底反射和桩间同相位子波反射,如图4所示。

图4典型缩径桩波形

(4)离析桩

离析桩波形曲线不规则,有桩底反射和桩间同相位子波反射,但是比缩径桩弱。

另外其波形与缩径桩有相似之处,即第一次反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第二次反射时反相。

由于离析差异区段混凝土密实度差,离析程度不均匀,入射波在缺陷部位会发生复杂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等,所以其波形很乱,有时甚至没有明显的桩底反射和桩间同相位子波反射,如图5所示。

图5典型离析桩波形

(5)断桩

波形规则,呈尖峰状,波列整齐,有多次反射,无桩底反射,如图6所示。

图6典型断桩波形

六、缺陷桩处理

缺陷桩处理常用方法有扩大承台、原位复桩、接桩、桩芯凿井法、补桩、补强,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

下面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几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1)扩大承台(梁)法。

 a.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梁)断面宽度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梁)来处理。

b.考虑桩基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梁)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梁)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梁)的配筋。

(2)原位复桩。

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

此种方法效果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可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地质条件、缺陷数量等因素选择采用。

(3)接桩。

确定接桩方案,首先对桩进行声测,确定好混凝土的部位。

其次,根据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井点,降水-开挖-20#素混凝土进行护壁,护壁内用钢筋箍圈进行加固。

第三,挖至合格数处利用人工凿毛,按挖孑L法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浇注。

(4)桩芯凿井法。

这种方法做起来比较困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孑L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5)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时,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两种:

 a.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b.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6)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7)钻孔补强法。

此法适应条件是桩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桩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

a.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

b.桩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8)改变施工方法。

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造成,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a.改变成桩施工顺序:

如桩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

b.改变成桩方法。

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成桩的方法。

(9)修改设计。

a.改变桩型。

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桩成桩困难时,可采用打预制桩。

b.改变桩位。

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

c.上部结构卸荷。

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七、低应变反射波法的缺陷

(1)定量化分析不够,缺陷判断的可靠度仍需提高。

(2)计算缺陷深度、桩长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别。

(3)平均波速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准确确定,不能提供混凝土强度,也难以判断桩底沉渣具体厚度。

(4)对于桩身存在轻微缺陷、多处缺陷、深部缺陷以及超长桩,低应变反射波法很难正确检测,分析时容易误判、漏判。

(5)适用于检测预制桩、灌注桩,不宜用于检测异型桩、水泥搅拌桩。

八、结语

相对于高应变动测法而言,低应变反射波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快速灵活、效率高、耗费少,所需锤击能量很小,对基桩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很适用于大面积的普测。

近些年来,凭借其明显优势,低应变反射波法得到大力的推广使用。

由于桩土间复杂的应力应变关系,反射波法也有其应用局限性,例如不能应用于检测水泥土桩等非刚性材料桩、混凝土竹节桩等异形刚性材料桩。

此外,低应变反射波法存在检测盲区(一般为桩顶面以下2m范围);不能定量分析缺陷大小而只能依靠经验判断;无法正确检测较小的缺陷、长径比超过一定限度的桩;容易漏判深部缺陷;当遇到渐变类缺陷时传感器很难接收到清晰可辨的反射信号,从而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低应变反射波桩基检测时应适当辅以超声波透射法及钻芯法等手段来提高桩基检测的精度。

参考文献

[1]贺占海.低应变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测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05.

[2]张冬美.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06:

118-119.

[3]黄永恒,江学良,杨慧,黎超群.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缺陷桩的难点技术研究[J].工程勘察,2010,10:

83-86+92.

[4]郭庆清,陈维文,张绍和.人工挖孔桩低应变反射波法完整性检测的局限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4,02:

62-67.

[5]李正印,柯宅邦,刘东甲,卢志堂,郭杨.低应变反射波法判别PHC管桩接头质量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S2:

209-212.

[6]王春庆,陈辉.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基浅部缺陷的效果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02:

259-263.

[7]高红伟,姚勇,陈代果,童庞,邓勇军.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03:

40-44.

[8]高红刚,解翔,董明华.低应变反射波法在桥梁桩基检测中的实例分析[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S1:

179-183.

[9]周治国,朱合华,夏才初.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嵌岩桩适用性探讨[J].地下空间,2004,02:

232-234.

[10]丁恒轩.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桩质量检测理论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