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238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德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保障城乡规划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德州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城乡规划尚未批准的或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事项未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四条城市用地分类执行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针对创新、创业型等新业态用地性质的确定,规划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当创新性探索。

第五条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与建筑容量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批的,应参考其规划成果。

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参照总体规划和编制研究成果合理确定。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成片开发建设的原则,应尽量与周边用地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不宜零星插建。

原则上,老城区10亩以下新腾空地块用于“增绿增益”工程,不再用于开发项目。

第二节建筑容量

第七条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区位、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筑高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第八条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控制,旧城区可适当降低。

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按有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等特定功能区块或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控制。

工业用地建筑容量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

工业项目内仓储物流用地参照工业用地进行管理。

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目可根据其工艺需求按照建筑系数进行控制。

第三节地下空间管理

第九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利用、合理保护、公共设施优先的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在浅层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向深层空间发展。

地下空间按竖向开发利用的深度可分为以下层次:

浅层空间:

0~15米(含15米);

中层空间:

15~30米(含30米);

深层空间:

地下30米至更深范围。

第十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包括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开发规模、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控制要求、连通方式、文物保护及应急防灾等内容,统筹安排公共服务、人民防空、市政管线及其他地下设施。

第十一条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应保证现状及规划城市市政、水利、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空间和安全使用要求;满足绿化种植的覆土要求,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地下空间覆土深度不宜小于1.5米。

第四节公共配套设施

第十二条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管理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养老设施、便民商业设施、文体设施和教育设施六类,参照表1标准执行。

具体项目应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

第十三条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配建水平,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配建种类及规模参照表1执行,表1中未涉及的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有关要求综合确定。

 

表1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配置标准

类别

项目

名称

一般规模

服务规模

(万人)

备注

建筑面积

(㎡)

用地面积

(ha)

管理服务设施

社区

警务室

≥40

0.1~0.3

≥120

1.0~1.5

≥260

3.0~5.0

物业服务

用房

物业服务用房的建筑面积按照建设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的3‰-5‰配置,最少不低于100㎡,业主委员会办公用房从物业服务用房中调剂,其建筑面积不低于20㎡。

居委会(社区

党群服务中心)

≥500

1.0~2.0

每3000户设一处居委会(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按1㎡/10-20户的标准计算,并不低于500㎡。

不满3000户的小区应按照1㎡/10-20户的标准设置社区办公用房。

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150~200

0.8~1.0

1000~1400

3.0~5.0

1400~1700

5.0~7.0

1700~2000

>7.0

养老

设施

老年服务中心(用房)

≥300

0.3~0.5

3000人以下的居住组团按每百户建筑面积不少于20㎡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托老所)。

≥500

0.5~1.0

≥750

1.0~1.5

≥1085

1.5~3.0

≥1600

3.0~5.0

便民商业设施

便民市场

600~1500

1.0~2.0

类别

项目

名称

一般规模

服务规模

(万人)

备注

室内建筑面积(㎡)

室外场地面积(㎡)

文体

设施

文体活动中心

170~280

650~950

0.1~0.3

社区文体设施室内建筑面积可按100-260㎡/千人、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可按300-650㎡/千人的标准配置。

2050~2900

4300~6700

1.0~1.5

7700~10700

18900~27800

3.0~5.0

类别

项目

名称

一般规模

服务规模

(万人)

备注

班数

用地面积(ha)

教育

设施

幼儿园

6班

≥0.36

0.3~0.7

3000人以下的居住组团须就近整合到周边其他社区,与其他社区共用幼儿园。

9班

≥0.53

0.7~1.0

12班

≥0.70

1.0~1.5

15班

≥0.85

1.5~2.0

小学

18班

≥1.9

0.7~1.5

 

24班

≥2.5

1.5~2.0

30班

≥2.9

2.0~2.5

36班

≥3.2

2.5~3.0

初中

24班

≥3.0

3.0~4.0

30班

≥3.5

4.0~5.0

36班

≥4.0

5.0~6.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第十四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经具备规划技术服务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报告。

第十五条城市重要区域、重要地段、重要节点和规划用地面积大于3公顷的成片开发地块、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两侧重要公共建筑项目,一般应由两家以上设计单位提报不少于3个方案,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程序审定。

第二节建筑间距

第十六条本规定所称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外墙结构外围之间的水平距离,包括正面间距与侧面间距。

第十七条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米的)间距按照间距系数确定。

(一)南北朝向的建筑正面间距不小于该建筑相对高度的1.6倍。

其它方向间距折减系数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

(二)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山墙间两侧均不设置窗户或单侧设置窗户的,侧面间距不宜小于6米,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山墙间两侧均设置窗户的,侧面间距不宜小于8米;

(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按各自相应间距标准的二分之一之和计算,但不得小于9米。

第十八条两幢建筑物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大于60度时,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要求控制;两幢建筑物夹角大于30度,小于等于60度时,根据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标准执行。

第十九条一般情况下,新建各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2确定。

表2新建各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南侧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H)

建筑间距(L)

24米以上50米以下

L≥1.2H且L≥3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50米以上(含50米)80米以下

L≥1.0H且L≥6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80米以上(含80米)

L≥9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第二十条一般情况下,新建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3确定。

表3新建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南侧遮挡建筑的建筑高度(H)

建筑间距(L)

24米以上50米以下

L≥1.0H且L≥3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50米以上(含50米)100米以下

L≥0.7H且L≥5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100米以上(含100米)

L≥70米,并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第二十一条一般情况下,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参照表4确定。

 

表4南北朝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项目外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平行布置时的建筑间距

北侧非生活居住类建筑的建筑高度(H)

建筑间距(L)

24米以下(含24米)

L≥0.8H且L≥15米

24米以上50米以下

L≥0.5H且L≥20米

50米以上(含50米)100米以下

L≥0.3H且L≥25米

100米以上(含100米)

L≥0.2H且L≥30米

第二十二条高层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他多层或高层生活居住类建筑侧面相对时,最小侧面间距不宜小于13米。

第二十三条计算建筑间距的外墙结构不包括挑檐、楼梯间、阳台等突出部分,但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

(一)建筑屋面挑檐挑出宽度大于或者等于0.8米的,挑檐计入计算遮挡线;

(二)建筑物的阳台或凸出部分长度之和大于建筑总长的三分之一,突出部分计入计算遮挡线。

第二十四条多层生活居住类建筑计算日照间距的建筑相对高度是指遮挡建筑檐口(有女儿墙的指女儿墙顶端)相对于相邻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第一层居住空间室内地坪的高度。

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局部突出屋面的辅助用房,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顶平面面积四分之一的,不计入建筑相对高度。

第二十五条建筑间距还应符合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地下空间、人防疏散、建筑保护、施工安全等要求。

第三节日照标准控制与日照分析

第二十六条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与北侧住宅的建筑间距,以及除住宅外其他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南侧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应通过日照分析综合确定。

第二十七条生活居住类建筑日照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住宅建筑应满足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卧室或起居室)满足日照标准,居住空间总数超过4个时,至少应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

(二)南向医院病房、疗养院的病房和疗养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三)老年人居住建筑(老年人住宅、老年人公寓及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的主要居室(卧室和起居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四)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活动室、寝室及活动场地的二分之一活动面积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

(五)中小学教学楼普通南向教室应满足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第二十八条申报项目相邻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日照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原有日照时数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考虑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仍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二)原有日照时数不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考虑申报项目的日照影响后,原有日照时数不降低。

第二十九条新建住宅自身日照时数不符合上述日照标准的,可作为住宅公寓使用,具体楼号及位置应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中注明。

不符合日照标准的总户数不宜超过规划项目总户数的3%。

第三十条确因用地条件限制,拟建建筑造成周边少量原有住宅不满足上述日照标准的,相关利害关系人可通过协商或协议方式解决,并将书面材料作为日照分析报告的要件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已经过规划审批,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住宅建筑项目,按原批准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日照分析范围:

以拟建建筑为对象,北面为拟建建筑高度的1.6倍,最大不超过160米,东西两面为拟建建筑最外侧向外各1倍的拟建建筑面宽范围且不小于拟建建筑高度的一半(如附图1所示)。

遮挡建筑日照分析范围:

以前款确定的被遮挡生活居住类建筑为对象,向南160米,东西两面为被遮挡建筑外侧各1倍的被遮挡建筑的面宽且不小于被遮挡建筑高度的一半距离确定其他遮挡建筑(如附图2所示)。

第三十二条位于或部分位于日照分析范围内的建筑物,包括规划建筑方案已审定、已批准尚未建设、正在建设的建筑物应纳入计算。

拟建建筑周边为规划居住用地且未确定规划建筑方案的,宜以相邻地界或道路中心线为对称轴,对拟建建筑做镜像处理,作为周边地块的规划建筑方案。

被遮挡的生活居住类建筑原有日照时数不在主要日照方向获得的,不计入原有日照时数。

第三十三条规定范围内的下列生活居住类建筑作为被遮挡建筑时不纳入分析:

(一)临时建筑、违法建筑及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而改变原设计使用性质的建筑物;

(二)已确定待改造时间的地段的低层个人住宅;

(三)平房的南房及东西两侧偏房。

第三十四条进行日照分析所需收集的基础资料和日照分析报告应符合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需做多点沿线分析的,日照分析报告应计算出其主要朝向的沿线有效日照时数,并绘制多点沿线日照分析图,注明不满足日照要求的位置。

需做窗户分析的,日照分析报告应计算出其每一分析窗位在申报建筑建成前后的日照时间段和有效日照时数,并列出日照时间表,注明不满足日照要求的窗位。

第四节建筑退让

第三十五条沿建设用地边界线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轨道交通、城市防汛排涝设施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应符合消防、环保、防洪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规定,已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生活居住类建筑主要朝向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对应自身建筑高度的建筑间距的一半,建筑次要朝向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对应建筑侧面间距的一半。

工业厂房、仓库建筑退让用地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

用地界线外为绿地、广场或非建设用地的,各类建筑的退让用地界线距离可适当减小。

用地形状、建筑布局、建筑功能等特殊条件限制,难以满足一般退让要求的,征得相邻用地单位书面同意后,建筑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可适当减小。

第三十七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已经批准的,根据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要求退让道路红线;未经批准的,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两侧沿街立面完整性以及与现状建筑关系等因素确定退让道路红线的距离。

第三十八条沿城市绿线、蓝线、紫线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多层建筑退让不宜小于5米,高层建筑退让不宜小于8米。

第三十九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铁路专用设施除外),退让铁路主线不小于50米,铁路支线或专用线不小于30米;退铁路绿化带的距离按照退绿线的标准执行。

沿公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公路专用设施除外),退让公路用地外缘的距离应满足高速公路不小于50米、国道不小于20米、省道不小于15米要求。

公路两侧有绿化带的,退绿化带的距离按照退绿线的标准执行;无绿化带的,按照退道路红线的标准执行。

新建村镇、开发区、学校和货物集散地、大型商业网点、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退让国道、省道建筑控制区边界外缘不小于50米,退让县道、乡道建筑控制区边界外缘不小于20米。

第四十条在气象台站、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等有净空高度和信号通道限制的特殊设施周围及其通道上,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通道限制和景观视廊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地下建筑退让用地界线的距离应满足安全要求,且不小于3米。

与周边现状建筑距离较近的,应适当加大退让距离。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地下连通设施、城市人防工程等项目确有特殊需求的,应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另行研究确定。

第五节建筑面积计算

第四十二条建筑面积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要求计算。

 

第四十三条房屋层数一般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地上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以上计算,地下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以下计算。

(一)以项目周边最近城市道路标高﹢0.3米为参考确定项目室外地坪设计标高。

室内地坪±0设计标高不应高于室外地坪设计标高1.5米(不含1.5米);

(二)室内地坪±0的楼层,按排列称为一层(建筑设计文件中应按楼层顺序标注建筑层数,不得将一层标注为首层或底层),第一层的顶面楼板以上称为二层,按此规则类推至建筑最高层数;室内地坪±0下面的一层,按排列称为地下一层,地下一层的底面楼板以下称为地下二层,按此规则类推建筑物地下空间最低层数;

(三)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等不计层数;

(四)单栋建筑物含不同建筑层数的,以主要部分层数为准,局部层数应予标注。

第四十四条阳台为附设于建筑物外墙设有栏杆或栏板,可供人活动的空间(含各类形式的入户花园、空中花园、活动平台等活动空间)。

(一)主体结构内的阳台,应按其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全面积;

(二)在主体结构外且进深尺寸不超过2.1米(取阳台围护栏杆的踢脚外边线至外墙外缘的最大垂直距离)的部分,其面积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

(三)在主体结构外且进深超过2.1米(取阳台围护栏杆的踢脚外边线至外墙外缘的最大垂直距离)的部分,超出部分按其结构底板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面积。

第四十五条飘窗的设置满足以下各项要求时,可不计入建筑面积。

不符合以下各项要求的,按照水平投影计算全面积。

(一)上层飘窗底面与下层飘窗顶面之间留有空间,且无实体墙封闭的;

(二)进深尺寸(墙体外边线至飘窗外边线的距离)不大于0.7米的;

(三)窗台与室内地面的高差在0.45米以下且结构净高在2.1米以下的;窗台与室内地面高差在0.45米及以上的。

第四十六条设备平台通常指供空调外机、热水机组等设备搁置、检修且与建筑内部空间及阳台空间无出入口连通的对外敞开的室外空间。

设备平台的进深不大于2.1米且每户住宅的设备平台的水平投影面积不超过4平方米时,可不计入建筑面积。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设备平台,按照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全面积。

第四十七条花池、结构板、分体制冷(供热)的空调外挂机搁板等飘出建筑外墙、无围护结构且面积不大于1平方米、进深尺寸不超过0.7米的,可不计入建筑面积。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建筑面积。

 

第六节容积率计算

第四十八条本规定所称容积率一般是指地上容积率。

地上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地上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地下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地下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第四十九条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包含建筑外墙保温层,不含外墙饰材。

第五十条顶板面高出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大于1.5米(含1.5米)的使用空间,其建筑面积计入地上建筑面积,计入地上容积率。

顶板面高出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小于1.5米的使用空间,其建筑面积计入地下建筑面积,计入地下容积率。

第五十一条涉及以下情形的按下列规定计算容积率:

(一)住宅类项目层高大于4米(含4米)的,按标准面积

的1.5倍计算容积率;层高大于5米(含5米)的,按标准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

(二)商务、办公项目层高大于5米(含5米)的,按标准面积的1.5倍计算容积率;层高大于6米(含6米)的,按标准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

(三)工业类项目中厂房、仓储建筑,层高(檐口、屋脊顶)超过8米的,按标准面积的2倍计算容积率;工业项目中的办公、生活建筑,按本条中第

(一)项和第

(二)项的规定计算;

(四)建筑底层架空作为架空通道,布置绿化小品、居民休闲、配套设施等公共用途的,其架空部分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五)超市、商场、影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食堂、礼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及办公、酒店等建筑首层、会议室,其层高可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进行设计,按标准面积计算容积率;

(六)装配式建筑外墙预制部分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3%的,不计入容积率。

第七节建筑密度计算

第五十二条建筑密度是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基底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第五十三条建筑基底面积一般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者结构外围水平投影的面积。

应按照以下规定计算:

(一)独立的建筑,按外墙外围及立柱外边(含装饰层)水平面积计算建筑基底面积;

(二)室外有顶盖、有立柱或墙体落地的走廊、门廊、门厅、阳台、平台、楼梯等按墙体外围及立柱外边(含装饰层)水平面积计算建筑基底面积。

第五十四条涉及以下情形的,按以下规定计算:

(一)无顶盖且无围护结构的室外楼梯,按水平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计入建筑密度;

(二)高于室外地坪3.5米以上的悬挑阳台、房间等不计入建筑密度;

(三)地下室及出入口、采光井等地下室附属设施,不计入建筑密度;

(四)顶板面高出室外地坪设计标高小于1.5米的使用空间,其建筑基底面积不计入建筑密度;

(五)无柱雨篷不计入建筑密度。

第八节绿地率计算

第五十五条绿地率是指一定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第五十六条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项目绿地率不宜小于30%;

(二)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科研设计等建设项目,绿地率不宜小于35%;

(三)商业金融、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建设项目,绿地率不宜小于20%;

(四)工业、仓储等建设项目,绿地率一般不得超过15%,但因生产工艺等特殊要求需安排一定比例绿地的,绿地率不得超过20%。

第五十七条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应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属于住户自有的小院、庭院等,院墙以内不计算绿化面积。

仅采用植草砖铺装的停车位,不计入绿地面积。

采用植草砖铺装,且形成林荫停车场形式的停车位,计入绿地面积。

作为绿化景观组成部分的小品、亭台、水池、溪流、步道等,可一并计入绿地面积。

新建小区建设项目附属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应包含立体绿化设计。

立体绿化面积应按一定比例计入绿地率。

第五十八条居住区应根据规划布局设置相应数量的公共绿地,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中心绿地设置内容与最小规模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第九节停车设施

第五十九条建设工程配建停车库(场)的规划设计,必须保障交通安全,配置合理,方便使用,满足道路动态交通及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并使停车库(场)与建筑基地出入口、主体建筑主要人流出入口、基地内道路的关系合理衔接。

鼓励相邻地块统一设置出入口。

第六十条地下停车库每个机动车停车位建筑面积宜为30~35平方米,露天停车场每个机动车停车位占地面积宜为25~35平方米,非机动车每个停车位占地面积宜为1.5~1.8平方米。

非机动车停车库(场)应设置在城市道路红线以外,不宜设在道路交叉口附近。

停车方式应以出入方便为原则。

停车库(场)、停车位的设置,应以小型车为计算标准,居住区内居民汽车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