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81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3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docx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江西省赣州市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

改建工程项目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江西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O一一年四月

1概述4

1.1项目背景4

1.2编制依据5

1.3研究过程及内容6

1.4建设的必要性8

1.5主要结论9

1.6问题和建议15

2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16

2.1研究区域概况16

2.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概况17

3交通分析及发展预测27

3.1公路交通的调查与分析27

3.2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2

3.3运输量、交通量的发展和预测34

4技术标准38

4.1建设规模38

4.2技术标准38

5建设方案40

5.1建设条件40

5.2建设方案起终点论证43

5.3备选方案拟定43

5.4方案比选43

5.5方案概况44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8

6.1主要工程数量48

6.2投资估算48

6.3资金筹措52

7经济评价54

7.1评价依据54

7.2评价原则54

7.3评价参数55

7.4费用调整56

7.5效益分析62

7.6国民经济评价及敏感性分析65

8实施方案69

8.1建设安排69

8.2实施方案69

8.3招投标方案70

9土地利用评价74

9.1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均占有量74

9.2江西省土地利用发展规划75

9.3项目建设用地79

9.4土地复垦80

10环境评价82

10.1概述82

10.2社会环境影响评价83

10.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85

10.4水环境的影响86

10.5环境空气影响评价86

10.6环境噪声影响评价89

11节约能源91

11.1概述91

11.2节约能源的计算91

12社会评价92

12.1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92

12.2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93

12.3社会评价的结论94

13风险分析95

13.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95

13.2风险程度分析95

13.3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95

14问题和建议97

1概述

11.1项目背景

X438线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是于都县葛坳乡通往大田村和曲洋村的一条县道公路,目前道路状况为路面宽为3.5米宽水泥路,路基宽5-6米,该公路起于G319线(K513+000处)与国道319线平交,改建线路避开了葛坳乡圩镇、途径葛坳村、大田村、曲洋村,终于曲洋桥头,终点与乡道银坑至曲洋公路相接,起点桩号为K0+000,终点桩号为K8+978,路线全长8.978公里,其中新建中桥2座、小桥2座。

该项目的改建,将与G319线、乡道银坑至曲洋公路形成三角形路网,改善了曲洋、大田村出入国道主干线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沿线群众赶集、耕作、出外经商、创业和休闲旅游等,有利于沿线乡村的交往和于都东北部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于都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完善于都县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十二五”期计划,促进于都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加快赣州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县域内各乡镇及村镇之间的联系,完善农村客运网络,需要对县乡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公路等级,普遍实现路面硬化,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完善江西省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形势下,县道升级和农村客运网络化规划建设,贯彻党和政府强农、惠农、为民的执政方针,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申报县道升级改造水泥路建设项目,为加快项目的建设进程,我单位于2011年4月中旬成立了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报告项目组,在1:

5万和1:

1万地形图上对路线方案进行布设,对1:

1万地形图上确定的路线方案进行实地踏勘及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路线、水文、气象、地质、征地拆迁等情况的勘测与调查,收集和调查了项目影响区的交通运输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划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状况,对初拟的路线走向、路线主要控制点等问题,广泛征求了沿线各地方政府及其规划、城建、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专门组织人员在相关道路上布设多个交通量调查站点,对公路交通量及汽车行使起点进行了调查。

依据于都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的有关要求,遵照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究报告编制办法》和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我单位组织力量编制了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1.2编制依据

1.交通运输部2010年颁布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交通部1996年颁布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发改投资[2006]1325号)(第三版)

8、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9、《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及现行的有关设计规范、规程、标准。

10.于都县交通运输局“关于编制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的有关要求。

通过实地勘测调查、发展预测、方案比选、综合评价,于2011年4月编制完成《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1.3研究过程及内容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单位于2011年4月中旬成立了本项目研究组,赴于都县进行现场踏勘。

由于本项目研究区域地形较为复杂。

因此,如何布线、合理利用地形,不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甚至关系到路线方案的确定。

为此,我们在1:

50000和1:

10000地形图上反复对路线方案进行研究,赴项目所在地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广泛听取甲方及地方意见。

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为加强项目的管理与技术指导,由单位领导及部分专家组成该项目管理组,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1、初步研究阶段

(1)现场踏勘,初步了解项目所在地区域自然环境。

(2)组织人员、设备、成立项目研究组及单位专家指导审查组。

(3)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综合交通、公路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资料,为社会经济分析、交通量预测和建设必要性论证提供可靠依据。

(4)收集总体方案研究所需资料,如1:

10000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相关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

(5)初步构思可能的路线方案,并依次在1:

50000、1:

10000地形图上布设。

(6)进行建设条件、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和路线方案(包括现有道路使用状况)路线实地调查、踏勘。

(7)收集既有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并实施了交通调查与典型路线断面交通量观测。

(8)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地方政府意见和实地踏勘结果,形成初步研究意见,并就路线走向方案向甲方等作了汇报,征得相关意见与建议。

2、详细研究阶段

该阶段重点进行了以下工作:

(1)综合各方意见,深入分析调查资料,调整优化路线方案。

(2)完成各特征年度区间交通量和结点交通量分配、预测。

(3)分析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

(4)比选论证拟建项目采用的标准与建设规模。

(5)进行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6)撰写研究报告。

本报告是在广泛收集项目影响区内相关最新资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及重要控制点,结合拟建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必备的功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量预测结果,研究论证了路线走向方案、建设标准与规模等,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

2、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公路网及主要相关道路;

3、交通量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必要性;

5、建设条件与环境;

6、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

7、路线方案研究;

8、项目建设方案意见;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国民经济评价

11、实施方案;

12、问题与建议。

41.4建设的必要性

拟建项目位于于都县葛坳乡境内,是于都县公路规划网中的一条县道公路。

路线经过区域大部分为山岭重丘地形,现有道路为四级公路(水泥路面宽4.5-5.0米),弯多、坡陡、线型较差,对本项目进行改造升级非常必要。

本项目改善了道路的线形和道路状况,提高了本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于都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对完善于都县公路路网和促进沿线村镇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促进于都县的经济社会和旅游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必须先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性产业,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为沿线群众出外就医、进城就业和小孩上学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2、县道升级改造建设的需要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是于都县公路网络规划中的一条县道公路;在该项目的改造升级,将改变于都县葛坳乡交通落后的现状,解决葛坳村、大田村、曲洋村通往国、省主干线交通连接(行路难)的问题,加强相邻乡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和贸易往来。

促进了葛坳乡村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发展,解放了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

3、交通量增长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联系将更加紧密,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社会经济总量将得到提升,必然导致交通量增加。

项目建成后将达到一定的交通流量,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变,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该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使该路的交通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

交通量预测(见表1—1),到2027年路段最大机动车交通量折合成小客车2233辆日,2033年为3543辆日。

目前的道路现状,已远不能满足该地区发展的需求。

为解决当地广大群众的出行难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促进于都县葛坳乡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非常必要。

51.5主要结论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发展总量壮大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外旅游、创业的人数将大为增多,在国家惠“三农”政策实施下,农村拥有汽车的家庭将越来越多,城乡交往和农民进城就业、就学、就医更加频繁,农村客运将得到一定发展,发展农村客运网络需要有更加便利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于都县农村居民出外创业、经商、就医、就学的人将越来越多,该道路的交通量将大为增加,对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进行三级公路改造升级,将大大提升该路段的交通通行能力,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和于都县公路交通路网建设,同时带动葛坳乡资源开发和乡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区域的村民走出山区、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也为当地名优特产品价值提升及贸易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改造升级非常必要。

1.5.1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交通量的生成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三部分组成,在充分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基础上,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并不发达,路网也比较简单,其中趋势交通量采用间接法预测,转移交通量采用直接法预测,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

未来特征年的预测交通量

表1-1

特征年

预测交通量

(辆日)

其中:

(辆日)

汽车

拖拉机

摩托车

其它

2013

590

469

35

45

38

2015

748

599

45

57

48

2020

1284

1027

77

98

82

2027

2368

1894

142

180

152

2033

3757

3006

225

286

240

1.5.2技术标准

根据公路发展规划和交通量预测结果,参照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规定,全线拟定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

技术标准主要指标见表1—3

主要技术标准

表1-3

指标名称

单位

技术标准

备注

公路等级

三级

设计速度

Kmh

30

路基宽度

7.5

路面宽度

6.5

桥面宽度

7.5

土路肩宽度

2×0.5=1.0

最大纵坡

8

荷载等级

公路-II级

设计洪水频率

大中桥P=150

小桥涵及路基P=125

路面面层结构

水泥砼路面

1.5.3、路线走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

该公路起于G319线(K513+000处)与国道319线平交,改建线路避开了葛坳乡圩镇、途径葛坳村、大田村、曲洋村,终于曲洋桥头,终点与乡道银坑至曲洋公路相接,路线全长9.0公里。

建设规模见表1-2。

建设规模表表1-2

序 号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1

路线长度

公里

9.0

2

土石方数量

千立方米

44.655

3

水泥砼路面

千平方米

59.545

4

大桥

米座

5

中桥

米座

982

6

小桥

米座

39.242

7

涵洞

27

8

平面交叉

3

9

占用土地

160.9

1.5.4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工期安排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1996]611号通知颁发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估算指标》及江西省交通厅赣交发[1996]146号《江西省〈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编制。

估算费用按四级施工队伍取定各项费率,人工费单价为17.60元工日,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率按省交通厅的《补充规定》计算,材料单价根据现场调查提供的材料价格选用,运杂费按交通厅《补充规定》中的规定一律按社会运输计算。

建设项目估算总造价为1695.2394万元。

估算成果见表1-4、1-5。

 

人工、主要材料数量汇总表

表1-4

序号

工、料名称

单位

数量

1

人工

工日

79323

2

原木

m3

29

3

锯材

m3

51

4

Ⅰ级钢筋

t

56

5

Ⅱ级钢筋

t

95

6

钢绞线

t

14

7

钢材

t

9

8

加工钢材

t

6

9

水泥

t

8188

10

石油沥青

t

42

11

生石灰

t

63

12

砂、砂砾

m3

39799

13

片石

m3

3451

14

碎(砾)石

m3

14222

15

块石

m3

1337

 

总投资估算表

表1-5

工程和费用名称

金额(元)

第一部分建筑安装工程

13422276

一、路基工程

1536140

二、路面工程

7733847

三、桥涵工程

2883345

五、交叉工程及沿线设施

498984

六、施工技术装备费

145546

七、计划利润

194062

八、税金

430352

第二部分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费

20829

第三部分工程建设及其他费用

2109550

第一、二、三部分费用合计

15552655

预留费用

1399739

估算总金额

16952394

2、资金筹措

本项目经费采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筹资方式,主要考虑:

⑴申请上级补助资金360万元;

⑵地方自筹1335.2394万元。

3、工期安排

根据项目所需的人工及各分项工程量,结合具体的施工环境,对各分项工程的实施进行具体的时间安排。

参考已建同类公路的经验,本项目的施工工期为十二个月。

1.5.5、经济评价

本项目经济评价包括经济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推荐方案评价结果各项指标见表1-6、1-7。

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指标

表1-6

静态

折现率8%

内部收益率

EIRR

(%)

回收期

N

(年)

净现值

ENPV

(万元)

回收期

N

(年)

效益费用比

EBCR

净现值

ENPV

(万元)

8.23

8843.53

10.65

2.21

2002.51

17.852

从表中可知该项目建成后,当折现率为8%,效益费用比大于1,内部效益率大于8%,在使用期内能收回投资,说明本项目效益好。

本工程项目是可行的。

2、经济敏感性分析

经济敏感性分析主要指标表

(当投资增加20%,同时效益减少20%)表1-7

静态

折现率8%

内部收益率

EIRR

(%)

回收期

N

(年)

净现值

ENPV

(万元)

回收期

N

(年)

效益费用比

EBCR

净现值

ENPV

(万元)

10.61

6612.25

15.58

1.60

1097.55

12.696

对本项目的经济敏感性分析,按工程投资增加20%,效益减少20%,同时发生的情况下,当折现率为8%时,效益费用比为1.60,内部收益率为12.696%,回收期为15.58年,说明本项目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实施后,改善了葛坳乡的交通条件,为葛坳村、大田村、曲洋村民出入国、省道主干线开辟了一条快速通道,本项目为葛坳乡的农林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创造更有利的交通条件,同时对于都县域的乡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61.6问题和建议

1、本项目位于于都县东北部区域内,连接了葛坳乡葛坳村、大田村、曲洋村,本项目所经区域为山岭重丘区,生态保持较好,地势高差较大,土石方开挖量大,应加强水土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

实施阶段应注重生态保护,减少施工对生态的破环,对路基边坡尽量采用植物防护措施,与原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减少水土流失。

2、本项目基本上是利用老路,施工期间对当地沿线乡村的交通干扰较大,因此应尽量减少扰民,并做好宣传工作,以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3、拟建项目是由地方筹资建设,于都县是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之一,在建设资金和经济政策方面,希望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使公路早日建成通车。

 

2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

12.1研究区域概况

拟建项目位于于都县东北部,于都地处江西省南部,位于东经115°11′至115°49′,北纬25°48′48″至26°20′53″.县境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东邻瑞金市,南与会昌和安远县交界,西接赣县,北与兴国和宁都相邻。

县城所在地贡江镇距赣州市65公里,距省会南昌市422公里。

于都是赣州的腹地承东接西、通达南北的纽带。

目前,于都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赣龙铁路、瑞赣高速公路、国道323线穿境而过,贡江水路直通长江可通行50吨级船队实现水运通江达海,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地位。

于都地处赣州市经济圈内,是赣州市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之一,随着赣州市在江西地位日益增强,于都县在江西省城市化格局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于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的中心城市。

其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国家战略重点转移,于都将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贸、交通物流、科教信息和红色旅游中心,经济繁荣、旅游发达、风景优美的地区中心城市。

根据于都县发展规划,确定以贡江镇中心城区为主体,以公路网中主要干线323国道和于银线、于安线为轴线的十字形线性城镇发展格局,构成县域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于都县葛坳至曲洋公路的改建,必将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将带动于都县东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加强乡村两级组织之间的联系,使沿线群众出入交通更加便捷。

根据影响程度,将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其中于都县为直接影响区,章贡区、安远、宁都、赣县、会昌、瑞金、兴国为间接影响区。

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见表2-1。

直接影响区各项经济指标现状

表2-1

指标

区域

人口

(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国内生

产总值

(万元)

工业

总产值

(万元)

农业

总产值

(万元)

影响区域内

赣州市

897

39380

11194700

5776600

2851400

于都县

102

2893

892000

404360

247800

占全市比重

于都县

11.37

7.34

7.97

7.0

8.7

22.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2.1赣州市社会经济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省南部,简称赣南。

赣南土地面积3938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3.6%,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赣州市现辖一区两市十五个县,2010年年未总人口89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7.8人。

全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地表水资源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573.4毫米,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58.6万千瓦,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森林资源丰富,是全国柑桔生产的重要基地和重点建设的十八大林区之一。

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稀有金属不稀有”之说,是全国重点金属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之称,“稀土王国”之美誉。

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夏长、秋短、冬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气候宜人,为农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基础。

赣州市是江西省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地理位置优越,既是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的前沿腹地,又是通往闽西、粤北、湘南的交通要道。

京九铁路的贯通自然把宋城赣州推到举世瞩目的位置上,与港、澳、台变成一衣带水,与东南亚也成了近邻。

赣州市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是江西所有城市中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现存的文物古迹又数宋代最多、品位高,被专家学者誉为“宋代博物馆”,有中国唯一的北宋城墙、“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北宋建造的慈云塔、名扬海内外的八镜台、郁孤台,均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显出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综合实力得到加强。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新高。

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8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16.3%,其中,工业增加值425.1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410.88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从增长贡献率来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第二产业增势强劲,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2%,拉动经济增长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来观察,第一产业占G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