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32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

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第7单元第22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课后限时集训

第22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

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

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

【导学号:

61600108】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限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A [根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

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A项正确。

]

2.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

这是因为(  )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D [题目强调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也就是主要看1688年“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和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都是从革命的方式说的,故A、B两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中,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战胜封建贵族,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故D项正确。

]

3.18世纪初,英国平静地经历了从斯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对新国王乔治一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也没有”。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国王的军事实力强大 B.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

C.英国议会内缺乏反对派D.君主立宪剥夺国王实权

D [注意题目时间18世纪初,君主逐渐走向“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之所以出现“从斯图亚特王朝到汉诺威王朝的转变”是因为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根据1701嗣位法,斯图亚特家族成千上万的天主教男嗣无权继承王位,而新教徒,斯图亚特家族的女嗣后裔,排名在五十位以外的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路易继承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王位,是为英王乔治一世,并不是斯图亚特王朝不得人心,故B项错误;英国议会缺乏反对派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剥夺了国王的权利,故谁来成为国王都不会被反对,故D项正确。

]

4.英国革命期间,议会中有人说:

“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

”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

即无论如何,英国不能没有国王,而以议会为代表的革命力量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国王的阶下囚。

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希望保留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

C.欲为革命披上合法外衣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 [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击溃了国王99次,他和他的后代依然是国王;而如果国王击败我们,哪怕是一次,所有的人都要被绞死,我们的子孙一定要沦为奴隶’这种思想是当时革命队伍中相当多的人所共有的”得出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

]

5.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

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

据此可知反对党(  )

A.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其特色是政治协商与妥协

C.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是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

D [英国的政党政治正式确立于20世纪初,故A项错误;反对党的特点是政治协商和对执政权的追求,故B项错误;反对党是与近代议会制度同时出现的,而并非是后者妥协的产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

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可知,反对党是一种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是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

]

6.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

材料说明(  )

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D [根据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D项符合题意。

]

7.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说:

“手艺人制作木头桌子的时候,如果木料的边缘厚薄不一,不合格,他们就两边各削去一些,让各方严缝,桌子就稳定了。

”这体现了(  )

A.公平原则B.自由精神

C.妥协精神D.民主原则

C [“两边各削去一些”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故A项错误;“两边各削去一些”是对双方的限制,而非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两边各削去一些”及美国制宪会议的背景可知,富兰克林说此番话的目的是促成大州与小州进行妥协,各放弃一些要求以求达成一致,故C项正确;民主体现在人民参与的广泛性,材料对此无体现,故D项错误。

]

8.美国1787年宪法在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

这说明该宪法(  )

A.条款内容存在着矛盾B.旨在维护人民的权利

C.有碍政府权力的行使D.具有权力制约的精神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在不同的条款中规定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和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并不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最初并没有关于人民权利的条款,故B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8款列举了允许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在其他条款中则规定了禁止联邦政府行使的权力,这不是妨碍政府权力的行使,故C项错误;根据这部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说明联邦政府的一些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

]

9.在美国宪法的背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政治文化。

在美国形成初期,美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第一个新型国家”的公民。

这不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宣扬的准宗教性的乌托邦社会,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

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

这说明(  )【导学号:

61600109】

A.美国首创共和政体

B.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有本质差别

C.美国新型共和国的首要原则是三权分立

D.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

D [共和政体古已有之,美国首创共和政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美国人的政治追求与法国人没有本质差别,他们都追求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而是根据政府的首要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由共和国。

这种新型自由共和制既希望避免导致共和国崩溃的离心危险,又希望避免随心所欲的集中权力”可以得出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故D项正确。

]

10.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的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

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A [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即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故A项正确。

]

11.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

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A [根据材料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代表们希望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故A项正确。

]

12.1787年初,麦迪逊致信华盛顿说:

“州的独立与自尊自大,是这个国家的祸根”,“除非把各州统统消灭,并将它们全部联合到一个巨大的社会里,就不能铲除这一祸根”。

对此,后来解决的方案是(  )

A.取消各州的自治权B.釆取三权分立原则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C [依据1787年宪法,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说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麦迪逊认为松散的邦联不利于国家统一,后来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力要高于各州的权力,故C项正确;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

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

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

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

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

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

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

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

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

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光荣革命”和议会改革)的方式。

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

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摘选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简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17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的原因。

(8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不同的地区人口、经济增长有变化,但是议席分配却未做相应调整;根据材料一“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说明选举方法落后;根据材料一“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说明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根据材料一“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得出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根据材料一“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得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

第二小问,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方式取得席位的,其意义从对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享有民主权利,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其改革的方式等角度分析。

(2)问,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根据材料综合分析君主立宪制的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

【答案】 

(1)问题:

议席分配未能依据人口、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仍沿用落后选举权制度,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

意义: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话语权;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防止独裁统治;有利于形成和平改革民主政治的政治传统,避免暴力冲突。

(2)原因:

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君主立宪制形成了王权、上院、下院相互制约,共享权力的政治体制,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民主框架。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同样对宪法如何起草、含义如何持有争议,他们的争论同样反映出对宪法含义的当代见解。

在有些学者看来,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

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

还有人认为,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1492—1997)》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解析】 对美国制订宪法的进行探讨,形成三个观点,“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维护独立战争时期的理想”所表达的观点是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宪法是为了保护权贵阶层的经济利益,甚至不惜背叛独立革命的原则”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为保护少数的利益而制,“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所表达的观点是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然后任选其中一个,列出相关的史料来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美国联邦制的建立是为了消除威胁新国家的混乱和纷争。

探讨: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实例二:

观点:

美国1787年宪法是要保护个人自由而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

探讨: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样做可以避免联邦政府过度集权;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三者相互制衡,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院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众议院有权对犯有错误的总统提出弹劾。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人类对色彩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过程的研究。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前,人对色彩的认识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这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

形成人类社会以后,人对色彩的认知也逐渐融入了特定社会阶段的文化内涵,成为辅助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文化理念。

据考古研究证实,人类在冰河世纪之前就本能地使用颜色了。

如在洞窟岩壁上涂绘猜物和狩猎场面;以赭土或鲜血涂抹身体以祈求力量;在陶器上彩绘动物或困腾标志等。

但那时的原始初民所使用的颜色只局限在从自然界直按得来的简单色彩,如从赤铁矿粉、血液里得来的红色,由碳化物得来的黑色和从大地土壤得来的黄色,再加上兽骨、贝壳等具有的天然白色,通共四色。

此后由于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的不同,同时古代原始部落又有各自热衷的颜色追求,色彩民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也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五色观”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礼》有载:

“画绩之事杂五色。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五色”的记载,自此我国传统的美学色彩观形成了。

这比源于西方古代哲学四元素说的“四色理论”要至少早一个世纪。

在“五色体系”的观念上,又产生了“正色”与“间色”的概念。

五色观最早源于人类的朴案色彩认识,被赋以中国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之后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自此开始,传统的色彩观真正融入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色彩的内涵不断扩展,使色彩文化不仅具有感官认识的作用,更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也成为商周以后统治阶级有效的政治文化统治手段。

《白虎通》曰: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

”到了春秋时期,“正色”与“间色”的色彩观念进一步强化和扩散。

《礼记·玉藻》记载道:

“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入公门。

”自此,五行、五色的观念和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等各领域,并不断在华夏历史的沉淀中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使色彩的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精髓,塑造和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民族色彩审美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提炼积累色彩经验的初级阶段,人对色彩的认识都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感官认知。

B.冰河时期之前的人类已能本能使用颜色,这些颜色全都是从自然界直接得来的简单色彩。

C.色彩的内涵在五色观出现时进一步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分辨阶级的工具和政治文化统治的手段。

D.五色观融合并发展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体系,因而具有了更深远的社会文化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原始初民对色彩的使用写到五色观的形成及内涵的扩展,展现了中国民族色影观的发展过程。

B.文章第二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了冰河世纪前的人类就能使用来自自然界的色彩。

C.文章引用《周礼》的记载,是为了说明五色观比西方的“四色理论”至少早一个世纪。

D.文章引用《礼记·玉藻》,证明了“正色”与“间色”的观念在春秋时期进一步强化扩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初民在洞窟岩壁徐绘狩猎场面、用鲜血徐抹身体时,只有红、黑、黄、白四色可选择。

B.周朝之前的传统色彩观并未真正融入社会文明发展,五色观产生后色彩文化才逐步渗入政治文化领域。

C.我们在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探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D.地理环境和宗教传统等方面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追求,使得色彩民俗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

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

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

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

“长得极好!

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

“这是骗钱的!

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

“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

“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

她居然听懂了:

“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

“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

“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

“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

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

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

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

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

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已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

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莱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

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

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

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

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

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

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

我对她说:

“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

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

地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响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

她早已迷路。

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

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地。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

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

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

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

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

想尽一切办法回。

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

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籍人,在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

5.文章说“她早已迷路”,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迷路”的理解。

(5分)

6.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