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39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docx

安徽省示范区产业规划

目录

第一章示范区产业承接发展背景及条件4

(一)示范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4

1.优越的区位4

2.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岸线资源4

3.丰富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资源4

4.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4

5.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证4

(二)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4

1.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4

2.已具规模的开发区(工业园区)4

3.较强的产业发展后劲4

4.巨大的市场潜力4

第二章编制依据、规划时限4

(一)编制依据4

(二)规划时限5

第三章示范区产业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5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5

(二)产业定位6

1、装备制造业6

2、原材料产业6

3、轻纺产业6

4、高技术产业7

5、现代服务业7

6、现代农业7

7、其他新兴产业8

(三)发展目标8

第四章示范区各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9

以及产业链与重点建设项目9

(一)装备制造业9

1.汽车9

2.机械设备10

(二)原材料产业12

1.冶金12

2.化工15

3.非金属材料16

(三)轻纺产业17

1.家用电器17

2.农产品加工18

3.纺织服装19

(四)高技术产业20

1.电子信息产业20

2.生物产业21

3.公共安全产业23

(五)现代服务业24

1.现代物流业24

2.金融服务业25

3.文化产业26

4.旅游业26

(六)现代农业27

1.种植业27

2.养殖业28

3.林业28

(七)其他新兴产业29

1.目标与任务29

2.其他新兴产业重点规划项目29

第五章示范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30

(一)装备制造业布局30

1.汽车产业布局30

2.机械设备产业布局31

(二)原材料产业布局33

1.冶金产业布局33

2.化工产业布局35

3.非金属材料产业布局36

(三)轻纺产业布局37

1.家用电器产业布局37

2.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37

3.纺织服装产业布局38

(四)高技术产业布局38

1.电子信息产业布局38

2.生物产业布局39

2.公共安全产业布局40

(五)现代服务业布局40

1.现代物流业布局40

2.金融服务业布局41

3.文化产业布局42

4.旅游业布局43

(六)现代农业布局45

1.种植业布局45

2.养殖业布局46

3.林业布局47

(七)其他新兴产业布局48

第六章示范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49

(一)重要原材料供应保障体系49

(二)关键工艺协作体系49

(三)区域性、行业性公共研发体系49

(四)大宗、特殊物流保障体系49

(五)市场体系49

第七章经济评价50

(一)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50

(二)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规模以上增加值中开发区所占比重50

(三)每年新增就业人数50

(四)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0

(五)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1

第八章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51

(一)行政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51

(二)特色产业园区引导扶持机制51

(三)重要资源统筹机制51

(四)金融保障机制51

(五)劳动力后备力量培训机制51

(六)督查机制52

附图(产业布局现状图、产业规划布局图)52

附件:

重点规划项目表

第一章示范区产业承接发展背景及条件

(一)示范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1.优越的区位

2.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岸线资源

3.丰富的劳动力和科技、人才资源

4.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

5.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证

(二)示范区产业发展现状

1.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2.已具规模的开发区(工业园区)

3.较强的产业发展后劲

4.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二章编制依据、规划时限

(一)编制依据

1、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委托书,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皖江办”);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

4、《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务院国函[2010]5号);

5、《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中共安徽省委文件晚发[2010]3号);

6、国家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纺织、船舶、轻工、石化、物流、农业生物质能、林业和文化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7、安徽省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船舶、轻工、石化、现代物流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8、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经济研究院提供的相关资料。

9、示范区各市皖江办、发改委提供的相关资料。

(二)规划时限

本规划的规划时限与《示范区规划》一致,即:

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三章示范区产业总体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皖江区域相关专项规划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筑并协调皖江区域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和产业链条;分析研究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结合皖江区域资源秉赋和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完善落实各项承接条件,实现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既有产业与对应承接转移产业的无缝对接;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皖江城市带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产业定位 

全力贯彻执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规划精神,在各城市间合理确定其产业定位。

1、装备制造业

汽车产业。

推进奇瑞、江淮、华菱等自主品牌汽车骨干企业联合重组,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自主品牌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在国家乃至国际汽车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机械设备制造产业。

建成国家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鲜明、专业分工精细的电缆、电器设备、造船及船用设备、环保设备、大型铸锻件等产业集群。

2、原材料产业

冶金产业。

建设国家重要的精品钢材和有色金属材料及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钢材短缺品种、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

非金属材料产业。

升级改造水泥熟料产业基地,形成国内新的硅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碳酸钙、凹凸棒、石膏等非金属矿产业加工集群。

化工产业。

建设沿江原有储备基地和新型石化基地,建成国内重要的煤化工、盐化工及相关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化肥、流磷化工、硝基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生产基地,巩固发展轮胎、橡塑制品等产业基地。

3、轻纺产业

家用电器产业。

进一步提升家用电器生产基地的实力,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系列产品,在国内家用电器产业占有重要地位。

纺织服装产业。

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羽绒制品加工基地,发展箱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

以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为依托,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品牌建设,建成绿色安全、特色鲜明的粮油加工基地、畜禽肉类加工基地、水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4、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建设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形成与重大整机项目相配套的集成电路、汽车电子、铜基电子材料等具有安徽产业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生物产业。

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公共安全产业。

重点发展高技术水平的应急指挥与救援技术装备、大空间火灾安全监控系统、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等产业。

5、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产业。

建设国内一流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

以形成全国重要区域物流中心为目标,建设若干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

构建全覆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金融服务业。

建设功能齐全、产品丰富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文化产业。

以徽文化为平台,打造在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以现有企业为龙头,建设以合肥为重点的中部地区出版物发行集散中心。

6、现代农业

加大品牌建设,加快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建设优质、安全、绿色系列食品,打造面向东部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7、其他新兴产业

培育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发展目标

规划期间(2010—2015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5年,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6%;基本完成融入长三角的战略目标。

合肥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

芜湖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000元;财政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8%。

沿江发展轴地区(除芜湖)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4%。

滁州和宣城两翼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4%。

建成两大产业转移集中区。

打造高水平的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

2015年两大集中区将建成园区面积分别为平方公里和平方公里。

建成合肥经济圈。

建设合肥经济圈是示范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公路干线,大力推进工业走廊建设,重点自我壮大和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辐射作用,建立健全区域综合服务设施和平台,带动示范区产业加快发展。

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24%;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形成沿江产业密集带。

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是示范区加快发展的关键。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以岸线资源开发及开发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

到2015年,沿江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22%;形成以芜湖开发开放为龙头的若干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

形成“两翼”经济带。

建设与江浙地区相连的“两翼”经济带是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实现无缝对接的基础。

充分发挥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区域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储量大、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广阔的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

滁州市要重点推进与南京一体化的发展。

形成示范区区域综合物流网。

建设综合物流网是提高示范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航空、铁路、公路、港口和开发区为依托,以产业物流为主导,以城市物流、区域物流为补充,基本形成示范区内的合肥物流圈和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两大物流区域,全力构筑示范区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三大物流枢纽,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综合物流网,不断降低区域内物流总成本。

第四章示范区各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

以及产业链与重点建设项目

(一)装备制造业

1.汽车

1.1目标和任务

皖江城市带汽车工业规划目标为:

至2015年我省皖江城市带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800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为:

汽车整车400万辆,年均增长28%,其中新能源汽车20万辆,占总量的5%;专用改装车20万辆;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500亿元,年均增长30%。

重点发展汽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以及完善汽车整车产业链。

1.2汽车产业链

(1)汽车整车以江汽、奇瑞、星马、昌河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积极与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合资合作及承接汽车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我省汽车整车全系列产品。

(2)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承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当前重点发展电池及能量管理系统,逐步发展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整车控制系统。

与此同时,拉动皖江城市带汽车电子产品快速发展。

重点实施国轩锂电池项目、奇瑞锂电池及控制系统项目。

(3)以汽车整车产品为依托,提升研发能力,促进快速发展,承接国内外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

采取引进、合资合作、产业招商等各种方式,引导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为汽车整车配套。

(4)完善汽车整车产业链,承接国内外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主要产品有塑料燃油箱、汽车排气系统、冷却系统、线束、铝轮毂、高强钢车轮、汽车空调、制动系统、减震器、启动机、汽车电机、内饰件、汽车电子、汽车后轴。

(5)汽车附件及其他,汽车后视镜、汽车模具及冲压件、精密压铸件、铸件、汽车随车工具、汽车玻璃、汽车轮胎、汽车检测设备、清洗设备、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汽车物流园。

1.3汽车产业重点规划项目

详见附表

2.机械设备

2.1目标和任务

我省皖江城市带机械工业发展规划目标为:

至2015年我省皖江城市带实现机械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0亿元。

主要产品产量为:

2亿KVA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100万公里、大中小微特电机4000万KW、1万蒸吨工业锅炉、15万台叉车、6万台大中型液压挖掘机、2万台大中型装载机、500台旋挖机、全路面起重机15000辆、履带式起重机2000台、各类轴承2亿套、液压件200万件(套)、各类机床6万台(其中:

机床数控化率按产值计达到50%以上,大型快速液压机2000台)、各种家用机床10万台、200万吨优质铸件等。

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仪器仪表、特种设备和专用设备、机械基础产业以及船舶制造。

2.2产业链

(1)工程机械行业积极与国内外工程机械制造商合资合作及承接工程机械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全系列产品及关键零部件。

(2)电工电器行业以发展电力成套设备为切入点,承接国内外电工电器产业转移,拉长产业链,当前重点发展大容量高电压电力变压器、高压电力电缆、高低压开关柜及控制系统,逐步发展电力成套设备、拉动皖江城市带电工电器产品快速发展。

(3)机床工具行业承接国内外机床工具及关键零部件产业转移,做强产业链。

重点开发大型机械压力机、大中小型数控机床、精密机床、建设加工中心项目。

(4)石化通用机械行业整合全省相关资源,积极承接国内外石化通用机械产业转移,从技术集成、组织成套入手,发展大型煤化工和化肥成套、大型环保成套设备、天然气集输成套设备、污水潜水泵、超高压泵、耐腐蚀泵、大型阀门、高中压阀门、节能高效及防爆风机等节能通用机械产品。

(5)重型矿山机械行业重点发展大型金属冶炼和冶金铸锻件、轧制成套设备及高端冶金成套设备;大力发展大型螺旋输送机、特大型斗式提升机、大功率长距离带有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的带式输送机、大管径大运量环保型管式输送机等产品。

(6)仪器仪表行业行业重点发展流量仪表、智能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和成套装置、新型光学仪器、水质污染在线监测系统、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空气质量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热工仪表及元器件、测温测压仪表、数字变送器、智能调节仪等产品。

(7)特种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重点开发实施海底电缆立式成缆机及高精端线缆成套设备、高速冲槽机等电工专用设备、高档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安汽车专用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塑料编织机、塑机电缆设备,果蔬饮料、乳品饮料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等。

(8)充分利用我省沿江交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基础产业,重点建设大型铸锻件制造、高精铸件、压铸件制造基地;加速发展铸造和耐磨材料产业。

(9)船舶行业积极承接发展特种船舶、船用动力系统和装置、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甲板和舱室机械等制造业。

2.3机械设备产业重点规划项目

详见附表

(二)原材料产业

1.冶金

1.1目标和任务

1.钢铁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

皖江城市带钢铁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是:

总量发展到合理水平,至2015年钢产量达3200万吨,优质钢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915亿元,工业增加值875亿元;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行业整体达到国内先进;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做大优势产品,同时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高速轮毂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吨钢综合能耗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5吨以下,吨钢烟尘排放量1.2千克以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1.8千克以下,二次能源100%利用,冶金渣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2.有色冶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是:

至2015年精炼铜产量达90万吨,铅产量40万吨,锌产量10万吨,铜加工材产量95万吨,铝材产量1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153亿元,工业增加值545亿元;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在现有基础上消减10%,工业水复用率达88%,余热回收率100%,铜、铅、锌生产冶炼硫利用率达97%以上,全行业三废排放达标率100%,企业工序能耗指标低于国家限额值。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重点发展钢材短缺品种、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及精深加工产品。

支持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勘查,推进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和合理开发、鼓励骨干企业境外探矿办矿;优质钢材材料;铜、铝的精深加工、高档铜材产品;专用铝合金型材产品;机械与化工用铅、锌合金材料;稀土材料产品,各类永磁体产品;钨、钼、钒金属提取和深加工产业以及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开发超细粉体、电子浆料、新一代集成电路封装材料、高纯金属、高精度箔等有色金属新材料。

1.2产业链

1)钢铁产业

(1)精品钢铁材料产业。

以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冷热轧薄板、彩涂板、镀锌板、H型钢、车轮轮箍,高速线材,高速棒材、冷墩钢和合金结构钢、轴承钢、优质碳素钢,双相不锈钢等钢种为生产目标,开发高档汽车和家电用薄板,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高速车轮轮箍、汽车车轮、优质球墨铸管、大口径厚壁铸钢管、抗蚀高强石油管、高钢级石油套管、高强度机械装备制造业用钢和优质铸造生铁等精品钢铁材料产品。

(2)优质钢铁材料产业。

利用省淘汰落后后产能、整合地方冶炼能力,实施同期搬迁改造,形成优质钢铁材料产业链。

突出发展汽车及工程机械。

家用电器、高效节约型建筑用钢材,大力发展优质冷、热轧板(卷)、冷、热镀锌板、彩涂板、H型钢、不锈钢铸件与管材、大口径厚壁高级管线钢管、矩形、异型直缝埋弧焊管、高精度冷拔管等钢材的深加工。

(3)特钢产业。

抓住国家整合开发霍邱铁矿资源的机遇,支持优势骨干企业整合开发霍邱、庐江等地区铁矿资源,在有资源的地区如巢湖、六安、池州等地建设优质钢产业基地,围绕国家稀缺、省内空白、市场急需的产品,结合省淘汰落后产能1200万吨钢的基础上,发展特钢生产,使特色品种优势更加明显。

(4)钢铁新材料产业。

积极培育企业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大力开发钢铁新材料技术及产品群,延伸产业链,加强终端产品开发。

发展以稀土合金为代表的新型钢铁材料及产品;以电机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四氧化三猛、钕硼为代表的新型磁性材料及产品;合金耐磨球;金属复合板;双相不锈钢、核电用特种不锈钢系列产品等。

2)有色金属产业

(1)铜冶炼及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加大地质勘探投入,加大资源控制,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现有铜冶炼水平,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做好冶炼付产品贵金属的回收工作;建设废杂铜拆解加工基地项目,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快铜产品的精深加工,高起点发展国内紧缺的高档铜材产品,形成铜线材、板材、带材、棒材、型材、箔材、管材、粉体材料等8大系列产品。

重点开发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带,分立器件用高精板带,变压器及高档水箱专用铜板带,高效散热器内螺纹管、冷凝管、水道管,纯铜及合金铜棒材,电力工业用排材,高强高导铜合金导线、电气机车接触线、特种电线电缆等线材,以及仪器仪表、弹簧、接插元件等产品。

(2)铝产品加工产业。

积极引进有实力企业对原合肥铝厂进行战略性重组,推进与中铝集团30万吨电解铝合作项目以及铝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再生铝、汽车用铝材和建筑家用铝材产业,做大做强铝箔产业链,重点开发汽车用铝型材、家电用铝合金板材、建筑铝材、电容器腐蚀化成箔,空调散热用铝箔,家用箔,容器箔,医药用箔,食品级保层铝箔等产品。

(3)铅锌产品加工产业。

以铅锌矿和铅锌回收再生资源为原料,打造采、选、冶一体化和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产业群,重点开发铅酸蓄电池技术,采用活化技术回收废酸,塑料,开发高性能蓄电池板栅材料;运用湿法提取工艺处理铅膏制取高纯氧化铅,实现铅酸蓄电池节能、环保、优质活化循环规模化生产。

围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采用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设备与工艺的技术改造,完善再生铅产业。

重点发展功能性新型的高容量蓄电池、机械与化工用铅、锌合金与高纯材料,实现产业升级。

(4)钨、钼、钒加工产业。

利用皖南地区丰富的钨、钼、钒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发展钨、钼、钒金属提取和深加工产品,重点开发钨、钼、钒等化合物的提纯加工及钨钼钒粉、丝、棒、条、板等产品的生产,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钨、钼、钒合金及加工制造业。

(5)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

采用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方式,完善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

重点发展超细粉体,电子浆料,单晶铜材料及制品,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硅单晶材料;半导体材料,高纯金属、高精度金属箔等有色金属新材料。

力争使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

1.3冶金产业重点规划项目

详见附表。

2.化工

2.1目标与任务

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是安徽省化学工业投入的密集期,安徽省化学工业生产工业总产值将以每年25%左右速度递增,至2012年安徽省化学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2000亿元,利税130亿元以上利润65亿元以上;至2020年,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000亿,利税595亿元以上,利润300亿元以上。

其中示范区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641亿元,工业增加值369亿元。

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煤盐一体化工、化肥及硫磷化工、化工新材料及精细化工”五大化工产业;化工企业走大型化、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道路,化工资本和市场全球化,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循环利用和绿色化工。

建设安庆(池州)石油化工基地、巢湖现代煤化工基地、定远(肥东)煤盐化一体化工基地、铜陵化肥及硫磷化工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2.2产业链

(1)石油化工产业。

以乙烯为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乙二醇、PTA等石油化工产品。

新型煤化工产业。

以煤气化等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