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76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docx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

药理学练习题(中文)药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理学练习题:

第五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论药理学练习题: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八.九章胆碱受体阻断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章局部麻醉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五章镇静催眠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六章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七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八章抗精神失常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九章镇痛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章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一章离子通道概论和钙通道阻滞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二章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三章抗肾素血管紧张素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四章利尿药及脱水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五章抗高血压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七章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八章抗心绞痛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九章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章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一章作用于呼吸系统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二章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五章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六章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八章抗菌药物概论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九章β-内酰胺抗生素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二章四环类氯霉素类抗生素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四章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五章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药理学练习题:

第四七章抗恶性肿瘤药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一.选择题:

1.药效学是研究:

EA.药物的临床疗效B.提高药物疗效的途径C.如何改善药物质量D.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E.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E

2.药动学是研究:

A.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B.药物如何影响机体C.药物在体内的时间变化D.合理用药的治疗方案E.药物效应动力学

3.新药进行临床试验必须提供:

CA.系统药理研究数据B.新药作用谱C.临床前研究资料D.LD50E.急慢性毒理研究数据

1.某弱酸药物pka=

3.4,在血浆中解离百分率约:

EA.10%B.90%C.99%D.99.9%E.99.99%

2.阿司匹林的pKa是

3.5,它在pH为

7.5肠液中可吸收约:

CA.1%B.0.1%C.0.01%D.10%E.99%

3.某弱碱性药在pH5时,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pKa的接近数值:

EA.2B.3C.4D.5E.6

4.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消除:

DA.苯巴比妥纳肌注后被肝药酶代谢,使血中浓度降低B.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C.青霉素口服后被胃酸破坏,使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D.普萘洛尔口服,经肝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5.弱酸性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BA.胃粘膜B.小肠C.横结肠D.乙状结肠E.二指肠

6.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B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t1/2是指:

AA.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

8.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

BA.2hB.3hC.4hD.5hE.0.5h

9.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B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C.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E.以上都对10.一次静注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达95%以上:

CA.3个B.4个C.5个D.6个E.7个11.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物同服时,比单用该弱酸性药物:

DA.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无变化12.甲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5%,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甲药单用时血浆t1/2为4h,如甲药与乙药合用,则甲药血浆t1/2为:

BA.小于4hB.不变C.大于4hD.大于8hE.大于10h13.常用剂量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14.药物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

AA.药物的吸收速度B.药物的排泄速度C.药物的转运方式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药物的代谢速度15.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DA.加速药物从尿液的排泄B.加速药物从尿液的代谢灭活C.加速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的转移D.A和CE.A和B16.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

AA.增强B.减弱C.不变D.无效E.相反17.每个t1/2恒量给药一次,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稳态血浓度:

CA.1个B.3个C.5个D.7个E.9个18.某药t1/2为8h,一天给药三次,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是:

DA.16hB.30hC.24hD.40hE.50h19.药物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

DA.在一定时间内药物的分布情况B.药物的血浆t1/2长短C.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消除的量D.在一定时间内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E.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时所需要的时间20.静脉注射某药0.5mg,达到稳态时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为0.7ηg/ml,其表观分布容积约为:

EA.0.5LB.7LC.50LD.70LE.700L21.对于肾功能低下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AA.药物自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转化C.胃肠对药物的吸收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个体差异22.二室模型的药物分布于:

DA.血液与体液B.血液与尿液C.心脏与肝脏D.中央室与周边室E.肺脏与肾脏23.血浆t1/2是指哪种情况下降一半的时间:

CA.血浆稳态浓度B.有效血浓度C.血浆浓度D.血浆蛋白结合率E.阈浓度24.关于坪值,错误的描述是:

EA.血药浓度相对地稳定在一定水平称坪值,平均血药浓度称坪浓度B.通常用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血浆半衰期时,需经4~5个t1/2才能达到坪值C.坪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在每日总量相等时,用药次数不改变坪浓度D.坪浓度的高限(峰)和低限(谷)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E.首次用突击剂量,不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浓度25.药物的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BA.药物完全消除至零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量的药物C.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D.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为零E.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t1/2等于:

DA.0.301/keB.2.303/keC.ke/0.693D.0.693/keE.ke/

2.30327.离子障指的是:

DA.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非离子型药物则不能穿过B.非离子型药物不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不能穿过C.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能穿过D.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E.以上都不是28.pka是:

EA.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C.50%药物解离时的pH值D.药物全部长解离时的pH值E.酸性药物解离常数值的负对数29.某病人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

BA.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B.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C.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D.病人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E.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30.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

EA.作用于靶器官B.在肝脏代谢C.由肾脏排泄D.储存在脂肪E.与血浆蛋白结合31.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

CA.副作用的多少B.最大效应的高低C.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起效的快慢E.后遗效应的大小32.时量曲线的峰值浓度表明:

AA.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在体内分布已达到平衡D.药物消除过程才开始E.药物的疗效最好33.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EA.汗腺B.肾脏C.胆汁D.肺E.肝脏34.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EA.属P-450酶系统B.其活性有限C.易发生竞争性抑制D.个体差异大E.只代谢20余种药物35.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血药浓度为100μg/m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μg/ml,则此药的t1/2为:

DA.4hB.2hC.6hD.3hE.9h36.某药的时量关系为:

A时间(t)0123456C(μg/ml)1075

3.5

2.5

1.75

1.25该药的消除规律是:

A.一级动力学消除B.一级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C.零级动力学消除D.零级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E.无恒定半衰期X型题:

5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DEA.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E.血浆蛋白量低者易发生药物中毒58.关于一级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DEA.消除速率与当时药浓一次方成正比B.定量消除C.c-t为直线D.t1/2恒定E.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均为一级动力学59.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有:

BEA.反映药物吸收的量B.反映药物分布的广窄程度C.反映药物排泄的过程D.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E.估算欲达到有效药浓应投药量60.属于药动学参数的有:

BCEA.一级动力学B.半衰期C.表观分布容积D.二室模型E.生物利用度61.经生物转化后的药物:

ADEA.可具有活性B.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C.脂溶性增加D.失去药理活性E.极性升高62.药物消除t1/2的影响因素有:

CDA.首关消除B.血浆蛋白结合率C.表观分布容积D.血浆清除率E.曲线下面积6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是:

ABCDEA.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具可逆性C.特异性低D.结合点有限E.两药间可产生竞争性置换作用药理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选择题A型题:

1.某弱酸药物pka=

3.4,在血浆中解离百分率约:

A.10%B.90%C.99%D.99.9%E.99.99%

2.阿司匹林的pKa是

3.5,它在pH为

7.5肠液中可吸收约:

A.1%B.0.1%C.0.01%D.10%E.99%

3.某弱碱性药在pH5时,非解离部分为90.9%,该药pKa的接近数值:

A.2B.3C.4D.5E.6

4.下列情况可称为首关消除:

A.苯巴比妥纳肌注后被肝药酶代谢,使血中浓度降低B.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

C.青霉素口服后被胃酸破坏,使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D.普萘洛尔口服,经肝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5.弱酸性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粘膜B.小肠C.横结肠D.乙状结肠E.二指肠

6.临床上可用丙磺舒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原因是: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二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t1/2是指:

A.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B.药物的稳态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C.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小时D.与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相关,单位为克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所需剂量

8.某催眠药的t1/2为1小时,给予100mg剂量后,病人在体内药物只剩12.5mg时便清醒过来,该病人睡了:

A.2hB.3hC.4hD.5hE.0.5h

9.药物的作用强度,主要取决于:

A.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B.在靶器官的浓度大小C.药物排泄的速率大小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之高低E.以上都对10.一次静注给药后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自机体排出达95%以上:

A.3个B.4个C.5个D.6个E.7个11.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物同服时,比单用该弱酸性药物:

A.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增多B.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C.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减少D.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E.无变化12.甲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5%,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5%,甲药单用时血浆t1/2为4h,如甲药与乙药合用,则甲药血浆t1/2为:

A.小于4hB.不变C.大于4hD.大于8hE.大于10h13.常用剂量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14.药物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

A.药物的吸收速度B.药物的排泄速度C.药物的转运方式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药物的代谢速度15.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加速药物从尿液的排泄B.加速药物从尿液的代谢灭活C.加速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的转移D.A和CE.A和B16.某药在体内可被肝药酶转化,与酶抑制剂合用时比单独应用的效应:

A.增强B.减弱C.不变D.无效E.相反17.每个t1/2恒量给药一次,约经过几个血浆t1/2可达稳态血浓度:

A.1个B.3个C.5个D.7个E.9个18.某药t1/2为8h,一天给药三次,达到稳态血浓度的时间是:

A.16hB.30hC.24hD.40hE.50h19.药物的时量曲线下面积反映:

A.在一定时间内药物的分布情况B.药物的血浆t1/2长短C.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消除的量D.在一定时间内药物吸收入血的相对量E.药物达到稳态浓度时所需要的时间20.静脉注射某药0.5mg,达到稳态时测定其血浆药物浓度为0.7ηg/ml,其表观分布容积约为:

A.0.5LB.7LC.50LD.70LE.700L21.对于肾功能低下者,用药时主要考虑:

A.药物自肾脏的转运B.药物在肝脏的转化C.胃肠对药物的吸收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个体差异22.二室模型的药物分布于:

A.血液与体液B.血液与尿液C.心脏与肝脏D.中央室与周边室E.肺脏与肾脏23.血浆t1/2是指哪种情况下降一半的时间:

A.血浆稳态浓度B.有效血浓度C.血浆浓度D.血浆蛋白结合率E.阈浓度24.关于坪值,错误的描述是:

A.血药浓度相对地稳定在一定水平称坪值,平均血药浓度称坪浓度B.通常用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血浆半衰期时,需经4~5个t1/2才能达到坪值C.坪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在每日总量相等时,用药次数不改变坪浓度D.坪浓度的高限(峰)和低限(谷)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E.首次用突击剂量,不能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坪浓度25.药物的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药物完全消除至零B.单位时间内消除恒量的药物C.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D.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为零E.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2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t1/2等于:

A.0.301/keB.2.303/keC.ke/0.693D.0.693/keE.ke/

2.30327.离子障指的是:

A.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非离子型药物则不能穿过B.非离子型药物不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不能穿过C.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离子型的也能穿过D.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穿过,而离子型的则不能穿过E.以上都不是28.pka是:

A.药物90%解离时的pH值B.药物不解离时的pH值C.50%药物解离时的pH值D.药物全部长解离时的pH值E.酸性药物解离常数值的负对数29.某病人应用双香豆素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后因失眠加用苯巴比妥,结果病人的凝血酶原时间比未加苯巴比妥时缩短,这是因为:

A.苯巴比妥对抗双香豆素的作用B.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使双香豆素代谢加速C.苯巴比妥抑制凝血酶D.病人对双香豆素产生了耐药性E.苯巴比妥抗血小板聚集30.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

A.作用于靶器官B.在肝脏代谢C.由肾脏排泄D.储存在脂肪E.与血浆蛋白结合31.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度决定其:

A.副作用的多少B.最大效应的高低C.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D.起效的快慢E.后遗效应的大小32.时量曲线的峰值浓度表明:

A.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在体内分布已达到平衡D.药物消除过程才开始E.药物的疗效最好33.药物的排泄途径不包括:

A.汗腺B.肾脏C.胆汁D.肺E.肝脏34.关于肝药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属P-450酶系统B.其活性有限C.易发生竞争性抑制D.个体差异大E.只代谢20余种药物35.已知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上午9时测得血药浓度为100μg/ml,晚6时测得的血药浓度为12.5μg/ml,则此药的t1/2为:

A.4hB.2hC.6hD.3hE.9h36.某药的时量关系为:

时间(t)0123456C(μg/ml)1075

3.5

2.5

1.75

1.25该药的消除规律是:

A.一级动力学消除B.一级转为零级动力学消除C.零级动力学消除D.零级转为一级动力学消除E.无恒定半衰期X型题:

5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有利于药物进一步吸收B.有利于药物从肾脏排泄C.加快药物发生作用D.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易发生竞争置换现象E.血浆蛋白量低者易发生药物中毒58.关于一级动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消除速率与当时药浓一次方成正比B.定量消除C.c-t为直线D.t1/2恒定E.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时均为一级动力学59.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有:

A.反映药物吸收的量B.反映药物分布的广窄程度C.反映药物排泄的过程D.反映药物消除的速度E.估算欲达到有效药浓应投药量60.属于药动学参数的有:

A.一级动力学B.半衰期C.表观分布容积D.二室模型E.生物利用度61.经生物转化后的药物:

A.可具有活性B.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C.脂溶性增加D.失去药理活性E.极性升高62.药物消除t1/2的影响因素有:

A.首关消除B.血浆蛋白结合率C.表观分布容积D.血浆清除率E.曲线下面积6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是:

A.暂时失去药理活性B.具可逆性C.特异性低D.结合点有限E.两药间可产生竞争性置换作用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

2.C

3.E

4.D

5.B

6.B

7.A

8.B

9.B10.C11.D12.B13.B14.A15.D16.A17.C18.D19.D20.E21.A22.D23.C24.E25.B26.D27.D28.E29.B30.E31.C32.A33.E34.E35.D36.A57.ADE58.ADE59.BE60.BCE61.ADE62.CD63.ABCDE药理学练习题: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选择题: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是机体器官组织:

A.功能升高或兴奋B.功能降低或抑制C.兴奋和/或抑制D.产生新的功能E.A和D

2.药物的副反应是与治疗效应同时发生的不良反应,此时的药物剂量是:

A.大于治疗量B.小于治疗量C.治疗剂量D.极量E.以上都不对

3.半数有效量是指:

A.临床有效量B.LD50C.引起50%阳性反应的剂量D.效应强度E.以上都不是

4.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

A.致死量的一半B.中毒量的一半C.杀死半数病原微生物的剂量D.杀死半数寄生虫的剂量E.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5.药物的极量是指:

A.一次量B.一日量C.疗程总量D.单位时间内注入量E.以上都不对

7.药物的治疗指数是:

A.ED50/LD50B.LD50/ED50C.LD5/ED95D.ED99/LD1E.ED95/LD5

8.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激动受体,也可阻断受体,取决于: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C.药物的酸碱度D.药物的脂溶性E.药物的极性大小

9.竞争性拮抗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以上均不是10.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是指:

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C.治疗作用和毒性作用D.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E.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11.属于后遗效应的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地高辛引起的心律性失常C.呋塞米所致的心律失常D.保泰松所致的肝肾损害E.巴比妥类药催眠后所致的次晨宿醉现象12.量效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下列哪种参考?

A.药物的安全范围B.药物的疗效大小C.药物的毒性性质D.药物的体内过程E.药物的给药方案13.药物的内在活性(效应力)是指: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对受体的亲合能力C.药物水溶性大小D.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E.药物脂溶性大小14.安全范围是指:

A.有效剂量的范围B.最小中毒量与治疗量间的距离C.最小治疗量至最小致死量间的距离D.ED95与LD5间的距离E.最小治疗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15.副作用是在下述哪种剂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A.中毒量B.治疗量C.无效量D.极量E.致死量16.可用于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参数:

A.阈剂量B.效能C.效价强度D.治疗指数E.LD5017.药原性疾病是:

A.严重的不良反应B.停药反应C.变态反应D.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E.特异质反应18.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

A.内在活性B.效应强度C.亲和力D.量效关系E.时效关系19.肾上腺素受体属于:

A.G蛋白偶联受体B.含离子通道的受体C.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D.细胞内受体E.以上均不是20.拮抗参数pA2的定义是:

A.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B.使激动剂的剂量增加1倍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C.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激动剂浓度的负对数D.使激动剂的效应不变时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E.使激动剂的效应增加1倍时非竞争性拮抗剂浓度的负对数21.药理效应是:

A.药物的初始作用B.药物作用的结果C.药物的特异性D.药物的选择性E.药物的临床疗效22.储备受体是:

A.药物未结合的受体B.药物不结合的受体C.与药物结合过的受体D.药物难结合的受体E.与药物解离了的受体23.pD2是:

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B.拮抗常数的负对数C.解离常数D.拮抗常数E.平衡常数24.关于受体二态模型学说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拮抗药对R及R*的亲和力不等B.受体蛋白有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

即静息态(R)和活动态(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