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716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docx

混凝土结构工程通病防治手册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1麻面

1.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形成粗糙面,影响外表美观,但无钢筋外漏现象。

1.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有水泥浆、渣等杂物,模板清理不干净,或清理不彻底,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构件表面的水份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而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使混凝土表面沿模板接缝位置出现麻面。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局部漏刷或隔离剂变质失效,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接,造成麻面。

(5)混凝土未振捣密实,气泡未排除,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6)拆模过早,使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粘在模板上,产生麻面。

1.3预防措施

(7)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8)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清扫干净。

(9)模板拼缝应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纸、塑料条、纤维板或腻子堵严。

(10)模板隔离剂涂刷要均匀,并防止漏刷。

(11)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排除气泡为止。

(12)拆模不应过早。

1.4治理方法

(13)表面尚还要抹灰的,可不作处理。

(14)表面不再作装饰的,应在麻面部分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掉是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使颜色一致。

修补完后,应用棉毡进行保湿养护7天。

2露筋

2.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钢筋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2.2原因分析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位移紧贴模板面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2.3预防措施

(6)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7)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

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

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利用细石混凝±浇筑。

(8)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9)浇筑高度超过2m,利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

(10)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用海绵、胶带堵好缝隙。

(11)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利用HZ6-30振动棒连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12)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损坏棱角。

2.4治理方法

(13)对表面露筋,剔凿松散颗粒,刷洗干净后,涂刷素水泥浆一道,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用棉毡保湿养护7天。

(14)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3蜂窝

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类似蜂窝状的大量空隙、窟窿,使结构受力截面受到削弱,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3.2原因分析

(15)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计量错误,加水量不准确,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16)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没有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17)混凝土下料不当,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与砂浆离析。

(18)混凝土没有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振,或混凝土时间久发硬,振捣时间不够,或下料与振捣没有很好配合,未及时振捣就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19)模板缝隙未堵严,振捣时水泥浆大量流失;或模板未支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松动或位移,或振捣过度造成严重漏浆。

(20)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混凝土被卡住,造成振捣不实。

3.3预防措施

(21)认真设计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其搅拌延续时间应符合表18—3的要求,坍落度应适宜。

(23)混凝土下料高度如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24)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

(25)混凝土浇筑宜采用带浆下料法或赶浆捣固法。

捣实混凝土拌合物时,插人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器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的1/2。

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良好结合,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

(26)混凝土振捣时当振捣到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和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呈水平状态,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密实即可。

(15)模板缝应堵塞严密。

浇筑混凝土过程中,要经常检查模板、支架、拼缝等情况发现模板变形、走动或漏浆,应及时修复。

3.4治理方法

(27)对小蜂窝,用水洗刷干净后,用素水泥浆涂抹后,用l:

2或1:

2.5水泥砂浆压实抹平。

(28)对较大蜂窝,用素水泥浆涂抹后,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刷洗干净后支模,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仔细强力填塞捣实,并认真养护。

(29)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和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支模灌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4孔洞

4.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窟窿,局部或全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空隙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孔穴深度和长度均超过保护层厚度。

4.2原因分析

(30)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隔住,未振捣就继续浇上层混凝土,而在下部形成孔洞。

(31)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从而形成特大的孔洞。

(32)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或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33)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4.3预防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使混凝土易于充满模板,并仔细振捣密实,必要时,辅以人工捣实。

(2)预留孔洞、预埋铁件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预留孔洞、铁件下部浇筑应在侧面加开浇灌口下料振捣密实后再封好模板,继续往上浇筑,防止出现孔洞。

(3)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防止漏振。

插人式振捣器应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振捣。

插点应均匀排列。

每次移动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R的1.5倍。

一般振捣棒的作用半径为30-40cm。

振捣器操作时应快插慢拔。

(4)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浇筑板时为1.0m),大于2m时采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不产生离析。

4.4治理方法

(1)对各种混凝土孔洞的处理,应经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修补或补强方案,经批准后方可处理。

(2)一般孔洞处理方法是: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比结构高一强度等级的半干硬性细石混凝土仔细分层浇筑,强力捣实,并养护。

突出结构面的混凝土,须待达到50%强度后再凿去,表面用l:

2水泥砂浆抹光。

(3)面积大而深进的孔洞,按

(2)项清理后,在内部埋压浆管、排气管,填清洁的碎石(粒径10~20mm),表面抹砂浆或浇筑薄层混凝土,然后用水泥压力灌浆方法进行处理,使之密实。

5烂根、烂脖子

5.1现象

基础、柱、墙混凝土浇筑后,与基础、柱、台阶或柱、墙、底板交接处出现蜂窝状空隙,台阶或底板混凝土被挤隆起。

5.2原因分析

基础、柱或墙根部混凝土浇筑后,接着往上浇筑,由于此时台阶或底板部分混凝土尚未沉时凝固,在重力作用下被挤隆起,而根部混凝土向下脱落形成蜂窝和空隙。

5.3防治措施

(1)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台阶(板或底板)混凝土浇筑完间歇1.O~1.5h(底板导墙要求沉实3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以阻止根部混凝土向下滑动。

(2)基础台阶或柱、墙、底板浇筑完后,在浇筑上部柱、墙前,应先在基础底板或楼面,在柱、墙模板底部用混凝土维护,待上部混凝土浇筑完毕再将下部台阶或底板混凝土铲平。

5.4治理方法

将烂脖子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补,并捣实。

6表面酥松脱落

6.1现象

混凝土结构构件浇筑脱模后,表面出现酥松、脱落等现象,表面强度比内部要低很多。

6.2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酥松、脱落。

(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3)冬期低温浇筑混凝土,浇灌温度低,未采取保温措施,结构混凝土表面受冻,造成酥松、脱落。

6.3防治措施

(1)木模板要浇水湿透,充分湿润。

(2)混凝土脱模后必须用盖塑料薄膜并设专人浇水养护。

(3)冬期低温浇筑混凝土,按冬季施工方案采取保温措施,防止结构混凝土表面受冻,造成酥松、脱落。

6.4治理办法

(1)表面较浅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部分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l: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2)较深的酥松脱落,可将酥松和突出颗粒凿去,刷洗干净充分湿润后支模。

用比结构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浇筑,用力捣实,并加强养护。

7缝隙、夹层,施工缝

7.1现象

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或夹杂物,使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7.2原因分析

(1)施工缝或后浇带缝,未经接缝处理,将表面水泥浆膜和松动石子清除掉,或未将软弱混凝土层及杂物清除,并充分湿润,就继续浇筑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底层混凝土初凝后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或在施工间歇时,施工缝处掉入锯屑、泥土、木块、砖块等杂物,未认真检查清理或未清除干净,就浇混凝土,使混凝土分层。

(3)混凝土浇筑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下料,造成底层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密实;或浇筑混凝土接缝时,留槎或接槎时振捣不足。

(5)柱头浇筑混凝土时,当间歇时间很长,常掉进杂物,未认真处理就浇筑上层柱,常造成施工缝处形成夹层。

7.3预防措施

(1)认真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处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

(2)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

(3)浇筑柱、梁、楼板、墙、基础等,应连续进行,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毕。

(4)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充实干净,且不得积水。

(5)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设一层水泥浆或5-10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

(6)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

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在浇筑混凝土。

7.4治理方法

(1)当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填密实;

(2)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8缺棱掉角

8.1现象

结构构件边角处或洞口直角边处,混凝土局部脱落,造成截面不规则,棱角缺损。

8.2原因分析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

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造成混凝土脱水,强度降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冬期低温下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或混凝土边角受冻,造成拆模时掉角。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8.3预防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

(3)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

(4)运料时,通道处的混凝土阳角,用角钢、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5)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受冻。

8.4治理方法

(1)较小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用钢丝刷刷干净,清水冲洗并充分湿润后,用1:

2或1:

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整。

(2)对较大的缺棱掉角,可将不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灌捣实,并认真养护。

9松顶

9.1现象

混凝土柱、墙、基础浇筑后,在距顶面50~100mm高度内出现粗糙、松散:

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内部呈多孔性,基本上是砂浆,无石子分布其中,强度较下部为低,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经不起外力冲击和磨损。

9.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率不合适,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捣后石子下沉,造成上部松顶。

(2)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离析,并使气体浮于顶部。

(3)混凝土的泌水没有排除,使顶部形成一层含水量大的砂浆层。

9.3预防措施

(1)设计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性,同时应使混凝土拌台物有良好的保水性。

(2)在混凝土中掺加气剂或减水剂,减少用水量,提高和易性。

(3)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20s以内,不使产生离析。

混凝土浇至顶层时应排除泌水,并进行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

(4)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时,随着浇筑高度的上升,分层减水。

(5)采用真空吸水工艺,将多余游离水分吸去,提高顶部混凝土的密实性。

9.4治理方法

将松顶部分砂浆层凿去,洗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筑密实并认真养护。

10表面不平整

10.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甚至出现凹坑脚印。

10.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致使新浇筑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10.3预防措施

(1)严格按施工技术规程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2)模板应用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支柱和支撑必须支承在坚实的土层上,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

(3)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和支撑情况,如有松动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再继续浇筑。

(4)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10.4治理方法

表面局部不平整的,可用细石混凝土或1:

2水泥砂浆修补。

11位移、倾斜

11.1现象

基础、柱、梁、墙以及预埋件中心线对定位轴线,产生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的位移,或柱、墙垂直度产生一定的偏斜(称倾斜),其位移或倾斜值均超过允许偏差值。

11.2原因分析

(1)模板支设不牢固或斜撑支顶点强度,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位移或倾斜。

(2)门洞口模板及预埋件固定不牢靠,混凝土浇筑、振捣方法不当,造成门洞口和预埋件产生较大的位移。

(3)放线出现较大误差,没有认真检查和校正,或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造成轴线累积误差过大,或模板就位时没有认真吊线找直,致使结构发生歪斜。

11.3预防措施

(1)模板应固定牢靠,斜撑点有足够的强度。

(2)模板应拼缝严密,无松动;螺栓应紧固可靠,标高、尺寸应符合要求,并应检查核对,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倾斜。

(3)门洞口模板及各种预埋件应支设牢固,保证位置和标高准确,检查合格后,才能浇筑混凝土。

(4)现浇框架柱模板应四周斜撑固定。

斜撑或斜拉杆,用法兰罗纹栓调节,以保证其垂直度。

柱混凝土初凝前,应对其垂直度进行一次校核,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

(5)测量放线位置线要弹准确,认真吊线找直,及时调整误差,以消除误差累积,并仔细检查、核对,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值。

(6)振捣混凝土时,不得冲击振动钢筋、模板及预埋件,以防止摸板产生变形或预埋件位移或脱落。

11.4治理方法

(1)凡位移、倾斜不影响结构质量时,可不进行处理;如只需进行少量局部剔凿和修补处理时,应适当修整,一般可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或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受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

(2)凡位移、倾斜值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时进行局部返工处理。

12凹凸、鼓胀

12.1现象

柱、墙、梁等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和鼓胀,偏差超过允许值。

12.2原因分析

(1)模板支架支承不牢固或刚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局部产生侧向变形,造成凹凸或鼓胀。

(2)模板支撑不够或穿墙螺栓未锁紧,致使结构膨胀。

(3)混凝土浇筑未按操作规程分层进行,一次下料过多或用吊斗直接往模板内面倾倒混凝土,或振捣混凝土时长时问振动钢筋、模板,造成跑模或较大变形。

(4)钢木模板结合处,木模侧向刚度差,使结合处木模容易发生鼓胀。

12.3预防措施

(1)模板支架及墙模板斜撑必须通过木方安装在坚实支护桩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2)柱模板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柱箍,底部混凝土水平侧压力较大,柱箍还应适当加密。

(3)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

(4)墙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cm,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

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5m,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12.4治理方法

(1)凡凹凸鼓胀不影响结构质量时,可不进行处理;只需进行局部剔凿和修补处理时,应适当修整。

一般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或比原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

(2)凡凹凸鼓胀影响结构受力性能时,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处理。

13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要求

13.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0.9设计强度等级,或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13.2原因分析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骨料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含泥量和杂质超过规定或有冻块混入;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袋装水泥欠重,计量器具失灵,施工中随意加水,或没有扣除砂、石的含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低温施工,未采取保温措施,拆模过早,混凝土早期受冻。

(5)混凝土试块没有代表性,试模保管不善,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当,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受冻或受外力损伤。

(6)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完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过长,振捣过度,养护差,使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

13.3预防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并应加强水泥保管工作,要求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

(2)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4)混凝土应按顺序加料、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

(5)冬季施工;应根据环境大气温度,保持一定的浇灌温度,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保温和测温工作,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在冬期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在遭受冻结前,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30%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应达到40%以上。

(6)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13.4治理方法

(1)当试块试压结果与要求相差悬殊,或试块合格对混凝土结构实际强度度有怀疑,或出现试块丢失、编号错乱、忘记作试块等情况,可采用非破坏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的实际强度,如强度仍不能满足要求,应经有关人员研究、查明原因,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的加固或补强措施。

14保护性能不良

14.1现象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保护层遭受破坏,或混凝土的保护性能不良,钢筋发生锈蚀,铁锈膨胀引起混凝土开裂。

14.2原因分析

(1)施工时造成的混凝土表面缺陷,如缺棱掉角、露筋、蜂窝、孔洞和裂缝等没有处理或处理不良,在外界不良环境条件作用下,使钢筋锈蚀、膨胀剥落。

(2)钢筋混凝土内掺入过量的氯盐外加剂或在不允许使用氯盐的环境中,使用了含有氯盐成分的外加剂,造成钢筋锈蚀,混凝土沿钢筋产生裂缝、剥落。

(3)冬季施工混凝土结构构件未保温,混凝土早期遭受冻结,使表层出现裂缝、囊落、钢筋锈蚀。

14.3预防措施

(1)混凝土施工形成的表面缺陷应及时进项修补,并应确保修补质量。

(2)钢筋混凝土中不得掺加含氯盐外加剂。

15混凝土结构后期改动

15.1现象

已完成的混凝土结构因各种原因而后期改动,如开洞、改结构构件位置等。

15.2原因分析

(1)读图错误,未按图纸施工。

(2)各专业图纸不交圈,施工前未认真审图,未进行各专业的有效沟通和核对,单纯按结构图施工。

(3)结构完成后进行设计变更等。

15.3预防措施

(16)严格按照经各专业核对后的施工图施工,加强各环节的检查、验收,避免施工错误。

(17)结构施工前组织各专业的图纸会审,充分沟通和核对,将发现的各专业间结构矛盾的问题提前解决,重点是建筑与结构专业的构件位置、尺寸等,安装专业的预留预埋位置、尺寸等,不能是结构施工阶段只看结构图,等到装修安装阶段再看建筑、安装图纸。

(18)设计阶段力争把问题全部解决清楚,不要留有矛盾和未解决的设计问题,设计方案和施工图一旦确定后不能随意变更。

 

16混凝土工程样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