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581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docx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

一、期刊杂志创办流程

1、申办刊号:

需要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需要到新闻出版局报送可行性报告,同时附上:

⑴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专业范围

⑵符合资格的主办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

⑶符合资格的编辑部成员

⑷办刊固定资金证明、固定场所证明、承印单位

⑸办刊申请书(刊物名称、开本、页码、刊期、篇幅、发行范围)

申请正式刊号一般事业单位相对容易,企业较难。

企业多半申请内部刊物,到出版局办理内部期刊准印证。

⑹有广告业务需要到工商局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

⑺每期向出版局和工商局交纳样刊,每年参加期刊年检。

2、管理:

组建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

3、内容,杂志必是内容为皇

4、渠道,

渠道是商品到消费者之间的途径。

如果说内容为皇,那么渠道便是王。

好的渠道开拓者、好的渠道可以让你的产品更快的到达消费者面前,在依靠你的内容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心理病最终成为你的稳定读者。

渠道这个词比较高端,说个通俗的就是铺货。

渠道是名词,铺货是动词,但究其根本两者是一样的。

你的东西要放在哪里展示,在哪里销售,在哪里让消费者看到,这都需要针对你的具体情况来做具体分析。

通常来讲,书刊类的商品绝对少不了的就是书店、图书馆、报刊亭,同时根据你的杂志方向来选择放在咖啡厅门口还是酒店大堂……尽可能多的展示你的商品,尽可能多的让人知道并看到你的商品,这就是渠道的意义所在。

5、宣传推广

这是与渠道相辅相成的操作。

拥有好的推广、宣传,会让你的销售工作更加轻松。

宣传的平台有很多,比如同类杂志刊物的广告、比如网络第三方平台的广告、比如实体铺面的展示广告等等……

杂志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宣传有两种,一是轰炸式的宣传,这种宣传的有效结果是让人知道你杂志的存在;二是品牌宣传,这一点是让人认同你的杂志,认同你的品牌,并由此产生购买。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第九条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确定的、不与已有期刊重复的名称;

(二)有期刊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三)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

(四)有确定的期刊出版业务范围;

(五)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六)有适应期刊出版活动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编辑专业人员;

(七)有与主办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固定的工作场所;

(八)有确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必须是在境内长久居住的中国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前款所列条件外,还须符合国家对期刊及期刊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两个以上主办单位合办期刊,须确定一个主要主办单位,并由主要主办单位提出申请。

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应为其主管单位的隶属单位。

期刊出版单位和主要主办单位须在同一行政区域。

第十二条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由期刊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期刊出版申请表》;

(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有关资质证明材料;

(三)拟任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简历、身份证明文件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办刊资金来源、数额及相关的证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单位的章程;

(七)工作场所使用证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DM广告媒体申办流程

某省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办法

1、办理机构: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广告管理监督处

2、办理时限:

自材料齐备受理之日起,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3、申请人、申办资格:

1、申请者必须为广告经营企业,且符合下列条件:

(1)主营广告,具有代理和发布广告的经营范围,企业名称标明企业所属行业为“广告”;

(2)企业注册资本在150万元以上;

(3)企业成立3年以上。

2、所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必须符合《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的要求(要求的具体内容详见《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

提交材料:

1、申请报告(应载明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名称、规格、发布期数、时间、数量、范围,介绍商品与服务类型,发送对象、方式、渠道等内容);

2、营业执照复印件;

3、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申请登记表;

4、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首页样式;

5、广告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

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

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

这是最危险的:

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

(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

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

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

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

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

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

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

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

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

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

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

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

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

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

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

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

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

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

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

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

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

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

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

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

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

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

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

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

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

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

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

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

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

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

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

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

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

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

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

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

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

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

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

二是要清楚:

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

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

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

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

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

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

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

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

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

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不能省。

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

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

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

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

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

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

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

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

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

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

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的具体操作方案。

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

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

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

在把握杂志发行广告的特殊规律和周期前提下,抗风险措施的核心是加强财务预警和财务监督;并在建章立制及缩短投资回收期、增收节支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控制成本、费用,减少发行盲目布点与退刊损失。

结尾:

生意经有条基本规律就是“不熟不做”,投资方在具体杂志运作过程中必须尽快熟悉,对期刊产业进入深入了解的阶段,这是可以与操作方取得“共同语言”并对自己投资负责的一个途径。

投资当然是一种风险,但对期刊投资风险有过分的恐惧,导致迟迟不敢投入,结果可能错失良机。

早期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谨小慎微,结果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被清除出局了。

传媒业投资虽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只要一开始设计好合作模式,把握住大的方向和原则,还是可以大胆地投资,否则将失去最佳的进入时机。

尚未准备真的投入却已经在计算着何时回收的;或精细到似乎要将杂志上的每一个字儿的费用都计算一遍的投资人可能不投资倒更好一些(对内容质量、市场份额等“精细”是我十分热爱的)。

投资杂志失败中,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机制的因素,有政策的因素,还有其他外部因素,最好不要是因为人的因素,不要在开始结亲那一刻就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希望的,毕竟投资人资金血本无归,也会给媒体自身一大打击,一拍两散的是最傻的结果,对投资方和操盘手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团队则是一个集体的失败。

万能的商业思维在没有商业化的中国传媒业中似乎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万能的力量。

资本还不能完全驾驭传媒,传媒业也没有充分借助资本的翅膀飞翔,这需要双方拿出更多的耐心磨合,在合作中不断调整期望和预期。

投资人与传媒人要互相学习、互相认同,而不是相互抵触、不以为然。

只有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其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沟通、合作,让资本与媒体达到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