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66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docx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2017.1.7

1、货币:

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

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

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

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

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1、信用货币:

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

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

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辅币:

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

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6、金汇兑本位制:

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

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21、利率:

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22、市场利率:

是指有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23、官方利率:

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24、公定利率:

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按协商的办法确定的利率。

25、固定利率:

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26、浮动利率:

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间,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27、名义利率:

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28、实际利率:

是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29、优惠利率:

指金融机构对存款收取比一般利率水平高的利率,对贷款收取比一般利率低的利率。

30、流动性陷阱:

是指当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弹性将会变得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

31、预期假说理论:

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差异是由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差异造成的。

32、市场分割理论:

认为各种期限的证券市场是彼此分隔、相互独立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由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一般来说,投资者偏好利率期限较短、风险较小的债券,债券回报率曲线大多呈递增状。

33、流动性报酬理论:

认为长期债券比短期债券有更多的市场风险,即价格波动更大,流动性又较差。

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首先根据期限偏好选择债券,只有在能获得更高回报率时,才会选择非偏好期限的债券。

34、利率的期限结构:

指不同期限的利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债券的回报率曲线来表示。

1、外汇:

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含义。

外汇的动态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国际汇兑行为和过程,即藉以清偿国际债权和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经营活动。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对外支付的金融资产。

2、货币的可兑性:

是指一种货币能够不受限制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的特性。

3、汇率:

又称汇价、外汇行市、外汇牌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即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4、直接标价法:

又称应付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法。

5、间接标价法:

又称应收标价法,是指一国以整数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价法。

6、铸币平价:

金本位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含金量的之比。

铸币平价市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

7、固定汇率制度:

是以某些相对稳定的标准或尺度作为依据,以确定汇率水平的一种制度。

8、在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若大量对外输出美元,会导致美元自身的危机,若限制输出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就会面临国际货币的数量短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缺陷后来被称为在特里芬难题。

9、浮动汇率制度:

是指一种汇率的变动主要由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因而不受任何指标限制的汇率制度。

10、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又称不干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对汇率上下浮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完全听任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自由涨落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11、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又称干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采取各种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水平与货币当局的目标保持一致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12、单独浮动汇率制度:

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不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发生固定联系,其汇率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而自动调整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13、联合浮动汇率制度:

是指某些国家出于相互间发展经济关系的需要,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稳定的货币区,对区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规定一个比值和上下波动幅度,而对区外国家货币的汇率则采取联合浮动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14、钉住浮动汇率制度:

是指将本国货币钉住一种货币(作为货币锚)或若干种货币(作为货币篮),是本国货币与这些外币的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对其他国家的货币则随该货币锚或货币篮浮动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1、商业银行:

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2、负债业务:

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业务,该业务是商业银行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3、资产业务:

是商业银行将通过负债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使其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4、中间业务:

是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一种业务。

5、表外业务:

是指所有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的业务。

6、支票存款:

是银行流动性最高的一项负债,其所有者可以随时要求提取账户中的余额,也可以向第三者开出支票,由第三者凭支票到开户银行要求付款。

7、NOW帐户:

是以支付命令书取代了支票,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帐户。

开立NOW账户的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付命令书,或直接提现,或直接向第三者支付,对其存款余额可取的利息收入。

该帐户推出的目的是为了避开不能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的限制。

8、储蓄:

广义的储蓄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所有货币收入扣除各项生产性和消费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

狭义的储蓄指储蓄存款。

9、储蓄存款:

在中国专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是银行负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金融市场:

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交易的市场。

2、货币市场:

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市场。

3、资本市场:

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交易资产在一年以上或没有到期期限的金融市场。

4、第三市场:

是指那些已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却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它实际上是上市证券的场外交易市场,是场外市场的一部分。

5、第四市场:

是指不通过经纪商中介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直接进行大宗证券交易的场外市场。

6、一级市场:

是指新发行的证券从发行者手中出售到投资者手中的市场,即证券发行市场。

7、二级市场:

即证券流通市场,是指对已发行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

8、现货市场:

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成交价格及时进行交割的市场。

9、期货市场:

是指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个日期按成交时双方商定的条件交易一定数量某种商品的市场。

10、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是银行与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临时性短期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11、大额可转让存单:

是银行发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算,到期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的证券化存款凭证。

12、金融债券:

是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券。

13、公司债券:

是非金融类企业发行的债务工具。

14、转贴现:

是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

15、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

16、股票价格指数:

是以计算期样本股市价总值除以基期市价总值再乘上基期指数而得到的。

1、货币需求:

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

2、货币需求函数:

就是将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而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

3、规模变量:

指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决定和制约货币需求总规模的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

4、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指人们因持有货币而不得不放弃的、持有其他资产所能取得的收益。

5、货币数量说:

指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

根据这种理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必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作同方向且等比例的变动。

6、流动性偏好:

指人们宁可持有没有收益但周转灵活的货币的心理倾向,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7、流动性陷阱:

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经济中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将上升,从而所有的人都希望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将趋于无穷大,若央行继续增加货币供给,将如数被人们无穷大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所吸收,从而利率不再下降,这种极端情况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

8、恒久性收入:

指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一个较长时期中的平均收入水平。

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指货币供给将决定于客观的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而不是决定于货币当局的主观意志。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指货币供给将完全由货币当局的行为特别是货币政策决定,而与经济运行过程及经济内部的各种因素无关。

3、货币的存量:

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当中的货币总量。

4、货币的流量: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当中货币流通的总量,它实际上是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5、存款乘数:

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

6、原始存款:

指银行的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7、派生存款:

指由银行的贷款、贴现和投资等行为而引起的存款。

8、存款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保留的、用于应付存款人随时提现的流动资产储备。

9、存款准备金率:

是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吸收存款总量的比例。

10、基础货币:

指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由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通货)构成。

11、通货:

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

12、超额准备金:

指商业银行实际保有的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准备金所得的余额。

13、货币乘数:

也称为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于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14、通货比率:

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1、货币政策:

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

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

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

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关系的一种曲线。

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自愿失业:

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

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7、摩擦性失业:

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8、相机抉择:

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

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9、货币政策工具:

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10、存款准备金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1、再贴现政策:

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12、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

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2、通货紧缩:

一要素论:

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

双要素论:

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

三要素论:

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3、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4、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指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着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5、开放型通货膨胀:

又叫公开的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可自由浮动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过多,完全可以通过物价变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6、抑制型通货膨胀:

又叫隐蔽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物价受到抑制条件下,货币量过多,但不能直接、完全地通过物价反映出来,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被强制减慢下来的货币流通速度使物价长期、迂回曲折缓慢上升的通货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