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219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实例.docx

信息技术课实例

信息技术课实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1)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征,讨论信息社会的主要含义及其与以前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

结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进一步讨论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巩固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2)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信息编码方式及其对信息处理的意义。

(3)调查身边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类别及其在学习、工作和科研中的用途。

(4)能列举和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对工作、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能就某个专题进行较为深人的研究。

中的作用,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

(2)能够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讨论网络信息获取与其他信息获取形式之间的异同点。

(3)能够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

学会判断不良信息,主动抵触不友好网络交往的方式,如学会管理电子信箱和反垃圾邮件的方法、学会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断并主动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4.能够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开发、发布多媒体作品

(1)能够根据内容的特点和信息表达的需要,确定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选择适合的素材和信息表现形式,对制作过程进行规划。

(2)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多媒体素材,学会选择适当的工具采集必要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对这些多媒体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学会运用合适的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和集成,制作电子文稿、数据图表、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电脑作品。

(4)能根据作品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5)能讨论形成多媒体作品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能在评价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有效的优化以增强其表现力;能比较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脑作品与传统制作过程和传统作品之间的异同。

(6)讨论所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优缺点,提出可能的技术性改进建议,形成技术创新意识。

5.学会制作动画作品,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1)欣赏分析动画作品,理解动画在信息表达方面有别于其他多媒体形式的独特性。

(2)通过剖析作品,了解动画的制作原理,熟悉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

(3)学会使用动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动画,表达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6.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结合自己使用网站的经验,比较网站与其他多媒体作品之间的异同,比较网站和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2)学会根据学习或社交的需要,设计学习支持网站或其他主题网站,学会合理规划网站的内容栏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

(3)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来制作网站,尝试使用常用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例如,利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了解和使用导航功能,设置超链接,初步了解(如,能看懂简单标识)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的作用。

(4)在使用网站及相关现代通信技术开展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辩证地认识网络的两面性,讨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的意义,在活动中表现出健康、负责和符合网络礼仪的行为。

能讨论分析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方法。

7.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

(1)通过使用和剖析一段实用程序,感知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2)借助实例,了解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确定算法--编程实现”,比较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之间的异同点。

(3)通过剖析已有程序,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4)学会编制实用小程序,运行程序,观察计算机运行程序的结果。

 

《文本框的使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以及文本框格式的设置。

(2)了解更改文字方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根据——定的主题,利用文本框制作各种生活物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力。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协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通过前一阶段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件夹的操作以及在Word中进行文档的输入和保存的方法,能够对字符格式(字形、字号、字体、颜色和特殊效果)进行设置。

从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像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力较强,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

3.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法、主题活动法。

4.教学环境

(1)硬件:

网络教室;校园网教学平台。

(2)软件:

多媒体网络平台、Windows98操作系统、MicrosoftWord。

5.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引入,调动气氛

师:

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则小幽默:

有一个英国人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

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颇有感触地说:

“你们中国人的祖先就是聪明,他们写的书是边看边点头,而我们的祖先写的书是边看边摇头。

”请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我们古人的书是边看边点头呢?

生:

因为古书中的字是竖排的。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师:

前几节课,我们输入的文档都是横排文字。

在我们编辑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如果采用竖排文字,将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给文档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味。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如何使文字竖排。

(2)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

先请同学们试一试,能不能从工具栏或者菜单中找到使文字竖排的方法?

看谁能先找到,看谁找到的方法多。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

师:

已经找到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找到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

请一名学生演示他的方法,并且边演示边讲解。

师:

还有采用其他不同方法的吗?

(如果有,则请一名同学进行演示和讲解;如果没有老师进行演示和讲解。

师: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演示)。

可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得出结论的同学可以举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些结论,教师最后总结:

更改文字方向使文字竖排的方法操作起来很简便,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随意地改变位置,而使用了文本框后,可以随意地改变文字的位置。

师:

通过文本框竖排可以随意地移动文字的位置,但是这个黑框又不太美观,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掉它呢?

下面请大家仔细看老师是如何将黑框去掉的。

教师进行文本框格式设置的演示和讲解。

师:

在文本框的格式设置对话框中有很多选项,请大家自己先试一试这些选项,思考一个问题:

将文本框的填充颜色设为“白色”和“无填充色”有什么区别?

给大家一点提示:

在文本框外输入一些文字,然后移动一下文本框。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

师:

谁愿意回答一下刚才的问题?

生:

无填充色的文本框是透明的,白色是不透明的,会遮住文本框下面的文字。

(3)展示范例,明确任务

师:

请大家看一张用文本框制作的书签,观察一下,这张书签使用了文本框的哪些格式?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张书签,图片素材可以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教师终端机获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设计状态,进行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做统一讲解。

请先做完的学生当助教,帮助老师指导其他的同学完成任务。

(4)小组协作,实践运用

师:

老师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看《哈利,波特》吗?

生:

喜欢。

师:

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与《哈利·波特》有关。

现在假设我们班是一个设计公司,同学们自由组合,最多4人一组,分成各个设计小组,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文本框,设计一套《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书签、贺卡、笔记本的封皮和一个生活中的物品(如游艺晚会的入场券、电影票等),作品要注意整体效果和配套。

有关《哈利·波特》的图片素材请大家通过“网上邻居”访问教师终端机的共享文件夹。

在自己的计算机中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将作品保存在文件夹中,文件名自拟。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筛选素材信息,重新加工、整理,再加入自己新的信息内容完成作品。

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复习了前几堂课所学的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师生共同欣赏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点评和小结。

提醒学生随时将自己未完成的作品保存,养成随时保存作品的习惯。

(5)互相评价,总结方法

大多数学生制作完毕后,请各组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展示作品,从以下两个方面汇报作品的完成情况。

①小组成员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②阐明创作意图和设计体会。

根据汇报情况,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针对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及时、准确的赞扬和建议。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注意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求创新、展示自我。

针对评价的结果,各组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将作业上交,全班欣赏作品。

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奖”(3名)、“最佳创意奖”(2名)、“最佳合作奖”(3名)。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复习以前知识的同时,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比如如何使用文本框、如何对文本框的格式进行设置。

同时也学会同学之间如何分工合作、各组之间如何协作,共同完成整个作品的设计工作。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理念,更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用Photoshop制作标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收缩选择区的方法。

(2)学会删除和粘贴图层。

(3)巩固理解图层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圆环的制作”、“添加禁止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制作其他标志”,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鼓励学生讨论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4)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制作不同的标志,增强学生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意识。

(2)通过粘贴标志到校园图片上,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二、教学重点

选择区的收缩,删除和粘贴图层。

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图层的概念,并将其有效运用于制作其他标志上。

表2-6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应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生思考

学生发言:

……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发现

加强学生对学习制作禁止标志的理解

2、活动驱动,激发兴趣

(1)“禁止吸烟”标志制作

引导学生探索“圆环”的制作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掌握选择区域的扩展和收缩。

引导添加禁止符。

完成“禁止吸烟”标志的制作

(2)其他标志,并把标志粘贴到校园图片上。

通过改变图层的方法制作“禁止攀登”标志

教师提示:

“禁止攀登”标志到相应的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互助。

学生思考:

“禁止吸烟”标志由哪几个图层组成?

学生发言:

……

学生思考:

如何绘制圆环?

学生演示:

使用已学过的知识绘制圆环

自主探索:

利用PhotoShop中“选择”菜单--“修改”命令--“收缩”来绘制中间的白色圆

拓展问题:

如果用“选择”菜单--“修改”命令--“扩展”怎样绘制圆环?

学生演示:

绘制圆环,改变图层的位置

互帮互学完成“禁止吸烟”标志的制作

拓展任务:

美化图案,给香烟添加烟雾效果

学生思考:

如何利用“禁止吸烟”标志制作“禁止攀登”标志

学生发言:

……

自主探索:

制作其他标志

思考练习:

把其他标志粘贴到相应的校园图片上

互帮互学完成任务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思考巩固已学习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师生、学生之间互动

●通过思考和操作,掌握选择区域的扩展和收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独立尝试,让他们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深对图层概念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巩固所学习的收缩选择区方法

●复习改变图形大小的方法

●加深对图层概念的理解,

●拓展学生的思维

●师生、学生之间互动

3、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总结:

学习使用“收缩”命令改变选择区的方法,并且加深了对图层的学习

学生展示作品

通过对自己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学习欣赏他人

4、作业

观察身边的标志,对其记录并加以制作

学生观察:

观察和设计制作生活中标志

通过观察身边的标志,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学科、社会、学生三个要素。

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对社会、学科建设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确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力争在面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学生个人发展三者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培养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人才。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我国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

教学案例

标题:

南极洲探险

建议学时:

6学时

学习目标:

(1)说明当前信息技术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学习、工作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和软件来支持学习和研究。

(3)与他人合作,利用远程通信手段和协作工具来研究与标题相关的问题。

(4)选择和利用适当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完成各种任务并解决问题。

(5)研究和评价在实际问题中,信息资源的可靠性、相关性、综合性。

过程设计:

(1)将全班学生分组,4---6人一组,各组确定一名组长,并填写表3-1。

表3-1小组分工表

组长:

组员

性别

分工

主要工作

1、收集工作

2、整理材料

3、问题解决

4、演示制作

5、汇报讲演

(2)每组从后面的“供选择主题”中,通过抽签或讨论选择的方式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也可以另外提出其他主题,讨论决定是否作为研究主题)

(3)为了更好的讨论研究主题,每个小组要列出所选主题所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填写在表3-2中。

表3-2研究问题及计划

项目主题:

编号

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需要使用的工具、软件、手段

所需时间

可能出现的困难

1

2

3

4

5

(4)确定获取资料的来源(因特网、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科学家、研究人员或周围关系人群),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资料,并按一定规则对资料进行分类,形成小组资料文件夹(可参考表3-3给出的分类方式)

表3-3资料的分类

编号

资料主题

资料类别

已有资料

需要搜集的资料

负责人

文本

图像

音频

动画

视频

其他

(5)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共同整理各组获取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组共享。

(6)小组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开始实施。

(7)每组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呈现所研究的结果。

(8)完成主题研究后,各组在全班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报演示。

(9)师生共同制定评价内容及标准,各小组间对汇报内容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对整个主题研究活动、各组学生的研究成果、小组及个人表现等进行评价(可参考表3-4)。

表3—4评价参考表

评价内容

分值

标准

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10)师生对所做主题研究进行总结。

供选择主题及建议:

(1)研究有关人类在南极定居的历史、文化以及南极环境的变化信息,采用适当方式展示

出来。

(2)研究一名南极探险者,并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创办一份期刊,假设内容是该探险者写的。

(3)研究南极的气象。

获取和记录南极的天气统计数据,编制一个图表,把这些数据与自己家乡的天气统计数字作比较。

创立一个数字化的天气预报,进行报道。

(4)研究南极的旅游开发情况,写一份1个月的南极旅行计划,并对所需经费进行预算。

(5)研究适应南极生存的动物。

利用文字处理软件描述一种非常适应南极环境的遗传变异动物;利用多媒体软件画一幅动物的解剖组织结构图;用交互式的手段来阐明环境适应问题。

(6)研究南极上空的臭氧层。

绘制一个比较本地与南极臭氧层数值的图表或用软件建立一个三维模型;为全球臭氧层的发展做一个预测。

利用视频、演示或多媒体创作软件设计一个关于臭氧层的公益广告。

(7)研究南极的动物群种及其特点。

创建一个有关南极动物指南的网页,包括企鹅、海豹、鲸、海豚、磷虾群、鱼等。

(8)研究埃里伯斯火山,制作这个火山的多媒体演示作品,内容可包括:

火山的类型、结构,火山在极地板块构造学中的重要性,火山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威胁等。

(9)研究南极洲的形成历史,创建一个板块构造学的动画演示作品,说明南极洲是怎样与大陆分开而漂移到现在的位置的。

(10)研究以下问题:

天气是怎样随着纬度的不同而变化的?

天气的哪些方面(如温度、降雨等)能通过纬度来预测?

利用南极的数据、自己所在城市的数据、南极和自己所在城市之间地区的数据来支持这些发现,并选择一种适当且引人注目的方法来展示这些发现。

(11)研究教室里的计算机是以何种方式通过因特网与正在南极的科学家实现联系的。

(12)研究因特网上几个讨论臭氧层的站点,为每个网站准备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网站的准确性、相关性、恰当性、综合性及可能出现的偏见。

参考网站:

(1)世界地理网:

http:

//www.earth-world.Com/dh/dlyj/njz.htm

(2)南极洲旅行:

(3)中国科普博览一冰雪馆:

/gb/carth人cesnow/antorctica

(4)地球村:

http:

//world99.M

(5)旅游网:

(6)中国教育科研网——人与自然:

(7)南极洲探险记:

http:

//www.Envi.org.tw/resource/southpole/soumain3.htm

(8)百科知识网:

http:

//www/W/search/kdg.asp?

k1=1418

(9)中国网:

/chinese/TEC—c/93573.htm

(10)地理教与学:

/index.htm

(11)人民网:

/GB/kejiao/42/154/20020124/654941.html

(12)中基网—南极考查:

(13)自然地理杂志:

http:

//www.N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以“南极洲探险”为主题,整合了信息技术、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进行研究。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培养学生选择合适工具、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从多个角度提出子课题,学生分组选择并完成子课题。

其意义在于:

第一,每组学生都可以经历一次完整的专题研究活动;

第二,第二,全班学生针对不同子课题的活动,在资源、方法、过程、成果等方面可以相互支持和共享,即协作不仅发生在小组内,还发生在小组之间;

第三,第三,能够合理解决任务多与时间紧的矛盾,既能完成综合性主题活动,让学生多方位了解南极洲,又可以相对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