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95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docx

最新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整理版

《地理常识》

第一部分天文常识

一、宇宙天体

1.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2.恒星:

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3.星云:

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4.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②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

5.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

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6.黑洞:

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7.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依据:

适宜的温度、大气和可利用的水。

8.宇宙的起源:

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

4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

所谓原始火球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的点,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也就是无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宇宙又会变成一个原始火焰即无限小的点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

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

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9.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者:

伽利略

10.哈雷彗星:

鲁国《春秋》说:

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但由于中西文化在那时交流甚少,所以西方人物以为自己先发现了它,故此命名为“哈雷”彗星。

每76.1年环绕太阳。

11.人造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航天器。

用于对地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专门用途的卫星、各种航天与空间试验站、航天飞机等。

“海洋”系列卫星是海洋卫星,“风云”系列卫星是气象卫星,“天绘”系列卫星是测绘卫星,这三者都属于对地观测卫星。

“北斗”系列卫星是导航卫星。

二、天文现象

1.日食:

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会造成日食。

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2.月食:

又被称为月蚀,指月球被地影遮掩而发生的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

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3.月相的变化

新月:

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上弦月:

农历初八左右

满月:

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下弦月:

农历二十三左右

残月:

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

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期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中国农历中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4.天文历法

①阳历:

也就是公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

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②阴历:

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

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11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

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5.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

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

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6.北斗七星:

是北极附近最明亮的星座。

每天特定时刻观察到的北斗斗柄指向是变化的。

北斗七星的斗柄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

第二部分地球运动和地图

1.时区:

每隔经度l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l2个时区。

 

2.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l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3.南、北纬线:

以赤道线为界,分南北半球。

赤道线以北为北纬,赤道线以南为南纬。

南北回归线为纬度线,南回归线是南纬23度26分线,北回归线是北纬23度26分线。

南北回归线为太阳能直射到的最远距离。

北回归线自东向东西经过我国的台湾、广州、广西、云南。

纬度线穿越我国最长的是北纬40度的线;我国最南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度左右,最北边的漠河位于北纬53度左右。

  

4.东、西经线:

以东经160度、西经20度为界,分东西半球。

东经0度跟西经0度重合,0经度线经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

0经度线往东边就是东经,往西边就是西经。

东经180度跟西经180度重合,这条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经过俄罗斯的东西泊利亚海、太平洋。

东经120度经过我国北京。

我国最西位于东经75度左右,最东边位于135度左右。

5.三原色原理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

通常说的三原色,即红、绿、蓝。

三原色配色表:

红+黄=橙色;红+蓝=紫色

蓝+黄=绿色红+黄+蓝=黑色

第三部分气象气候、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波长大小比较:

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3.臭氧空洞:

研究表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是产生南极臭氧洞的重要原因。

4.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5.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6.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

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7.龙卷风:

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两股冷暖气流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8.台风:

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

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热带风暴。

9.飓风指的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上,和美国西海岸的东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10.雾:

是空气中的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