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95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docx

二轮复习典例11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

例一:

2013安徽文综36(26分)(知识: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

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

“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

……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

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10分)

答:

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10分)

材料二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

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

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

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

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16分)

答: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16分)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

未能结合史实。

表达欠通顺。

例二:

2013年四川文综13.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

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

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

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

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答:

特点:

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

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

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会议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20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30年代 责任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答案]

(2)重要事件:

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系:

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

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

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

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

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第

(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

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

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

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

(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

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

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

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例三:

2011年江苏卷23.(15分)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5分)

答:

原因: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

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

保守主义的政治与

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

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4分)

答:

建立:

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

特征:

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材料四(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

……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

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分)

答:

新的斗争:

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

原因:

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分)

答:

关系:

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例四:

2012年北京卷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

材料三“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

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并获得20年方圆百里内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

此后建立的天生港承担了航运功能。

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

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

经济发展

的原因。

(8分)图11南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四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

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

(12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

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

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

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

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罗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10分)

要求:

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7.(36分)

(1)材料

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

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南通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清政府予以政策

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4)示例:

主题:

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

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

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

漕渠

简要阐释:

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

的代表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