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175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docx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辅助性作用B.决定性作用C.基础性作用D.补充性作用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2.“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原因是()

A.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

B.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C.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都在抢抓机遇促进自身发展

D.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区别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标与途径的统一

4.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在于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5、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7.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A.本质B.特征C.原则D.目标

8.一种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看()

A.能否实现社会公平

B.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能否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D.是否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9.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改革B.发展C.稳定D.祖国统一

1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B.阶级斗争C.改革D.政治运动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A.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

A.人才B.教育C.技术革命D.发展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左”和“右”的矛盾

16.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

A.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C.消除两极分化D.达到共同富裕

17.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认识问题,突出的是()

A.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B.依法治国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

C.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D.姓“资”姓“社”问题

18.“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B.不重视改革开放

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19.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1.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这段话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2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

A.调动人民的积极性B.提高劳动者素质

C.大力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2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目的是()

A.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D.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

A.人才的竞争B.经济实力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D.科技实力的竞争

25.“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核心的是()

A.生产力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D.国民生产总值标准

2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途径是()

A.教育与经济发展B.教育与科技创新

C.教育与人才培养D.教育与文化交流

2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B.把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D.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28.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

A.靠改革开放B.靠自己的发展

C.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靠反对霸权主义

29.“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三步是()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0.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31.中共十七大对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有重要修改:

将经济总量改为人均标准,即20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原定的3000美元提高到()

A.800美元B.3000美元C.4000美元D.5000美元

3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3.邓小平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实现按需分配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共同富裕

3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A.社会主义的本质B.社会主义的性质

C.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

35.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认识是()

A.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B.强调共同富裕

C.强调消除两极分化D.强调消灭剥削

36.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则允许剥削存在

B.社会主义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不能

C.社会主义有先进的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则没有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则不是

3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

A.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资产阶级D.发展生产力

38.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凝聚中国力量B.团结各族同胞

C.传承中华文明D.坚持创新

39.实现中国梦,坚持走中国道路就是走()

A.走社会主义道路B.现代化的道路

C.中国特色的道路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科学发展B.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C.改革创新D.艰苦奋斗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

A.增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感

B.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C.扩大政府管理权限

D.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

A.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

B.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

C.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4.社会主义本质的整体论述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表现在()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规定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属性

B.“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以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基础和前提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实现必然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保证

5.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C.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D.突出生产关系的要求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B.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坚决排斥非公有制经济

C.解放生产力就是要破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D.生产关系超越或者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8.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原因在于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9.社会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

A.生产力是否发展;

B.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C.生产关系是否和谐;

D.社会的就业率是否提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B.“至于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个补充,不用担心它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

”;

C.“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D.“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1“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

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

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2:

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十六大报告

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2.材料1:

不容回避的现状--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

前不久,一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一组照片在网上热传。

照片中展示了复杂多样的北京,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破败低矮的城中村;既有在儿童游乐场快乐玩耍的“中产阶层小花朵”,也有跟随父母卖菜、蹬三轮的孩子……虽然这场景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国独有,但仍令观者震撼、深思--我国的贫富差距现状到底如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实表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李实介绍,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但这两种情况都仅仅只会出现在理论上。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数是0.469。

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

李实分析说:

“接近0.5的基尼系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主要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间。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财产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李实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大多把贫富差距等同于收入差距,但实际上,居民在资产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贫富差距状况的重要方面。

过去1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财产差距扩大速度远远要超过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个人财富积累速度非常快。

在过去大约10年的时间内,人均财富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2%,特别是房产价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

而农村的财富积累速度年均增长率只有11%,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显示,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财产不平等程度近年来呈现升高态势,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

此外,家庭层次的财产不平等有两个特征:

一、有家庭成员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水平明显高于在体制外工作的家庭,在体制内工作的家庭财产的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体制外家庭。

二、中等收入家庭财产增长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财产增长幅度相对较小。

李实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收入差距可能仍会处在高位徘徊状态,既不会出现明显扩大也不会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预计将在0.45-0.50之间波动。

复杂多样的成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于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权力寻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实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收入差距。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强调平均主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进入市场经济后,强调按劳分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

刘元春认为,客观来看,贫富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向农村和中西部的投资,但在一段时期内,因发展的基点不同、条件不同,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及其居民收入差距仍会较大。

“比如说同为公务员,东部省份和西部地区的最低工资、公积金缴存标准不同,福利、社保等也有差别,都会造成收入差距。

专家们普遍认为,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部分领域改革不到位导致的机会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权力寻租等现象。

 

李实分析说:

“当市场体系不健全,存在流动性障碍或市场扭曲时,收入差距加大的趋势就难以避免。

比如说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轨制'运行;资本、土地交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某些领域,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有大量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权力寻租带来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败收入……都是体制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

专家认为,政府干预过多等,容易造成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

如垄断性企业员工特别是高管收入偏高乃至畸高;再如一些人和群体依靠权力资源得到优先发展、优先致富甚至一夜暴富的机会,而被权力边缘化的群体,很难得到发展机会。

“在诚实劳动和市场环境公平的前提下,人们的收入有差距,这是合理的,社会能够接受,如对教育投资较多的人能获得更为优厚的职业待遇。

但因起点、机会和过程的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差距,人们普遍难以接受。

如阶层固化、流动性不够,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创富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均等。

比如说富二代、穷二代,这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社会财富的分享更加的不公平。

”刘元春表示。

分化趋势初步遏制--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基尼系数实现“六连降”,但“新常态”下缩小贫富差距面临更多挑战

刘元春表示,中国在过去的5年中,居民收入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增长。

2008年达到“峰值”后,基尼系数有所回落。

这主要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4万亿投资主要投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带动了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这几年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一直增长较快。

再加上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政策、投入都向农业、农村倾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低保等基本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都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低于2013年的0.473,实现“六连降”。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李实则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在增加。

因此,尽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但“二维效应”发生了作用,许多人一方面对富人收入增长较快不满,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收入增加感到慰藉,社会心态相对稳定。

但专家们也提出,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贫富差距的老问题、新情况相互交织,亟须更好地研究、应对。

“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强调'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增长,更依赖于资本、技术带来的创新驱动,这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会进一步影响非技术、低学历、低技能人才的就业和收入。

”李实认为,未来几年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不会像前几年那样增长较快,甚至有可能下降。

如果不加快改革,统筹考量我国的就业结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可以预见到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刘元春表示,贫富差距近年来还有一个新情况值得重视。

“以往谈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核心。

从2006年开始,城镇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由于资本存量不公带来财富增量不公,比如说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房产快速增值。

资本赚钱越来越容易,劳动赚钱越来越困难,经济生活的变动往往给富者带来发财的机会,给贫者带来损失。

此外,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

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将被严重堵塞。

 

——2015-01-29党报披露:

中国改革以来贫富两极分化触目惊心

请结合材料,

1、谈谈应当如何理解当前社会存在的贫富收入差距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造成当前贫富收入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1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请结合材料,谈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