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17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632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赏析17回.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赏析17回.docx

红楼梦赏析17回

《红楼梦》第十七回-赏析

皇帝的妃子贾元春要回娘家探亲,须要修一座园林式的别墅让妃子住,这别墅叫“大观园”。

大观园修成后,各个风景区或有房子的地方,立有石碑,上面要题上有艺术哲理意味的词语,来表明或暗示地点。

贾政为了考试宝玉的才能,把这任务给了他。

从宝玉题对额来写他的非凡才气。

这回也写贾政的不学无术,竟然题不出一句合格的词来,而只会训斥斥儿子,这样的父亲并不少见。

沁芳,花香浸入肺腑也。

又欣赏沁芳亭的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三篙、一脉,都指水。

河堤上的柳因水而更翠绿,河两岸的花给水分去了香气;或:

河水从岸柳那里借来了翠绿,因了一条河而把两岸的花香分开了。

联意是说柳和水,花和水,相互灵通,相互引吸,相依为美,相互渗透,真神来之笔。

[2]

《红楼梦》第十七回-注释

豪华虽足羡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说明]

  此诗见于己卯、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回前,有“诗曰”字样,并有批说:

“好诗!

全是讽刺。

近之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

”戚序本十七回前此诗虽无“诗曰”字样,但仍有批语。

诗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评说]

  诗写元春归省。

以封贵妃为“虚名”,说“苦甘”无人识得,揭露了宫闱是妇女的死牢,借此否定首句,表明豪华并不足羡。

全诗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曲径通幽处。

[说明]

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留题。

[注释]

1.曲径通幽处——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论诗者以为语带禅机,认为它说了一个佛家的道理:

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

沁芳(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说明]

园中以“沁芳”命名的有泉、闸和亭,本是“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渐平阔后,有桥,桥上筑亭,亭压水而成。

[注释]

1.沁芳——水渗透着芳香。

2.“绕堤”二句——水光澄碧,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彷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

“绕堤”、“隔岸”,水在其中。

“三篙”,从深度上说水,“一脉”,从溪形上说水。

这一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说明]

“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注释]

1.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

《尚书·益稷》:

“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

”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

2.“宝鼎”二句——宝鼎,这里指煮茶的鼎炉。

本来,茶沸热时则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觉凉。

现在却说“茶闲”、“棋罢”之时亦复如此,正是为了写竹。

翠竹遮映,所以疑尚有绿烟;浓荫生凉,所以似乎仍觉指冷。

这一联与小说中提到的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同属一路。

从琐事细节上体察物性事理,以表现一种闲情逸致。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

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

“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

”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

“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

澣,俗写作“浣”,洗濯。

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

《诗.周南.葛覃》:

“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

”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

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

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

《诗.鲁颂》:

“薄采其芹。

”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蓼汀花溆(贾宝玉)

蓼汀花溆。

[说明]

自稻香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留题于此。

[注释]

1.蓼汀——汀,汀洲,水边平沙。

“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但意境萧索,所以元春看了说:

“‘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2.花溆——溆,浦,水边。

“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说明]

清客拟的这两联和下面宝玉所拟“蘅芷清芬”一联,都是写蘅芜院的。

蘅芜院的特征是房屋被山石所绕,“且无一树花木也”,却长满了各种牵藤引蔓的异草香花。

[注释]

1.麝兰、杜若——都是香草。

霭,云气,引申为弥漫。

上句套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书中已指出,说它“颓唐”;同时,也与“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的环境不合。

下句也是抄袭唐代徐坚《棹歌行》“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的。

  2.三径——庭园间小路。

汉代蒋诩隐居后,曾于舍中竹下开一条三叉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

蕙,兰的一种,多穗。

以“玉蕙”对“金兰”,说明才思贫瘠,造句拙劣。

这两联从额题到楹对,都是作诗不顾具体环境、全无诗情而只会凑泊俗套的标本。

宝玉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 ’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

”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些装模作样、自命风雅,实际上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儒生清客。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注释]

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

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

“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

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

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

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

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红香绿玉(贾宝玉)

红香绿玉。

[说明]

这是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

[注释]

1.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

为什么说偏呢?

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

“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鉴赏]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

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

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

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特点很相称。

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

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

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有意无意与房主人有关。

此外,作者还让题对额变成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的一次实地考核:

一方面是被人称为“自幼酷喜读书”,当时在朝廷做官的贾政,以及他门下的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面则是所谓“愚顽怕读文章”的封建逆子贾宝玉。

考核的结果,谁优谁劣,谁智谁愚,谁被弄得窘态百出,这我们已从小说中看到了。

在这里,作者对贾政及其门下清客相公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

[3]

《红楼梦》第十七回-隐寓分析

一、大观园的大门隐指《红楼梦》的书名

雪芹首先写大观园的大门,大观园是五间开的大门(用准确数),这就有点奇怪,贾府大门才三间开,且私家园林是五间开大门的可能少之又少(当然不排除省亲别墅这个特殊原因)。

我们再想一想部书的大门是什么?

那就是书名,所以用园的大门来暗喻书的名称非常形象。

且大门为五间开这个数量也正合了《红楼梦》有五个书名这个数量(《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故从形和数上都十分相符,这不应该是巧合。

再看园门的特点,门间的屋顶是泥鳅脊,泥鳅脊也称卷棚顶,即屋顶的前后坡自然圆转不起脊,这是暗指《红楼梦》的五个书名连为一体,概括了书的"正面"和"背面"的意思,且自然结合不露痕迹,;"门栏窗隔皆是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是指五个书名所包涵的意思新鲜而明白;"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是在点"木石"这个题;"虎皮石墙"则应是点《石头记》这个定名和石头入世这个书中的故事(因墙包的是园,而园象征的是书)。

至于什么"不落富丽俗套"这已是在第一回中明白用过的赞语。

补充一点,西番草即缠枝莲,雪芹不用缠枝莲而用西番草也应有深意,我们知道书中写绛珠草是生在西方灵河岸边,西番与西方暗合,西番草则应是暗指绛珠草,从这些细节可见雪芹下笔处处皆有深意。

另外,书中写绛珠修成人体后饥食蜜青果且后随石下凡,与西方著名的伊甸园故事相仿佛,是否意味着雪芹作《红楼梦》也受过西方文化的影响(《红楼梦》中提到了西洋钟、西洋酒,六十三回还提到了西方语言),且王国维、吴宓等认为《红楼梦》的创作符合西方文艺理论,我想这些都不应是偶然的。

《红楼梦》有五个书名,不只是由于增删、修改书的原因,而是雪芹故意为自己的书取了五个书名。

从甲戍本第一回的一段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叙也。

今棠村已逝,余观新怀旧,故仍因之"来看,从《风月宝鉴》到《石头记》可能有增删、修改的原因。

但《红楼梦》、《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到定名为《石头记》则看不出来是增删、修改的原因。

从写大观园大门时提到什么"新鲜花样,不落富丽俗套"等;从五间开大门由卷棚顶连在一起,是喻五个书名从总体上表明了书的"正、背面"意思这些寓意来看,这五个书名基本是同时的,是雪芹故意为自己的书取的五个名字,是雪芹的"新鲜花样",雪芹认为只有用五个书名才能真正全面概括自己所写书的全部涵义。

其中表明书"正面"意思的是《石头记》、《金陵十二钗》两个书名,即石头历幻和其所见女孩的故事;表明书"背面"意思的是《情僧录》、《红楼梦》和《风月宝鉴》三个书名,即写书是为表作者之情、为表世事如梦、为表爱情如幻,说实话《情僧录》明显有调侃之意,是不可能拿来作为书名的。

从写大门特地写"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特地写"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来看,雪芹对自己书的定名应是《石头记》,这与抄本的书名也相合。

二、翠嶂隐指《红楼梦》的楔子

从形象上说,翠嶂是大观园景点的开头,楔子是《红楼梦》全书的开头,两者完全相符,文中评论翠嶂的作用是"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书的楔子的作用也是如此。

故从形象和功能上来说用翠嶂隐指楔子十分合适。

《红楼梦》的楔子(第一回)除有引出正文、概括故事的作用外,还有宣示主题、表明宗旨、伏下结局并直接与正文故事相接等特点,这些正是雪芹对小说创作手法的一种创新(即雪芹的大丘壑)。

《红楼梦》中使用楔子这种小说开头的传统形式,且借用了女娲炼石这个古老神话,所有这些与文中写翠嶂和评论题留时谓:

"非胸中有大丘壑,焉想及此","不过以一充十用,取笑罢了","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些评语非常一致。

翠嶂的题留是"曲径通幽处"(应是"曲径通幽",文中借清客说了题留是"二字、三字、四字",且所有的题留都是最多四字,故不应有五字),其实是在点出《红楼梦》的楔子中连续用了几个既不同又有关联的故事,既概括了正文中构思精微的所有故事,又直接与正文故事相连接,还表达了作者写书的幽深的"丘壑"。

特别注意一点,在写众人进入翠嶂前庚本有很长一段值得玩味的夹批,批语是"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老(考)其方向基址,......"批语表面是在解释雪芹细写此回是因为大观园是书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故要详细交待,且解释雪芹按这样顺序写是由于贾政是走的小道,但"一部之纲绪"五字已经明明白白点出了本回之隐寓--就是介绍《红楼梦》的总体概况,所以告诫莫要去考"方向基址"。

三、沁芳亭是隐指《红楼梦》的故事梗概

一部小说楔子完了后就应是正文了,我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沁芳亭是在暗指《红楼梦》的正文,即故事梗概。

先看此处的题额,题额时否定了一个"泻玉"肯定了一个"沁芳","泻玉"即"写玉",将两个连起来就是"写玉沁芳",这四个字恰当而精辟地概括了一部《红楼梦》的全部故事。

那为什么将"泻玉"否定了呢?

因玉在书中是须眉浊物,故称"泻玉""粗陋不雅",当然要否定;"沁芳"指水因浮着落花发出芳香,喻书中女孩的高雅芬芳,当然称要"新雅"了,其实雪芹是在说一部《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借写玉而沁芳"。

再看题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表面是写水,其实是隐指一部《红楼梦》就是写的女孩的"沁芳",此联中水、柳、花融为一体,水是女孩的骨肉、柳是女孩的姿态、花是女孩的魂魄,处处不离女孩的芳,且"花隔岸、柳绕堤"更是喻书中女孩清贵非常可望而不可及。

文中用"翼然"引出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实雪芹作《红楼梦》与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意思如出一辙,欧阳修"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雪芹"醉翁之意在乎儿女之间",两者同归于"伤时怨世",故《石头记》未尝不可称是雪芹的《醉翁亭记》。

再看对沁芳亭的描写,按文中所述亭是处于宽阔处,"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此处收纳全园景色形象地说明了亭是暗喻全书故事梗概,亭建在桥上、压水而立,水从桥下流过,也暗指书的全部故事是以女孩的悲剧为中心内容。

以沁芳亭的位置和特点来看(脂批称:

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此亭也应是象征全书的故事梗概。

顺便谈一下"石桥三港"的问题,庚本中此处在"三"字傍多加一个"跨"字,点改为"石桥跨港"。

雪芹在此处用"三港"(即三个涵洞)是有深意的,《红楼梦》有三重主题的故事结构(这个问题下面要谈),且这三重故事结构的结局都是"花落水流红"的悲剧,因亭是暗指全书的故事梗概,故水从桥下三个涵洞流过是暗合着三重故事结构和悲剧结局这层意思的,如改为"石桥跨港"则其中深意荡然无存。

所以雪芹之笔神妙精绝,不可擅改一字。

四、潇湘馆隐指《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

写完沁芳亭,雪芹接着用细笔描写潇湘馆。

在展开讨论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有关数字的问题,就是潇湘馆到底是"小小两三间房舍"还是"小小三间房舍",这不仅关系到本文的结论,更关系到《红楼梦》的结构这个重大理论问题。

庚本此处为"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其实那个"两"字是有问题的,理由有二:

一是既然"一明两暗"就明显是三间,怎么还会说是"两三间"呢?

二是庚本中那个"两"字的结体和笔迹与此回中其他的"两"字都不一样(其他的"两"字都一样),显然不是抄手的字。

我推测原来此处应是抄手留的一空格,原因是底本中此处辨认不清(两个"小"字连写,第二个"小"字用两点代替,但后面又跟的是个"三"字,容易分辨不清,故戚本抄成了"小小二三间房舍"),所以在"三"字前留一空格以备后来核对修改,抄手核对后,见未错就没有修改,故形成了一个空格。

但却被收藏者或读者妄加了一个"两"字(类似问题在下面谈《红楼梦》分回时还要遇到),以为这样读起来顺口。

殊不知这个数字雪芹是藏有深意的,不可妄加。

明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来看雪芹是如何借写潇湘馆来介绍《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的。

潇湘馆有"小小三间房舍,一明两间",这是暗指《红楼梦》有三重故事结构且是一明两暗,即《红楼梦》有三条故事主线,且是交织在一起的。

"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床几椅案象征故事情节,这是暗指《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都是按三条主线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安排的。

那么这三条主线分别是什么内容呢?

哪两条是暗、哪一条是明呢?

潇湘馆分前后院,"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所以后院应隐指两条暗线。

后院的特色是:

"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且有泉一派,缘屋流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梨花谐"离花"即流散、夭折之花,应是喻黛玉,芭蕉是"绿玉"应是喻宝玉,"兼"有混杂并在一起的意思,"梨花兼着芭蕉"是指两种植物是靠在一起的,暗指宝黛爱情(从"大株梨花"来看,也可能是指宝玉与很多女孩的情,但主要的应是宝黛之情)。

"两间小小退步"暗指宁、荣二府(退步是供临时休息用的房间,有贾府是雪芹为作书所创设的意思,见后对稻香村的分析),泉水即"花落水流红"之意,将这几个意思联系起来隐寓就很明显了,一条暗线就是宝黛的爱情发展,且结局将是"花落水流红",另一条暗线就是贾府的兴衰,且结局将是"落花流水"。

另外,从"兼""退步"这些字词的使用上我们见识到了雪芹的炼字功夫,从对潇湘馆后院的精巧设计上,也让我们也见识到了雪芹的高才和十年辛苦,真是"好精致想头"、"非胸中有大丘壑者,焉想及此"。

另一条明线当然就应是落在前院了,前院有千百竿翠竹,有一条石子漫成的甬路。

石子漫成的甬路喻指石头幻形入世的经历,千百竿翠竹喻世上的女孩,且泉水是从竹下盘旋而出,是喻世上的女孩的人生都是"花落水流红"的悲剧,那么《红楼梦》的明线就是石头入世所见世上女孩的一个个故事,且结局都是悲剧。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千百竿翠竹",说实话一个潇湘馆是不可能种千竿竹的,这里雪芹特地用"千百竿"是为突出"世上女孩子"这个意思,因石头的眼中对女孩子是不分贾府内外、书内书外的,都认为是世上的女孩子,且泛指"世上女孩子"这层涵义在后面写题额时也要用到。

这个数字可与后面写稻香村有几百株杏花对照,那里就特指书中女孩,读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感叹雪芹笔下确无闲字。

再来看潇湘馆的题对,题额是"有凤来仪",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对"有凤来仪"文中已点明是颂圣,但说的是颂贾妃这个圣,从我们对"千百竿翠竹"含义的分析看,应是在颂世上女孩这个圣,其实这就是《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即明线的主题就是赞颂世上的女孩。

对楹联一般只注意到了"绿"和"凉"字的写竹这层意思,但此联的隐寓是落在"茶"和"棋"字上,茶有喻男婚女嫁的意思(这在二十五回凤姐开宝黛的玩笑时已提到了),所以"茶"在此联中有象征男女爱情之意。

中国自古有棋如世事之说,故"棋"在此联中有象征世事变幻之意,那么此联的隐寓就是爱情如茶尽后的绿烟,世事如棋罢后的凉指,这就是《红楼梦》的另两个主题,即两条暗线的主题分别是悲情和叹世。

另外,贾政进潇湘馆时说:

"如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读书"两字也是暗点潇湘馆是在谈《红楼梦》这部书,且应月下读之方能解其中之味。

十八回中咏潇湘馆诗末联"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也在喻指书中三条线所叙故事(清碎影)到头来俱是一梦。

五、幔子暗指《红楼梦》的分回,帘子暗指书中诗、词、曲、联、文(指骈文)、题、谜等(以下统称诗词),椅搭等暗指《红楼梦》的正文

雪芹在写完潇湘馆后立即借贾政之问写幔子帘子,且是众人要离而未离潇湘馆时,如果潇湘馆确是隐指《红楼梦》的结构和主题的话,那么幔子帘子的隐寓一定也与《红楼梦》的结构有关。

首先看幔子,从形象上来说幔子是挂起来的一匹布,与未装订时的一回线装书非常相似,幔子的功能是分隔空间,这与小说的分回也相似,说明幔子应是在喻《红楼梦》的分回。

文中写道:

"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几个数字太有意思了,与《红楼梦》只有八十回这个实际情况契合得一丝不差,如果说总数一百二十架可解释为是为了合《红楼梦》中十二这个基数,那么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又怎么解释?

为什么雪芹不写是得了一百架下欠二十架?

这是巧合吗?

本文前面分析了此回中雪芹所用数字是有他的目的的,非泛泛之写,那么对这句话唯一的解释就是:

这是在暗指《红楼梦》的总回数应是一百二十回,只修改完成了八十回,还有四十回未完成。

再来看帘子,从功能上说帘子有招牌的作用(望子也称帘子),门帘窗帘有分隔又有透光的作用。

从现存的各种《红楼梦》抄本来看,完整的一回文字中的诗词包括回目、回前诗、正文内诗词(不是每回都有)、回后联。

其中回目与招牌的作用相似,回前诗、回后联起着分隔的作用,回内诗起作"透光"的作用,这与帘子的功能暗合,且帘子谐"联子",种种迹象已表明帘子是在暗指诗词。

如果此说不错的话,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帘子的种类和数量,文中交待帘子分五类,每类二百挂,共计一千挂,但只有一类得全了,其他四类都只得了一半。

先说帘子分五类,这是暗指《红楼梦》中的诗词可分为五类。

如果按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诗、词、曲、对、文五类(这只是大概地分,其实还有题、偈、谜等),但我们知道雪芹在此时是在谈《红楼梦》的结构,故雪芹在这里对诗词的分类,应是按它们处于书的结构中的不同位置来分的,这样分就是回目、回前诗、正文中诗词、回后联(现存的本子中回前诗、回后联很少,但雪芹计划中每回是应有回前诗和回后联的),从前八十回看就只有这四类了,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应是落在书末的情榜上,可能情榜上有用诗或联或题对每人下的评语(类似于第五回中的册子),对情榜上的诗词雪芹将其归为了一类。

再来看每类二百挂的含意,回目、回前诗、回后联明显应是分别一百二十联(首)(以下简称首),不是二百首,而《红楼梦》也不可能有二百回,这是什么原因呢?

雪芹写每类二百挂是大约数,是为了去合总数一千挂这个数量,即整部《红楼梦》中的诗词应是一千首(应是准确数)。

对这一千首诗词我们可作一个大致的分析,回目、回前诗、回后联是固定数,应占去三百六十首,前八十回正文中有约二百首,可推测出后四十回正文中约有一百首,还余三百四十首左右(三百六十首的可能性大,它是十二的倍数),应是在情榜上。

如果情榜上是每人一首的话,这样情榜上的人数似乎太多了,故有必要对情榜作一些讨论。

关于情榜上的人数,我们可结合第一回和第十八回的三条脂批来作一推断。

第十八回写妙玉时有一长段双行夹批和一段眉批,夹批中罗列了正十二钗的名讳,大概罗列了副钗的一些名讳。

但畸笏认为不清楚故再加了眉批,眉批为"树(前)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说明情榜上有一组正钗、四组副钗,而副钗每组是多少人呢?

第一回写女娲所炼石头时其尺寸为"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甲戍本有侧批:

"总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

这两条脂批的意思是:

十二是个基数,即每十二钗为一基组,每一组副钗是两个基组二十四人。

所以副钗有四组共计应是九十六人。

那么正钗又是多少人呢?

应只有一个基组计十二人。

证据有二:

十八回夹批中只罗列了正钗十二人,此证一;第五回警幻解释十二钗正册时说"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此证二。

复杂的是第五回中册子还有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似乎副钗也应是十二人一组,而不是二十四人一组。

这种认识是把册子和情榜搞混了,其实情榜是情榜、册子是册子,是两回事。

畸笏眉批中的"副"和册子中的"副"是两个概念,眉批中的"副"是指情榜上的"副钗组",即副钗共有四组。

而册子中的"副"是等级的意思,即正、副是两个等级,所谓副册和又副册其实都是属于情榜上"副"这一个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