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525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docx

高三历史单元重点复习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

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

)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的标志性人物:

但丁。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其长诗《神曲》接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标志着揭开尼德兰革命序幕的事件:

1566年的圣像破坏运动。

该运动斗争目标首先指向了天主教会,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第一次行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

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的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形式予以肯定。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

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农本思想向工商皆本思想的转变的标志:

重商主义的推行。

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主张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流入而不流出,加紧殖民掠夺,其核心是大力拓展海外殖民贸易。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国开始积极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

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

  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打败了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的地位。

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

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

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1791年宪法。

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法制”取代了“人制”。

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热月政变”。

“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

“波斯顿倾茶事件”标志着北美人民反对英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该事件反映出集中在波士顿的较量,成为北美殖民地或屈服或反抗的试金石,此后,北美人民面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并组织民兵,准备以武装斗争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

该事件是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

美利间合纵国诞生的标志: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的标志: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首先指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扭转了初期受挫的局面。

其次指此后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美国军民手中。

再次指它增强了北美人民的必胜信念,同时还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的援助。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该事件说明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1783年,美国才真正从纸面上的独立变为实际上的独立。

标志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的事件:

海地革命。

1791年海地首先掀起拉美地区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765年哈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工业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

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它说明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竟争的转变。

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竟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高考复习资料完全整理】之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

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

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

设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

梭伦改革

确立:

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

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

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

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

1688年

○2《权利法案》:

1689年。

特点:

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

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

国内影响:

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

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

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

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

“分权”与“制衡”: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联邦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

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

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

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

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

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

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

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

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

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

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

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

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

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

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