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143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docx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详解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

(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

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

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

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

(2)主要特征:

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

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

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

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

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

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

2、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

(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

(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

(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

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

蒙。

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

(4)评价:

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但是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

3、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

(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

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

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

(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

(3)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

(4)阿尔都塞认为,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

(5)评价: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4、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是什么?

(1)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由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

(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

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③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

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

④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

一是功能级。

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

二是行动级。

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

三是叙述级。

巴尔特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

⑤评价:

巴尔特前期的结构主义忽视了叙事文学丰富多样的结构关系,在方法论上有机械划一的缺陷。

(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

①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与极乐。

a所谓快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的融洽状况。

b所谓极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痛苦经历,但这种经历扩宽了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一种涅槃新生的极乐。

②巴尔特约在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其标志是代表作《S/Z》的诞生。

③巴尔特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关系,他指出能指是由五种不同的符码所支配的,这五种符码分别是:

阐释性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行动性符码、文化性符码。

④巴尔特将上述五种符码作为分解文本的力量,这五种因素在文本中交织成一张“网”,这张网把作品的各个部分分割开,使其裂缝丛生。

他认为,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

评价:

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和意义,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

5、巴尔特的代码理论

(1)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

(2)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

(3)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

(4)

6、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是什么?

(1)关于叙事学定义:

①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其研究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

②托多洛夫认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从文学研究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文学只是一种中介,一种语言,诗学用它来表现自己。

(2)理论主张:

①关于叙事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压缩和延伸。

是指文学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例如一年过去了是压缩,说时迟那时快是延伸。

二是连贯。

是指并列几个不同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开始。

三是交替。

是指同时叙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未讲完就开始了第二个,第二个未讲完又回到了第一个,二者交替进行。

四是插入。

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构。

②关于叙事体态,是指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

托多洛夫将之分为三种:

一是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进行观察)。

二是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进行观察)。

三是叙事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

③关于叙事语式:

描写、叙述及描写与叙述。

(3)关于“叙事转化”理论:

①托多洛夫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语法可以类比。

同理,各类小说中也有常见的谓语。

小说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结或转化,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得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化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之为叙事转化。

②他认为,转化的实质存在于某些项目向它的对立或矛盾的方面转变。

他还将转化分为了简单转化和复杂转化。

③简单转化的六种模式:

一是语态的转化。

涉及事件发展的或然与必然等。

(可能、必定、应该)

二是意向的转化。

涉及发出谓语动作的人的意图。

(试图、设想)

三是结果的转化。

标明意向在实施之后的结果。

(终于、毕竟)

四是方式的转化。

这是谓语动作的修饰成分,指明谓语动词实施的方式。

(急于、努力)

五是语势的转化。

(正在、刚刚、已经)

六是状况的转化。

代表对某一状况的否定。

(不曾、并未)

④复杂转化的六种模式:

首先是外形的转化。

一个动词取代另一个动词,后一动词显示外形但实际上是虚假的。

如“他假装昨晚没有出门”。

其次是认识转化,描述转化,假定转化,主观转化和态度转化。

在这些转化中两个动词之间各有其不同的关系。

(4)评价:

托多洛夫对从某些角度揭示了叙事文学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托多洛夫的“语法研究”也存在把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的毛病,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7、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是什么?

(1)她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有力地反驳了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

(2)她认为艺术首先是符号体系,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

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

(3)一般符号是指向自身之外的意义,而艺术符号虽然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种整体的符号体系,是留驻在符号内部供人体验的。

因此,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是不同的。

(4)艺术符号不能像纯粹符号那样以自身去取代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据此按照一般的符号定义,一件艺术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

(5)评价:

她的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她一方面把艺术看成符号,一方面又认为艺术以自身为目的,这一观点体现出艺术自律的唯美主义倾向。

8、艾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艾柯指出,人的文化记号系统具有不同的确定性,其中自然语言的确定性很强,而“发明型”记号和诸多临时定下的某个记忆符号则确定性很弱,另外则有大量处在中间性质的代码。

(2)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

(3)他认为,当代美学研究应对文学作品的意指过程本身进行结构性分析。

他还对古典作品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差异作了勾描,认为古典作品固然也可以因为读者差异而有不同解释,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4)相反,像卡夫卡的现代派作品则可以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就使得解释者的信念掺入作品之后,并不与作者的表达发生冲突。

9、洛特曼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洛特曼既分析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又分析文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试图填平文学的接受研究以及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同新批评的自主解释和内在解释之间的鸿沟。

(2)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它们的文化代码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主代码。

(3)中世纪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言语,即有观念而无行动;启蒙型文化则将语言和言语的文化代码对立起来,即他们倡导的行动缺乏在文化中的正当地位;而在现代,这种对立更为严重。

(4)评价:

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传统在新时代下的复苏,意味着符号的自主性与符号的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结合起来。

10、A•J•格雷马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

(1)格雷马斯将符号学运用于叙事学研究,他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

(2)这六个行动位分别是:

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他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

发者—客体—受者助者—主体—对手

(3)格雷马斯指出古典哲学家在认知行为图式中的六个相关的行动位是:

主体—哲学家发者—上帝对手—物质客体—世界受者—人类助者—精神

并指出这是六个行动位的经典图式,还可应用于对其他理论的解释中形成不同的变体。

(4)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理论,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

在格雷马斯看来,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因而有了非X和非反X,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的时候故事也就完成了。

X——反X

非X——非反X

11、文学叙事学简述。

(1)理论渊源: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就有对文学六要素的研究,其中情节居首位,而情节就是“叙事”的“事”。

②人们逐渐发现小说可以有不同视角,逐渐认识到小说作为虚构的文体,可以写成各种故事,并且还可以写成我们无法一一述说到的其它情形。

(2)叙事学的界定:

①叙事学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主要研究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和叙事视点以及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②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

(3)文学叙事的视点:

①所谓叙事视点是指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及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

②叙事人的人称:

即叙事人在小说中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还是用作品中人物“我”来叙事的问题。

③叙述的语法:

即从什么角度叙事,是具体的表现意识的方式。

④同样通过“我”或“他”来叙述作品中的事,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聚焦方式:

一是可采用站在人物后面的方式,它大于人物的视野——这是全知全能的聚焦角度。

二是可以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

三是可以站在人物前面,只写出人物所见的客观状况,小于人物的视野。

(4)文学叙事的模式:

①叙事模式是通过对诸多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找到其中暗藏的统一的情节发展脉络。

②他提出了民间故事的四个基本法则:

一是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部分,不受谁和如何完成的限制。

二是对神话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

三是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

四是就结构而论,所有的神话都属于同一个类型。

③评价:

普洛普对民间故事叙事模式的把握具有全局性的眼光,但他只是在俄罗斯民间故事的范围内论证上述规律,就不能涵盖了民间故事的全部规律性。

12、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1)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复调小说特征界定:

①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还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②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③复调小说由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3)独白型小说与复调小说:

①巴赫金认为托尔斯泰等人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属于独白型。

独白型小说取决于作者意识对描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作品中只有作者的声音在说话。

②复调小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创的,他所描写的是众多意识在思想观点方面的相互作用,各个独立的意识平列地、共时地写出来,这样主人公的每一想法或每一感受都拥有内在的对话性机辩论色彩,是充满对立的斗争。

(4)评价: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为小说形式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思维。

13、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是什么?

(1)狂欢化的渊源是狂欢节本身。

狂欢节的主要特点就是:

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

(2)狂欢化诗学理论:

①重视人类的笑文学。

主张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创作体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②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轻“低俗”文学的美学立场。

③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

④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

⑤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

(3)评价:

丰富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但过分夸大了复调结构的独立作用和狂欢化文学的价值,回避了许多不应该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

14、俄罗斯历史诗学批评是什么?

(1)历史诗学批评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谢洛夫斯基于19世纪末提出。

《文学问题》

(2)60年代出现了历史诗学发展的小高峰,90年代之后历史诗学批评进一步深化,该学派目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列金斯基、米哈伊洛夫、马恩等。

(3)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历史诗学的任务在于从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诗歌创作的规律和评论这一创作的标准。

(4)主要特征:

①由对具体作家创作的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逐渐转向对文学创作题材演变做历史的宏观研究。

②在研究过程中拓展了研究范围,增加了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文学艺术形式发展的研究。

③在借鉴和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许多新方法例如语言分析方法时,仍然注意从历史和社会变化的背景中去考察。

④创作体裁、叙述结构、人物关系、艺术风格等在历史诗学批评那里都与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15、俄罗斯宗教批评是什么?

(1)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叶萨乌洛夫。

(2)主要主张:

①理论家们把尘世现实看做彼岸世界的一种反映,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羁绊,去接近永恒的彼岸世界。

②在这一点上宗教批评与象征主义批评是一致的,但宗教批评直接揭示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宗教底蕴,强调文艺创作以宗教活动为目的。

16、结构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1)在葛兰西霸权理论风行之前,文化研究主要是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两分天下。

(2)就核心范畴来说:

①文化主义的核心范畴是意义,将意义视为社会生活中人文活动的产物。

②结构主义的核心则是生成意义的指意实践,它不带有任何个人色彩。

(3)就大众文化来说:

①文化主义赞扬大众文化真实表达了社会受支配阶级的兴趣和价值观,趋向于在历史学和社会学内部对工人阶级生活方式的研究。

②结构主义批判大众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机器,趋向于对电影电视和通俗文学的研究。

17、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是什么?

(1)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领域是人类学,其中对神话和土著人文化仪式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课题密切相关,剖析了仪式文化与其社会等级制度间的结构关系。

(2)其对俄狄浦斯神话的分析尤为著名,鲜明的体现了结构主义以二元对立关系来研究问题的特色,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影响。

18、让•皮亚杰对“结构”有三个基本概括:

一是整体性。

指结构整体中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各元素在整体中的性质不同于它在单独时或在其他结构中的性质。

二是转换功能。

指结构内部存在着具有构成作用的规律、法则等,各个词汇可以组成不同的语句,人能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并使他人理解。

三是自我调节功能。

指在结构执行转换程序时,它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而无需求助于结构之外的某物,即结构是相对地封闭和独立的。

19、符号学与结构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符号学是一门学科,而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二者性质不同。

(2)结构主义所涉及的范围远不止符号学,同时符号学研究也可以不采用结构主义方法。

(3)符号学与结构主义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外延上常常可以交叉起来,以至于有时人们会将二者混同。

(4)在法国结构主义的前后四子中,多数人都在符号学上有过理论贡献。

20、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学是什么?

(1)卡西尔代表作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人论》等。

(2)他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把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包括语言、神话、寓言、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都看作符号形式。

(3)他认为这些符号形式从不同层次上历史的展开了人的生命,实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客观化。

(4)他认为艺术是一个直觉或观照的客观化过程,而语言和科学则是概念的客观化。

(5)评价:

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大成果之一。

21、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什么?

(1)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是当代俄罗斯文论三大主要流派之一,在60年代兴起,洛特曼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2)主要特征:

①语言、文学、文化等学科研究的交叉。

②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文化符号体系的研究。

③宗教符号学研究的深化。

(3)评价:

洛特曼及其追随者在努力与传统纯认识论方法对立以揭示艺术符号体系的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

22、结构主义

(1)是科学主义的结构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运用。

(2)它以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布拉格学派的思想,企图以语言的结构揭示文学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建立文学体系模式。

23、简述转向解构的巴尔特的文本理论和文本阅读理论

(1)文本理论:

①从来不存在“原初”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其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②文本这种“复数”特点导致文本意义的不断游移、播撒、流转、扩散、转换和增殖,文本本身只是开放的无穷无尽的象征活动。

(2)文本阅读理论:

①阅读“文本”需转喻式思维,判断“文本”间的区别,要依据它们不同的能指、所指的活动路线与意义播撒过程。

②阅读“文本”是一种创造的双重“游戏”。

③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与极乐。

a所谓快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的融洽状况。

b所谓极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痛苦经历,但这种经历扩宽了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一种涅槃新生的极乐。

24、“阅读代码”

(1)罗兰·巴尔特提出“阅读代码”,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通过语言学式的不同“代码”来贯通情节。

(2)意义系统只是能指碎片的组合,这些能指碎片与所指并无直接关系,并以外部世界作为参照。

25、文学符号学

(1)符号学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在美国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思潮。

(2)其基本特征是把审美和艺术现象归结为文化符号,因而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美学都有较大包容性。

(3)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26、结构主义

(1)是科学主义的结构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运用。

(2)它以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布拉格学派的思想,企图以语言的结构揭示文学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建立文学体系模式。

27、语言:

(1)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和所指在语言中发生关系,二者同时存在。

(2)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同一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词表达,反之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8、言语:

(1)言语是受制于作为系统、体制或规范的语言,语言的本质超出并支配着言语的每一种表现的本质。

(2)人们所说的和所听的都只是言语,它之所以能形成交流,就在于它体现了语言的规定性,是人们共同认可也都明了的规约。

(3)人的言语行为尽管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内在结构即语言。

这成为了结构主义文论家寻求文本内在结构的出发点。

29、中世纪结构:

(1)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把各种事物都看成是表达某种更重要的东西的记号,甚至连人本身也成为上帝的符号。

(2)这种文化蔑视物质,重视记号及它所表征的东西。

30、启蒙型结构:

启蒙性文化重视实在的物质,而代表物质的东西如金钱、名誉等则被斥为虚构物。

31、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

(1)“功能”即“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内容上有差异,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

普洛普归纳出31种功能,并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31种功能中的某几种。

(2)四个基本法则:

a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成分,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b对民间故事来说,功能有数量上的限制;c功能的顺序永远不变;d就结构而论,所有的民间故事都属同一种类型。

32、填空题

(1)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结构人类学》;

巴尔特《写作的零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s/z》、《恋人絮语》;

托多洛夫《〈十日谈〉的语法》;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阿尔都塞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与文学关联紧密的是对“意识形态”的阐说。

《保卫马克思》

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