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102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docx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

首页|博客群|公社|专栏|论坛|图片|资讯|注册|帮助|博客联播|随机访问

园梦生物网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二--|回首页|2007年索引|--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北京英才苑生物在线答疑三

                                      

241. 爱滋病病毒逆转录出的DNA是怎么整合到宿主DNA上的?

答:

①“病毒”专营活细胞内寄生,几乎无酶系统、能量系统、细胞器等。

②“爱滋病病毒逆转录出的DNA”是在宿体内自动进行的,没有人为的干预,自身就起“运载体”的作用,直接就在宿主细胞内与宿主DNA相整合。

242. ★在DNA粗提取实验中,鉴定DNA为什么不用2M/L的NaCl溶液而用0.015M/L的NaCl溶液?

答:

①教材中所选用“0.015M/L的NaCl溶液”,起溶解DNA的溶剂作用,成功率低,用时较长。

②若改为“2M/L的NaCl溶液”,起溶解DNA的溶剂作用,则实验成功率高,所用时间较短(有实验证明)。

③通过实践证明:

用2M/L的NaCl溶液比用0.015M/L的NaCl溶液效果更好。

242. 逆转录出的DNA是怎么整合到宿主DNA上的?

答:

①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②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直接分离基因(鸟枪法)、人工合成法。

③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

反转录法、据已知氨基酸序列合成DNA 。

④逆转录出的DNA是怎么整合到宿主DNA上:

将目的基因和质粒相结合形成重组质粒(用一定的限制酶切割质粒使其出现一个有粘性未端的切口;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产生相同的粘性未端;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质粒的切口处,再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质粒与目的基因结合成重组质粒);

⑤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⑥检测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243.  ★对蛋白质进行糖基化加工的细胞器是内质网还是高尔基体?

是在膜上完成还是在腔内完成?

答:

有些蛋白质需要进行修饰,如糖蛋白。

那么怎么修饰呢?

①蛋白质的修饰包括糖基化、羟基化、酰基化、二硫键形成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糖基化,几乎所有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最终被糖基化。

②糖基化的作用是:

 

a.使蛋白质能够抵抗消化酶的作用;

b.赋予蛋白质传导信号的功能;

c.某些蛋白只有在糖基化之后才能正确折叠。

③糖基一般连接在4种氨基酸上,分为2种:

a.O-连接的糖基化(O-linked glycosylation):

与Ser、Thr和Hyp的OH连接,连接的糖为半乳糖或N-乙酰半乳糖胺,在高尔基体上进行O-连接的糖基化。

b.N-连接的糖基化(N-linked glycosylation):

与天冬酰胺残基的NH2连接,糖为N-乙酰葡糖胺。

内质网上进行的为N-连接的糖基化。

糖的供体为核苷糖(nucleotide sugar),如CMP-唾液酸、GDP-甘露糖、UDP-N-乙酰葡糖胺等。

糖分子首先被糖基转移酶转移到膜上的磷酸长醇(dolichol phosphate)分子上,装配成寡糖链。

再被寡糖转移酶转到新合成肽链特定序列(Asn-X-Ser或Asn-X-Thr)的天冬酰胺残基上。

④因此,对蛋白质进行糖基化加工的细胞器有时是内质网,有时是高尔基体。

且是在膜上完成。

244.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细胞繁殖的同时,细胞的死亡也是一个正常

的过程,以维持组织有合适的细胞数量。

这个精确的消除细胞的控制过程叫做细胞程序性死亡。

①涉及癌症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处于紧锣密鼓状态,很多治疗方案是以刺激细胞的“自杀程序”为基础的。

今后,为进一步诱导肿瘤的细胞死亡达到一个更加精确的方式的研究探索,是一个极有趣和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那么,什么叫细胞程序性死亡呢?

②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和发育而成为人的成体。

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不但要恰当地诞生,而且也要恰当地死亡。

人在胚胎阶段是有尾巴的,正因为组成尾巴的细胞恰当地死亡,才使人在出生后没有尾巴。

人体发育成熟之前,细胞的诞生从数量上大于细胞的死亡;发育成熟后,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处于一个动态平衡阶段。

这个精确地管理着细胞消除的机制被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 death)。

三位学者因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③美国伯克利的Brenner把秀丽新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确定为一个新型的实验模式有机体,这种蠕虫大约1mm长、世代周期短、身体是透明的,可以在显微镜下把观察到的细胞分裂、分化和器官发育这些过程与遗传分析联系起来。

Benner用乙基磺酸甲酯(EMS)诱发C.elegans的基因组发生特殊的基因突变,并把不同的突变体与特殊的基因和器官发育中的特异性效应联系起来。

④英国剑桥的Sulston制成了C.elegans的细胞系谱图,其中每一个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都伴随着C.elegans的组织发育过程的变化,其中一些特殊的细胞作为正常分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出现程序性细胞死亡。

Sulston描述了细胞死亡过程的可观察到的步骤,鉴别出参与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的第一个突变体,包括nuc-1基因突变。

Sulston还表明,nuc-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降解死亡的细胞的DAN所必需的。

⑤美国堪布里奇的Horvitz发现并描述了C.elegens中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基因。

他第一次鉴别出两个真正的“死亡基因”,ced-3和ced-4,表明其产物是细胞死亡的先决条件;另一个基因ced-9通过与ced-3和ced-4发生的相互作用使细胞避免死亡。

他还鉴别出指导删除死亡细胞的若干基因。

Horvitz指出人的基因组中含有一个类似的ced-3基因。

我们现在知道,C.elegans中控制细胞死亡的大多数基因在人的基因中都有其对应物。

⑥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某些病毒和细菌入侵我们细胞的机制。

爱滋病、神经退化病、中风以及心肌梗塞的本质是细胞的死亡大于细胞的再生频率;而自身免疫病和癌症,细胞死亡则远远小于细胞分裂频率,致使应该程序性死亡的细胞存活下来。

⑦“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有规律,似乎是按安编排好的“程序”进行的。

哺乳动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模型早就被建立了,至今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生物发育过程中必要的平衡因素。

动物的各种细胞在发育的一定阶段出现正常的自然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与细胞病理死亡有根本的区别。

244.  生物考题中,有很多涉及到很细的知识点,给我的感觉是,生物好学不好考,特别是高三的内容,你认为高三的选修书中,什么是最重点的?

答:

①是的,生物知识点细,且多,好学却不好考,我的学生也有这种看法。

②作为知识本身来说,重点、难点、疑点是容易确定的。

作为高考来说,那就不好说了,因不管一般知识,还是重点、难点、疑点都可能考到。

那该怎么办呢?

③高三选修书中内容综合性较强。

除了不考的“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酶工程”外,作为高考训练,我看都很重要。

因此,要服从任课教师的统一指挥(有作考策略),要反复浏览教材(每一次有一定的升华,注重前后联系与迁移),要多思,要多练,要多问,要善于归纳和总结。

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④祝你好运!

245. 生物的问答题应该怎样答才算是完美的,不会被扣分呢?

有些时候题目我都会做,可是,总是得不到满分,为什么?

我该怎样做,才可以拿到满分呢?

答:

①读懂题,明确已知什么,问什么,与教材上什么内容有联系。

寻觅(知识)切入点。

②大脑构思(知识和生物学语言加工),击中要害(注意科学性)。

能力体现。

③多分析“自己所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相同与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同,为什么必须那样答,难道没有其它答法吗?

这样反复训练,毕将取得很大的进步,如果这样做,成功一定属于你的,满分就有望。

训练提高。

245.  1、在某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按AA、Aa、aa排列答案)

答:

①利用“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个体/个体总数”计算,需用遗传平衡公式:

(p+q)的平方=p的平方+2pq+q的平方,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为A、a,则p为A的基因频率,q为a的基因频率,且(p+q=1)。

p的平方为AA的基因型频率,q的平方为aa的基因型频率,2pq为Aa的基因型频率。

②由题意“隐性性状者为16%”,则q=a=0.4,p=A=1-q=0.6。

③AA=0.6的平方=0.36;Aa=2pq=0.48;aa=q的平方=0.16。

 

2、人体排泄具有强烈气味的甲烷硫醇的生理现象是受其隐性基因m控制的,正常现象是受其显性等位基因M控制的,如果在冰岛的人群中m的频率为0.4,试问,在一双亲正常,有3个孩子的家中有2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感病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答:

①求携带者的概率:

q=m=0.4,则p=M=1-m=0.6。

Mm=2pq=0.48。

②求携带者占正常个体的概率:

2pq/(2pq+p的平方)=0.48/(0.48+0.36)=4/7。

③求父母均为(4/7)的携带者,生出2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

(3/4)×(1/2)×(3/4)×(1/2)×(1/4)×(1/2)×3×(4/7)×(4/7)=1.7% 。

246.1、固定是什么?

2、“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这句话错在那里?

3、碳循环中,将二氧化碳放回大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者还是分解者?

4、在食物链:

A——B——C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依次为X、Y、Z。

如有另一生物也以B为食,则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为Y还是Z?

  1、固定是什么?

答:

“固定”是指将已杀死的细胞中的染色体(质)的形态固定,不再进一步变化,有利于观察。

2、“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这句话错在那里?

答:

“反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其作用是在土壤缺氧时,能将硝酸、亚硝酸还原成氮气,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素”减少,“游离氮素”增多。

氮素包括铵态氮、“硝态氮素”和“游离氮素”等多个方面。

所以“反硝化细菌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有错。

3、碳循环中,将二氧化碳放回大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者还是分解者?

答:

所谓“碳循环”就是指“碳素”在生物圈内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的过程。

其中有机碳返回无机环境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在生物圈物质循环中占重要地位,它在“将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起主导作用”。

4、在食物链:

A→B→C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依次为X、Y、Z。

如有另一生物也以B为食,则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为Y还是Z?

答: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营养富集作用而不断积累,浓度随营养级的增大而增大。

根据题干信息,“另一种生物与C”都以“B”为食,若二者都从“B”同化相同的生物量的话,则二者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应相等(为Z)。

★另请问这位同学或教师,上次“称取50克水果粉碎并过滤,在滤液中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混合,再滴入2滴碘液,混合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A 水果中含有酶,淀粉已被酶分解B 水果中含有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将碘还原成碘离子C 碘液加入数量太少,不能将淀粉变色D 水果中含有酶,碘已被酶分解”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是什么?

我认为:

若为单选题则选“A”,若为多选题则可选“A和B”。

因为:

①碘液遇可溶性直链淀粉能变蓝。

②由题干信息可知,“水果粉碎并过滤的滤液中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混合,再滴入2滴碘液,混合溶液不变蓝”,是因为无可溶性淀粉存在加入的淀粉很可能在“滤液”中某物质(如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了或单质的碘被氧化成碘酸(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被还原成碘离子(这种可能性也很小)。

③如果是“单质的碘被氧化成碘酸(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被还原成碘离子(这种可能性也很小)”的话,刚加入时应该有蓝色出现,后来蓝色才会消失,因为加入的碘液被氧化或还原有一个过程(即使时间很短也有一个过程),不是一加进去就被氧化或还原,但题干中不是这样说的,故选“B”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只能说“B”有一点道理(可纳入考虑)。

④请看这一道题:

青苹果汁遇到碘酒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还原银氨溶液(即发生银镜反应),说明( D )

A.青苹果中只含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中只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D.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有人说你原问的那道题应选“B”。

但此人(也是生物教学同行)没有说明原因。

247.   高考的生物题是不是有越来越难的趋势啊?

很多题涉及到初中的知识,可我初中学得不是很好。

比如形态学那部分,怎么办呢 

答:

①高考试题是用于高校选拨合格人才的考试题,十分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不存在“生物题”越来越难或越来越易的说法,只能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只有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考试题不考怪、难、偏题,但注重考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践的能力等。

但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不只是高中所学的。

是小学、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所学的,尤其是高中所学的。

②如果高中生物中涉及到的初中生物知识,应该去关注,比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等。

有不懂之处还求教于同学或教师。

别无它法。

因为你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他人能够给你指导、解疑,为你的学习做一点服务工作,自己还得好好地走这一步路(如果你的时间不充许,就只好放弃,因涉及到的初中内容毕竟很少)。

 247. 老师:

高果糖浆是用酶将淀粉水解,应属于酶工程,选修课本为什么将此产品写在发酵产品表格内?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反应器,除严格控制温度和PH外,还必须严格要求无菌,这是为什么?

谢谢 

  1.高果糖浆是用酶将淀粉水解,应属于酶工程,选修课本为什么将此产品写在发酵产品表格内?

答:

①发酵式程是指应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

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②酶工程是指将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学的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诊断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科学技术。

概括地说,酶工程是由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两方面组成的。

 

③现行《选修教材》第101页表5-1关于发酵工程在“生产各种各样食品添加剂”上的应用中有“高果糖浆”的内容。

现行《选修教材》第103页第一自然段有“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不仅可以用于使葡萄糖转化成甜度更高的高果糖浆,而且在生产中反复使用”。

这说明高果糖浆的获得,既可通过发酵工程,也可通过酶工程。

2.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反应器,除严格控制温度和PH外,还必须严格要求无菌,这是为什么?

答:

①不管是细胞工程,还是发酵工程、酶工程,都要进行无菌操作。

②“发酵工程”中所用的细菌在多是单一纯种,整个过程不能混入杂菌,否则将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得不到产品。

因为,杂菌与所选用菌要进行竞争(包括营养、空间等)。

248  观察细胞分裂实验中解离液成分中的盐酸和酒精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①“盐酸”作为解液的成分之一,有三大作用:

一是杀死细胞;二是固定细胞;三是溶解细胞间质。

②“酒精”作为解液的成分之一,只起固定的作用。

③解离液也可不用酒精。

种子萌发速度快,是否是生长快,分裂快,细胞周期短?

答:

种子萌发快,是指从“种子”吸水膨胀到长出幼芽的速率快。

之所以快,是因为细胞分裂快,细胞周期短,生长(包括细胞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也快。

249 形成酸雨的原因都有哪些?

 请给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答:

纯净的雨水因溶有空气中正常的二氧化碳而使pH值为5.6,略显酸性。

酸雨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分相遇,形成硫酸和硝酸,使雨水pH值低于5.6。

酸雨有雨、雪、霜、雾等降水形式。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煤碳、石油等含硫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汽车和工厂使用的燃料在高温燃烧时,大气中的氮或燃料中的含氮物质跟氧化合产生的,其中90%是一氧化氮以及少量二氧化氮。

其生成酸雨可简单表示为:

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硫和一氧化氮,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酸雨对河流、湖泊、土壤、植物、建筑物有极大的危害。

防治酸雨的方法一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开发新能源;二是改造燃烧技术,进行脱硫消烟处理;三是植树造林种草,利用植物吸收形成酸雨的有害气体。

㈠酸雨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并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使雨雪的酸碱度下降,一般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㈡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业上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燃气等,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量为1.51×10000000000t。

世界各地和我国南方城市都普遍出现了酸雨现象。

㈢酸雨的危害大致确:

l.危害人体健康。

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更甚,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等疾病。

导致死亡。

2.使水体酸化,造成鱼虾死亡和灭绝,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酸雨可使水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底部的有毒金属变成可溶性物质而释放出来,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

3.破坏土壤、植被。

酸雨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细菌、固氮细菌等的活动,使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生物生产量明微下降。

控制和消除酸雨的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限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进能源结构,依法加强管理、净化大气以改善生态环境。

各国纷纷采取了一些控制酸雨的对策,在火力发电厂,安装了许多防止公害的设置,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一些具体的国际合作也有利于防治酸雨。

250.  人类能够依靠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来控制人口增长吗?

如果能请给予解释:

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如果不能,也请解释。

答:

①我认为:

任何生物的增长都能够依靠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来控制。

因为,任何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离不开生存的环境,要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使环境中的资源(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不断被利用和改变。

②人是地球上最活跃因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如果不人为地干扰“人口的增长”,人口的数量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增多或减少),因人类生存环境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是矛盾的。

如果依靠生物圈的自动调节能力来控制人口增长,这样的人类社会和一般的动物的生活又有什么两样呢?

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从说起,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无从说起,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无从说起。

社会、伦理、道德得不到保证。

生存斗争十分剧烈,自然选择残酷无情,老、弱、病、残者的生存需要无从说起。

妇女、儿童的生存得不到保证等等。

③要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关心妇女和儿童,要满足“老、弱、病、残”者的生存需要,要社会、伦理、道德等,要可持续地发展……对出生率较高的地区必须进行计划生育。

251.  1、为什么斐林试剂只能现配现用?

答:

用“斐林试剂”来鉴别可溶性还原糖,是利用它的有效成分“氢氧化铜”,氢氧化铜的保存随时间的延长而被氧化,不稳定,故只能现配现用。

2、果糖没有醛基怎么具有还原性?

答:

“果糖”确实没有“醛基”,但具有还原糖的颜色反应特点。

这是因为:

果糖与葡萄糖是同分异构体,二者的构象经常要发生相互变化,即果糖中有少量葡萄糖,果糖能够自动转变为葡萄糖之故。

3、DNA的粗提取实验中,全部用酒精代替氯化钠溶液可以吗?

答:

不可以。

因为:

“DNA”不溶于酒精,而“DNA”在氯化钠溶液中有一个最小溶解度浓度,高于或低于此浓度,“DNA”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样有利于通过稀释的办法进行“DNA”的提取。

 

252.  关于微生物代谢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只调节诱导酶的而不能调节组成酶;酶活性的调节是调节现有酶中具有催化能力的酶的数量,不生产过程中,只能控制生产过程,而与遗传物质无关。

请问老师,我上面的理解对吗?

关于酶合成的调节和活性调节您能给我多说几句码?

 

  答: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酶合成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

①酶合成的调节本身就包括组成酶和诱导酶两个方面。

组成酶和诱导酶二者都受遗传物质的控制,组成酶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诱导酶的合成要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合成。

②酶活性的调节是通过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来调节代谢速率。

即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物质”多时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而影响酶的活性,且是可逆的(当该物质的量减少时,该物质与酶脱离,从而恢复酶的活性)。

253.  已知某抗原为一蛋白质分子,由一条多肽链形成,且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

根据抗原的性质,我们可以推知,通常组成该抗原蛋白质分子的肽键数目一般不少于:

A.90个 B.80个 C.30个 D.20个

答:

①“抗原”有三大性质: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②“抗原的大分子性”是指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大分子物质。

③设肽键数为χ,则(χ+1)×128-18χ=10 000,解此方程得:

χ≈90。

注意:

18χ是脱去的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254.  老师:

称取50克水果粉碎并过滤,在滤液中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混合,再滴入2滴碘液,混合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A 水果中含有酶,淀粉已被酶分解

B 水果中含有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将碘还原成碘离子

C 碘液加入数量太少,不能将淀粉变色

D 水果中含有酶,碘已被酶分解

  答:

若为单选题则选“A”,若为多选题则可选“A和B”。

因为:

255.①碘液遇可溶性直链淀粉能变蓝。

②由题干信息可知,“水果粉碎并过滤的滤液中加入2毫升淀粉溶液混合,再滴入2滴碘液,混合溶液不变蓝”,是因为无可溶性淀粉存在加入的淀粉很可能在“滤液”中某物质(如淀粉酶)的作用下降解了或单质的碘被氧化成碘酸(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被还原成碘离子(这种可能性也很小)。

③如果是“单质的碘被氧化成碘酸(这种可能性很小)或被还原成碘离子(这种可能性也很小)”的话,刚加入时应该有蓝色出现,后来蓝色才会消失,因为加入的碘液被氧化或还原有一个过程(即使时间很短也有一个过程),不是一加进去就被氧化或还原,但题干中不是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