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822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B.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PCB.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PCB.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PCB.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PCB.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B.docx

《PC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CB.docx

PCB

1.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062

CAS号

1336-36-3

中文名称

多氯联苯

英文名称

Polychlorinatedbiphenyls;Polychlorodiphenyls

别   名

氯化联苯 、PCB、PCB’s;Aroclor;Aroclor1221;Sovol.

命名

多氯联苯的苯环上有十个氢原子,按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的数目不同,形成一氯化物,二氯化物至十氯化物,它们又各有若干个异构体,理论上有210种异构体。

我国习惯上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不论其取代位置)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PCB5)、六氯联苯(PCB6)。

常用的有两类,一类含氯42%,俗称三氯联苯。

另一类含氯54%左右,俗称五氯联苯。

分子式

C12H10-XClX

外观与性状

流动的油状液体或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

分子量

蒸汽压

熔   点

PCB3:

266.5

PCB3:

0.133×10-3kPa

PCB3:

-19~-15℃;

PCB4:

299.5

PCB4:

0.493×10-4kPa

PCB4:

-8~-5℃;

PCB5:

328.4

PCB5:

0.799×10-4kPa

PCB5:

8~12℃;

PCB6:

375.7

PCB6:

29~33℃

闪点

195℃/开杯

沸点

340~375℃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相对密度(水=1)

1.44/30℃

稳定性

稳定

危险标记

14(剧毒品)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禁配物

强氧化剂。

主要用途

用作润滑材料、增塑剂、杀菌剂、热载体及变压器油等

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有机物在环境中的性质主要由下列参数描述:

水中溶解度(S)、沉积物-水分配系数(Koc)、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微生物-水分配系数(KB)和水生生物富集系数(BCF)等。

其中尤以辛醇-水分配系数和水溶解度最为重要。

在辛醇-水体系中,可以通过Π常数的加和来近似求得氢原子的憎水性,Hansch等[2]于1979年提出如下模型:

式中,an是n类结构碎片在分子中出现的次数,fn是该类结构的碎片常数值;bm是m型结构因子在分子中出现的次数,Fm是m型结构对lgKow的贡献。

在Nirmalakhnadan等用分子连接性指数和极化率作为参数来估算其水溶解度,

式中,S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0X为该化合物的零级连接性指数;0Xv为该化合物的零级价键连接性指数;Φ为极化率,Φ=﹣0.663(Cl原子数)﹣0.361(H原子数)﹣0.767(双键数)。

2、多氯联苯的性质:

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高毒性

3、多氯联苯对人畜及环境的影响

3.1对人畜健康危害

 3.1.1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3.1.2健康危害:

本品为高毒性化合物。

有致癌作用。

长期接触能引起肝脏损害和痤疮样皮炎。

使用本品而同时接触四氯化碳,则增加肝损害作用。

中毒症状有恶心、呕吐、体重减轻、腹痛、水肿、黄疸等。

动物长期小剂量PCB可产生下列症状:

眼眶周围水肿、脱毛、痤疮样皮肤损害等。

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大,中央小叶区出现小脂肪滴和光面内质网明显增生。

 与PCB长期接触的工人,常会发生痤疮皮疹,皮肤色素沉着,呈灰黑色或淡褐色,以脸部和手指为明显。

全身中毒时,则表现嗜睡、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痛、肝肿大、黄疸、腹水、水肿、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

化验时可见肝功能异常和血浆蛋白减低。

3.1.3毒理资料

急性毒性:

LD501900mg/kg(小鼠经口);PCB3:

LD504250mg/kg(大鼠经口);PCB4:

LD5011000mg/kg(大鼠经口);PCB5:

LD501295mg/kg(大鼠经口);PCB6:

LD501315mg/kg(大鼠经口)最低致死剂量为500mg/kg(人经口)。

经皮毒性涂敷于动物皮肤时,使局部表皮增厚、毛囊肿胀,肝脏出现脂肪变性和中央性萎缩。

亚急性毒性:

给一组大鼠喂饲PCB5为1g/kg的饲料,动物在喂饲的第28天至53天之间死亡(Tucker&Gabtree,1970)。

喂饲含Phenochlor DP6为2g/kg的饲料死亡发生在第12至26天之间(Vos&Koeman,1970)。

在后一实验中,于尸检时见到肝脏增大,脾脏缩小以及进行性化学性肝卟啉症。

Aulerich等(1973)给成年水貂喂锔含PCB为30mg/kg的饲料(PCB3、PCB4、PCB6各为10mg/kg),结果6个月内死亡率为100%。

慢性毒性:

PCB可经动物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而为机体吸收,消化道的吸收率很高。

PCB进入机体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脂肪和肝脏中含量较多。

母体中的PCB能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而且胎儿肝和肾中的PCB含量往往高于母体相同组织中的含量。

PCB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随氯原子的增加而降低。

中毒机理:

肝脏是PCB中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表现为肝大、肝功能的多项化验指标为阳性,如包括SGPT的多项肝脏酶活性指标呈现阳性,且与血液中PCB含量正相关。

此外,血浆中安替比林半减期显著缩短(提示肝脏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被诱导)。

很多PCB中毒病人的呼吸道与皮肤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这表明中毒病人免疫系统可能受抑制。

致癌性:

PCB对大鼠、小鼠都能产生致癌反应,产生癌变的器官均为肝脏。

Ito等(1973)给每组12只雄性小鼠喂含PCB5500、250、100和0mg/kg饲料,1年后500mg/kg组中,7/12的小鼠产生赘生性结节,5/12的小鼠产生肝癌。

在小鼠的第二项试验中,同时接触PCB5与α和β-666,则肝癌发生率明显增加。

Kimbrough等(1975)的试验中,用含PCB6100mg/kg饲料喂大鼠2个月,144/184的大鼠肝脏出现增生性结节,26/184的实验大鼠发现肝细胞癌。

其它工作者的多次实验都重复证实以上的结果。

致畸和致突变性:

Pcakall等(1972)发现给斑鸠食用含PCB510mg/kg的饲料,其胚胎的染色体畸变明显增加。

水生生物毒性:

LD501~10μg/kg,鱼,96小时;5μg/L,鱼45天,死亡(PCB5);LC5030μg/L,对虾,7天(PCB3);LC5080μg/L,对虾,7天(PCB5)

对家禽的毒性:

400mg/kg,鸡,20至24天,死亡(PCB6);254mg/kg,孟加拉雀,56天,LD50(PCB5)

代谢:

PCB可通过哺乳动物的胃肠道、肺和皮肤很好地被吸收。

PCB进入机体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脂肪和肝脏中含量较多。

母体中的PCB能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体内,而且胎儿肝和肾中的PCB含量往往高于母体相同组织中的含量。

PCB在体内的代谢速率随氯原子的增加而降低。

在哺乳动物体内的PCB,部分以含酚代谢物的形式从粪便中排出。

所有羟基代谢物都通过胆汁经胃肠道从粪便排出。

实验还说明,PCB含氯量愈高,这种羟基化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在人奶中亦能排出少量PCB,但均以原形化合物存在,未被代谢式降解。

3.2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降解性:

环境中的PCB在通过生物食物链的过程中,由于选择性的生物转化作用而使低氯代组分逐渐消失。

非生物降解性:

PCB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环境中不可能通过水解或类似的反应以明显的速度降解。

自然界的分解作用是靠土壤中微生物酶和依赖日光中紫外线,但效率不高。

因此,PCB在环境中滞留时间相当长。

残留与蓄积:

PCB在环境中有很高的残留性。

据IPCS出版的(1987)环境卫生基准

(2)介绍,自1930年以来,全世界PCB的累计产量约为100万吨,其中以一半以上已进入垃圾堆放场和被填埋,它们相当稳定,而且释放很慢。

其余的大部分通过下列途径进入环境:

随工业废水进入河流或沿岸水体;从非密闭系统的渗漏或堆放在垃圾堆放场,由于焚化含PCB的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进入环境中的PCB的最终贮存所主要是河流沿岸水体的底泥,,只有很少部分通过生物作用和光解作用发生转化。

PCB在机体内有很强的蓄积性,并通过食物链逐渐被富集。

已知水中含0.01μg/L的PCB时,在鱼体内的蓄积可达到水中浓度的20万倍。

因此食鱼性鸟、兽体内的蓄积浓度较高。

一些海中的大鱼和空中的凶鸟,如鲨鱼、海豹、猛禽,其体内PCB浓度可比周围环境高107~108。

从南极的企鹅到北极的海豹体内都曾检出PCB,因而PCB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PCB3一旦进入环境就会长时间地存在于环境中,难于降解,受PCB3污染的水和土壤也很难得到恢复。

迁移转化:

PCB在空气中的可检出的浓度范围为1~50ng/m3。

未受污染的淡水中PCB含量应<0.1ng/L。

中等污染的河流与港湾为50ng/L,重度污染的河流为500ng/L。

在活的生物体内的浓度取决于当地受PCB污染的程度,在几个国家进行的人体脂肪调查表明,虽然有一些国家报导PCB的含量较高,但大多数样品中的水平为1mg/kg或更少。

而职业接触者脂肪中含量却高得多,最高可达700mg/kg。

几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PCB在血液中的浓度为0.3μg/100ml左右,但是职业接触者可达200μg/100ml。

对人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人中PCB含量浓度为0.02mg/L左右,虽然也有高达0.1mg/L的记录,但为数很少。

据IRPTC资料(1982)介绍,估计一般人从空气、水和食物中每日总摄入量为5~100μg,其中不包括从非食物来源的未知量。

进入空中的PCB会被迅速地吸附在颗粒物上,依据颗粒的大小以一定的速度沉降或随雨水降至地面。

水体中的PCB主要附着在底泥中,当水体中浓度委低时,底质中的浓度可以高出水质的数万甚至数十万倍。

土壤中PCB主要被吸附在土壤表层。

据10年前的估计,在多氯联苯的年产量中,只有20%在使用中消耗,其余80%进入环境中。

据估计,目前存在于全世界的海洋、土壤、大气中的PCB总量为25~30万吨。

PCB3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自然界中很难被分解。

所以PCB3一量进入环境就会长时间地存在于环境中,难于降解,受PCB3污染的水和土壤也很难得到恢复。

 

4.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胡望钧主编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气相色谱法(GB9675-88,海产品) 

5.环境标准:

前苏联(1977)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5mg/m3(PCB5)

前苏联(1977)

环境空气标准

0.01mg/m3(日均值)

0.02mg/m3(最大值)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II类水域特定值)

8.0×10-5mg/L  

中国(GB13015-91)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50mg/kg

中国(GB9674-88)

食品卫生标准

0.2mg/kg(海产品)

美国(1982)

食品最高允许含量  

2.5mg/kg(牛奶);5.0mg/kg(鱼类);5.0mg/kg(家禽);0.5mg/kg(蛋品)

6.应急处置库:

 PCB3由于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惰性和介电特性,曾广泛用作变压器、电容器的绝缘同。

现已停止生产和使用。

但是还有许多用PCB3作绝缘油的废旧变压器若管理不当仍会污染环境。

被人随便拆卸,使[CB3流入环境中人为地造成环境污染事故。

PCB5主要用于电力电容器、变压器,油压系统防火。

涂料中作耐热防燃增塑剂。

可发生的污染事故有:

加工和生产五氯联苯的工厂发生事故;在储存大量的五氯联苯设施中发生事故;在五氯联苯的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事故;排放含高浓度五氯联苯的废水和废水处理厂及处理系统发生的事故。

6.1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是液体,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用砂土吸收。

若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若是固体,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6.2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佩戴防毒口罩。

空气中浓度较高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后,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6.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就医。

 食入:

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

洗胃。

就医。

6.4预防与治疗

对致癌物PCB主要是预防,加强对致癌物的控制,减少与避免接触。

对已造成的大范围环境污染,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定期对职业接触的人员进行体格检查,早期发现症状,并对患者进行脱离接触或必要的解毒处理。

但定期体检,以期及早发现与确诊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环境监测及一般防护措施,其原则与预防办法与防护其它职业病相同,特别是严格防止PCB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

 对可疑的致癌因素,要进行周密地调查研究与人群调查,以便确定需要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

7、管理信息库

7.1操作的管理: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防止烟雾或粉尘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在清除液体和蒸气前不能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

避免产生蒸气或粉尘。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7.2储存的管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7.3运输的管理: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7.4废弃的管理:

多氯联苯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界分解。

处理多氯联苯的方法,归纳如下:

掩埋法:

将多氯联苯及受多氯联苯污染物封存在经特殊设计的构筑物内或连同构筑物深埋于地下,也有利用现成山洞或防空洞等经防渗处理后来掩埋多氯联苯及其污染物的。

由于此法不是最终处理和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近年来已不太采用。

但作为暂时存放,此法还是可以采用的。

微生物去除法:

国外一些学者正在研究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多氯联苯。

日本的学者从土壤中培养出了二种酵母菌,一种是红酵母属菌株,另一种是蛇皮癣菌,实验证明前者可分解40%的多氯联苯,后者可分解30%的多氯联苯,大量培养可以用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土壤中的多氯联苯。

美国的学者利用灰氧菌来吞噬多氯联苯,效果较显著。

用微生物来去除环境中的多氯联苯,目前虽大部分停留在实验室试验阶段,却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焚烧法:

此法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处理方法,欧美已普遍应用,但必需在专用的、能彻底分解多氯联苯的高效率焚烧炉中进行,而不能随便焚烧。

随意焚烧多氯联苯则可能产生毒性比多氯联苯更大的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多氯二苯呋喃(PCDF)等物质。

为了保证彻底销毁多氯联苯,对焚烧条件要严加控制。

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

在焚烧多氯联苯时,温度应高于1150℃,在燃烧室的停留时间要大于2秒,氧气过剩量要大于3%,尾气中CO含量须小于100ppm。

另外,加拿大、美国和瑞典,曾分别在水泥窑中进行过销毁多氯联苯的试验,结果表明,水泥窑能满足销毁多氯联苯的要求。

国外有人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工业锅炉中以及其它类型的加热炉中进行进销毁多氯联苯的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过成功。

美国能源部还开发了一种通过催化剂燃烧销毁多氯联苯的方法,反应在流化床中进行,以Cr2O3为催化剂,在600℃以下,即可使多氯联苯销毁。

化学法:

采用化学法来处理多氯联苯的方法已达10种以上。

如氯解法、加氢脱氯法、Sunohio法、湿式催化氧化法、金属钠法、Goodyear法、金属钠-聚乙二醇法、臭氧法等,其中有些已有实用装置或工业试验装置,有些在实验室规模已取得成功。

物理法:

目前国外已有微波等离子法、活性炭吸附法、放射线(60Co)照射法等方法投入实际应用。

植物修复技术:

是指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去除、转化和固持土壤、底泥、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大气中的有毒化合物的一种新兴技术,是当前生物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

Singer等在被Aroclorl242污染的上壤中,以香琴酮和水杨酸等作为酶诱导剂,然后栽种芸苔,与未栽种芸苔的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栽种了芸苔的处理,经过9个星期,PCBs的去除率达61%;而未栽种芸苔的处理,PCBs去除率差许多。

植物修复的优点在于与环境相融,是一个比较有前途的修复PCBs的方法,但现在国内外对植物修复均在实验室阶段,并且植物的品种研究较少,筛选耐受性强、生物量大的PCBs修复植物还需要进一步进行。

5、微生物法处理PCB’s

微生物处理为氯联苯一般可多分两个过程:

厌氧脱氯、好氧生物降解

5.1厌氧脱氯

5.1.1厌氧还原脱氯的相关报道

BrownJ等人通过对HudsonRiver,SilverLakes,Massachusetts中厌氧条件沉积物和那些工厂排放的废弃混合物的比较发现沉积物中,高氯联苯在减少,而低氯联苯在增加。

从而验证了厌氧还原脱氯的存在。

在试验中,发现了间位和对位脱氯在该试验条件下,这两个位置的脱氯,可以使沉积物中的低氯联苯含量从9%增加到88%。

Quensenetal.则报道了来自HudsonRiver,可以对1242,1254,1248,1260脱氯的微生物和来自SilverLakes可对142,1260进行脱氯的微生物,

F.KasÏtaÂnek等人通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营养物,辅助基质进行培养,得到了较高浓度的厌氧脱氯菌群,可以有效的进行脱氯

W.JACKJONES等通过对手性PCB’s脱氯过程中对映体变换的研究,对手性PCB’s的微生物脱氯机理做了较详细的陈述。

5.1.2厌氧脱氯概述

厌氧脱氯作用是将高氯联苯通过厌氧处理降低联苯的含氯量,便于好氧彻底降解。

厌氧脱氯后,可以降低PCB’s的毒性,同时降低其生物富集的风险。

厌氧还原脱氯,被发现于厌氧条件下的土壤和沉积物。

且不同地区的土壤和微生物可以分离得到含有不同脱氯诱导酶的微生物。

下面给出了已经分离或驯化得到的一些厌氧脱氯菌属:

Desulfomoniletiedjei脱硫念珠球菌

Desulfitobacterium脱硫细菌

Dehalobacterrestrictus限制性脱氯细菌

Dehalospirillummultivorans,寄生性脱氯螺旋菌

Desulforomonaschloroethenica,

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

EnterobacterstrainMS-1(兼性厌氧)

Enterobacteragglomerans.(兼性厌氧)

这些厌氧微生物一般以以下两种代谢过程进行脱氯:

微生物通过同化作用,对PCB’s进行脱氯;

微生物以PCB’s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能量代谢。

但这些微生物都是以诱导酶来催化还原脱氯反应的进行。

由于酶反应的专一性,含有不同诱导酶的微生物对底物也有较强的选择性,决定着脱氯的方式和活性。

实际环境中的大多情况是:

呈互生关系的不同微生物形成生物群落,对多氯联苯以共代谢的方式还原脱氯。

因此,互生生物群落的组成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脱氯速率,程度和方式。

5.1.3微生物还原脱氯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决定了,脱氯的方式,这可以从不同来源微生物的不同脱氯过程得到证实。

碳源,电子供体,除底物外的电子受体,温度,PH等对一般微生物有影响的环境因素都会对还原脱氯过程有影响。

底物(多氯联苯)的氯化程度,对脱氯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氯化程度越高,越难脱氯。

温度的影响

温度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对应的酶活性。

因此,温度对还原脱氯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不同的脱氯方式。

PH的影响

有人在对产甲烷池以2,3,4,6-PCB作为初始物,在一定温度下,PH=5-8范围内进行了对比观察。

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般最佳脱氯PH在:

7.0-7.5

间位最佳PH范围,5-8;

对位最佳PH范围,6-8;在PH=8,25oc时,对位脱氯占支配地位。

邻位最佳PH范围,6-6.5;在PH=7.0,15oc时,邻位脱氯占支配地位。

电子供体的影响

NiesL,VogelTM.等,在微生物中分别加入乙酸盐,丙酮,甲醇,葡萄糖,作为电子供体,对1242,1248,1254,1260号多氯联苯分别进行试验,发现电子供体大多会加速脱氯,同时脱氯程度加深。

另外,本来优先间对位脱氯的过程也转变成了首先在间位脱氯。

1254号多氯联苯脱氯程度最大。

乙酸盐的加入会对脱氯有抑制作用。

电子受体的影响

MorrisPJ等研究发现,外加电子受体的存在,会影响PCB’s的脱氯。

抑制作用,(主要由于电子受体对还原电势的竞争作用):

硫酸盐,溴乙烷,磺酸盐;

促进作用(由化合物对微生物群落施加的局部电势作用):

二氧化碳,硝酸盐。

硫酸亚铁,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加速脱氯,加大脱氯程度。

其原因可能是:

SO42-刺激了可用于脱氯的硫酸还原菌的生长

Fe2+形成FeS沉淀,减少硫化物的生物利用率和毒性。

碳源的影响

RomanTandlich等以葡萄糖,甘油,联苯,木糖作为碳源,做了对比试验,发现以联苯作为唯一碳源时,相同试验条件下可以得到最佳的脱氯效果。

PCB’s同系物作为诱导剂的使用

VanDortMH,BedardDL.等加入2,3,4,5,6-PCB,2,3,4,6-PCB,2,3,6-PCB,局部富集微生物,发现可以加速脱氯速率。

Williams,等在被aroclor1242污染的沉积物中,投加2,4,6-PCB;2,3,6-PCB作为诱导剂,分别促进了Q,M过程的脱氯。

5.2好氧生物降解

好氧生物降解,是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代谢过程,破坏稠环结构,较厌氧更快,更彻底地降解多氯联苯。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