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652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企合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docx

《校企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合作.docx

校企合作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培养目标及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根据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制造,体现我国数控加工和编程技术人才的的客观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技术、社会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着力提高学习者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服务能力,本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

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技术发展、劳动生产组织变革和劳动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状况,实行“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3.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要关注现代工业制造发展及数控技术的不断先进,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要结合专业要求,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要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项目,不仅要适应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专业名称: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修业年限:

三年

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

本专业领域方向面向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制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教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的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中应重点体现的特色:

本专业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要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以下知识、技能和态度。

(1)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初步的企业生产经验;

(2)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初步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能力;

(3)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技术资料;

(4)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专业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材料、电工和电子、液压技术等基本知识;

(3)具有读图和制图基本知识,能够识读一般装配图、绘制简单零件图和进行零件测量;

(4)具有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应有的一般零件加工的工艺分析,加工程序编制和加工能力;

(5)掌握数控机床常规的维护保养能力,掌握数控机床常见的故障诊断和检测、维修能力;

(6)达到数控机床操作中级职业技能等级。

三、培养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机械制造企业,从事数控生产线的操作、工艺实施、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职业岗位(群)的应知要求、应会要求、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

为了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2)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

(3)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

(4)打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下面仅以核心课程中最为典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和《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为例,详见表3。

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

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是职业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实现既定目标,不仅需要探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而且要积极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具体举措为:

(1)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制定各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单科独进、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的同时制定实验实训设备的运转计划,从教学组织上保证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有效实施,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与实训岗位提供保障。

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模块制,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分为机械制造概述、钳工技术基础、车工技术基础、铣工技术基础、其他机械加工常识、机械装配常识、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7个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都包含了机床及工量刃具的基础知识、相关图样识读、加工工艺、材料特性、检测方法等内容,并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从而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

(2)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一般采用项目引导法,其实施要求见表4。

我校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主要有三类课程:

①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控制技术类课程;②工艺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如数控编程加工、测量技术类课程;③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如数控设备拆装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等。

(3)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关键。

新的课程方案不仅要求任课教师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而且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处理教材以及选择教学法的丰富经验。

我校经过几年的改革实验,狠抓了师资队伍建设,改善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初步培育出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中,我们将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工程实践经验、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核心课程主讲教师。

有些综合面较广的模块式课程,也可由几名专业教师分别承担相关教学任务。

如《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中的电气控制技术、气动液压控制技术、传感器与PLC控制技术三大模块可由2~3名专业教师分别任具体目标

1.发展规模

根据青岛制造业对数控加工熟练操作人员的需求,2012年招生350人,2013年招生400人。

按照“车间就是教室,教师就是技术骨干,学生就是工人,实训作品就是产品”的模式,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建成集实践教学、职业培训与鉴定、技术研发、产品加工、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针对青岛地区现代制造业对数控专业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需求的特点,本着“出的去、用的着、干的好、留的住”的培养目标,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实施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式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成三大教学模块:

公共教学模块(综合文化课、基础理论课程)、复合教学模块(钳工模块、车工模块、铣工模块、数车模块、数铣模块、电工基本技能模块等,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为该专业的基本工艺理论和基本功技能训练)、专业教学与专业生产模块(校内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车工、铣工、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及数车、数铣的操作技能,增强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转岗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技能,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企业实际应用,与企业和行业技术同步发展。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开发立体化校本教材。

教材中引入企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实际工作案例,使教材内容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手法,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现场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规范的数控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操作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满足社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学校的教师“走出去”和企业的师傅“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教师外派学习及交流的力度,选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聘请企业及其它领域的能工巧匠、行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充实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通过专业教师与外聘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双方共同成长。

两年内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青岛市级层次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培养出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过硬教学水平的“双料”课程开发团队,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在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⑴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选拔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运筹、统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骨干教师,采用委托高校培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等方式,在两年内培养出2名师德高尚、教育理念新、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宽、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

⑵骨干教师的培养。

两年内选拔、培养骨干教师5人,使其具有较高的师德、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

⑶“双师型”教师培养。

出台激励政策,多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机会;定期举行业务竞赛和专业技能比武;发挥合作企业的优势,安排教师赴企业锻炼,培养既有丰富教育理论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两年内实现专业教师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95%以上,技师资格证书60%以上。

⑷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考核机制,从企业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6人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建立不少于20人的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

师资队伍建设进度表

建设目标

2012.6-2013.6

2013.6-2014.6

培养专业带头人

1人

1人

培养骨干教师

2人,国内骨干教师培训或企业挂职半年

3人,国内骨干教师培训或企业挂职半年

双师型教师

3人,培训达到技师水平

3人,培训达到技师水平

聘请兼职教师

聘任兼职教师3人

聘任兼职教师3人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的制度与环境建设,实行开放的运行机制,向对口支援学校、企业、社会开放服务。

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基础上,整合离散的实验实训室,实现功能化划分,建设并完善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仿真现代化技能教室、CAD现代化技能教室等功能化实训场所。

⑵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胶州湾产业新区、少海新城、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都为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为我们建设高水平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两年内继续开拓顶岗实习基地,用于学生学习期满后从事专门化生产方面的顶岗生产实习;实现“厂内设校”,学生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入厂,教师以教学者及师傅、职工的多重身份入厂,企业员工以教师、师傅的身份施教。

到2014年新建校外实训基地10处,半工半读场所5处。

5.增强社会服务及辐射功能

(1)生产与技术服务

实现对资源共享学校的开放;服务对口支援的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支持。

(2)培训与技能鉴定

加强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融合,教学内容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学生技能鉴定成绩与学校教师技能教学考核相结合。

根据社会的需要开展数控操作工的培训和再培训,发挥数控培训基地的职能,面向社会举办数控中级、高级工的职业资格培训。

(3)对口支援

加强与西部的联合办学;接收周边同类学校学生实训实习。

三、建设思路与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建设目标

(1)借助本专业在本地区的优势,全面提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水平,加快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做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教师与学生的零接触,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实现理念国际化,设备先进化,操作标准化,实训企业化。

(2)与企业合作,从企业需求和实际出发,将核心课程教学与工业案例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构建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青岛市级1门工学结合专业精品课程,真正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

(3)加大实训力度与课时量,逐步将实训课时达到总课时量的60%以上。

同时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使本专业双证书中、高级证书获取率达到80%以上。

2.建设思路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六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精操作、懂工艺、熟编程、专维修、能管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技能训练中,形成“六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有机结合。

第一阶段:

数控基础知识学习阶段(金工实训)。

这一阶段的学习把金工实训作为重点。

通过普通机械加工的操作技能训练,90%的学生能达到初级工的水平,从外行变成机械加工制造的内行。

第二阶段:

数控技术模拟仿真实训(数控仿真实训)。

利用数控模拟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操作,完成数控程序的编制,掌握FANUC、SIEMENS、华中数控系统的操作、仿真机床操作的全过程。

通过模拟仿真软件的学习,了解数控机床的操作过程。

第三阶段:

教学型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训练(数控认识实训)。

利用教学型数控机床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操作界面,并能在机床上完成中级或中级以上的技能训练。

第四阶段:

生产性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训练(数控生产实训)。

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完成,安排在毕业前第四、五学期进行。

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过程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学生从分析设计图纸→毛坯选择→工艺方案确定→加工方法选择→工艺参数确定→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机床操作→零件检测都由自己完成;在合作企业,学生在企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完成产品的加工。

第五阶段:

数控维修技能训练阶段(数控维修实训)。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数控核心技术能力,在数控维修实训室按项目完成教学。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控原理、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和维修的技能、数控系统的维护、调试等。

把数控原理与故障诊断以及数控机床的操作训练作为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

第六阶段:

生产顶岗实训阶段(顶岗实习)。

主要进行岗位综合实践训练,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在教学安排上将顶岗训练与毕业设计、就业分配相结合。

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

确保学生既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能,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坚持以全日制教育为主,辅以短期集中培训,以长带短,长短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兼顾,职教与成教相互交融的办学原则,采取“订单委培、定向委培”的培养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地为社会培养人才。

③以职业技能实训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集中进行实训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中引入以职业能力实训为中心展开“一体化”教学。

理论教学以职业技能实训的要求为中心,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突出理论教学为技能实训教学服务的功能。

理论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及时、准确地解决技能实训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技能上,将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④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职业技能实训过程实现功效“五合一”。

一是车间、教室合一,使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

二是学生、学徒合一,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三是教师、师傅合一,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生产任务。

在生产中,教师就是学生的师傅。

产品质量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是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五是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促进生产,在生产中完善教学。

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希望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企业也希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是互利双赢的合作。

工学结合就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让学生看到学习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在“做”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三个结合,建立起“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操模拟,校外岗位练兵”的办学新机制。

⑵课程体系改革

本专业共开出专业课程10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7门。

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开出比例为4.7:

5.3。

实验实训开出率为100%。

优化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数控加工工艺与实训》、《金属加工实训》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建设包含完备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评价方法等内容的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并制作特色鲜明的教学课件。

改进课程教学模式,将生产性实训比例由50%提高到60%以上。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将数控机床操作中级工证书、中(高)级制图员证书、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的课程经过重组整合,融入到现行课程体系,构建适合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