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965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docx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史

第八章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第二节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一、五院麻醉科发展简史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是一所百年老院,成立于1904年,前身为英国人建造的“西人隔离医院”,院址旧称靶子路41号(现武进路85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现址)。

1945年,改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五医院”。

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上海市立第五人民医院”。

从医院创立到解放前,医院没有专职的麻醉人员,所有麻醉操作均有嬷嬷或手术室护士、实习医生或外科医生兼职完成,使用的麻醉药也只有乙醚或氯仿。

解放后,经过短期进修培训或参加麻醉学习班学习,唐亚娟、唐能2人成为五院第一批专职麻醉人员。

20世纪50年代末,为配合闵行工业基地的建设,1960年2月医院整体迁址于现在所在地闵行区鹤庆路801号。

为满足外科发展需要,确保麻醉手术安全,医院决定成立麻醉小组,隶属外科,由医院副院长、外科谢文星主任兼任麻醉小组组长,并从手术室护士中遴选3位业务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陈慧芬、王淑贞、周慧君学习麻醉,当时医院仅有四间手术室,二台简易的陶根式麻醉机,没有监护设备,大部手术仅能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极少开展全身麻醉,每月完成麻醉不足100人次。

“文革”期间,麻醉小组解散,本来专职从事麻醉的几名医生调回外科病房,主要从事病房的临床或护理工作,有手术时再回到手术室临时从事麻醉工作。

“文革”后,恢复设立麻醉小组,唐亚娟任组长,麻醉医生有王淑贞、周慧君,以及从松江调入的陈娟娣医生和从川沙调入的鈕芳勤医生共5人,每个月完成150人次左右的麻醉。

1984年11月医院恢复使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院名。

此后一直到90年代初,五院麻醉事业进入平稳发展期。

1981年外科医生潜张海改行专职从事麻醉,1986年唐亚娟退休后,陈娟娣、鈕芳勤继任麻醉小组组长、副组长,同年黄鲁铨主治医师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调入五院,王建贞、骆忠宁、孙美华、汤晓燕等人陆陆续续或毕业分配或从外院调入到五院麻醉小组,此时五院麻醉小组内有七八名专职医师,麻醉工作量也上升到每月200人次左右,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每月也有三、四十例,并使用氟烷、氨氟烷和肌松剂。

1992年,应卫生部对二级医院的考核要求,五院成立麻醉科,从外科彻底独立出来;并定位为二级临床学科,告别麻醉是辅助、医技科室的历史。

由黄鲁铨、潜张海分别担任首届麻醉科主任和副主任,从此,五院麻醉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首先,科室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蒋克泉,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石艳萍、唐建国大学本科生、二医麻醉系大专生李敏等人的加入,五院麻醉科麻醉理念、术中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在医院大力支持下,麻醉科仪器设备从无到有,先后购入能监测BP、SPO2、心电等HP监护仪,Drage808型和Ohmada7800型麻醉机等,极大的保证了手术病人的安全。

同时,麻醉工作量也上升到每月300人次左右,还开展中心静脉置管测压、有创动脉置管测压、术后镇痛等工作。

1996年底,因医院发展需要,由陈质民院长提议,经院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考核决定,引进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麻醉科朋立超主任为五院麻醉科学科带头人。

并于次年,朋立超出任麻醉科主任,从此,五院麻醉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朋立超主任到任后,首先对科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科室管理的制度,规范麻醉处理流程,加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大大提高了麻醉医师的麻醉处理能力及危重病抢救能力。

针对科室与手术科室关系不够和谐、科室内部不够团结、恃意停手术及急诊大手术的麻醉相互推诿等问题进行治理和整顿。

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了麻醉科与各手术科室的关系,杜绝了任意停手术现象,从排班上每天安排专门人员应付急诊手术的麻醉,并承诺每天24开放手术室。

第二,聘请专家,提升水平。

1998年9月,闵行区人民政府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正式签订了区校共建五院协议,我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筹),聘请上海市麻醉疼痛学著名老专家、原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肖常思教授到我科做顾问。

肖教授到五院后,开设疼痛门诊,指导临床麻醉。

我们不仅学到肖老师一丝不苟的麻醉精神,还派蒋克泉医师向肖老师学习疼痛治疗理论技术,为蒋克泉医师日后独立开设疼痛门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人才培养,优化人员结构。

2000年朋立超主任到日本广岛市民病院麻醉科进修。

2004年唐建国医师到美国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做访问学者。

蒋克泉、石艳萍医师分别到中山、仁济医院进修麻醉。

鼓励那些学历不够高(中专、大专生)麻醉医生通过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等形式提升学历。

选择优秀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到五院麻醉科工作。

鼓励业务骨干参加中山、华山医院主办的研究生班学习,唐建国、吴贵龙、金玲艳、张国文医生师从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薛张刚教授或已经取得或即将取得硕士学位。

2005年唐建国主任医师调离麻醉科,前往SICU主持工作。

第四,2004年10月,医院喜迎“百年华诞”之际,正式成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从此,五院麻醉科在临床、教学、科研也开始了全新的攀登。

第五,历年来业务(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见表8-1)

第六,五院麻醉科历届负责人名单(见表8-2)

二、目前五院麻醉科医疗业务情况

(一)人员情况:

目前麻醉科共有21人(硕士3人,本科12人,大专4人,中专2人,学历构成比比较合理),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9人,主管麻醉护士3人。

(二)业务情况:

1.临床工作

(1)临床工作量:

每年完成临床麻醉8000余例,其中全身麻醉占30%以上。

门诊无痛人流麻醉每年完成2500余例;胃肠镜检查或治疗麻醉近3000例/年;B超定位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麻醉约50例/年;脑外科DSA检查或治疗、血管外科介入手术麻醉约100例/年;CT、MRI检查等麻醉10余例/年;每年还完成术后镇痛约3000例、分娩镇痛150例;每周开设疼痛门诊2次,治疗头颈痛、肩臂痛、腰腿痛、肋间神经痛、关节痛、软组织痛、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晚期癌性痛等,每年收治病人1000余例。

不仅完成了本院日常病房或门诊的临床麻醉工作,还完成上海市肿瘤医院闵行分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集团五院分院手术的麻醉以及复旦大学血液病中心道培医院骨髓移植的麻醉约1000例/年,帮助病房或急诊科完成深静脉穿刺或急救气管插管近1000人次/年。

我院麻醉科是市卫生局首批准许开设麻醉后复苏室(PACU)的单位之一,每年收治麻醉后需要等待复苏的病人达2000余人次。

(2)业务范围:

不断拓展麻醉科的工作领域,临床业务量不断增加,麻醉质量持续提高。

手术病人麻醉的工作量一直受到外科整体发展的制约,五院麻醉人不等不靠,积极走出去,不断拓展新业务。

1997年以来,先后开展的工作有:

术后镇痛,分娩镇痛,癌症镇痛,无痛人工流产,无痛胃肠镜检查及治疗、麻醉下CT、MRI检查、ERCP、DSA造影等,还为病房或急诊病人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急救气管插管等,开设麻醉后回复室(PACU)和疼痛门诊;这些新业务的开展,不仅支持了相关科室的业务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麻醉科的业务水平;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极大的提高了麻醉科在医院各科室中的影响力。

2.硬件建设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保证麻醉安全医院为麻醉科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

大力改善硬件软件设施,现在我科拥有现代化病房手术间10间,能同时容纳6-8个人复苏的麻醉复苏室1间,门诊手术室3间,配备Datex-Ohmeda公司生产的麻醉机S/5ADUCarestation和S/5Aespire各1台,Drager公司生产的麻醉机CiceroEM1台、Julian2台、FabiusTiro4台、Fabius2台,Ohmeda公司生产的麻醉机Excel2101台;配备event公司生产的Inspiration(灵智)呼吸机和Drager公司生产的savina呼吸机各1台;配备Philipsintellivue40或50型、HPviridia24型、Datex等型号监护仪近20台,保证每间手术室均有一台麻醉机和监护仪的上海市质控标准。

除常规监测EKG、HR、BP、SPO2、ETCO2外,还开展有创ABP和通过漂浮导管进行有创C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心阻抗仪B无创监测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还开展PAW、肺顺应性、压力-容量环等呼吸力学方面的监测,还用熵指数模块监测麻醉深度、NMT模块监测肌松指标TOF。

科室还装备多台TCI泵,自体血回输机、纤维支气管镜、视可尼喉镜、除颤仪、日本珠氏会社生产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等各1台。

目前医院正在给麻醉科装配便携式血气电解质分析仪和麻醉信息管理系统。

这些装备的投入,极大的改善了麻醉科的工作条件,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科室特色

巨大的临床业务量,再加上五院地处西南城郊结合部,位于老闵行工业基地内,病员结构一以外来人口多,疾病性质是以创伤性休克多、但到市中心血站拿血不方便,二以老年人口居多,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肺肝肾等脏器慢性功能衰竭等夹杂症的老年病人多的特点,这就注定了五院麻醉科有两大医疗特色:

(1)广泛开展联合节约用血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五院就用多层纱布过滤的简易办法为脾破裂等手术施行自体血回输,抢救了大量严重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生命。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五院麻醉小组开始开展控制性降压术;九十年代末以来,五院麻醉科相继开展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血回输、成分输血等节约用血技术,近年来,我们采用联合节约用血术即血液稀释、制性降压术、自体血回输三种方法联合应用于临床,达到了良好的节约用血效果,即保证了手术病人的安全又尽可能不输或少输异体血,为此,每年节约用血达数十万毫升,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手术病人的用血安全,为胸腹主动脉瘤手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髋关节、脊柱等大手术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五院麻醉科也因此多次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并曾受到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通报表扬,朋立超主任荣获上海市2008年度“十大临床合理用血行家”提名。

(2)老年病人的麻醉。

在全部手术病人的麻醉中,60岁以上老年病人超过40%,70岁以上老年病人超过25%,80岁以上老年病人超过10%,90岁以上老年病人超过3%。

五院麻醉科能高水平、熟练的完成高龄病人麻醉和对各种疑难危重病人,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COPD、支气管哮喘、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夹杂症病人,有重度产前子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产科危重病人等等疑难危重病人进行麻醉。

4.为不断提高麻醉质量,我院麻醉科还根据国际国内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有五院特设的困难插管处理流程、危重病人抢救及心肺脑复苏流程等一系列应激流程,并适时加以培训,提高了全体麻醉人员的业务水平。

有1例甲状腺术后出血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例,在流程的指引下,麻醉科全体在班人员通力合作,经再次气管插管、胸外电击除颤7次,心外按摩近2小时后成功抢救并不留任何后遗症出院。

5.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自1996年后,我科先后开展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用Swan-Ganz漂浮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心无创阻抗仪B进行胸水指数及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开展PAW、肺顺应性、压力-容量环等呼吸力学方面的监测;NMT模块监测肌松指标TOF;熵指数模块麻醉深度的监测;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到颈静脉球部进行脑氧代谢的监测。

开展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术中自体血回输、控制性降压、成分输血等多种方法联合节约用血术。

2001年度开展硬脊膜外腔联合蛛网膜下腔麻醉,大大地提高了椎管内麻醉的满意率,改进双腔管插管、定位及单肺通气技术;推广靶控输注技术;应用可视喉镜及纤维支气管镜插管技术;拓展喉罩的应用范围;首次应用超激光经会阴部皮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取得良好效果;还对针麻机制进行了相关临床研究。

3、教学和科研特点

狠抓科研教学工作,提高科室整体学术水平。

从1989年五院接收原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本科生毕业实习开始了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分成四个方面

(1)临床医学系本科生的临床带教;

(2)临床医学系本科生的大课教学,9个学时,包括麻醉前准备,临床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心肺脑复苏)(3)麻醉系本科生的临床带教;(4)麻醉系研究生的带教工作。

1990年开始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生每人次到麻醉毕业实习2周;1999年开始接收湖南邵阳卫校麻醉系中专生5批次20余人、每人9个月的实习带教;2001年到现在已接收皖南医学院麻醉系本科10批次50余人、每人8个月的实习带教;朋立超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副教授、皖南医学院教授,2008年5月开始招生皖南医学院麻醉系硕士研究生,目前有3名研究生在读。

近十几年来,我科还接收全国各地20几名医师进修麻醉。

到现在,五院麻醉科有教授、副教授和带教老师十余位,形成一整套的带教制度、带教方案。

通过带教,扩大了五院麻醉科的影响力,也提高了科室内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教学特点是在临床教学中,认真准备,简明额要,通俗易懂,适当使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即可以提供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减少医患矛盾。

临床是基础,科研是腾飞的翅膀。

在朋立超主任的带领下,五院麻醉科的科研工作蓬勃发展,从院青年基金、院级科研基金到闵行区卫生局、区科委、市卫生局基金,大家你争我夺,先后均有立项。

到目前为止,我院麻醉科完成市卫生局课题1项,区科委、区卫生局课题二十余项,医院内部课题几十项,在国内权威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2本学术专著的撰写;市卫生局课题《高容量血液稀释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及靶控输注精确性的影响》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3项区科委课题《拉贝洛尔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超激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研究》及《电针合谷、内关用于颈部手术麻醉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均获得闵行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实用新型)6项,其中获全国发明奖1项、市发明奖4项、区发明奖6项。

积极开展区内外学术交流,扩大五院麻醉科影响力。

几次派人参加美国麻醉年会,每年均参加全国及上海市麻醉年会,多次参加市麻醉质控中心主办的学习班。

为带动整个闵行区麻醉学科的发展,2002年由五院麻醉科牵头,朋立超主任倡导和努力下,成立闵行区麻醉质控小组和闵行区医学会麻醉学组,由朋立超主任任首届组长,督查区内各家医院麻醉科的人员资质及仪器配备、病史书写等,并进行区内业务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整个闵行区麻醉事业的发展。

除上述工作外,科室还派出1名麻醉医师援外摩洛哥2年的医疗任务,为中非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回顾五院麻醉科几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伴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能发展到今天,是五院几代麻醉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今天,欣逢祖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太平盛世,我们没有理由不阔步向前进,一个更健康、成熟、自信、强大的麻醉科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五院麻醉科明天会更美好。

四、五院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及老专家简介

(一)朋立超主任简介

朋立超,男,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后一直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麻醉科工作,1996年底以人才引进方式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

2000年曾到日本广岛市民病院麻醉科进修,2002年晋升主任医师,1997年到现在任五院麻醉科主任,闵行区麻醉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麻醉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闵行区麻醉学组组长,闵行区麻醉质控组组长,复旦大学副教授,皖南医学院教授,2008年招收皖南医学院麻醉系研究生,现在有3名研究生在读。

长期从事临床麻醉工作,擅长老年病人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麻醉,对各种危重疑难病人的麻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心、肺、脑复苏及疼痛治疗有较深造诣。

带领五院麻醉科开展一系列有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方面的监测;开展TOF肌松监测和麻醉深度熵指数的监测;积极开展多种方式联合节约用血术;不断拓展麻醉科工作领域;鼓励麻醉科人员申请各级科研基金;领衔区科委课题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电针合谷、内关用于颈部手术麻醉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获得闵行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2005-2007年度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7-2009年度上海市闵行区先进个人。

(二)蒋克泉副主任简介

蒋克泉,男,1969年生,副主任医师,五院麻醉科副主任。

1992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一直工作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1995年曾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进修1年。

擅长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在疼痛治疗方面师从我国老一辈麻醉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前主任肖常思教授,擅长治疗各种头痛、肩周炎、腰腿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前列腺炎疼痛,晚期癌性疼痛,关节痛等。

完成区科委课题2项《拉贝洛尔对围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效应》、《超激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疼痛的研究》并均获得闵行区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

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实用新型)3项,其中获市发明奖2项、区发明奖3项。

曾获得闵行区医务工会创新标兵荣誉。

(三)黄鲁铨医师简介

黄鲁铨,女,1947年生,主治医师,1975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工作。

1985年底调入五院麻醉科,1992年到1997年任五院麻醉科主任,是五院麻醉科正式建科后首任主任,在任期间注重培养年轻医师,稳健推进临床麻醉工作,开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测压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为五院麻醉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持科研课题2项,在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

2003年退休。

表8-1:

历年来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

时间

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解放前

乙醚、氯仿麻醉

50年代

气管内插管麻醉、腹腔积血多层纱布过滤法自体输血

60年代

双复液全麻

70年代

氟烷麻醉、针麻

80年代

氨氟烷麻醉;控制性降压;Carlen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新生儿无肛症、oddis括约肌闭锁症术、小儿唇腭裂整形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自体肾移植术、肝硬化脾亢门腔分流术等手术的麻醉

90年代初

异氟烷麻醉、颈内静脉穿刺及CVP监测、动脉穿刺及ABP监测、全髋置换术、骨盆骨折内固定术

1995年

硬膜外术后镇痛(PCEA)、静脉术后镇痛(PCIA)

1998年

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进行有创CO等血流动力学监测;肌松监测TOF;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无痛人流;Robertshaw双腔管插管单肺通气;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剖宫产等下腹部手术

2000年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TCI;腹主动脉瘤手术麻醉

2001年

分娩镇痛

2002年

腰椎、胸椎、颈椎减压内固定手术麻醉;

2003年

术野自体血回输;多种方法联合节约用血术

2004年

B胸阻抗仪无创监测CO等血流动力学

2005年

经鼻或经颅垂体瘤切除术的麻醉;听神经瘤、颅底或小脑等部位巨大脑膜瘤或胶质瘤或血管瘤手术的麻醉、DSA麻醉

2006年

骨髓移植术麻醉

2007年

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插管;喉罩及喉罩下插管;无痛胃肠镜

2008年

针麻机理的研究;熵指数及胃黏膜Phi的监测

2009年

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2010年

高渗晶胶体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表8-2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历届负责人名单

时间

主任(组长)

副主任(副组长)

1950年-1960年

唐能

1960年-1966年

谢文星

1979年-1986年

唐亚娟

1986年-1992年

陈娟娣

鈕芳勤

1992年-1997年

黄鲁铨

潜张海

1997年-2003年

朋立超

潜张海

2003年-2005年

朋立超

唐建国

2005年-现在

朋立超

蒋克泉

 

图8-1五院麻醉科集体照

图8-2朋立超主任近影

图8-3蒋克泉副主任近影

图8-4黄鲁铨主任工作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