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806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重点.docx

《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重点.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重点.docx

知识重点

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35岁)

青年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认为,青年期,个体思维纯逻辑成分减少,办证成分增多原因:

个体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二元论阶段。

对问题持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看法,对知识和真理缺乏相对性观点

第二阶段:

相对性阶段。

通过认知、通过比较来审视不同的观点,找出解释现实问题的有效理论

第三阶段:

约定性阶段。

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既坚持用约定俗成的立场和观点认识问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既把握本质和规律性,认识到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进入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自我概念定义:

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3、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

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一)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接纳是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学者小此木启吾归纳同一性征侯群的特点(六点)

1同一性意识过剩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3与他人距离失调

4时间前景的扩散5勤奋感的扩散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延缓偿付期:

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时期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1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2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3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4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5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四、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重点)

柯尔伯格继皮亚杰儿童道德批判发展研究之后,提出道德推理发展的系统理论,它采用开放式的两难故事进行研究。

著名的两难故事是“海因兹偷药”柯尔伯格根据被试者提供的判断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阶段1: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2:

功利取向

水平二:

习俗水平阶段3:

“好孩子”取向阶段4:

“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归纳三个要点

1、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

第6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一.心理健康咨询对象分类可靠性的检验标准是"用途"和"效度".

(一)用途

1.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

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4.咨询方案的制定

5.疗效评估

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7.职业培训

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9.自我心理保健需要

(二)效度

1.症状学效度

指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某一类别,是否有独立的.稳定的"心理不健康特征"和"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的真实性

2.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测:

三个月内可自行缓解.泛化到其他类似对象.已经成为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易感者。

(2)外界干预下的预测:

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亲朋好友)、专业的心理咨询。

(3)结构效度:

人口学效度个性心理特征身体健康水平社会变迁

二、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一般心理问题

1、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

2、反应的持续时间: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间断的持续两个月。

3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反应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严重损坏社会功能。

4、反应是否泛化:

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

(2)严重心理问题

1、刺激的性质:

较为强烈的现实刺激

2、反应的持续时间: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或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反应的强度:

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4、反应是否泛化:

反应对象被泛化。

(3)可疑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内心冲突是变形的。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论观点

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帕波特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总结为五个观点——分区、结构、动力、发展、适应。

四、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

五个阶段: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两种方式)

1、性本能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2、安全的自我保护本能

几个考点:

1、焦虑是弗洛伊德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

根据产生的根源可以2、将焦虑分为三类:

现实性、神经症性、道德性

3、自我防御机制包括7种:

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转移。

4、钟友彬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行为心理学先驱;桑代克提出著名的“尝试—错误”定律

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行为极端)

托尔曼—B=f(S、P、H、T、A)

斯金纳—R=f(S、A)操作性条件反射(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班都拉—模仿学习理论

沃尔普—行为治疗理论即“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

行为治疗的8种方法:

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

核心观点:

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第四单元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

罗杰斯

重要理论:

“自我及自我概念”强调认得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

郭念峰

重要概念一:

人的三种属性(生物、精神、社会)

重要概念二:

人性心理学

重要概念二:

心理动力(心理变化动力源于三种本能即三种属性)

 

第七章咨询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第一单元精神分析论观点

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帕波特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总结为五个观点——分区、结构、动力、发展、适应。

四、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

五个阶段:

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两种方式)

1、性本能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2、安全的自我保护本能

几个考点:

1、焦虑是弗洛伊德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

根据产生的根源可以2、将焦虑分为三类:

现实性、神经症性、道德性

3、自我防御机制包括7种:

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转移。

4、钟友彬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第二单元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行为心理学先驱;桑代克提出著名的“尝试—错误”定律

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行为极端)

托尔曼—B=f(S、P、H、T、A)

斯金纳—R=f(S、A)操作性条件反射(别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班都拉—模仿学习理论

沃尔普—行为治疗理论即“内隐”“外显”活动相一致

行为治疗的8种方法:

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单元认知心理学观点

核心观点:

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第四单元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咨询心理学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

罗杰斯

重要理论:

“自我及自我概念”强调认得利益、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第五单元人性心理学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

郭念峰

重要概念一:

人的三种属性(生物、精神、社会)

重要概念二:

人性心理学

重要概念二:

心理动力(心理变化动力源于三种本能即三种属性)

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单元

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高尔顿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的建立

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

韦特默宾夕法尼亚儿童行为纠正诊所

比内西蒙为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

大为针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

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

(一)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1896年韦特默《临床心理学》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20世纪三十年代威尔森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1953美国心理学会规定正式咨询师的标准;1954年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1955年颁发咨询师执照;1956年发表报告《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

基本概念:

心理咨询师:

是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一)品格核心是价值观系统

(二)自我修复和觉察能力

(三)善于容纳他人

(四)有强烈的责任心(转诊)

(五)有自知之明

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一)唯物主义观点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限制性观点(职责时间感情咨询目标)

(四)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五)中立性态度

丁瓒是中国第一位临床心理学家,1937年与丁祖荫一起翻译出版《青年心理学》。

1986年北京市朝阳医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科室。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的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2、比较心理学即动物心理学

3、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

童年期缓慢发展期

少年期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中年期平稳发展变化阶段

老年期心理变化走下降趋势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一)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

(1)适用性

(2)时效性

缺点:

(1)人为的连接性

(2)组群效应

(二)纵向研究设计

优点:

(1)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2)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

(1)时效性较差

(2)被试容易流失

(3)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

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都拉强调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4、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5、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变化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6、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

1.婴儿前期2.婴儿后期3.幼儿期4.童年期5.青少年期6.成年早期7.成年中期8.成年晚期

第六单元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关键期劳伦兹“印刻现象”

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1、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

2、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20世纪后半期,使儿童心理学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1、认知障碍包括(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

2、感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

3、感觉障碍包括:

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

4、知觉障碍包括:

(错觉)和(幻觉)。

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

(1)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较少出现。

(2)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5、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大体上将其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6、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的症状如下:

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患者给人感觉是“答非所问”)、破裂性思维(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严重的破裂性思维,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但主题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而且在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言语更加支离破碎,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称为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如果语词杂拌不是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则这时候的精神症状就不能称为破裂性思维,而应该称之为思维不连贯。

)、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7、思维内容障碍包括:

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8、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按妄想的主要内容,常见的种类如下: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9、关系妄想的患者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关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10、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其患者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

11、根据妄想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分出很多其他种类的妄想,如:

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12、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可以将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13、临床上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减弱)和(注意狭窄)。

注意减弱指患者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以至注意容易疲劳,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从而记忆力也受到不好的影响,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

注意狭窄指患者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

14、记忆障碍包括:

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

15、智能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痴呆。

16、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17、情绪障碍包括(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18、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包括:

情绪高涨(如果思维奔逸,情绪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情绪低落、焦虑、恐怖。

19、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包括:

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20、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包括:

情绪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

21、意志行为障碍包括:

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行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22、精神运动性抑制主要表现如下十个方面:

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第一单元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1、精神分裂症:

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显示为特征。

发作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2、妄想性障碍:

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出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并且这种妄想通常是持久的,基本终身存在。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特点:

两周内急性起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起病前有相应的心因,2-3个月内可完全恢复。

第二单元心境障碍

1、躁狂发作:

发作的特点是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型兴奋。

2、抑郁发作的特点:

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言语动作减少和迟缓。

3、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4、持续性心境障碍的特点:

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成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

第三单元神经症

1、神经症具有五个特点:

1、意识的心理冲突。

2、精神痛苦。

3、持久性。

4、神经症妨碍着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2、许又新教授在《神经症》一书中,提出了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该方法简洁、明快、实用。

第四单元应激相关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3、适应障碍:

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个月。

第五单元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固执己见为特点。

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奇特,情绪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阵发性情绪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强迫性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点。

焦虑性人格障碍:

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

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忘,常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能力。

第六单元心理生理障碍

第一,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及神经性呕吐)

第二,睡眠障碍。

(失眠症、嗜睡症和某些发作性睡眠异常情况(如睡行症、夜惊、梦魇))

第七单元癔症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精神障碍。

分为以下三类:

分离性障碍、转换型障碍、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

第五章第二节测验的常模

第一单元常模团体

1、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2、确定常模团体包括确实一般总体、确实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3、常模团体的条件:

①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②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③样本大小要适当。

总体数目小,只有几十个人,则需要100%的样本。

如果总体数目大,相应的样本也大,一般最低不小于30或100个。

全国性常模,一般应有2000-3000人为宜。

④标准化样组是一定时空的产物。

在选择合适的常模时,要注意选择较为新近的常模。

4、取样的方法:

①简单随机抽样:

每个人或抽样单位都有相同的机会作为常模中的一部分。

②系统抽样:

分组的人数相等,要计算组距。

③分组抽样;分组人数不一定相等,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取样。

④分层抽样;在确定常模时,最常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它是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文化程度)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最后把各层被试组合成常模样本。

分为分层比例抽样和分层非比例抽样。

5、常模和常模分数

(1)常模分为一般常模和特殊常模。

(2)常模分数就是施测常模样本行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第二单元常模的类型

常模类型再分类

一、发展常模(年龄量表)

1、发展顺序量表

①最早的一个范例是葛塞尔发展程序表,4周:

能控制眼睛运动,去追随一个对象看;16周,能使头保持平衡;28周,能用手抓握东西;40周,能控制躯干,坐立或爬行;52周,能控制腿脚运动、站立和行走。

②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识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的研究。

通常儿童5岁才会理解质量守恒;6岁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才会掌握容量守恒。

2、智力年龄:

先计算基础年龄,即全部题目都通过的那组题目所代表的年龄,再加上更高年龄水平上通过的题目,用月份计算,每个年龄都有6年测题,答对每题则得智龄2个月。

3、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测验结果说明属哪一年级的水平,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

二、百分位常模

1、百分等级:

是指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百分等级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2、百分点:

也称百分位数。

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

3、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

也是百分位常模。

三、标准分常模

1、线性转换标准分数:

原始数据是常态分布。

Z分数为最为典型的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

2、非线性转换标准分数;原始据是非常态分布

1、标准分数常模:

是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大小

2、标准分常模中,常见的标准分数有z分数,Z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和离差智商(IQ)等。

a)离差智商;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

b)T分数:

50为平均数,10为标准差

c)标准九分:

5为平均数,2为标准差

d)标准10分:

5.5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

e)标准20分:

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

3、比平均数高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98

比平均数高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84

处于平均数水平,百分等级为50

比平均数低一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16

比平均数低两个标准差,百分等级为2

4、比内—西蒙只用“心理年龄”来表示被试智力的高低。

5、比率智商(IQ)被定义为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

为避免小数将商数乘以100。

比率智商不适合用于年龄较大的被试,因为年龄大的实足年龄在增长而心理年龄却不一定在增长。

公式:

IQ=MA/CA×100

6、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

●公式:

IQ=100+15z’=100+15(X-X’)/SD

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

1、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有转换表(也叫常模表)和剖面图法。

《基础知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

第七节《心理测验的使用》

1、主测者的资格包含技术(知识结构、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恪守测验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

2、掌握心理测验专业理论知识,是主测者择个考察的最基本条件,包括:

①认识心理测验的特点和性质、作用和局限性。

②了解测验的基本特征如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③熟悉心理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