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109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docx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解读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研读新教材,树立新理念

部编教材的特点

(一)双线组织单元,更重语文素养

这套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单元。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同时又将语文要素渗透在各单元之中。

一下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

(二)选文贴近生活,体现以生为本

一年级下册的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老课文,比如《荷叶圆圆》、《要下雨啦》、《四个太阳》,这些经典课文营养丰富,实用性强。

同时又新增了很多文质兼美适合孩子朗读的新课文。

像《春夏秋冬》、《怎么都快乐》、《端午粽》等,这些文章充满童真童趣,贴近生活,文质兼美,体裁多样,语感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既便于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三)识字形式丰富,渗透传统文化

本册教材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三个不同的位置:

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

8篇集中识字课文既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儿歌识字,又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编的选文。

尤为突出的是后者,它使识字教材的意义显得尤为深远。

如《2.姓氏歌》、《8.人之初》是由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百家姓》和《三字经》改编,《6古对今》由《笠翁对韵》改编。

本册安排了查字典的内容,为的是培养孩子们自主识字的习惯。

识字方法多样,承载传统文化,鼓励自主识字,是这套教材的突出特点。

(四)阅读三位一体,注重语言积累

阅读三位一体指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除了教读课文,一年级上下册还有计划,有梯度地编排了三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和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课文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教材新设的栏目,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不着痕迹的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上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这样就构成了“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以上是我对新教材的一些认识,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我们要凭借教科书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摸索,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下面就从“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几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我的教学策略

一、识字教学

(一)“望”而体境 

  “望”即观察及其产生的联想。

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每一个汉字以及词语的教学,都应该让学生透过纸背,与想象中的画面相遇,倾听那千里之外传来的声音。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春夏秋冬》一课,对“春风吹”这个短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情境 

  师:

春天到了,春姑娘吹起了暖暖的风,呼――呼――,吹在了你的脸上,你觉得怎么样?

 

  生:

我觉得很暖和。

 

  师:

呼――呼――,吹到了小草的身上,小草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的说:

小草的身体变绿了。

 

  有的说:

小草伸出了尖尖的脑袋。

 

这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

  师:

春风还会吹到谁的身上?

它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学生自由交流) 

  然后让学生想象刚才的画面,读一读“春风吹”这个词,再做一做“吹”的动作,让学生明白,原来“吹”要用上口,怪不得“吹”是口字旁。

 

  像这样,我们让学生把三个字读成几句话,把三个字读成一幅幅画。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能够体悟到汉字的神奇魅力,穿越时间、空间,与美丽的画面相遇。

 

  

(二)“问”而生爱 

  “问”即请教、探讨,对比结构相近的汉字,主动和教师、同伴一起探讨。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孩子们爱上汉字。

在汉语中,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方法,很适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例如,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一文中的“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声旁,加上偏旁派生出来的,它们和母体字组成“青”字族。

为了避免机械的记忆,我们可以采取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上课前让学生追备好生字卡片,请同学们把生字宝宝请出来。

   (学生摆放生字卡片) 

  师:

小朋友们,生字宝宝想请你帮他们做个自我介绍呢。

愿意帮助它们吗?

看看老师是怎么帮它介绍的:

我是清,清水的清,所以我是三点水。

学会了吗?

请你也帮它们做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自由介绍) 

  师:

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介绍?

 

  生:

我是晴,晴天的晴,所以我是日字旁。

 

  ・・・・・・ 

  介绍完之后,让学生叫着生字宝宝的名字把它们收起来。

  

在发言的过程中,能不断巩固这字族的音形义,既有利于学生读文识字,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使字与文融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切”而生根 

  “切”即适切的语文实践。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同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我们传统的记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在操作时比较机械。

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陷入为了记字而记字的泥潭。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很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加一加、介绍偏旁、组词、名人介绍等方法介绍自己姓氏。

特别是用名人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当课堂中出现这一个个学生熟悉的人名,他们异常兴奋,而这也是中华文化在课堂中无形地渗透。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藏在自己和别人姓氏中的汉字,也能让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鼓励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

例如,校园文化,商店的招牌,食品包装,阅读课外书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

新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识字,两次“展示台”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通过在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

二、写字教学

(一)书写姿势

学生经历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写字的姿势,知道“三个一”,但是在具体写字过程中,书写时间稍长姿势就会发生变形,眼睛离桌面越来越近,需要教师不断提醒。

(二)教师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按教师的教导去做。

因此,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

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

特别是教学生字时,教师的示范书写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方法指导

一年级的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离不开老师具体细致的指导,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1)观察字形

书写之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较为笼统不容易发现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

在认字形时往往因观察不仔细而发生增减笔画,颠倒结构等错误。

因此,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准确的认知字形,注意字形特点及形近字的细微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看清每部分的间架结构,例如:

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还是左宽右窄,还是左右同宽。

(2)按规则书写

有了观察的基础,还要引导学生按规则书写。

新教材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初学写字时就认识到,汉字书写是有规则的。

每当学习新字时,我都会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应该遵循什么书写规则,时间长了,多数新字孩子们都能张口说出笔顺了。

(二).阅读教学策略。

依据新教材的编排,再结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阅读教学:

(一).读好课文

1.从模仿感受中学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靠理性的分析,比如在长句子中间的停顿处机械地画上斜线,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只会看到斜线机械地停一下,还是不明白长句子中间的停顿与逗号、句号的停顿的区别,读不出那种似断非断语流一贯的感觉来。

再比如,对学生说问句语气要往上扬,画个上扬符号。

学生根本就不明白该怎么读才是语调往上扬,才是问句语气。

因此,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指导主要靠具体的感受,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感受模仿;也可以采用请区别较大的两位学生来读,学生虽然说不清原因,但在具体的对比中还是能感受到哪一位读得更好,然后去模仿着读。

2、在理解基础上练朗读

下面以《端午粽》的长句子为例,说说如何让学生理解句意,练习朗读。

如《端午粽》中对长句子的朗读指导是教学的难点。

第二自然段中: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个句子学生读起来有困难。

于是我问:

“这个句子告诉我们粽子是用什么做的?

” 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我让学生把这些短语在书上画下来,反复读这几个短语。

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发现句子是由外及里写了粽子的样子。

于是抓住“里面”、“中间”这两个词,根据理解画出朗读节奏“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这样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就容易多了。

(二)积累词语,感受多样表达的作用

关于语言的积累,特别是学习积累词语,教学时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名称来揭示构词方式就完事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表达的作用,体会这样表达好在哪里。

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不是非要到中高年级才可以涉及,低年级也可以适当地在语境中渗透。

比如,“天——蓝蓝的天、月儿——弯弯的月儿等”,在比较中读,再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天、月儿是怎样的。

让学生感受到加上“蓝蓝的”、“弯弯的”这样的词,写出了事物的颜色、形态等,表达更具体了。

又如“碧绿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可以让学生读前一个,教师读后一个,让学生感受这样的表达显得更“绿”更“白”更美,在比较中孩子们体会程度更深了;再如“安安静静”一类词,不能只是让学生了解这是“AABB”式,而是要通过语境中的对比读让学生感受它的作用。

“同学们安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

——同学们安安静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

”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安安静静”比“安静”更静,也更有艺术魅力。

这样把词语的积累和运用相结合,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三)学习阅读

《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针对阅读提出:

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部编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

比如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

那么,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呢?

1、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圈圈画画,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自阅读之初就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套教材特别重视语文要素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明确了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

由表中不难看出,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这一语文要素多次出现,分别在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第四单元“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和第七单元“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那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文中哪些信息是明显的信息,又如何根据课文中的信息做出简单的推断呢。

下面我借几篇课文来谈一谈。

如第二单元《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可以分两步实施

第一步:

结合题目,提取简单信息。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题目提取简单信息。

“挖井人是谁?

谁不忘挖井人?

第二步:

在深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提取暗含的信息。

“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孩子从全文去寻找答案,一下就把文章的主线拎起来了。

由此体会毛主席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的品质;同时把暗含的信息提取出来。

不忘挖井人是一种感恩,百姓们现在已经喝上自来水或纯净水,可是这口井为什么依然屹立在那里,说明百姓把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时刻记在心里,永远“饮水思源”。

第四单元中的《夜色》是一首儿童诗,这首儿童诗在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

运用省略号,不仅使诗歌语言显得凝练,而且还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

“可我一看窗外就乱跳……”,我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在夜晚我还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请你学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

设计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发挥联想填补空白,欣然走进儿童诗的意境,走进富有创造性的对话空间。

以上讲的是根据课文词句信息作出简单的推断。

下面谈谈如何整合课文信息并做出推断。

第七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的课后题中要求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我们可以在学生读熟课文后这样进行: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带着问题“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圈圈画画的方法寻找并提取文中较为明显的信息。

(2)根据图文对应结构反复的特点,借助表格整理提取的信息,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

(3)结合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学习讲故事。

(4)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课后题“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

2.借助图画阅读课文——猜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方面,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

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能够借助图画对文中信息进行简单推断的能力。

下面以《咕咚》一课为例说说连环画类课文的教学。

主要分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图文对照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先让学生找出每一幅图对应的是哪几段,仔细观察插图,读相应的段落。

圈出生字。

第二步,猜读生字。

先猜读“咕咚、吓、拦”,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到的。

这几个是形声字,学生根据声旁很容易猜出来。

再猜读“鹿、象”。

学生根据插图也不难猜出来。

第三步,朗读课文,找出动物们跟着兔子逃跑原因的句子。

比较这些句子的相同之处,指导朗读,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初步体会动物们不思考,盲目跟从带来的结果。

第四步,创设情境,对文中信息作简单推断。

教师扮演野牛,逐一采访被“咕咚”吓坏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命,体会野牛会思考,不盲从的特点。

第五步,总结拓展,推荐课外读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也可以说说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

还可以推荐连环画读本让学生阅读,把阅读由课内导向课外。

《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

《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教材的一个新栏目。

它的核心的理念就是:

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的阅读。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爱上阅读。

那么,如何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来,并对孩子的阅读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呢?

毕竟每个家长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多数家长自己本身就很少阅读,更谈不上指导孩子读书了。

对于这一栏目的教学我建议分以下几步进行:

(一)课堂示范引领

(二)家庭模仿迁移

(三).推荐课外书籍

(四)定期成果展示

(一)课堂示范引领

这学期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用拼音认读生字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全文注音,多数孩子能够自己读下来,当孩子们把文章读通以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引领孩子阅读。

1、多种形式朗读,激起阅读兴趣

例如儿歌《谁和谁好》可以采用“问答读”的方法,大人问孩子答。

绕口令《妞妞赶牛》和顺口溜《孙悟空打妖怪》节奏明快,可以采用“拍手读”也可以一人一句“接龙读”。

短文《胖乎乎的小手》和童话《夏夜多美》则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和大人一起表演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快乐,进而爱上阅读。

2、利用对话,让阅读生活化

读完《胖乎乎的小手》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小手帮家人、同学、老师做过什么。

读了《谁和谁好》还可以和大人一起找一找身边还有“谁和谁好”。

让孩子在表达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3、分享阅读收获,感受共读乐趣

例如在读了《狐狸和乌鸦》后,大人可以问问孩子,故事里讲到了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在读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说说明白的道理。

也可以激励孩子说一说:

你想对故事中的狐狸说什么,想对乌鸦说什么。

读了《三只白鹤》可以和大人聊聊“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

当然,《和大人一起读》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

(二)家庭模仿迁移

“和大人一起读”的大人主要还是家长,“和大人一起读”的主阵地应该是在家里,教师应该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亲子共读中的重要性。

教师还应该引导家长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可以通过班级微信、QQ群等,用音频、视频的形式展示课堂上开展《和大人一起读》的实况。

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同孩子阅读的音频视频发送到QQ群里,互相交流,互相启

(三).拓展延伸,推荐课外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区区八篇“和大人一起读”,不应是本学期亲子共读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导向,引导“大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之中。

因此,在读完课文中的内容之后,还可以适时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

例如在读完绕口令《妞妞赶牛》后,可以推荐另一篇儿童绕口令《鹅过河》;读完童话《夏夜多美》,可以推荐带拼音连环画《安徒生童话》;读完《狐狸和乌鸦》,可以推荐绘本《动物故事》等。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阅读拓展延伸,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广度与深度。

(四)定期成果展示

“和大人一起读”,是一种开放的语文学习。

离开了教师的参与和管理,阅读质量如何保证呢?

我制定了“和大人一起读”双向评价表,大人与孩子互相评价,互相监督。

利用活动课、班队会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成果汇报会,朗读比赛、还可以让孩子讲讲阅读中的故事。

给孩子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保持阅读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新教材,新理念,新挑战,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任重道远,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夯实的基础,学生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让我们信心百倍地投入我们的课堂,共同期待花开的日子。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部编本”教材的特点

(一)内涵: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二)梯度: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

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

“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选文:

营养与趣味并重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

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

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

(四)弹性:

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

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

”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

”“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

”有指向生活的,如,“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

”“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和同学说一说。

”“一分钟能做什么?

”有开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

”“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二、“部编本”教材的各部分学习目标

1、识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三、教材结构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第一单元识字

第二单元心愿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第三单元伙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四单元家人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第五单元识字

第六单元夏天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七单元好习惯1.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2.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

第八单元问号1.借助图画阅读;2.读出祈使句的语气。

四、识字编排特点

1、识重视承载传统文化

2、识字方法多种多样

(1)展示汉字构成规律,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

(2)以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

(3)展现学校与家庭生活。

(4)联系简单的生活常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识字。

(5)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

(6)各种方式的韵语识字。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4、重视识字基础知识的呈现

五、语文学习目标

1、朗读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

重视培养朗读能力,充分读,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抓好读词语的训练,养成连词读的习惯,不破词。

语气要求不要太高,差异化指导。

必要的范读指导。

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

2、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3、内容理解找出课文中的信息,根据信息作简单判断。

4、标点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六、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1、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容易激发兴趣。

听故事、讲故事时给扶手、给坡度。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信心。

2、设计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情境。

讲口语交际中的求助功能进行整合。

无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