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饲养技能技术总结与流程.docx
《奶牛场饲养技能技术总结与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奶牛场饲养技能技术总结与流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奶牛场饲养技能技术总结与流程
饲养技术与生产工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奶牛饲养管理的技术要求和各阶段奶牛营养需要参数。
本标准适合于奶牛的饲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栓系饲养
是指牛只在牛舍栓系定位饲养的一种饲养模式。
一般牛舍外设有供牛只活动的运动场。
3.2
散栏饲养
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对奶牛进行分群,提供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采取自由采食的一种饲养方式。
3.3
初乳
指母牛产后前3天所产的奶。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丰富易消化的养分,可促进犊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
3.4
犊牛岛
指哺乳期犊牛单独饲养的专用围栏,一牛一栏;一般根据季节、气候以及消毒的需要围栏可移动,所以称之为“犊牛岛”。
犊牛在犊牛岛中饲养至60d即可出栏入群饲养。
犊牛岛可以避免哺乳期犊牛间的交叉感染,提高犊牛成活率。
3.5
干物质采食量(DMI)
指奶牛所采食日粮干物质的总和。
DMI受奶牛生长发育阶段、产奶量、采食时间、饲料品质、日粮水份、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6
泌乳阶段的划分(成母牛按其是否泌乳可划分为:
泌乳期和干奶期)
根据奶牛不同泌乳阶段的生产、生理变化和饲养管理要点,习惯上把泌乳期划分为:
围产后期(产后3周)、泌乳前期(21~100d)、泌乳中期(101~200d)、泌乳后期(201~停奶)四个阶段。
3.7
干奶期
干奶期一般为8周。
可划分为干奶前期(干奶前5周)和干奶后期(产前3周,又称为围产前期)。
奶牛经过一个泌乳期的泌乳,在下胎产犊前60d左右使其停止泌乳,使奶牛身体、瘤胃及泌乳系统得以恢复、休整,以利于产犊和下一胎的产奶。
3.8
围产期
指奶牛产前3周(围产前期)至产后3周(围产后期)这段时间。
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的关键时期,其饲养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奶牛的健康和整个泌乳期产奶量,所以围产期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
3.9
分群饲养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和泌乳阶段奶牛饲养管理特点,进行分群管理的一种饲养模式。
3.10
体况评分
是评价奶牛饲养效果的一种手段。
它是以(1-5分)数字化描述奶牛体况的一种评分方法(1分表示偏瘦,5分表示过肥)。
根据奶牛产奶量和体况及时合理调整饲养方案。
4奶牛分群与阶段划分
4.1根据奶牛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阶段,习惯上把牛群划分为:
1——后备牛
1● 犊牛(0~6月龄)
2● 育成牛(7~18月龄)
3● 青年牛(19~产犊前)
2——成母牛
4.2青年牛产犊后转入成母牛群,成母牛根据其生理、泌乳阶段可划分为:
——干奶牛
4● 干奶前期(停奶~产前3周)
5● 干奶后期又称围产前期(产前3周~分娩)
——泌乳牛
6● 围产后期(分娩~产后3周)
7● 泌乳前期(产后22~100d)
8● 泌乳中期(产后101~200d)
9● 泌乳后期(产后201d~停奶)
5后备奶牛饲养技术
5.1后备牛的培育目标
满15月龄体重达到参配标准(380kg体重、127cm体高)。
24月龄产犊,产犊时体重达到550kg~600kg。
5.2后备牛各阶段的营养需要与日粮营养浓度
后备牛日粮浓度
月龄
体重(kg)
日增重(g)
NEL(Mcal/kg)
干物质(kg)
粗蛋白
(%)
Ca(%)
P(%)
0~2
60日龄体重≥85kg
800
3~4
120日龄体重≥145kg
1000
1.60~1.65
≥4.0kg
16.5~18.5
0.41~0.45
0.28~0.30
5~6
180日龄体重≥200kg
900
1.60~1.68
≥5.0kg
15~16
0.41~0.45
0.28~0.30
7~14
14月龄体重≥360kg
600-700
1.30~1.40
≥7.2kg
14~14.5
0.41~0.45
0.23~0.30
15~20
20月龄体重≥500kg
800
1.30~1.4
≥11.4kg
13~14
0.37~0.45
0.18~0.30
20~产前22天
产前体重≥560kg
700-800
1.30~1.4
≥10.9kg
13~14.0
0.48~0.50
0.26~0.35
5.3后备牛饲养技术总则
5.3.1保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
5.3.2保证充足、新鲜、清洁的饮水。
5.3.3保证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定期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5.3.4定期测量奶牛的体尺、体重,评价生长发育状况,调整饲养方案;并将测量记录填入奶牛谱系。
5.3.5哺乳期犊牛在犊牛岛内单独饲养,断奶后按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分群,采用散栏饲养的管理模式。
5.4后备牛各阶段的饲养技术要点
5.4.1哺乳期犊牛0~60日龄的饲养技术
5.4.1.1新生犊牛应在出生后1h内饲喂经初乳即测定免疫球蛋白在50~140mg/ml的优质初乳2~2.5㎏,并在6h后再饲喂2~2.5kg。
初乳温度为38℃±1℃,连续3d,3d后逐渐过渡到饲喂常乳或犊牛代乳粉。
5.4.1.2犊牛出生一周后可训练吃犊牛颗粒料,逐渐增加其喂量。
5.4.1.3哺乳期为60d,全期喂奶量458㎏,每日喂三次,每次喂量约为全天总量的1/3;饲喂颗粒料约46~50kg,自由采食。
5.4.1.4哺乳期犊牛喂奶量及颗粒料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哺乳期犊牛喂奶量
日龄阶段(d)
喂奶量(kg/d)
阶段总量(kg)
0~7
6
42
8~15
7
56
16~35
9
180
36~50
10
150
51~60
3
30
合计
458
表2
哺乳期犊牛饲喂颗粒料量
日龄阶段(d)
犊牛颗粒料饲喂量(kg/d)
阶段总量(kg)
8~14
0.3
2.1
15~35
0.6
12.6
36~49
1.2
16.8
51~60
1.5
16.5
合计
48
5.4.1.5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耳内的粘液,确保呼吸畅通;挤出脐内污物,在距腹部6~8cm处断脐,并用7.5%的碘酒消毒,擦干牛体;称重、填写出生记录、放入犊牛岛。
5.4.1.6犊牛出生,打耳号、照相、登记谱系。
5.4.1.7去角:
犊牛出生后1~3天去角(用专用去角药物,安全方便)。
5.4.1.8去副乳头:
在犊牛出生后2~3周进行(用剪刀在乳头基部剪去),并做好消毒。
5.4.1.9犊牛饲喂应做到“五定”、“四勤”。
“五定”即:
定质、定时、定量、定温、定人;“四勤”:
勤打扫、勤换垫草、勤观察、勤消毒。
5.4.1.10犊牛的生活环境要求清洁、干燥、冬暖夏凉,保证圈舍空气清新和犊牛接受光照。
哺乳期犊牛应一牛一栏单独饲养,犊牛用具、饲槽保持清洁卫生。
犊牛转出后用浓度2%火碱彻底消毒牛栏及用具,更换褥草。
5.4.1.11严格执行饲养方案,做好断奶阶段的过渡饲养,60日龄结束哺乳期。
70~80日龄转入犊牛群。
5.4.2犊牛期(断奶~6月龄)的饲养技术要点
5.4.2.11月龄以后,随着犊牛月龄增长,逐渐增加优质粗饲料喂量,选择优质禾本科牧草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应避免饲喂青贮等发酵饲料。
5.4.2.2做好断奶犊牛过渡期的饲养管理,减少由于断奶、日粮变化及气候环境造成的应激。
5.4.2.3犊牛满6月龄,日粮DM采食量应达到4.5kg/d;粗蛋白达540~580g/d,钙达22~24g/d,磷达14~16g/d。
犊牛混合料喂量1.5~2kg/d。
5.4.3育成牛饲养技术要点
5.4.3.1育成牛根据生长发育及生理特点可分为7~12月龄和13~18月龄。
5.4.3.2日粮以粗饲料为主,TMR
5.4.3.3培育目标:
具体参数见表3。
表3
育成牛不同月龄体尺、体重参数
月龄
体高cm
体重kg
初生
36以上
6
103~106
170~180
12
120~123
300~330
15
125~130
370~380
产犊时
135~145
650以上
5.4.3.4注意观察发情,做好发情记录,以便适时配种。
5.4.3.5根据系谱及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初步划分核心群和淘汰群,以便选择合适的冻精进行配种。
5.4.4青年牛饲养技术要点
5.4.4.1分群
按月龄和妊娠情况进行分群管理,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5月龄~20月龄;20月龄~预产前21d;预产前21d~分娩。
5.4.4.2各阶段青年牛日粮供给特点
表现为:
——15月龄~20月龄,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TMR浓度为:
粗蛋白是13%,净能是1.3~1.4Mcal
/kg,钙是0.37~0.45%,磷是0.18~0.30%;
——20月龄~预产前21d,以中等质量的粗饲料为主,TMR浓度为:
粗蛋白是13%~14%,净能是
1.4Mcal/kg,钙是0.48~0.50%,磷是0.26~0.35%;
——预产前21d~分娩按成母牛过渡期饲养方式进行饲养,TMR浓度为:
粗蛋白是14%~15%,
净能是1.4~1.5Mcal/kg,钙是0.7%,磷是0.3%;
——根据后备牛体况评分和季节变化及时调整日粮营养浓度,掌握精料供给量,防止过肥和生长迟
缓;
——产前采用低钙日粮,减少高钙饲料喂量,控制食盐喂量。
5.4.4.3注意观察牛只临产症状,做好分娩前的准备工作。
以自然分娩为主,掌握适时、适度的助产方法。
5.4.4.4做好发情、配种、妊检等繁殖记录。
5.4.5后备牛饲养要点见表4。
6成母牛的饲养技术
6.1成母牛饲养技术总则
6.1.1按奶牛不同的泌乳阶段和生理阶段分群管理,确立各阶段的饲养技术方案。
6.1.2采用合理的饲养工艺,为各泌乳阶段奶牛提供营养平衡、精粗比例合理的高质量日粮。
6.1.3注重奶牛卫生保健,为奶牛创造干净、干燥、舒适的环境。
6.1.4根据DHI报告对牛群实施科学有效的饲养管理。
6.1.5成母牛运动场的面积要求:
每头10~30㎡;凉棚面积要求:
每头6~8㎡。
6.1.6成母牛运动场中设置补饲槽,泌乳牛应设置盐槽。
6.1.7做好成母牛的乳房保健和肢蹄护理。
6.1.8保证充足、新鲜、清洁的饮水供应,冬季防止结冰,夏季防止水温升高,有条件的牧场使用电加热水槽,夏季做水槽遮荫处理。
表4
0~24月龄后备牛饲养标准
月龄
体重
kg
DM
采食量
占体重%
DM
采食量
kg
粗蛋白
%
净能
Mcal/kg
粗饲料
%
实施方案
0~2
85
2.8~3.0
1
18
7.53
0~10
鲜牛奶+犊牛颗粒料
3~4
145
2.8
3~4
18
1.80
10~15
犊牛颗粒料+优质牧草
5~6
200
2.7
4.0~5.5
16.5
1.65
40
泌乳牛TMR+1~2kg干草
7~14
370
2.5
5.0~9.0
14
1.30
60~70
TMR(14%CP);
15~20
450
2.3
8.0~10.0
13
1.30
60~70
TMR(13%CP)
21-23
550
2
10.0~11.0
12.5~13.0
1.40
60~70
TMR(12.5~13%CP)
24
570
2
12
14.5
1.55
50~55
围产期TMR
6.2成母牛不同泌乳阶段的生理规律
6.2.1泌乳阶段奶牛的生理规律
泌乳阶段奶牛的生理规律,可以用泌乳、体重、DM采食量三条曲线来描述,如图1。
图1
6.2.2.泌乳曲线
6.2.2.1奶牛产后40~60d达到产奶高峰。
6.2.2.2峰值产奶决定整个泌乳期产量,峰值增加1㎏,全期增加225㎏。
6.2.2.3群体中头胎牛的高峰奶相当于经产牛的75%。
6.2.2.4干奶期饲养、奶牛体况、产后失重影响峰值奶量。
6.2.3DM采食量变化曲线。
6.2.3.1奶牛临产前7~10d,由于生理变化,DM采食量下降25%。
6.2.3.2由于泌乳高峰出现在产后40~60d,而DM采食量高峰发生在产后70~90d,此阶段奶牛处于能量负平衡,表现为产后体重下降。
6.2.3.3合理的饲养技术可提高DM采食量、产奶量,减少产后失重及降低发病率,利于产后发情。
影响奶牛DM采食量的因素为:
3——日粮水分:
以45~50%为宜,当高于50%时,每高出1%,DMI下降占体重的0.02%;
4——饲料品质,优质牧草可以提高DMI;
5——全天候采食与全混日粮TMR可以提高DMI;
6——清洁的饮水可以提高DMI。
6.2.4体重变化曲线及体况评分
6.2.4.1奶牛产犊前体况处于3.25~3.5分,由于泌乳早期动用体储备维持较高产奶量的需要,造成体重下降。
泌乳早期体损失不应超过50㎏。
6.2.4.2产后90~100d奶牛体况降到最低(约在2.5分),随着产奶量的的变化和奶牛采食量的增加,体重开始恢复。
6.2.4.3奶牛在泌乳中期体重应得到恢复,200d时体况应达到3分。
6.2.4.4停奶前达到适宜体况(3.25~3.5分),并在整个干奶期得以保持。
6.2.4.5各阶段体况变化与评分情况如图2:
图2 各阶段体况变化与评分情况
6.3成母牛各阶段营养需要
成母牛各阶段营养浓度需要
营养需要
干奶前期
干奶后期
围产后期
泌乳早期
泌乳中期
泌乳末期
0~21天
22~80天
80~200天
>200天
干物质DMI(kg)
13
10~11
15~19
23.6
22
19
总能NEL(Mcal/kg)
1.38
1.5
1.6
1.78
1.72
1.52
脂肪Fat%
2
3
4
6
5
3
粗蛋白CP(%)
13
15
19
18
16
14
非降解蛋白(RUP)%
25
32
40
38
36
32
降解蛋白(RDP)%
70
60
60
62
64
68
酸性洗涤纤维ADF%
30
24
21
19
21
24
中性洗涤纤维NDF%
40
35
30
28
30
32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
30
34
35
38
35
32
可消化总养分TDN
60
67
75
77
75
67
粗饲料NDF%
75
74~79
74~79
76~80
74~79
72~79
Ca%
0.6
0.7
1.1
1
0.8
0.6
P%
0.26
0.3
0.33
0.46
0.42
0.36
Mg%
0.16
0.2
0.33
0.3
0.25
0.2
K%
0.65
0.65
0.25
1
1
0.9
Na%
0.1
0.05
0.33
0.3
0.2
0.2
Cl%
0.2
0.15
0.27
0.25
0.25
0.25
S%
0.16
0.2
0.25
0.25
0.25
0.25
维生素A(IU/kg)
80,500
96,250
95,000
195,000
85,750
70,000
维生素D(IU/kg)
19,250
21,870
24,000
24,000
20,000
17,500
维生素E(IU/kg)
480
800
550
550
430
300
6.4成母牛各阶段饲养技术要点
6.4.1干奶前期(停奶~产前21d)
6.4.1.1此阶段饲养管理的目的是调节奶牛体况,维持胎儿发育,使乳腺及机体得以休整,为下一个泌乳期做准备。
日粮应以中等质量粗饲料为主,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占体重的2%~2.5%,粗蛋白水平12%~13%,精粗比以30∶70为宜。
混合精料每头每天2.5~3公斤。
6.4.1.2停奶前10d,应进行妊娠和隐性乳房炎检测,确定妊娠以及乳房健康正常后方可进行停奶。
配合停奶应调整日粮,逐渐减少精料给量。
6.4.1.3停奶采用快速停奶法,最后一班将奶挤净,用酒精将乳头消毒后,注入专用干奶药,转入干奶牛群,并注意观察乳房变化。
6.4.1.4奶牛体况应处于3.5~3.75分,可根据体况不同,适当分群饲养,便于补饲。
6.4.1.5控制食盐、苜蓿喂量,运动场不设补盐槽。
6.4.1.6修蹄护蹄。
6.4.2干奶后期(产前3周~分娩)
6.4.2.1此阶段又称为为围产前期,体况评分:
3.5~3.75分。
6.4.2.2日粮应以优质干草为主,DM摄入大于12kg,粗蛋白14%-15%,钙0.7%-0.8%,磷0.3%-0.5%。
饲养战略:
做好干奶牛和新产牛日粮的过度,以适应泌乳早期的高浓度日粮。
6.4.2.3管理上应做好产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床位产间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消毒,随时注意牛只状况。
6.4.2.4根据乳房的充盈程度,使用有效碘含量在0.5%以上的乳头药浴液药浴乳头1次/d。
6.4.2.5禁止额外添加食盐和缓冲盐。
6.4.3围产后期(分娩~产后21d)
6.4.3.1此阶段也称为围产后期,体况评分为3~3.5分。
此阶段应做好产前、产后日粮的转换,使牛只尽快提高采食量,适应泌乳牛日粮;尽快彻底排出恶露,恢复繁殖机能。
6.4.3.2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整日粮结构,精粗比为45:
55或50:
50,提高日粮含钙量,产后第一天要肌注维生素D3,日粮NDF含量不少于30%,并且NDF消化率不得低于60%。
6.4.3.3监测饲料采食量,观察奶牛对新投放饲料的兴趣。
6.4.3.4关注奶牛福利措施。
牛舍通道日清理3次以上,卧栏应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6.4.3.5每班次第一批挤奶。
6.4.4产房的管理
6.4.4.1产房要保持安静,干净卫生;昼夜设专人值班。
6.4.4.2根据预产期做好产房、产间、助产器械工具的清洗消毒等准备工作。
6.4.4.3母牛产前(1~6h)进入产间,消毒后躯。
通常情况下,让其自然分娩,如需助产时,要严格消毒手臂和器械。
6.4.4.4母牛产后立即喂麸皮盐水,自饮或灌服。
同时更换褥草,对产间喷洒药物消毒,并做好产科检查。
6.4.4.5母牛产后30min到1h内挤第一次奶,挤奶2~3kg。
如果没有乳房炎或水肿现象,从第二班开始,可以上机挤奶。
6.4.4.6做好产后牛的监控(瘤胃蠕动、记录体温、胎衣排出与否、尿酮水平、恶露特征、体细胞),对产后24h胎衣脱落不全或胎衣不下,做好重点监护并适当处理。
6.4.4.7奶牛产后10d以后,经健康检查,达到标准的奶牛方可出产房,并做好交接手续。
6.4.4.8奶牛出产房时,可对极少数奶牛进行修蹄并达到以下标准:
食欲强,有一定的腹围,干物质采食量达到16kg以上;精神好,体温正常;乳房、生殖道健康正常;没有蹄病。
6.4.5泌乳前期的饲养技术(产后21~100d)
6.4.5.1日粮干物质采食量应大于20kg。
每千克DM应含2.4个NND或1.75Mcal/kg,粗蛋白占17~18%,钙1%,磷0.46%。
精粗比掌握在60:
40或55:
45,NDF含量不少于28%,关注日粮氨基酸平衡。
体况评分2~2.5分。
6.4.5.2注意饲喂优质干草,对减重严重的牛添加脂肪,满足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喂标准,干物质中的DCAD达到300mEq/kg以上,保证瘤胃内环境平衡。
6.4.5.3提高日粮能量浓度,保证充足的采食时间,提高奶牛DM采食量,减少产后负平衡,尽早达到并维持产奶高峰。
6.4.5.4搞好产后情期监控,及时配种。
6.4.5.5牛舍通道日清理3次以上,关注福利措施。
6.4.6泌乳中期的饲养技术(产后101~200d)。
6.4.6.1此阶段产奶量逐渐下降(月下降幅度为5%~7%),饲养方案:
满足最大采食量,防止牛奶产量过度下滑。
DMI大于21kg,粗蛋白16~17%,钙0.8%,磷0.42%,精粗比50~45:
50~55,体况为2.5~3分。
应尽量延长奶牛的泌乳高峰并逐渐恢复体况。
6.4.6.2在日粮中适当降低能量、蛋白含量,增加全株青贮和短纤类饲料的喂量。
6.4.6.3此阶段奶牛能量处于正平衡,奶牛体况逐渐恢复,每日有0.25~0.5kg的增重。
6.4.6.4产后80d仍然未发情的奶牛,及时采取措施。
6.4.7泌乳后期的饲养技术(产后201d~停奶)
6.4.7.1DMI大于18kg,粗蛋白14.5~16.0%,钙0.8%,磷0.4%,精粗比例45:
55,NDF含量30~35%。
6.4.7.2该阶段以恢复牛只体况为主,应根据体况评分和产奶量进行合理分群。
控制精料量,防止奶牛过肥。
体况评分达到3~3.5分。
6.4.7.3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流产。
6.4.7.4做好停奶工作,为下胎泌乳打好基础。
7奶牛夏季的饲养技术
7.1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
奶牛适宜温度为5~20oC,当温度超过27oC时,热应激明显影响奶牛的采食及休息,对奶牛的健康、产奶量、奶的质量、繁殖率以及后备牛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7.2夏季饲养技术要点
7.2.1调整奶牛日粮结构,提高DM采食量。
7.2.2打开门窗,保证通风。
7.2.3对成母牛要及时淋浴降温。
7.2.4安装排风扇和喷淋,二者交替使用。
7.2.5保持运动场平整、不积水,在牛舍、运动场周围植树绿化。
7.2.6调整饲喂时间,增加夜间饲喂量和饲喂次数。
7.2.7调整作息时间。
早班提前上;中午气温高,尽量将牛留在舍内,减少辐射热,采用风扇和喷淋交替的方式进行降温;加强夜班的补饲。
7.2.8定期灭蝇,每月至少一次。
7.3夏季奶牛日粮调整方法
7.3.1提高日粮精料比例,但最多不超过60%,NDF不低于28%。
7.3.2调整日粮营养浓度:
首先在日粮中添加脂肪,提高能量水平20%~30%;再者提高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其中过瘤胃蛋白含量有28%~30%提高到38%~40%,同时适当添加蛋氨酸的用量。
7.3.3使用瘤胃缓冲剂。
如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和氧化镁。
7.3.4注意补充钠、钾、镁。
日粮DM中钾占1.5%;钠占0.5%;镁占0.3%。
7.3.5提高维生素A添加量,可提高1倍。
7.3.6在日粮中适当增加甜菜粕颗粒、大豆皮等适口性好的饲料饲喂量。
8TMR生产工艺
8.1TMR饲养工艺的优点
8.1.1精粗饲料均匀混合,避免奶牛挑食,维持瘤胃pH值稳定,防止瘤胃酸中毒。
8.1.2TMR日粮为瘤胃微生物同时提供蛋白、能量、纤维等均衡的营养物质,加速瘤胃微生物的繁殖,提高菌体蛋白的合成效率。
8.1.3增加奶牛DM采食量,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8.1.4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和一些适口性差的饲料原料,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
8.1.5根据饲料品质、价格,灵活调整日粮,有效利用非粗饲料的NDF。
8.1.6简化饲喂程序,减少饲养的随意性,使管理的精准程度大大提高。
8.1.7实行分群管理,便于机械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