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498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含答案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卷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

“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

A.长安B.涿郡C.余杭D.洛阳

2.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3.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

4.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B.欧阳询C.柳公权D.王羲之

5.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B.汉C.唐朝D.北宋

6.“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观察下面的《金、南宋形势图》,对图中政权相关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耶律阿保机建立金

B.西夏的建立者是党项族的元昊

C.南京当时在南宋的统治范围内

D.金与南宋的分界线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

8.一千多年过去,古老的市舶司遗址多已湮没,只有位于泉州的市舶司遗址还存在一部分。

参观它,我们可以了解宋代(  )

A.民族关系的历史B.对外贸易的历史

C.政权兴亡的历史D.文化发展的历史

9.有学者认为: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此时的“创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现为(  )

①造纸术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术 ④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如图历史人物年少有大志,“思大有为于天下”。

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下列关于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元朝 ②创立行省制 ③灭亡南宋 ④废除丞相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③

11.扫一扫某历史人物二维码,结果出现“废除丞相、八股取士、设锦衣卫”等内容。

这一历史人物应是(  )

A.唐高祖B.明太祖C.明成祖D.清太宗

12.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吸引着中外游客到长城一游。

假如你是导游,你会用以下哪几点向游客介绍长城的作用(  )

①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为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③完全中断了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的贸易 ④确保了整个明朝北方边疆的和平与安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13.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下列诗句中,描述他收复台湾壮举的是(  )

A.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1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造成下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朝代年号

公元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

27.92

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年内

3.65

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

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

C.商业发达,形成了商业网络

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15.“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二、识图题

16.读下列“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11分)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路线

(1)丝绸之路的开路先锋是谁?

(2分)这条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分)

 

(2)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出现了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请简要分析产生这一壮举的社会条件。

(3分)

 

(3)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二百年。

谈谈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

 

三、材料解析题

17.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发展形成今天多民族的大家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在唐朝周边地区,生活着许多民族,有的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唐初,太宗派大军袭击东突厥,在当地设置都督府进行管理。

对于吐蕃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南诏建国后,与唐朝有过摩擦和战争,后来双方在点仓山会盟,南诏归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册封。

材料二:

两宋时期,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发展壮大起来,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不断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两宋政权与这些政权多次兵戎相见,后采取议和的措施,给其岁币,形成了相对和平的并立、对峙局面。

材料三:

清朝晚期,沙皇俄国唆使、支持准噶尔部噶尔丹发动分裂国家的叛乱,清朝通过军事行动平定叛乱。

在西藏地区,通过册封喇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等措施,对西藏进行管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对周边民族采取的主要政策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政权对周边民族政权采取的措施与唐朝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唐、两宋有何不同。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两种基本方式。

(4分)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2分)

 

18.农业稳,天下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

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

掌握农作物生长规律,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上一直是先民们的着力之处。

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作品成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农学巨著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1)材料一记载了唐太宗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稔”?

(2分)

 

(2)材料二所述的“粮仓”和“纸币”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2分)

 

(3)材料三所述的北朝和明末的两部农学巨著分别是什么?

(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促进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4分)

 

四、探究题

19.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古代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6分)

【政治制度的改革】

材料一:

仔细想来,两千年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加强皇权专制为宗旨,结果就是使专制越来越深刻……皇帝的“猜防”越甚,专制心思也就向着强化专制的方向自然而然地用力。

(1)总结明清两朝“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各一点。

(4分)

 

【经济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图示内容。

(4分)

【萌芽出现】

材料二: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3)材料二中“工匠”与常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分)

 

【小说的问世】

(4)小说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4分)

作者

吴承恩

罗贯中

曹雪芹

作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5)《红楼梦》作为清朝小说的代表作,其揭示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趋势?

(2分)

期末检测卷

1.D 2.B 3.C 4.A 5.D

6.D 点拨:

题干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

故选D。

7.A 8.B

9.D 点拨:

造纸术是汉朝发明并改进的,②③④均为宋朝的成就,在之前并没有出现。

故选D。

10.A 点拨:

由图和题干可知,此人物为忽必烈。

①②③都发生在忽必烈在位时,丞相到明朝时才废除。

故选A。

11.B

12.A 点拨:

③中“完全中断”、④中“整个明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历史史实。

故选A。

13.B

14.D 点拨:

根据图表这一时期人均亩数不断减少,但题干中已明显指出这一时期土地总面积是大大增加了,由此可推断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

故选D。

15.D

16.

(1)张骞。

因为中国丝织品精美,深受各国喜爱,是这条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或在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上中国主要以丝织品交换各国奇珍异宝也可)。

(2)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或唐宋以来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中国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明初国力雄厚和统治者(明成祖)的支持。

(3)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殖民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7.

(1)战争、设置机构、和亲、会盟、册封。

(2)采取议和政策,给其岁币,形成相对和平的并立、对峙局面。

(3)清朝面临国际(外来)敌对势力的干涉。

(4)和平交流、战争冲突。

民族之间有矛盾、对抗,但是和平交流、民族交融是主流。

(言之有理即可)

18.

(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太湖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或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交子。

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3)《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水利工程的兴建等。

19.

(1)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设立了锦衣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言之有理即可) 

(2)A玉米 B苏州 C景德镇 D北京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4)施耐庵 《西游记》。

(5)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