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08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docx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

【解读特点】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时评的基本特征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

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

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扎实而评(事实性)。

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

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

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时评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

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

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

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

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4)趣味。

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

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

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

 

   

(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

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

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

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

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

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

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

 

   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

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

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

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

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注意:

(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

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

 

◆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

它的基本思路是: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

(引)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

(点)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

(议)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

(联)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结)

 

   即:

引——点——议——联——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

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

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

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

如一些报纸的时评标题:

《银行总是对的,是谁惯坏的?

》《今天,我们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究竟是谁宠坏了“跳水皇后”郭晶晶?

》《全国每人拉1000元,我看行》《郭敬明当官戳痛了谁》等都直指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再看下面三个标题:

 

   

(1)原题:

200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2)原题:

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3)原题:

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1)2009年度,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

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

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

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

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

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

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如《格言能“震撼”贪官?

 

   引用法:

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

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

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

它属于“引论”的部分。

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

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

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

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

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

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

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

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

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

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

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主体部分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

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2)分析问题。

(为什么)

 

   A.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

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B.要研究问题本身。

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C.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3)怎样做:

如:

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材料示例】

 

   一、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

 

   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

 

   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

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

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1)为顾校长辩护:

不能求全责备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

 

   三、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

 

   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

 

   【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

 

   【构思方向】

 

   

(1)适应; 

(2)解放思想; (3)勇于尝试; (4)珍惜知识和人才。

 

   四、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选取角度】

 

   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以“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为例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

 

   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

 

   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时评类”作文范例】

 

   [2015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

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指导]

 

   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突出“敬畏规则,尊重生命”的热点,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一道好题。

 

   材料启发人们正确理解情与法。

“情”是指人之常情、生活情理;“法”指法律法规。

考生围绕或关联“情”与“法”,对小陈、老陈或其它相关方的行为表明态度、说出看法,均为符合

 

   篇二:

2016届高三作文备考之“时评十篇”

 

   2016届高三作文备考之“时评十篇”

 

   “作文有良策”工作室选编

 

   01.坐动车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

 

   丁丁的博客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5月3日中午,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四川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

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轻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

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也没有起身让座。

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

老人女儿说:

“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

”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后感觉委屈的大学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

到底该不该给老人孩子孕妇残疾人让座的问题,其实争论很久了,但是,目前对于坐公车似乎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坐公车让座是美德,而且,一般的人也会让座,但别人不让座,也没有错,毕竟,有时年龄真不是决定让座的唯一标准,有疾病的,有体质甚至比老年人还弱的,有的确实辛苦了,需要坐一坐解乏。

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愿意让座,毕竟,坐公交车的距离相对比较短,年轻人一般能够承受,而且公交车的座位有限,大部分人不会有座位,但即使如此,老年人也不该倚老卖老,不让座就骂就打那是不应该的,同样需要谴责,因为别人没有义务,何况,老年人应该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年轻人正是在老年人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

 

   但是,现在,坐动车或火车、高铁等长途交通工具,遇到老年人该不该让座呢?

丁丁认为,对于这类现象,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长途交通工具卖站票那是车站或车主的责任。

对于火车、动车、高铁等长途交通工具,乘客一般都要坐几个小时的时间,每个乘客都应该有自己的座位,如果供应站票,那是车站和车主的责任,这也应该属于超载的行为,有关部门应该打击,因为一辆车应该有多少座位,那是经过有关部门核定的,这才是科学的,所以,车站和车主就不应该卖站票。

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车站的问题,应该找列车长或乘务人员,由他们负责解决,而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乘客,正如坐飞机,上飞机的每一个人都有座位,没有座位的不能上飞机,或者由机务人员进行协调解决。

 

   二是老人远行,家人应该早作准备。

老人远行,无论是看病还是旅游或是什么原因,尤其是对于有病的老人,作为家人,应该早作准备,即使是节日期间乘客多,更应该有预见性,不应该奢望别人能够让座。

所以,老人坐长途交通工具远行,买站票,家人有责任,无权责怪乘客,不要指望人人都是洗雷锋,何况,你自己是不是雷锋你自己清楚,以已量人,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做,即使真的十万火急,真没有买到座位票,那家人也应该带一把小板凳让老人坐,不能光指望真正的座位乘客让你坐。

 

   三是长途交通工具,任何乘客站几个小时都会累。

坐长途交通工具,一般有几个小时甚至上十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你把座位让给别人,那就意味着你站几个小时甚至上十个小时,这不是坐公交,只有几站路,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这是几个小时甚至上十小时的车程,谁站着都会累,你累了别人会给你让座吗?

我们虽然呼唤美德,但一个人献出爱心那必须不以伤害自己太多利益为前提,正如捐款,不可能要求别人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去捐助你。

 

   四是让座是美德应该感谢,不让座是本分不应该指责。

是的,我们都会老,但老更应该有道德有美德,应该是我们年轻人道德模范的榜样,因为我们就是在你们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有人让座,你应该心存感激,应该感谢别人,这确实是美德,甚至你也应该有所表示,如给予一定的奖励或一定的礼品,以对这种美德的肯定。

但如果对方不让座,那是他的本分,无可指责,你可以期待下一位好心人,其实,这件事最后还是有人体现了美德,但是,在别人体现美德的同时,你不应该指责没有体现美德的美女,这只能体现你内心偏激,存心就要沾小便宜,而且还似乎很有理,那你的美德又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在长途交通工具上,面对老人无座位时,作为年轻人一方面要有爱心,要体现美德,但是,如果自己承受不了,毕竟,距离太长,站的时间太久,这个时候,就应该联系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是交通工具的代表,是他们出售的无座位票,应该由他们出面解决,对于一列动车,调剂一个座位应该是能够的。

另外,作为老人的家人,护送老人远行,无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考虑老人的承受能力,不能老奢望别人体现美德,更不能通过责备别人来要求别人让座,即使真是十万火急,购不到座位票,那也要有辅助措施,第1页共1页

 

   如准备小马凳,以备需要时用,这样,也可能通过与有座位的人换一换,毕竟,你也要考虑别人,他们要站几个小时那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老人也要换位思考,毕竟,老人才是道德的模范,是年轻人的榜样,年轻人是在老年人的示范下成长起来的,不能要求年轻人成为你们的榜样。

 

   02.让奖励让座也成为一种制度

 

    作者系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泽刚

 

   5月3日,四川一女大学生,在南充上动车后,请坐在自己位置上的老人归还座位,并拒绝了老人女儿“挤着坐”的请求。

该老人年过八旬,女儿带其到成都看病,只买到了达州至营山的站票,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座,女大学生因此受到老人的女儿讥讽。

而女大学生委屈道:

“坐自己位置错了吗?

”(5月4日《华西都市报》)这则“女子动车拒为站票老人让座”的新闻很快引发媒体热议。

 

   表面上看,无论是责备女大学生不让座,还是批评老人的女儿挥舞道德棒子打人都不甚恰当。

因为,女子购买车票即享有座位权,坐“自己的”座位是理所当然的权利;另一方面,生病的八旬老人需要有人让个座,似乎也是道德的共识。

 

   其实,近年来,因“让座”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诸如之前就有“老人乘公交要求让座遭拒坐女子大腿”、“公交让座冲突老人打小伙四耳光后猝死”等报道。

“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屡屡与个人权利发生冲突,二者的矛盾应当如何调和颇值得思考。

 

   首先,对于市内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公交地铁的座位更多是一种公共资源(享受政府补贴就是明显表现),需要进行便捷高效地分配,“先来后到”成为最合理的座位标准。

但鉴于年轻人身强体健,站着也没什么,“礼让老弱”就成为原则之外的重要考量要素。

座位使用权向老人弱者倾斜成为公交地铁上的普遍共识。

 

   然而,作为长途旅行的动车有所不同,动车上的座位属于商务资源,其分配遵循商品交换的原则,乘客购票,即通过金钱交换的方式取得了座位的使用权,且座位的使用权相对固定。

因此,在法律上女大学生坐“自己的座位”,是饱满而正当的权利,该权利的让与和使用,都是其个人自由。

女生不愿意让座,老人的女儿就对其指责批评,缺乏法律依据。

“动车坐票女生拒给站票老人让座获得九成网友支持”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如此,依法律来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并不能令人满意。

的确,在应然层面上,列车座位的使用权归属似乎是清晰可界定的。

但是,现实的困境仍会出现。

就像在这起事件中,老人确实没有座位的使用权,但一个患病的八旬老人使用座位的需求十分急迫,尽管他不具有经济学意义或者法律意义上的座位使用权,但此情此景,法律不该无视,法律应该是有温度的。

这正是法律需和道德调剂的地方。

 

“让座”是一种美德,而非一种义务,我们的社会期望实现“尊老爱幼”的道德目标,但用道德的高大上标准去苛责每一个个体显然不可行。

理性人的选择包含自然的利益衡量,即“让座人”让渡了座位使用权,可以获得什么呢?

而这正是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实现的。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说过,“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或者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们。

”这就是说,弱者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这种关注,要么是国家拿出部分利益直接补助给弱者,要么是由社会提供一定的奖励作为为弱者提供帮助的交换。

说到底,建立社会奖励机制,进行利益平衡,通过使让座者获得一定“好处”,以引导公民的行为,从而调节权利与道德的冲突,这比单纯的道德呼吁或许更加有效。

记得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曾发放过“爱心让座卡”,驾驶员或乘务员发现市民为老弱人员让座,就可发放“爱心让座卡”,一张卡可以免费乘坐一次公交车。

 

在列车环境下,同样可以尝试创新一些保护老弱或鼓励让座的举措。

比如,借鉴地铁的座位设计,将特殊位置保留为“老弱病残孕”特别座位,以此作为票务紧张等特殊情形下的救济手段。

购票者买到这样的座位也有让座的心理准备。

此外,当老者弱者急需座位而无座时,应当由乘务员进行协调,公共道德的要求应当由全体乘客共担,而不应该针对特定的个别乘客。

还可以设立优秀乘客制度,对于让座的乘客,可以计入铁路“优良乘客”档案,记录以后就享有一定的乘车便利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