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8833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1.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2.小数的意义。

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小数数位、计数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5.小数的读写。

《测量活动》1.单位的改写2.小数的意义3.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

长度、质量等《比大小》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2.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3.小数比较的方法。

《购物小票》1.小数加减的意义。

2.不进位、不退位小数加减竖式计算。

3.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4..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量体重》1.小数的基本性质。

2.小数进、退加减法竖式计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歌手大赛》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算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文具店》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小数点搬家》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街心广场》1.积的小数位

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包装》1.小数乘法的估算。

2.小数乘法竖式计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1.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

2.乘数是整十数的小数竖式计算3.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手拉手》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小数混合运算的简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

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方程、天平游戏

(一)

(二)、猜数游戏、邮票的张数1.结合具体情境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简单的数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第六单元“游戏公平”。

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全册教材编排意图和特点内容的呈现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删繁就简,突出数学的思想方法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题的形式,加强数学的综合应用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小数意义的认识、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小数的乘除法运算、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小数、积商取近似值、循环小数、

(2)引导学生观察游戏中的规律,探索出等式的两个

性质

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范围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单元内容及前后联系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1)在现实情景中,认识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以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如赛跑、身高、体重、住房面积等。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可以从过去学习的“元、角、分和小数”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小数。

然后,教师出示这六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意思,读一读里面的小数。

通过这六幅图的启发,让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和同学交流。

教师特别注意的是,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所找到的小数的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小数表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2)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这里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材中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

教学时,要注意从实际情境、直观模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体会小数的意义。

如,除了利用直观模型得到0.1与1/10的关系外,还可以借助商品价格等情境,进一步体会0.1的意义。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下面的探索过程:

(1)在涂色操作中,讨论两种表示的方法;

(2)

在大量的涂色活动中,归纳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规律;(3)在拨珠操作中,理解小数的数位概念。

(4)借助直观的计数

器掌握小数的读写。

通过直观模型的方式认识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数位概念与小数、分数之间的互化关系。

(3)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课桌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和讨论,理解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

能借助具体载体认识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4)通过分析,发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讨论、交流和分析中,逐步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即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果学生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上有困难,教师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画图或计数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5)通过直观模型,理解小数数位对齐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

一是“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同时,可以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三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单元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

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4.单元重、难点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小数部分教学的起始点,小数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虽然对以元为单位的价钱比较熟悉,但是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小数概念不清的情况,要引起重视。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过整数加减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今后学习小数运算的基础。

因此,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含义和小数的加减法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逐课分析:

小数的意义

1.教材分析和理解: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以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

如赛跑、身高、体重、住房面积等。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3.[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测量活动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课桌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分组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和讨论,理解小数数位之间的关系。

能借助具体载体认识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

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比大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首先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讨论、交流和分析中,逐步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即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整数部分相同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十分位上相同,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大。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果学生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上有困难,教师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画图或计数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购物小票、小数的加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三个部分:

一是“购物小票”,安排这一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所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通过涂一涂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计算时,为什么相同的数位要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同时,可以利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三是让学生直接进行竖式计算,掌握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

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量体重

1.教材分析和理解:

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据不要过分繁琐,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

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

问题

《歌手大赛》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歌手大赛》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算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

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

问题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1.1、单元学习内容及联系:

已学过相关内容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直角、锐

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

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

认识平行线与垂线认识平角与周角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安排研究三角形、探索与发现

(一)

(二),由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用撕、折的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通过摆一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单元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

2•认识并能识别哪些图形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4.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6.能在方格纸上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4.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2.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并能根

据已知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

3.能根据提供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其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4.会辨认平

行四边形与梯形。

逐课分析:

图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通过分类对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

2.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

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角形的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通过分类活动,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三

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内角和

1.教材分析和理解:

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

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为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即三角

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

在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通过对实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和归纳结论的方法。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3、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四边形分类”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认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

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相应的练习,其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集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教学重、难点

1.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图案欣赏

1.教材分析和理解:

能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案的美;并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感受图形的美。

2、会利用基本图形的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数图形中的学问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教材中“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会找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所以本节课重在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过程,不必要抽象出公式。

2、教学目标及课时分配:

1课时

1、在数图形的过程中,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2、通过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的过程,渗透“转化”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体会到按一定的规律或分类去做,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有序思维和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3.[教学重、难点]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第三单元《小数乘法》1.单元内容及前后联系

2.单元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1、利用直观图形,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利用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首先在情境中引出小数乘法的算式,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初步建立小数乘整数的图形模型,教材中呈现的方法分别运用了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借助直观模型得出了结果。

教师应引导全班同学对这三种方法展开讨论,以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2、利用直观图形,理解小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材与以往的分为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的小步子教学的体系不同,教材抓住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在学生理解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的基础上,利用“街心广场”的情境。

让学生的学习经历下面的过程:

(1)在类比推理中初步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利用直观图形建立小数乘法计算的图形模型。

(3)数形对应中归纳基本方法。

教学中,通过计算广场地面、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让学生观察三个长方形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到小数乘法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地砖的面积:

可以从前两个整数乘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小数乘法的得数;也可以通过单位名称的转换推出得数。

通过讨论比较和交流,逐步使学生归纳出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规律。

这样就解决了计算小数乘法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在实际应用中,解决计算中的特殊情况。

本节课中,教材呈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整十数。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积中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时,教师创设实际应用的题材,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可以直接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第⑴题。

交流时,可以

重点讨论“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再次归纳基本的计算方法;第⑵题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组织交流。

讨论交流的重点可以是,如何处理“0”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养成先估算结果再进行计算的习惯。

同时,要注意数据不要太繁琐。

4、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小数的混合运算。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在理解情境中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地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学生在列式计算时,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在讨论综合算式的计算时,应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的,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3.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3.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法,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文具店》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小数点搬家》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街心广场》

1.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包装》

1.小数乘法的估算。

2.小数乘法竖式计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

1.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竖式计算。

2.乘数是整十数的小数竖式计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手拉手》

1.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小数混合运算的简算。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单元重、难点

1.正确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3.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能利用小数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课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

1.教材分析和理解:

本节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和接助直观模型得出的结果。

2.[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