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948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docx

网络传播重点完整版

网络传播重点

第1章

一、信息的特性

1.客观性 2.可处理性 3.可识别性 4.可存储性

5.可传输性 6.时效性 7.共享性

二、五次信息传播革命

1.第一次是语言的形成

2.第二次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和运用

3.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是电磁波的利用

5.第五次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三、“信息社会”概念的提出,特征,“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提出

(一)提出:

20世纪60年代日本记者提出的

(二)特征:

第一,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第二,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第三,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第四,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三)“后工业社会”概念的提出: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四、信息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笔记)

1.每一次信息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开辟了新空间。

2.人类传播革命与人类社会文明步调一致,且呈正比关系。

3.世界上最早出现传播革命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文化程度较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4.世界上最早出现传播革命的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上风。

五、三大浪潮

美国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概括为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始于大约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始于3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

六、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分析了美国的社会变化,认为美国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进入了信息社会。

七、现代通信的手段

1.微波通信 2.卫星通信 3.光纤通信 4.移动通信

八、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大致了解)

到2020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一、计算机网络构成要素

1.网络服务    2.传输介质    3.协议

二、计算机网络在通信交流中的特征

1.开放性   2.数字化   3.交互性

三、互联网的技术特征

1.规模全球性 2.网址唯一性 3.规则统一性 4.功能服务性

(拓展: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论坛是日本的“2频道”,创建于1999年)

第三章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特征,大众传播功能,出现的问题

(一)定义

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平台。

(二)特征

1网上信息极为丰富

2网上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3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

4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自由交互

5网络传播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大众传播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2.决策参与功能: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媒同时还为民众和政府,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

3.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由大众传媒承担的。

4.娱乐功能:

广播电视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四)问题

1.信息安全(个人安全,商业安全,国家安全)2.网络黑客

3.知识产权问题4.网络犯罪

5.网络诽谤6.网瘾症

二、2003年,周洪宇开设了个人网站“洪宇在线”,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政性网站”)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特征(有可能大题)

(一)功能

1.传递信息功能  

2.调节人际关系功能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功能

(二)特征

1.匿名性: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人际传播的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想象空间:

基于文本的网络传播,给信息的接收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3.网络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在网络传播实践中,广大网民创造了网络语言和适用于网络传播的非语言符号

四、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1.张扬个性,崇尚创新

2.方便性,实用性,维持交际的顺利进行

3.娱乐性,趣味性

4.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

五、人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1.受众从“看客”型到“投入”型的转变

2.人际关系“重新部落化”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传播趋势

1.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  2.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3.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

第四章  网络媒体

一、1998年,互联网被确认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二、1995年10月,《中国贸易报》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的起步。

三、“2003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北京举行,标志着中国的网络媒体开始走向成熟。

四、ISP、ICP

ISP(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转变。

五、三大最成功商业网站

 新浪  搜狐  网易

六、微博的传播特点:

(一)碎片化

1. 文本字数直截了当,言简意赅;

2.用户接触微博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

(二)公开化、社会化

1.微博用户可能是好友,也可能是陌生人;

2.“马太”效应,粉丝多的越来越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三)个性化(除了自编 自发还有定制化)关键词、关键字(专业人士统计微博高频词汇,利于商家宣传。

七、博客的传播特点

1.实现了真正的“个人化”2.信息共享

3.互动性4.大众传播平台

5.娱乐性6.影响媒体的舆论

8、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媒体会消失吗

纸质媒体的优势:

便携性,权威性,真实性高,保存性好,阅读人群老龄化

九、网络媒体的特征

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

3.多媒体4.交互性

5.小众化

拓展:

德拉吉被称为“互联网上的第一明星

十、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宣传的创新有哪些?

1.控制难度加大

2.宣传模式受冲击

3.打破媒体垄断

4.知情权?

十一、为什么会出现“网络红人”现象?

彰显网络时代文化有哪些特质?

(一)原因:

(二)特质:

张扬个性;鼓励多元;草根文化;娱乐化;平等;崇尚自由;挑战主流;审丑文化

十二、网络民族主义的定义与产生,表现形态

(一)定义:

即网络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想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二)产生:

2003年

(三)表现形态:

表达情绪、制造舆论、组织游行、黑客攻击。

十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不得包含内容(了解)

1.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

10.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11.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五章 网络信息资源

一、北大“天网”于1997年建立,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信息搜索引擎。

二、各大网站

yahoo——1994

Google——1998

XX——2000

搜狐——2000

二、网络噪音的定义,提出者

(一)定义:

从信息传播的内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不为受众所需要的信息成为困扰受众的网络传播噪音。

P117

(二)提出者:

香农

3、不良信息过滤方法

(一)分级法

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等级、分类别进行过滤的方法,它需要预先按照一定的分级标准对网页或网站分级,当用户访问时可根据分级标记决定能否访问,可由自我分级和第三方分级两种方式完成。

 

优点:

1.深入反映用户的思想观念点和价值观念对过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将产生较大影响,并可以降低互联网管理成本。

2.采用人工分级方法过滤信息错误率相对较低

3.维护了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与多元化价值观。

局限:

1.自我分级的质量难以保证。

2.分级法要求网络用户必须向网站提供准确的信息。

(2)URL地址列表法

主要通过对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后,精确地匹配URL和与之相对应的页面内容,形成一个预分类网址库,在用户访问网页时,将要访问的网址与预分类网址中的网页地址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该网址是否被允许访问。

优点:

1.由于有人工的参与,过滤准确率较高

2.过滤实现简单,过滤成本低。

缺陷:

1.必须依托事先开列出的特定网址,相对比较耗时,费成本。

2.对图像搜索结果分类不完整。

(三)动态文本分析法

动态文本分析首先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制定用户需求模式,然后根据这一模块对动态的文本信息进行过滤。

优点:

可覆盖网上所有的文本信息,而且过滤成本较低。

缺点:

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自然语言的复杂性以及网络信息的跨语种特点,直接影响到动态文本分析法进行网络信息过滤的准确性。

第六章

一、手机发明者 

摩托罗拉公司技术研究院马丁.库伯

2、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1.便携性(移动性):

携带方便,全天候贴身服务是移动媒体的最大特点。

2.私密性:

随身携带的移动媒体作为个人的通信工具,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私密性很强。

3.普遍性(受众广):

与个人电脑相比,移动媒体价格低廉,携带方便,其普及率已经大大超过个人电脑,也超过了互联网。

4.精准性:

移动媒体在发挥大众传播功能时却可以锁定目标受众,传播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笔记)

1.手机的出现淡化了地域作为信息源头的意义

2.手机短信的延迟互动性

3.双方互动(真实、自发)

4.手机短信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因而在重大社会议题往往能抢先传统媒体一步

5.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在社会信息传播网络里,受众不再是信息被动接受者

四、手机报是手机媒体的重要形式,手机报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彩信手机报,二是WAP网站类型

五、2002年10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彩信业务,标志着中国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第七章 网络广告

一、网络广告的特点,形式

(一)特点

1.获得受众心理认同

2.传播对象面广

3.表现手段丰富多彩

4.内容种类繁多,信息面广

5.及时更新,长期保留,成本较低

6.交互性强

7.受众人数可以测定(定向投放)

8.持久性

(二)形式

1.公司的Web网页

2.电子邮件

3.购买其他网络广告空间

4.通过手机发布广告信息

二、电子邮件广告类型:

直邮广告、邮件注脚广告

三、搜索引擎广告主要形式P157

1.关键字广告 2.关键字排名 3.网页内容广告定位

四、手机广告主要形式:

短信

(手机传播特性:

便携性,精准性,到达率高)

五、赞助式广告形式P159

1.内容赞助 2.节目赞助 3.节日赞助

六、互动游戏式广告P159

形式:

1.场景式 2.道具式 3.定制式

优点:

潜移默化,广告投放精准性较强,周期长,接受度高。

七、网络游戏广告的优点:

受众接受度高;广告作用周期长;点击率可以帮助广告商找准潜在客服。

八、网络小电影广告:

 病毒式营销、口碑式营销;允许式营销

九、网络广告的评估指标P160

1.曝光次数 2.点击次数 3.印象和回应单击

十、网络广告的计费模式P161

1.CPM千人印象成本(Cost Per Mile):

(广告费用/受众人数)*1000

2.CPC千人点击成本(Cost Per Click)受广告主欢迎

3.CPA千人行动成本:

(Cost Per Action)

4.其他:

以搜集潜在客户名单付费CPL(Cost Per Leader)、以实际销售数量换算广告刊登费用CPS(Cost PerSale)

十一、目前网络广告存在的问题P162

1.网民构成不尽理想 2.电子商务有待进一步发展 3.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4.虚假广告泛滥 5.违禁品广告 6.不正当竞争广告

7.恶俗广告屡禁不止 8.网络广告监督难度大

(虚假网络光扰乱了正常的广告竞争和市场竞争,网络虚假广告具有发布方式多样,数量众多,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的特点,大概分为广告主虚假、广告内容虚假、广告形式虚假、广告代言人虚假、违禁品广告、不正当竞争广场层出不穷、恶俗广告屡禁不止、网络广告监管难度较大。

十二、网络广告效果经济评价时要注意的问题(笔记)

1.网络广告只是影响商品销售的一个因素,销售效果不能只用网络广告效果来评价。

2.对商品销售的影响是长期的,有些网络广告的影响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表现。

3.对网络广告效果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是否马上促成了销售量的增加,还在于了解人们对企业的了解,对产品信誉的看法,因为这影响到商品的长远销售。

第八章 网络传播的参与者

一、网络传播参与者的类型

深度参与者,浅度参与者,消极参与者

二、网名心理

1.匿名心理 2.角色扮演心理 3.共享心理

三、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的特征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最主要区别在于虚拟性。

 2.跨地域 3.人性化 4.开放性

(二)联系:

1.网络社区是对现实社区的反映和延伸,网民之间的交流与活动的过程无不带有现实社会的生活印记。

2.网络社区是以现实社区为蓝本构建的受现实社区中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的影响。

3.网络社区对现实社区有巨大的反作用,将对现实社区构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现实社区的发展和运行。

四、网络恶搞产生的原因,形式特点及影响

(一)产生原因:

1.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

言论环境较宽松,信息发布的匿名性

2.网络媒体:

商业化竞争的压力

3.网民的需求:

追求娱乐,自我展示,分享信息

(二)形式特点:

1.反讽的语言风格 2.专题的内容 3.专题的策划内容

(三)影响

积极影响

1.缓解内心压力,了解当今时事

2.表达民意民生,创意性强

3.普及网络技术,加快信息传输

消极影响

1.展现人性低俗 

2.渲染群体暴力

3.出现不实舆论

五、以用户迁移成本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黏度分为3种类型

技术黏度(忠诚度低)

社交黏度(忠诚度较高)

数据库黏度(忠诚度最高)

第九章 网络传播与政治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定义,对我国政治的影响

(一)定义

普通公民或者公民团体借助互联网络表达利益、参与决策从而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二)影响

(互联网对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促进)

1政治参与的广度 :

参政人数日益增多;参与政治的渠道增多

2政治参与的深度:

网络参政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网络参政促进了政务公开

3政治参与的效度:

从政府回应方式看公民网络参与的效能,政府回应的表现形式是公共政策。

二、网络舆论的定义,特性(大题),形成的网络条件

(一)定义

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上形成,通过网络传播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舆论。

(二)特性

1.现实与虚拟:

舆论常针对热点话题,也是网民关注的话题,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在匿名状态下,网民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本人身份甚至伦理道德的限制。

2.互动与放大:

由于网络上言论自由,特别是允许匿名发表,因此大量的非理性情绪也在互动过程中被放大。

3.媒体互动:

除了网民的互动以外,媒体的互动,特别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条件:

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跨地域性

三、根据信息形态划分,网络言论可以分为:

文字言论,图像言论和多媒体言论三种

四、群体极化的定义

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五、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之一,类型,产生

(一)主要功能之一:

就是保证公民享有知情权。

(二)电子政务类型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2B)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2C)

(三)产生:

90年代

六、为什么信息安全已成为网络社会国家安全的因素

1.首先,在很多国家,政府系统、能源、交通、电力、通信、航空、金融、军事等关键部门和产业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连成一体。

2.其次,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打破了统治阶级和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地位,这给恶意利用网络信息创造力条件。

3.再次,非国家力量成为信息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4.最后,网络攻击的低成本和隐秘性增加了防范的难度。

第十章

一、黑客被称为“电脑时代牛仔”

二、网络犯罪与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

1.首先,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没有等级的开放性网络,这决定了网络行为的自由和网络控制的难度。

2.其次,网络是一个超越时空、跨越文化和国界的全球性网络,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国际互联网中来,成为“地球村”的一员。

3.最后,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符号化、虚拟化等特点。

三、网络犯罪的主客观原因

(一)主观

贪利图财;好奇心和成就感

(二)客观

互联网安全性能的缺陷;系统软件存在漏洞;立法滞后,查处困难

四、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

1.犯罪数量上升,犯罪手段日益丰富。

2.罪犯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3.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4.网络犯罪更深层次的危害还表现在直接或间接地动摇了我们的道德文明,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激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五、网络犯罪技术控制及局限

1.防火墙技术 2.加密技术 3.数字签名技术 4.启用分级过滤软件 

六、网络执法困难的原因

1.网络犯罪侦查困难2.取证、认证困难

3.互联网是一个全球化的网络,各国文化有冲突,法制体系也有冲突,面对超地域性、国际性的网络犯罪行为时难以界定。

七、电子证据有哪些特性

1.高科技性2.开放性3.表现形式多样4.易破坏性

八、网络水军的定义

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贴造势的网络人员。

九、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表现较弱

1.少数意见的支持者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以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

2.网络传播的平等性、匿名性、不受地域限制的特点也使得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较弱。

十、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⒈“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⒉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⑴知觉模式 :

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⑵显著性模式 :

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⑶优先顺序模式 :

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⒊网络传播的议程设置 

⑴网络议程设置的知觉模式:

网络提供了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超大量的信息,互联网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相对于任何已有媒体而言最广泛和自由的渠道。

⑵网络议程设置的显著性模式:

网站可以运用了多种法进行强调和突出的新闻一般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⑶网络议程设置的优先顺序模式:

网络新闻的优先顺序排序与传统媒体并无本质差异。

⒋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的特点

⑴在网络中进行“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

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于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