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776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docx

泥结碎石路面总说明

总说明书

一、概述

项目背景、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木里河又名理塘河,界于东经99°35′~101°48′,北纬27°05′~30°25′之间,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以北的沙鲁里山脉。

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理塘、濯桑、唐央乡、沙湾、四合乡,至呷姑水文站以下与卧落河汇合后又称小金河,而后折向东北方向,经列瓦、瓜别于洼里附近注入雅砻江。

全流域集水面积19114km2,其中木里河集水面积为9416km2。

木里河水量丰沛,河床坡降陡,自然落差大。

由于河流深切,岭谷相对高差大,使得域内地形复杂,起伏甚大,山高岭峻,河谷幽深。

源头西北部的塞峰高达5833m,南邻云贵高原海拔1500~3000m左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

由于受地势的影响加之交通闭塞,大部分河段耕地零星分布、人烟稀少。

全流域呈南北向条带状,支流密布呈树状分布,源近流短。

其中木里河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段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交通条件差,流域梯级电站对外交通公路工程建设工程量大、难度大、周期长,相应的勘测设计周期也较长,是制约电站能否早日开工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促进木里河流域的滚动开发,尽早开工建设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已势在必行。

立洲水电站为木里河流域规划的第六梯级水电站,坝址位于博科乡下游立洲岩子,混合式开发,初拟水库正常蓄水位2088m,装机容量26万kW。

规划初荐坝型为砼拱坝,最大坝高138m。

电站坝址距桃巴约13km,距下麦地约53km;距木里县城约70km,距西昌市约300km。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四川华电木里河公司组织了本项目勘测设计的招投标工作,确定我公司承担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的勘测设计任务。

接受中标通知后,我公司即按招标文件的要求,于2006年4月10日组建测设队伍,同时派出控制测量、路线、地质等主要人员先期进场作好外业勘察的现场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全部测设人员进场开展外业工作。

根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及招标文件精神,按四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20km/h)的标准,对全路段路线方案实地详细勘察,对路线可能走的方案反复进行论证比选,找出最佳路线方案;全线布设导线点并与业主提供的GPS控制点联测,对坐标和高程进行全面控制;按路线最佳方案进行实地选线布设交角点,测设交角点坐标及高程,设置曲线;按照技术标准对路线平、纵、横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反复详细研究、比较,找出设计不恰当、不合理、不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修改;对工程重点、关键路段,桥梁、高挡墙、不良地质等除在纸上研究外,在实地按标准、造价反复论证修改,直至满足为止;按调整后的中线进行实地详测中线、横断面、桥梁、地质、筑路材料及杂项调查等,收集外业资料;根据详测中线,初拉纵坡,对困难路段作横断面设计来检查,按初设的资料,对全线测设进行实地检查核对,对遗漏或错误进行补测或修改,2006年5月15日完成初设阶段的外业测设工作。

按公路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业主要求进行内业设计,2006年6月5日完成两阶段初步设计和文件编制工作。

2006年6月19日,业主委托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在西昌市召开了本项目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的评审会。

会上,领导及专家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充分肯定了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同时也对设计文件在下阶段设计时应注意和考虑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

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业主要求,我公司于2006年6月25日开始招标设计工作。

在招标设计阶段,我公司对初步设计文件作了进一步优化,并对初步设计文件审查中提出的“下阶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予以了完善和调整,如对个别半径小于极限半径15m的弯道进行了调整,使之半径能满足规范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我公司积极与业主及水电贵阳设计院、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水电西北设计院等相关单位配合,于2006年7月30日完成了招标设计及文件编制工作。

主要技术指标

本项目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系考虑满足电站施工期外来器材物资运输的要求,依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及勘察设计招标文件精神,并参照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对公路分级和公路等级之规定综合考虑影响本项目公路技术标准的各种因素,确定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1:

 

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1-1

指标名称

单位

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

四级

计算行车速度

km/h

20

一般平曲线最小半径

m

30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m

15

缓和段最小长度

m

20

最短坡长

m

60

最大纵坡(海拔折减前)

9

路基宽度

m

路面宽度

m

路面类型

泥结碎石路面

荷载标准

公路—II级,小桥、涵洞挂车—120验算,大、中桥挂车—200验算(电站大件运输要求)

桥面宽度

桥梁净—+2×0.5m安全带与栏杆;涵洞与路基同宽。

设计洪水频率

路基和小桥涵1/25,大、中桥1/50,特大桥1/100

隧道设计限界

满足电站重大件运输要求,不小于×

其它

参照四级公路相关技术要求

公路基本走向及沿线概况

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合同段

备注

A1

A2

A3

1

设计里程

km

2

路基土石方

挖土方

万m3

494495

338076

280997

挖石方

万m3

587876

687451

446181

3

挡防及排水工程

挡土墙

m3

71813

路基水沟

m3

7798

7681

5675

4

桥涵工程

桥梁

m/座

中桥2),小桥3)

中桥1),小桥2)

小桥1)

涵洞

m/道

79

64

46

5

路面工程

千m2

138736

102634

6

隧道

m/座

半隧道(397/1)

357/1

7

征用土地

626

根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推荐的路线总体方案,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起于木里县下麦地铧口、小金河右岸的S216线K476+135位置,沿小金河右岸布线至小桥渡口(起点段利用木里至后所乡乡村公路老路约2km),在约1898米高程用一座特大桥(水电顾问集团西北院承担设计)正跨卧落河。

过卧落河后,利用木里至后所乡村公路木里河右岸第二个至第三个回头之间的段落,连接大湾子村民点,绕油房沟(三岔沟),顺有利地形从后所乡岩多的田坝下面通过,接苏家湾村民点,过苏家湾垭口,用两个中桥绕过杨家桥沟(新山沟)至洛瓜米村。

从观音庙红岩子中下部、上下陡崖之间较平缓台地通过,利用较好地形过各科村。

过各科村后在K30~K35段利用间断未建成的老公路路基布线,穿过呷姑村,跨呷姑磨房沟(龚家沟),在K34+200~K34+400过新建立洲电站厂区(高程在1904~1907米),又在K34+820与在建的呷姑汽车吊桥右岸正交(高程1907米)穿呷姑岩子,路线逐渐提高过脚儿岩子上部后,路线渐下跨过大水沟,利用有利地形从康复村下部通过,利用K43+500~K50+000未建成的老公路路基布线,其间通过六谷地、基石地、八科村民点,在K51+250立洲坝址以下约800m处新建立洲大桥以1991m高程跨木里河,用一对回头曲线展线上升至立洲岩子过坝隧道进口(高程约2092米),在K53+480(高程2116.5米)出隧道后经下瓦科村民点,在博科乡下面的凯司沟省道回头弯处与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承担的固增段的起点K58+450接线,本段止点里程桩号K59+,路线长度为59.71847km。

其中A1合同段为K0+000~K23+000,路线长23.44606km;A2合同段为K23+000~K44+000,路线长21.07314km;A3合同段为K44+000~K59+,路线长15.19927km。

主要技术指标执行情况

平面指标

路线总长59.71847km,全线交点718个,平均个/km;最小平曲线半径15m/2个;缓和段最小长度10m,曲线比大多近于1:

1:

1;平曲线总长39.02km,占总里程的%。

纵面指标

全线变坡点295个,平均个/km,%~%纵坡,7338.98m/35处,最小纵坡%/3处(除卧落河大桥及立洲厂房为0%外),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型340米/1个、凹型300米/1个,竖曲线总长13.35km,占总里程的%。

横面指标

全线路基设计宽度为6.5米。

坐标及高程

坐标和高程均采用业主提供的木里河立洲水电站厂区及坝址GPS控制成果。

分段闭合、平差,坐标精度和高程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

主要工程数量

二、公路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处于该县西北侧木里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4′~101°13′,北纬27°49′~28°08′,隶属于木里县博科乡、后所乡、下麦地乡所辖。

路线于下麦地乡铧口村与省道S216线相接,沿小金河右岸由北东向南西逆流而上至卧落河口,设大桥跨卧落河后再沿木里河右岸上行,经后所、呷姑至立洲水电站坝址下游,再设大桥跨木里河后沿木里河左岸上行,止于博科乡与S216线相接,全长59.61127km。

项目区内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各村乡之间仅有骡马道相接,交通极为不便。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木里河下游河谷地带,河谷多呈“V”型峡谷,属青藏高原东南部强烈侵蚀切割的高山峡谷地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峭壁林立,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区内平均海拔约2600m左右,河谷地带海拔一般1800m~2200m左右,全线最低点卧落河口海拔约1780m,山脊地带海拔高程一般为3500m~4000m左右,最高峰别都峰海拔4493m,最大高差达2700m左右。

`

木里河规划河段阶地不发育,零星分布有三级阶地,主要发育Ⅰ、Ⅱ级阶地,Ⅲ级阶地仅残留部分,其中Ⅰ、Ⅱ级阶地为堆积阶地,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各阶地阶面拔河高程分别为1~10m、15~40m、80~100m。

2.1.3水文

项目区位于木里河下游,木里河又名理塘河,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北部的沙鲁里山脉南缘,其上游又称无量河。

河流由西北向东南自理塘县进入木里县后,依次流经唐央、沙湾、四合、博科、后所,至下麦地与卧落河汇合后又称小金河,而后折向北东方向,经列瓦、项脚进入盐源县,于欧家湾子附近汇入雅砻江。

全流域呈南北向条带状,支流密布呈树状分布,规划河段主要支流有前山沟、宋家沟、大水沟、龚家沟、咪黑沟、丁家沟、阴沟及三叉沟等,均处于青年期,具强烈侵蚀切割作用,两岸常常形成悬崖绝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

河流受高山融雪水、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雨季流量成倍增加。

2.1.4气象

木里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区域内气候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

各环流系统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交替地起着不同的作用:

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受高空西风南支气流所控制,使该流域冬半年天空晴朗,云层不多,气候干燥,降水极少,日照充足,形成了明显的干季;而下半年(5~10月)高空西风环流北移,而相应的印度洋与太平洋副高北上加强,流域上空转为深厚、温暖、潮湿的西南季风气流控制,带来充沛的水汽,此气流与西北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大量降水,成为该流域的雨季。

区内属大陆季风高原型气候,受复杂多样地貌类型的影响,气候具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垂直分带明显的特点。

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1.1°C,一月平均气温4.3°C,极限最低气温-10.1°C,七月平均气温17.2°C,极限最高气温34.8°C;年平均降水量为816mm,6~9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雨季常有短时大雨或暴雨,造成山洪及泥石流爆发,冲毁道路和桥梁;年均日照时数为2302小时,无霜期为200天以上。

2.1.5植被及矿产

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区内土壤、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4000m以上为高山草甸带,气候寒冷,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见少量灌木,产有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中药材,适于发展畜牧业;海拔2500~4000m为针阔叶林混交林带,气候较为温暖,产大量松、柏、桦等林业资源;而海拔2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为本区主要农垦区,出产土豆、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并产大量核桃、苹果、梨、桃及花椒等经济作物。

区域地质条件

2.2.1地层岩性

项目区属于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之义敦中甸分区的木里小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下统人公组(O1r)、瓦厂组(O1w)、志留系(S1)、二叠系下统(P1)、上统冈达概组(P2g)、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T3q)、图姆沟组(T3t)等。

各地层分述如下:

①人公组(O1r):

零星分布于立洲崖子上下游地段,岩性为浅灰至灰白色中——薄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偶夹少量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

是一套在浅海陆棚——滨海环境中,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浅海相碎屑岩。

②瓦厂组(O1w):

广泛分布于博科乡至康复村一带,岩性以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底部偶见浅灰绿色变质玄武岩。

为一套在浅海陆棚——滨海环境中,较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浅海相碎屑岩。

③志留系(S1):

零星分布于后所乡洛瓜米一带,岩性为浅灰至灰黑色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互层,夹少量浅灰白色灰岩、白云岩。

为一套在浅海——半深海环境中形成的碎屑岩沉积。

④二叠系下统(P1):

主要分布于卧落河口至后所乡一带,岩性以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顶底偶见紫红色粉砂岩、硅质岩等。

为一套浅海陆棚——滨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⑤冈达概组(P2g):

广泛分布于后所乡至丁家沟一带,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P2g1)为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绿片岩,夹少量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凝灰岩、大理岩、粉砂质板岩;上段(P2g2)以浅灰白色至灰黑色结晶灰岩、大理岩为主,夹灰绿色、灰黑色薄层状绢云板岩、硅质岩。

为一套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并伴随有较强的海底火山运动。

⑥曲嘎寺组(T3q):

主要分布于路线后半段呷姑、康复村及立洲崖子一带,中段(T3q2)岩性为浅灰至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

上段(T3q3)岩性以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为主,偶夹灰绿色、灰黄色薄层状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或基性凝灰岩。

区内本期构造运动强烈,以差异沉降运动为主,形成大规模海浸,同时伴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的地层。

⑦图姆沟组下段(T3t1):

主要分布于呷姑及下麦地一带,岩性为深灰至灰黑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色薄层状结晶灰岩、深灰色钙质片岩及条带状硅质流纹岩。

本时期区内相对稳定,以大面积隆起抬升为主,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导致大量陆源物质沉积,形成一套浅海——滨海相泥沙质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

另外,项目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地层,有残坡积、崩坡积、冲洪积等成因类型,分述如下:

A、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广泛分布于全区山岭斜坡及坡麓一带,堆积物以深灰色、灰黄色、红褐色碎石土、角砾土为主,含少量块石,块碎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绢云板岩、灰岩、玄武岩等,颗粒直径大致3~15cm,充填物以砾石、粘土为主,无分选性,磨圆度差,结构疏松~稍密。

堆积厚度约一般约~5m,局部地段可达20m以上。

B、新统崩坡积层(Q4col):

主要分布于木里河河谷地带,以沿江呈串珠状的崩塌岩堆分布为特点,为杂色块碎石土,间夹少量角砾,块碎石成分多为灰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及绢云板岩,其粒径多为8~30cm,少量块石直径甚至大于1~2米,多呈尖锐棱角状。

结构松散,无分选,堆积厚度变化大。

C、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主要分布于木里河及其主干支流水系河谷阶地和泥石流洪积扇中,为浅灰至灰黄色含漂砾卵石土。

漂石、卵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花岗岩、石英脉岩、灰岩、玄武岩等,充填物以粉细砂为主,夹少量圆砾;磨圆度较好,颗粒多呈圆形或次圆形,分选性较好,具流纹交错层理,结构状态差异较大,疏松~密实均有,堆积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至数十米不等。

岩浆岩:

测区内喷出岩分布广泛,主要分为两期,一为夹于晚二叠世冈达概组(P2g)结晶灰岩中的华力西期基性火山岩系,岩性以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为主;二为晚三叠世曲嘎寺组中段(T3q2)印支期中基性火山岩系,岩性以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为主,为区内喷发最强烈、分布最广泛的一期火山岩。

另外,在测区中段后所乡一带零星分布有海西期超基性侵入岩(γ4),岩性为灰绿色至深绿灰色辉绿辉长岩,呈岩脉状贯入于志留系(S1)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中。

2.2.2地质构造

工作区在大地区域构造上位于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向中部转折地段之水洛棋盘格式构造带东南侧,水洛棋盘格式构造主要由唐央、瓦厂、水洛三个复背斜及南北向马劳复向斜和北西向的木斯尔波复向斜构成,其间又由几乎呈等间距展布的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带将其划分为多个菱形格子,由恰斯群结晶片岩为基底,以震旦系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盖层具地台型二元结构的陆壳型块体,或夹于断裂带中,或围限于菱形格子的网眼之间,其周围为二叠——三叠纪洋壳型蛇绿岩套所包围,从而构成了本区菱形棋盘格式构造。

路线经过区构造复杂,所涉及构造体系主要为瓦厂复背斜,其间发育的次级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分述如下:

①博科断层:

断层经博科乡沿北东方向顺前山沟直线延伸24km以上,南至甲子店消失。

其东盘为瓦厂组(O1w)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倾向110°,倾角35°;其西盘为冈达概组(P2g)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黑色薄层状绢云板岩,倾向60°,倾角10°,为一条切断了下奥陶统至上二叠统的整个古生界的压扭性断裂。

②赤土断层:

断层顺木里河沿北西方向由西秋乡经博科乡向北延伸至桃坝出工作区,再向北西一直延伸至稻城县赤土乡。

其南段发育于奥陶系中,基本沿木里河展布,构成断层谷,以强烈破碎带为特征,南北向断层及其它地质界线常常被该断裂左行错开数百米,为一压扭性断裂。

另外,在该断裂西盘发育两组北东向次级断层,分别为海嘎角断层、中梁子断层。

③博瓦断层:

断层近东西向展布,由木里县城向西经西秋乡至呷姑,再转向北西延伸至八科消失。

其北盘为冈达概组(P2g)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绿色蚀变玄武岩、灰黑色绢云板岩,其南盘为三叠系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岩;

④光头山断层:

断层由西林乡向西经草坪子山、丁家沟口至普尔地,出露53km以上。

断层西段走向NW280°~290°,倾向近于正南,倾角约45°~60°;其西段上盘为冈达概组(P2g)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灰绿色蚀变玄武岩夹灰黑色绢云板岩、长石石英砂岩,下盘为三叠系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岩;

⑤后所断层:

断层由八家村向西经列瓦乡至后所乡逐渐消失,出露长36km。

断层走向近东西向,以较陡倾角向北倾斜,为一逆断层。

断层中段发育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中,断层迹象不明显;西段沿后所乡新山南东坡发育,形成断层崖,产生一系列的滑坡和崩塌堆积,切割破坏了由下奥陶统——上二叠统组成的北西西向背斜。

此外,工作区内尚发育有多条北东向和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或平错断层,明显切断了上述几条弧形逆断层。

2.2.3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自早第三纪喜山运动使全区隆起成陆以来,本区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以小幅振荡式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在木里河谷形成多级夷平面,发育Ⅰ~Ⅲ级阶地,其中Ⅰ、Ⅱ级阶地为堆积阶地,Ⅲ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仅残留部分。

另外,本区局部地段还于早——中更新世间发育轻微褶皱运动,并伴随部分断裂复活,推覆构造加强,从而形成区内现今的地形地貌。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既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属Ⅶ度抗震设防分区,场地属中硬型较稳定场地。

2.2.4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受自然地理、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综合影响,因而可根据含水介质的贮水性能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地下水类别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缝水和基岩孔隙溶隙水三大类: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木里河及其支流河谷阶地、泥石流洪积扇及谷坡崩坡积体中,赋水层位多为卵砾石土或碎石土。

因处于高山峡谷区,谷坡陡峭,故透水性好而富水性差,受大气降水及高山融雪水补给后迅速渗透沿基座底面呈扇状排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较大,河漫滩及Ⅰ级阶地中水位埋深1~5m,Ⅱ级阶地及洪积扇、崩坡积体中水位埋深多为20m以上,且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炭质绢云板岩、石英砂岩、结晶灰岩、蚀变玄武岩节理裂隙中。

由于本区晚近期构造运动强烈,再加上高原气候影响,岩体中裂隙较为发育,赋存了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多为承压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高山融雪水补给,多直接沿裂隙补给于河谷阶地、泥石流洪积扇或崩坡积卵砾石土、碎石土中,另有小部分则以泉眼形式排泄于地表泾流,泉点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

最后,在结晶灰岩、石英砂岩、蚀变玄武岩中赋存少量基岩孔隙溶隙水,受大气降水或高山融雪水补给,水量较小,对公路工程影响轻微。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路线穿越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的差异,结合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将路线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逐段评价如下:

2.3.1K0+000~K5+285工程地质较稳定段

该路段沿小金河右岸斜坡展布,至卧落河口跨河后再沿木里河逆流而上,为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及二叠系下统(P1)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基岩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5m,局部地段厚达15m以上,自然边坡一般在28°~42°之间,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50°。

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仅发育有四处泥石流及一处小型边坡坍塌,属工程地质较稳定路段。

2.3.2K5+285~K14+100工程地质病害段

该段拟建公路沿木里河右岸逆流而上,长约8.82km,位于后所乡南东侧斜坡上,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P1)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以及冈达概组下段(P2g1)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

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1~6m,前半段覆盖层较厚,可达10m以上,间或出露基岩。

自然边坡多为23°~35°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40°。

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发育有泥石流十三处、活动滑坡五处、崩塌体一处,病害规模较大,且活动频率偏高,通过工程措施能予以治理,但处治费用较高。

2.3.3K14+100~K18+400工程地质稳定段

该段位于后所乡北西洛瓜米村之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4.3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志留系(S1)浅灰至灰黑色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互层,以及海西期超基性侵入岩(γ4)之灰绿色至深绿灰色辉绿辉长岩。

基岩之上零星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3.0m,自然边坡一般在38°~51°之间,地形陡峻。

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仅发育有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