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648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docx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

语言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中文版

阅读材料:

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R·Rask、德国的J·Grimm和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Rask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Grimm在其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木定律”(Grimm?

sLaw)。

Bopp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

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

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

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构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

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

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

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

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

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

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论》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

它特别注重语言的

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

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

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霍盖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

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

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

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

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

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

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

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

转换-生成流派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__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转换-生成语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

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

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支配和约束理论时期。

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

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成的。

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

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

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

转换-生成语法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

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

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

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是其代表作。

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

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总之,转换-生成学派以语法为研究目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都服从于这个目的,同时又都对各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语言学流派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

简单了解:

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和优点、缺点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科的正式诞生

从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开始,语言学从此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用__观点和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现象,注意探讨规律,走上了科学的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理论和方法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9世纪初→初级阶段:

丹麦拉斯克(R·Rask)

德国格里木(J·Grimm)和博普(F·Bopp)

19世纪中期→发展阶段:

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

按照语言的和亲属关系作“谱系分类”,从事有关亲属语言早期的原始母语的构拟和重建→语言亲属关系的直观性

19世纪末→新语法学派时期:

德国的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创办《形态学研究》,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类推作用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相对于语文学时期是一个巨大进步,使语言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里程碑。

建立比较法,注意古今语言,当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活”语言;运用进化论观点考察历史和亲属关系,作了谱系分类。

(2)缺点:

对口语的重视仍然不够,侧重古语及其发展,将语言事实作孤立的分析;忽视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忽略了语言整体的系统性考察→已经不能适应语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

瑞士的索绪尔出版《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出了一整套新理论→奠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1)主张系统的研究;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

(2)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跟其他单位区别、对立存在的

(3)重视共时语言的研究和口语的研究;着重分析、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发展出三个主要的结构主义学派:

(1)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学派)

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在国际语言学会上公开音位学观点,代表作《音位学原理》代表人物:

马泰修斯、雅科布逊

(2)丹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强调语言是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是表达方式和内容的综合体,

成立哥本哈根语言学会,创办《语言学学报》,《结构语言学》代表人物:

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

(3)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派

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其先驱是鲍阿斯(FranzBoas)和萨丕尔(EdwardSapir)→强调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重要人物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代表作《语言论》——是该派的奠基之作→“布龙菲尔德时期”

还有日内瓦学派、伦敦学派、莫斯科学派等小的学派。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

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不能孤立地研究,要从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作整体性认识;注重对立成分的分析,影响很大。

(2)缺点:

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语句的具体内容。

将形式和意义割裂开来。

只能描写语言事实而不能解释原因。

3、转换生成语言学

在批判和修正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成为最近几十年西方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创始人乔姆斯基→1957年代表作《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乔姆斯基革命”)

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建立在主义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只分析语言的表面现象,不能解释语言的内在结构,特别是不能分析语言的深层和歧义结构。

例:

他走了半小时了;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

乔姆斯基不满足于语言行为的表面现象,而要求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

(1)不仅描写语言行为,还要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

(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揭示这些规则

(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由句法、语音、语义三平面组成

(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根据有限的规则演绎无限的句子

转换生成语言学重点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其目标是提出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主要包括生成和转换两个方面生成规则:

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用一套符号表示,如:

S→NP+VP,NP→D+N,VP→V+NP

词汇规则是生成合格句子的保证,即对一个句子内各成分加以限制。

违反这个限定,就会生成不合格的句子。

如:

“POST”前的名词一定是生物名词(一般指人)

转换规则:

主要指句式和结构的转换。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优点

这种学说适合计算机的应用,克服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只重表层结构忽视深层结构的不足。

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子和方向,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特别是人机翻译和对话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的语言学家及其代表作

索绪尔(瑞士)《普通语言学教程》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布龙菲尔德(美国)《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

特鲁贝茨科依(俄国)《音位学原理》是布拉格学派的杰出代表。

乔姆斯基(美国)《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代表。

高本汉(瑞典)《中国音韵学研究》

韩礼徳(英国)《功能语法导论》系统功能学派代表

拉波夫(美国)《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语言学代表

赵元任(中国)〈现代吴语的研究〉〈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

叶尔姆斯列夫(丹麦)《语言理论导论》哥本哈根学派代表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