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80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docx

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课题组

2015年11月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一)课题来源及提出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依据《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2015)》,结合当前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基于实证数据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应用研究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学校是教育发展的摇篮。

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思维品质得以发展、提高。

如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将信息技术科学运用到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实践中,是我们研究该课题的目标所在。

元一名城小学作为一所小区配套小学,学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教学设备已装备课堂,硬件水平已大幅度提高。

从2008年9月起,我们开展了《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市级课题的研究。

2011年2月圆满结题并取得课题研究优秀等次。

然而,由于教师在信息素养和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教学理念认知程度的不同,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也就存在着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偏差问题,影响时效性。

具体表现为:

过于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形式,忽视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过于注重对学习内容的设计,忽视对学习者的分析;过于对整合模式的机械模仿,忽视对整合理念的理解。

面对这些问题,用课题研究来引领全校教师关注和探索如何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有望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

激发教师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研究教师在教学之中如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素质起到主导作用,帮助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实现充满活力的多彩课堂。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活力的规律、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尤其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主动学习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展了课程的改革,发现法成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80年代后,探究学习被提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位置上来。

90年代,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也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均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很多研究都表明推进课堂活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一)研究内容

1.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

2.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研究;

(二)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学习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

2.个性化原则。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

(三)理论基础

1.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深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

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由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牵头,全体教师协同合作,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边实践边研究,通过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反思和行为矫正,逐步解决影响提高课堂教学活力的具体问题。

2.反思总结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事实,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继而形成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

3.文献资料法:

收集、分析和整理有关数字化校园构建和活力课堂教学方面的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的理性认识。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1.7——2011.12)组织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的相关理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申报并启动课题。

邀请相关专家讲座,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培训,发动全体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积极参与本课题研究。

(2)第二阶段(2012.01~2014.06)查阅相关的理论、文献资料,对已有的课堂教学案例和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进行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活力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3)第三阶段(2014.07——2015.06)对方案进行调查、修改、补充、完善。

继续推进研究。

(4)第四阶段(2015.07——2015.12)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写好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专集,接受专家结题鉴定。

四、主要研究过程

(一)建立管理体系保障课题研究开展

1.组成机构

课题组由刘大平校长全面负责,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课题研究方向、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课题领导小组成员,成立各学科子课题,各子课题由专人负责,全员参与。

2.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

管理机制:

建立课题档案,保证实验全过程资料、数据的真实完整和连续性。

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教学考核之中。

每双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课例研究。

激励机制:

每学年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对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考核中给予适当奖励。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课堂教学评比和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给予奖励。

将参加课题研究作为学校评选先进、评聘职称的必需条件。

(2)条件保障。

目前,学校共有2个微机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4个班级多媒体设备,学校现有计算机184台,学校已开通了百兆网络。

学校采用购买和自制等多种方式添置、更新软件,现在我校已有教育教学光盘100余张,同时拥有一批网络优质资源。

(3)经费保障。

建立课题专项经费,对课题开展所需要的经费学校采取实报实销制度,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开展系列活动创新推进课题研究

1.充分调查分析,找准课题切入点。

在课题立项后,学校要求教师全面总结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思想以及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然后对全体教师做了问卷调查。

在统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困惑后,课题组进行了详实的数据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培训。

在培训中,特别强调“四化”,即全员化、制度化、普及化、层次化。

2.搭建学习平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1)校内研究。

讲座形式:

学校周二或周三下午,组织校级骨干教师开展教师论坛,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系统学习“活力课堂”的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活力课堂”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广泛的实践基础。

沙龙形式: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组织学科教研组举办沙龙研讨,以帮助教师对问题理解的深化。

自学反思形式:

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相关书籍,同时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反思教学行为,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等。

每学年,学校组织论文、教学设计评比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学校网站课题研究专栏。

(2)学习观摩。

在深度开展校内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时,还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远赴南京、上海、沈阳、青岛等地参加教学大赛,培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观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场所,通过“活力课堂”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研究课堂、充实课堂、升华课堂。

在构建“活力课堂”过程中,我们把握构建“活力课堂”的关键元素,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全面突破。

(1)备课:

自主—合作—反思

自主备课。

自主备课:

教师凭着自己的认知水平,凭着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挖掘进行备课;合作备课:

依托学科教研组团队,在解读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备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和思辩,把提升课堂活力作为备课关键要素,形成具有集体教学方案;反思备课: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学生行为,撰写“教后记”,通过反思、感悟,总结完善教学设计。

(2)上课:

人本—分享—活力

在课堂上,我们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教学中我们遵循两条线索:

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保持课堂内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与学生的精力全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每学期开设的“活力课堂公开教学月”中,每位老师对组内开课,同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开展“师徒结对”师傅示范课和新教师汇报课活动,把“构建活力课堂”作为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培养。

(3)课后:

诊断——结果

把学生作业作为诊断教师教学行为的检验维度,从关注作业的对与错转变为关注作业的思维创新上,从而客观验证课堂活力。

4.以微课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开展“活力课堂”实践。

元一名城小学2013年即申报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微课优质资源》项目,学校以数学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微课研究工作室,开展微课研究和资源开发工作。

在两年时间内,积累一批主题微课资源。

目前学校以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c20、东北师范大学智慧微课联盟两个专业联盟,开展微课研究和开发。

微课研究以探究活力课堂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把微课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有机整合,形成“二一二”微课制作和开发模式。

(二:

团队名师精品、课程制作精品。

一:

知识点的遴选;二:

团队内反馈、课堂教学反馈。

)微课研究和开发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原则,制作微课首先在团队内以观(观看成品微课)、说(说微课设计思路)、研(研讨微课)三步骤探讨微课并重新设计录制,然后在课堂上实际使用,统计学生反馈修正后重新录制。

通过实践探索,元一名城小学形成了“获取学情——重构知识——录制微课——反馈总结”教师制作微课流程,“观看视频——合作释疑——练习巩固——拓展探究——自主反思”的五环节学生学习微课流程。

在信息互联背景下,学校开通“元一名城小学微课堂”微信公众号,把微课逐步投放在微信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微课,在初步探究翻转课堂的同时,也为“活力课堂”的研究拓宽了思路。

5.以学校网站为载体,构筑研究平台

课题研究伊始,学校便利用瑶海教育网络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注册博客,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反思教学行为,探究活力课堂成果实践,同时在学校网站上开设“课题研究”专栏,及时报道课题研究动态,展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从而促进课题研究向深层延伸。

五、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构建整合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

其一般程序为:

在该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而中小学课程教学多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的,两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任务)的解决过程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因此,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同时也可实现让课堂充满活力。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教师: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索思路多元评价理性概括

程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提出新问题

学生:

接受问题挑战自主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自主建构

2.总结整合活力课堂“五度”

(1)时间上有宽度:

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1/3;

(2)活动上有广度:

即至少有85%以上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3)内容上有深度:

即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真理的发现过程,促进其知识网络的建立和能力的发展;

(4)气氛上有热度:

即课堂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生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民主;

(5)结果上有效度:

通过学生的活动,95%以上的学生当堂掌握95%以上的内容。

(二)实践成果

1.集体: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活力课堂研究的有力推动者,从而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全面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

获奖名称

颁奖部门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全国阅读教学先进集体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研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先进集体

2012.08

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试点校

教育部全国少工委

国家级

2013.04

全国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育部语文出版社

国家级

2013.05

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2013年会先进集体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总课题组

国家级

2013.08

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先进集体

中国教育学会

国家级

2014.07

2012年度教育征文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

安徽省教育学会

省级

2012.11

2013年度教育征文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

安徽省教育学会

省级

2013.11

第二十三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安徽分赛区比赛优秀组织奖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安徽省

2014.08

合肥市绿色学校

合肥市教育局合肥市环保局

市级

2011.11

合肥市2013年“百姓身边好学校”评选

合肥市教育局

市级

2014.06

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

合肥市教育局

市级

2014.04

合肥市2012年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小学组

合肥市教育局

特等奖

2012.11

瑶海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单项特色奖

瑶海区教育局

特色奖

2011.06

瑶海区中小学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练兵教师培训单项奖

瑶海区教育体育局

区级

2014.04

课题研修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通过筛选形成《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研究论文集》和《元一名城小学“十二五”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案例集》,同时积累了数字资源《元一名城小学活力课题实录》。

2.教师:

课题研究让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培养出了一批学习型、反思性、研究型教师,教师的科研态度也由过去的被动参与转为积极参与,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撰写研究论文,在成长档案中留下了自己课题研究的历程。

年度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

2011

12

6

8

0

2015

32

48

35

25

3.学生: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了,课堂上充满了活力,学生各项能力得以提高。

年度

区级

市级

省级

国家级

2011

18

4

8

0

2015

44

42

35

39

六、存在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感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如何把研究理论与课堂实践有效结合并让广大教师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2.对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缺少突破思路,使研究工作受到了暂时的阻碍;3.课题研究成果有关经验与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归纳。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阶段研究工作中逐步解决。

七、研究成效

充满活力的课堂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能、通过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投入,使思维品质得以发展、提高;有效提高教师在信息素养、技能教学理念认知程度,从而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存在的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偏差问题。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

激发教师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帮助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实现充满活力的多彩课堂。

【2】

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中心,围绕如何体现“课堂活力”展开专题研究,通过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教研沙龙、观课议课、教学反思等多种研究手段,以学生访谈、问卷调查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一节课的“活力度”。

研究中的各项数据均在课题组的组织下,通过研究前后的专项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在实践研究中,影响“活力课堂”的因素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因素。

包括教师的教学基本素养、教师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课堂控制力等;二是学生因素。

包括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基础等;三是学校因素。

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认知、学校基础信息化硬件等。

八通过对本课题的实践研究,逐渐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

激发教师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研究教师在教学之中如何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结合自身素质起到主导作用,帮助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实现充满活力的多彩课堂。

元一名城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小学课堂教学提供研究参考范例,提供论文写作、案例研究的实体材料,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但存在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不同而造成实际教学效果的偏差。

目前此项研究成果还存在着具体评价体系的优化的问题,并且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推陈出新,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也亟需变革,从而继续要观察、测量活力课堂的实践研究。

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课题组

2015年11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