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059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重点.docx

《城市地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重点.docx

城市地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13选4,4*4′)

1、城市(城市化)

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化:

有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镇体系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镇体系是由城镇、城镇间交通连廊和城镇间联系流、相互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都可能通过交互作用和反馈,影响整个城镇体系。

例如,城镇体系中某一城镇的兴起或衰落,如深圳在珠三角城镇群的从小渔村到大都市的快速兴起;新的交通方式的引入,如京津冀城镇群中天津市第二港口——天津南港的开通和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中原城镇群的山西局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势必将引起起所在区域城镇体系的平衡有所反应。

城镇体系不仅作为一定时间内稳定的状态而存在,也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系统性的变动。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需要不断地调整、修正和补充。

3、城市腹地

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

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

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

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

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

4、门槛距离

城市任何职能(包括商品)在空间上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服务范围有上限和下限。

所谓下限,即是维持此种职能所需要的最低销售额或最少消费人口(维持最起码的购买力),也称为城市职能的需求门槛(门槛人口或门槛值)。

低于此值或少于这个消费人口数量,提供这种职能就不能获利,甚至亏本,因而停止提供。

最低必须销售距离,维持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须的最小腹地。

5、郊区化

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郊区化包括:

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6、再城市化

再城市化:

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

7、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S2=P1/P2。

已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常用指标。

8、城市规模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这些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是许多种力量在很长时间里作用的结果,以致一旦获得了位序—规模分布,那么这些力中的任何一个很可能只是产生一种随机的相对微小的作用。

这种分布通常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

9、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金字塔式城镇规模结构原理,常常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规模结构是否正常的依据。

10、向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信息部门或知识机构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就是向心型城市化类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这些部门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宾馆等)。

它们的职能特点要求向城市中心聚焦。

比如美国的纽约,各种主要的商业,办公以及人流向曼哈顿岛聚集,土地利用率极高。

11、离心型城市化当城市的设施和部门向城市中心外缘方向移动扩散时,这种倾向就称这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有的需要特殊环境,如传染病院等。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和拓展。

12、乘数效应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基本部分的发展。

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的增加,导致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也就导致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因此,城市发展的过程基本和非基本量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p142

13、规模经济

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2、名词比较解析(3*6′)

1、城市与城镇: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没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叫城镇。

镇和比镇大的居民点是城镇型的居民点,统称城镇,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中点。

城市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包括乡村以外一切城市型聚落。

2、再城市化:

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逆城市化: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异同点: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移民的影响,使得市区内人口增长)

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职能: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

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城市职能:

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职能和发展方向,是城市的总纲。

(P144)

4、中心位置与重心位置区别:

中心位置如果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乡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进城市的发展。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很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联系:

中心位置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5、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部分(B)——满足本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

概念: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非基本活动部分(N)——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

基本/非基本比率(B/N):

概念:

B/N比率又叫基本/非基本比率,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B)和非基本部分(N)的比例关系。

6、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

如广西北海。

在广西规划中,将北海作为北部湾进出口的重要大型商贸城市,力求抗衡长三角和珠三角。

所以由国家拨款大力发展,继而聚居形成的城市。

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铜鼓欧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如郑州。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

继而其良好的地理位置。

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7、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离心扩散形式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而在外延型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它的边缘地带就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之为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多,用地规模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所以,必须跨出中心城市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至内地,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8、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因而又称直接城市化。

如:

英国首都伦敦。

它正处于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进程,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市区留有大片的景观,人们白天在城区上班,晚上在郊区住宿或是星期一到五在市区上班,周末在郊区。

职能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的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有重要影响。

9、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城市化方式。

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城市化方式。

如我国的浙江省、江苏省等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消极型城市化是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水平,从而在城市内造成了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传染病等问题。

南美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就是消极型城市化的典型例子。

3、简答(4*8′)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4、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

概念要点:

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

逆城市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产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过程。

概念要点:

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中心市区人口减少

再城市化---1980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

6、城市化地域空间的类型

6、划分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有哪些?

(一)普查法(直接调查法)二)残差法——霍伊特(三)区位商法——马蒂拉和汤普森四)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五)最小需要量法——厄尔曼和达西

7、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B/N)的因素有哪些?

答:

城市B/N比在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差异。

(1)是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非基本部分的比例有相对增加的趋势;

(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基本部分的比例较高,而地方性的中心一般基本部分比例较低;

(3)老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完善和健全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体系,非基本部分.比例较高,B/N可能较小;而新城市可能还来不及完善内部的服务系统,B/N可能较大。

(4)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B/N结构也有影响。

8、何谓城市基本活动的乘数效应?

并以公式推导予以说明。

9、简述城镇体系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概念:

城镇体系——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特征:

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10、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1、主要(单一)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D=地区城镇人口(或地区非农业人口)/地区总人口优点:

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局限性:

①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与统计范围的影响;②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③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不能反映其它性质;④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⑤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测度的方法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2、复合指标法:

城市指数,城市度

11、公式Pi=P1Ri-q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般化模式,说明q值变化的意义。

q值的意义

q=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城市规模分布属自然状态下的最优;

q>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呈不均衡分布,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

q<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人口分布显得比较均衡,分布在各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

当进行多年对比时,q值变化的意义

q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

q值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4、绘图说明(2*10′)

1、

初级阶段:

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水平低,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分布分散;加速阶段:

工业社会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水平迅速提高,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多;成熟阶段:

后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速率变缓,郊区化递减,市化现象明显。

2、绘制城市规模与费用——效益曲线图。

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模。

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

P3,是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

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不是很确定的,

所以P1,P2,P3,P4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

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相当数量,由于人口密度过高,效益下降时,人口会扩散,使人口密度下降,城市地域扩大,这时会产生新的费用/效益曲线,产生新的交点。

5、论述(1*14′)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六边行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①这是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⑤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

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

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

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

于是。

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

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图8—9)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

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图8-9中的阴影地区)。

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

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

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图8-10)。

2、试用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答案要点: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

非基本的活动:

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称为非基本的活动。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子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人和职工的增加。

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从城市就业职工的结构来看,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即:

•公式E=BE+NBE

 

•E=mBE

•这里的m就是乘数,它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

显然乘数大小和城市就业职工的基本/非基本比率是有关系的。

城市人口(P)与城市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一种乘数关系,乘数大小也和B/N比有关:

•公式P=αE(α>1,也称带眷系数)

•如果我们知道城市非基本职工(NBE)与它所服务的总人口(户)之间的系数,

•则NBE=βP(β<1)

•那么,从上面三式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经济基础方程式,说明城市或区域的人口和职工的发展与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

•公式E=(1-αβ)-1BE

•P=α(1-αβ)-1BE

•NBE=αβ(1-αβ)-1BE

3.分析城市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说明用城市人口比重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利弊。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含义:

①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Ⅰ:

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用城市人口代表城市化水平比较简洁、方便,也反映主要的本质内容,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城市化的数量,不能反应城市化的质量。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

世界六大城市群(这个了解就行)

城市群,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我国只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跻身这六大城市带。

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下: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

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

4、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

5、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

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

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