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201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6讲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

(时间:

45分钟)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

 

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2.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3.15世纪到16世纪,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20世纪中期,欧洲经济学家则提出“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

造成这一转变的背景是(  )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实行

B.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C.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出现

D.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4.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

“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为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这些措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恢复金融秩序维护货币安全

B.保障工人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C.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通过立法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5.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时这样说道:

“(这一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他的主要依据是(  )

A.“大萧条”严重震撼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B.垄断组织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苏联“五年计划”凸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6.“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用世界性的术语来说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几乎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

”这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

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7.布林克利博士在《美国史》一书中说:

“1932年6月,东北部几所名牌大学的2万名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连百货公司电梯工的工作也要学士学位。

阿肯色州一个人为找工作步行900英里。

华盛顿州有一个人放火烧林,为了要别人雇他当救火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上台后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实行社会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工业政策D.强化社会保障

8.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美国经济面临崩溃。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许下“新政”诺言,借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

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是(  )

A.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B.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C.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9.1933年3月,上任不到二十天的罗斯福就向国会正式提交了一份计划——准备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并在3月的最后一天获批成立。

“7月1日,距罗斯福做出这个古怪的决定还不到4个月,他设定的25万招聘人数的目标就已达成。

”这一古怪计划所起到的最直接的结果是(  )

A.扩大就业机会  B.缓和社会矛盾

C.恢复发展生产 D.保护资源环境

10.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11.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竞选演说中讲道:

“……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这一职责是每个文明国家都公认的。

”这表明罗斯福的出发点是(  )

A.调整农业政策

B.整顿全国财政金融体系

C.稳定社会秩序

D.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12.下表是1935—1936年美国收入分配状况。

据此可知(  )

占总人口比例

占总收入比例

无产者

40%

13.3%

中产者

20%

14.1%

有产着

40%

72.6%

A.大萧条使美国经济严重衰退

B.罗斯福新政未触及劳资矛盾问题

C.罗斯福新政未缓解经济危机

D.新政期间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

二、非选择题

13.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相关应对的措施,不同的应对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

他说:

“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对我们国家的理想和精神来说,自愿自觉的行动总比国库里拨出款来要强上千倍。

——摘自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

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摘自(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

《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有何不同?

(2)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14.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第一部《农业调整法》。

……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为了保证参加限产者享受“平价”,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罗斯福评论》

材料二 1936年,最高法院的判决使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失效……1936年,美国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

这个立法把作物分成“消耗地力的”和“增加地力的”两类,政府向那些将耕地由“消耗地力的”作物改种“增加地力的”作物的农场主支付“保护土壤补贴”。

——《罗斯福评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农业调整法》存在什么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6年美国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与材料一《农业调整法》相比,在策略上有什么调整?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第26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B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题中的时间“1933年”,可知西方的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故C项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2.D【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日本大举侵华的时间是1937年,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1937年,故A、B、C错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故日本制订大举侵华的外交政策的背景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故选D。

3.B【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欧洲人的消费观念中理性节俭是美德”符合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需要。

“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旨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联系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干的意思,故B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4.C【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B不符合题干意思,故错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劳动人民购买力低下,于是造成“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因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故C正确;D不符合题干意思,故错误。

5.A【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据题干“1931”判断处于“大萧条”时期,结合题干中汤因比谈论的是西方的社会制度可选A项;B、C、D都不符合题干意思,故错误。

6.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中“每个国家都几乎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反映了在罗斯福新政中就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并不能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故A项错误;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也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同样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理念,D项正确。

7.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就业需求,故A、C、D都不符合题意,B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故选B项。

8.C【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剧了危机,提出了“新政”的迫切性而非“现实依据”,故A项错误;是理论而非“现实依据”,1936年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理论,与材料中“1932年”不符,故B项错误;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与材料中“1932年”“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相符,故C项正确;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与材料中“1932年”“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不符,故D项错误。

9.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①属于《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内容,③属于“以工代赈”内容,故①③均与题干《社会保障法》内容不符,答案选B项。

10.B【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

A、C、D都不符合题意,B选项美元贬值,有利于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故B正确。

11.C【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由材料“政府责任之一,是照顾那些陷入逆境以致没有帮助就连生存必需物资也得不到的公民”,说明罗斯福新政是从民众生存出发,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民众生存的出发点,故B项错误;保障民众生存所必需的物资,便能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D项不符合民众生存的出发点,故D项错误。

12.D【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反映了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不能直接体现经济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解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制定工人最低工资与完善社会保障,触及了劳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收入分配状况,不能直接体现罗斯福新政缓解经济危机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无产者与中产者占人口大多数,但收入却只占总收入少数,而居人口少数的有产者却占据总收入多数,说明罗斯福新政期间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1)不同主张:

责任承担者: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和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负有社会救济的责任。

救济对象:

胡佛认为救济的重点应是大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罗斯福认为救济应面对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措施:

A举办救济;B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手段:

出台法令.建立委员会和管理局.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或立法.行政.财政)

(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

14.

(1)问题:

下令销毁农作物和牲畜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2)意图:

限制农作物产量,维护.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复苏。

调整:

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为借口。

(3)意义:

促进美国农业电气化,有利于农业发展。

特点:

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干预;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