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103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21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春》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春》的作者是,原名,后改名自清,字。

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

1927年写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  )酿  黄晕(  )  蓑(  )衣  应和(  )

斗笠(  )  朗润(  )  嘹(  )亮  婉转(  )

静默(  )  舒(  )活

3.解释下列词语。

(1)卖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朋引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应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枝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酝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风,草。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看,,,

,密密地斜织着,。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刚起头儿,,。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一)整体感知

1.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2.文中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有:

3.文中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有:

(二)问题探究

1.“一切景语皆情语”,即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

试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2.试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春天的。

3.结尾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如果把三个比喻句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指的是,整个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杨柳风”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请用“/”给选段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

3.指出下列句子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  )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4.品读选段,概括春风的特点。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段文字抓住春雨的特点,写出了春雨特有的景象。

请你体会一下,本段文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密密地斜织着”一句中的“织”字用得好吗?

为什么?

3.在本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幅清亮温馨的图画,一种和谐安静的氛围。

置身于这春雨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4.唐朝诗人杜甫有一首五言律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同朱自清的这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写出两点)

答:

都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都写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等。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享受春雨

厉彦林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

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

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

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

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

她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

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

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

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

雨点噼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

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

院里的梧桐树耸立在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

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时而又叽叽喳喳地把头缩回去。

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时而呱呱地交流着什么。

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

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

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

……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

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

真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

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

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

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

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

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有删改)

1.《谈谈散文》中指出“散文是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的”,那么,选文是以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答:

“享受春雨”(或“喜爱春雨”)

2.请根据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

第②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的奉献。

(1)第③段让我们感受到。

答:

在春雨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2)第④段让我们感受到。

答:

春雨的宝贵,春雨对乡间万物的滋润,生命的律动。

3.请结合选文内容或个人生活经验,说说你对第⑤段中“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一句话的理解。

答:

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它滋润了万物,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春雨萌生了绿色,舒展了生命,让万物充满生机。

4.选文中的“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

请说出理由。

答:

示例①:

我更喜欢选文中的这个句子,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轻、柔、细,并给人以朦胧的梦幻感,有诗一般的美丽。

示例②:

我更喜欢《春》中的句子,因为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多、亮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学检测

(一)1.吹动杨柳的春风 引用 借代2.①/②/③④3.

(1)听觉

(2)嗅觉(3)触觉4.温暖、和煦。

(二)1.这段文字通过传达春雨中和平安宁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织”字用得非常好。

它既写出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又与上文“像细丝”一句相照应。

3.略。

4.提示:

《济南的冬天》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填空。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原名,字,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等。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济南的冬天是响(  )晴的。

(2)济南真得(  )算个宝地。

(3)由澄(  )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2)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响亮:

(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4)“……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慈善:

4.按要求变换句式,比较变换前后表达效果的不同。

(1)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将画线句改成陈述句)

改成陈述句:

表达效果: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改成“把”字句)

改成“把”字句:

表达效果: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一)整体感知

1.本文思路清晰,描绘景物有条有理。

请对本文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2.课文从什么角度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二)问题探究

1.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为标题,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课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比较探究《春》与《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有哪些相似之处。

(至少列举两条)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

对于一个在北平往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1.选段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将冬天的济南与作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第二句将济南与作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第三句将济南与作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第四句是全段的总结,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第三句中“日光是永远那么毒”,“毒”的意思是(  )

A.毒辣B.狠毒C.猛烈D.凶横

(二)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用“/”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

2.选段开头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妙”在哪里?

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写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说说你对“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的理解。

 

5.给选段拟写一个小标题。

 

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

济南的秋天

老 舍

①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

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

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是由形式上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

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

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

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

山影儿也更真了。

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

山儿不动,水儿微响。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①自然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2.第①自然段写出济南的特征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选文第③、④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

山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水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5.第③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顶”,其原因是什么?

6.第③自然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7.第④自然段写绿藻的“绿”,其用意是什么?

8.第④自然段“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一句,两个“它们”各自指代的是什么?

9.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

(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自学检测

(一)1.北平 没有风声 伦敦 响晴 热带 阳光温柔 温晴2.C

(二)1.略。

2.“妙”在山的色彩(白色和粉色)和山的情态(害了羞);这样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小雪点染的小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3.选段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

抒发了作者的热爱之情,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略。

5.示例:

雪后的小山、济南雪景图等。

巩固练习

1.C2.古朴、安静、秀美。

3.作者用春天西湖的景色和夏天瑞士的风光与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济南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更好。

4.山:

颜色、方向、高矮,水:

量、质、形式。

5.既符合人们日常的观察习惯,又为下文重点写山腰作铺垫。

6.突出颜色变化莫测,给人以动感。

7.用绿藻的“绿”来突出水的澄清。

8.均指代“绿藻”。

9.略。

《雨的四季》

一、自主实践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花苞(bāo) 绿茵茵(yīn)

B.粗犷(kuǎng) 斗笠(lì)

C.睫毛(jié) 静谧(mì)

D.高邈(miǎo) 莅临(lì)

2.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3)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______。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

(张志和《渔歌子》)

4.排列句序。

①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伤害的一方。

②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③肉眼看到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

④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⑤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二、能力提高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最后,“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无限爱恋,结合全文,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E.“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建句话是对工业污染的批判和对工业文明的否定。

 

参考答案

自主实践

1.B2.

(1)本体:

叶子 喻体:

波浪

(2)本体:

雨水 喻体:

丝帘(3)本体:

雨声 喻体:

乐章3.

(1)空山新雨后 

(2)客舍青青柳色新 (3)山色空潆雨亦奇 (4)斜风细雨不须归4.④②①③⑤

能力提高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2.春雨柔情而有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3.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灵魂得到净化。

4.CE 点拨:

C、“托物言志”、“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

E、文中没有这层意思,有点牵强附会之感。

《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沧(  )海澹(  )澹子规(  )龙标(  )

萧瑟(  )夜郎(  )jié(  )石sǒng(  )峙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

(2)海日生残夜(  )

(3)闻道龙标过五溪(  )(4)我寄愁心与明月(  )

3.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说说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5.填空。

(1)写出《观沧海》中展现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一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新旧更替的自然哲理。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1.《观沧海》一诗中,诗人采用___________的写法,写自己站在________________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如何理解“次北固山下”中“次”的含义?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左迁”是指_______________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天净沙·秋思》全篇仅______句______个字,却写了_______种事物。

一词一景,用词凝练。

试分析其内容和意境。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________诗。

2.本诗以“________”总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再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从整篇来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