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375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精品.docx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精品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

结题报告

永寿县仪井中学课题研究小组

摘要:

在当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产生了部分的“学困生”。

其形成原因涵盖许多方面,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方面。

本课题侧重从家庭、学校、学生、教师几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转化策略,经过反复实践,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转化策略,形成了“家校合作,小组互动,活动促进”的转化模式。

关键词:

农村学困生转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现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是现行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

调查当前农村初中学科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现状,学生中,学科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顺利成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家长外出打工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行为、现象的诱惑,学生自身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差异等,导致同一班级、同一科目学生学科知识水平存在差异,这就给教师学科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极大的挑战。

作为教学一线的科任教师,研究如何有效地转化“学困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培养学生健康的成长,顺利的成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现实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转化“学困生”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实践经验。

有利于找回“学困生”的自尊,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困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实际教学中,有利于科任教师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地发现问题,摸索“学困生”转化的规律,为“学困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以期达到转化、减少“学困生”的数量。

更有利于学科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特别是育人的能力。

3、本课题的研究,能进一步的加深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合作,能帮助家长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改善家长对孩子的粗放管理,粗暴教育,增强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改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关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改进学校的办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成长的环境。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各种特长的培养。

2012年12月,《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

从成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历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三、课题研究综述

1、研究的目标

(1)调查分析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关心他们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每一位“学困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成长,使他们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和谐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2)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纯洁教师的教育思想,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使教师能本着“育人”的目的,本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逐步改变自己的育人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困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困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并慢慢地培养每一个“学困生”能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分析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具备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与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有操作性、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困生”提供一些可行性较强的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以期达到减少、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学困生”家庭教育状况。

“学困生”的产生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在农村,很多家长外出常年务工,留守儿童监管教育空缺;有些家长婚变离异产生单亲家庭,对孩子影响极大;有些家长教育思想老旧,对孩子的教育管理粗放,教育倾向暴力,相当家庭教育由爷爷奶奶代替,溺爱与漠视家庭教育已成为一种不良倾向。

(2)“学困生”自身也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

学习信心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制力差、学习习惯不良、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原因等。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特别是应该加强其个性特长的培养。

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学困生”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思想的点拔,并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学困生”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老师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学困生”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

(4)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境界,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程度,驾驭教材的熟练程度、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与“学困生”的融合程度,亲和力,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充分性,教师上课的针对性等。

(6)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材的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也不断的走向成熟,教材难度相应增大,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课时数的不足;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等。

更应该促使其多渠道成才的尝试和研究。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尽量多角度开展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科学、更有效。

 (3)行为研究。

研究过程中,老师不断的观察“学困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的变化情况。

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初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可行性理论。

(4)思想心理研究。

通过观察与谈话,去不断的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为转化研究提供依据。

(5)个案研究。

主要是通过老师平时对“学困生”的了解,学情的掌握,个别辅导等进行跟踪分析,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中的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四、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内容和措施

课题研究全面开展阶段的总体时间安排为一年,即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具体分为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组建研究人员,建立健全制度。

2、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3、组织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材料,找准学困生。

4、确立课题分工,做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

1、学困生的确定:

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依据平时表现,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考试成绩,综合分析,确定学困生。

2、加强家校合作,建立“校讯通”网络平台,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快信息的分享与传递。

3、教师进行家访,家长来校访问,及时的交流学困生在校、在家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矫正家长的粗放式教育思想,改善家长粗暴的教育行为,增强家长对学困孩子的信任与理解,努力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转化。

第三阶段:

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1、收集并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进行分类、存档,为总结做好准备。

2、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撰写结题报告。

3、召开教师总结实验课题,汇编论文集,上报结题。

4、课题组写出总结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5、如果验收合格,积极推广课题成果。

五、开题以来所做的具体工作

1、进行问卷调查。

 在全校范围内,课题组针对初中三个年级519名学生,其中男生301人,女生218人,先后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100多份,历时大约18天,较详细的了解了学困生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进行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ppt幻灯片中有两次问卷调查表的照片)

2、归纳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课题组两次问卷调查结束后,对回收回来的1100多份调查问卷表,及时的进行整理归类,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较准确地掌握了学困生的人数及范围。

学困生产生的成因较多,可以归类为:

(1)、个人因素。

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兴趣不高等。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等)。

(3)、外界因素等等。

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

(ppt幻灯片中有调查报告的照片)

3、建立学困生信息档案。

在全校三个年级12个教学班中,课题组成员,分年级、分班级,深入到教师中、学生中,查阅以前的考试成绩,确定学困生人数,九年级共46人,八年级57人,七年级34人;确定九年级

(1)班、八年级

(1)班、七年级

(1)班为试验班级,建立学困生档案。

(ppt幻灯片中有仪井中学学困生信息的照片)

4、家校合作,注重情感教育。

我校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开展家访,家长来校访问,开通“校讯通(106570611002937272)”网络平台、教师利用大家访活动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填写家庭教育手记,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在家庭深化了亲情教育,使家长对学困子女的教育、关爱有了方向性,科学性,实效性。

家长教育子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由于父母加大对学困子女亲情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增进了学困孩子与家长的亲近,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在掌握学困生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科任教师加大了对学困生的关注,以谈心、辅导、问话等形式,接近学困生,关爱学困生,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学困生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

(ppt幻灯片中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接待家长来访的照片)

5、加大辅导力度,结成学习对子

学困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老师的不当说教易产生对抗情绪,老师对学困生以鼓励、表扬为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责难和批评,挖掘学困生“闪光点”,建立表扬机制。

针对学困生的具体实际,老师不但加大了辅导力度,也加强了实验教学,除正常的课堂辅导外,还进行课外辅导;课堂内,将学生组成一对一的互助小组,课堂外将学生结成一帮一的爱心小组,开展手牵手帮扶活动,实验班级以优帮中、中帮学困分组(实验班级分组名单)。

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升了学困生的自尊,提高了学困生应对学习困难,承担学习压力的能力。

在质量检测中,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学习进步奖。

(ppt幻灯片中老师在精心的辅导2附照片,互助小组2附照片,实验教学2附照片)

6、做好试卷分析,掌握学情。

充分利用考试的杠杆作用,将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做好跟踪,把学困生的名单和人数把握好,通过前后对比,鼓励进步的学生,对成绩下降的学生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7、加强转化力度,做好转化记录

为了使转化工作更具实效性,课题组精心设计转化记录表,要求成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学习方面的困难,做好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做好较详细的记录。

在帮扶转化中,有的学困生进步较快。

如:

七年级

(1)班的赵伟同学,刚上七年级的时候,因小学底子差,加上贪玩好动,不勤于动手,作业拖拖拉不按时缴,考试成绩极不理想,在全班排39名,居全班后十名。

考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总分

均分

班级名次

全级名次

7128

赵伟

88

54

37

42

221

55.3

39

150

后来老师了解到赵伟同学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又特别溺爱,从小就缺乏父母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才使他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经过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的转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成绩提高较快。

考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总分

均分

班级名次

全级名次

7128

赵伟

91

74

61

82

308

77

15

61

8、设置学习进步奖,鼓励学困生的进步。

为了增强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全校范围内每学期的月考一、期中考试、月考二、期末考试中,增设学习进步奖,每年级增设八名,每个班级2名,对学习检测中进步较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颁发学习进步奖,鼓励全校学困生的进步。

这样以来,不少学困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实验班级的老师加大了转化试验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力度,效果明显。

如:

月考一

考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物理

化学

历史

总分

均分

班级名次

全级名次

9129

吴瑶

79

20

43

73

63

81

43

402

57.4

35

116

9121

宋玉朝

66

35

24

74

58

85

52

394

56.3

36

123

9125

周宁

84

43

31

73

40

69

51

391

55.9

37

124

9116

叶文静

81

32

29

73

61

49

62

387

55.3

38

128

9123

关雪

90

47

20

74

55

70

30

386

55.1

39

130

以上表中的五名学困生是原九年级

(1)班学生,实验转化前,他们的月考一成绩基本上都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

考号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物理

化学

历史

总分

均分

班级名次

全级名次

9129

吴瑶

82

52

59

80

69

80

68

490

70

20

75

9121

宋玉朝

76

55

44

84

60

84

62

465

66.4

23

83

9125

周宁

83

63

51

78

58

71

63

467

66.7

22

81

9116

叶文静

84

52

42

76

69

59

70

452

64.6

25

91

9123

关雪

88

57

42

75

59

76

54

451

64.4

28

95

以上表中的这五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学困生在经过了月考一、期中检测、月考三的不断转化,到期末检测时学习成绩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基本上处于班级的中下水平,开始上升到班级的中等偏上水平了,转化效果较为明显。

9、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书画展览、作业展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义务劳动、古诗文背诵会、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组建学校男子篮球队、女子篮球队、美术兴趣小组、舞蹈队、招收校园广播室播音员,扩大了学困生的活动空间,也为学困生提供了较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困生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增多,无形中增强了学困生自尊和自信。

(ppt幻灯片中,绿化校园照片、演讲比赛照片、作业展览照片、书画展览照片、作文展评照片、文体活动照片)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不断深入的摸索、探讨、总结,努力将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我校学困生的巩固率大大提高,辍学率明显下降。

 2012年12月至今,近一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校的学生巩固率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

课题研究开始时,在校学生有519人,到现在快一年时间了,原九年级毕业学生168人,现原八年级有148人,原七年级有164人,共480人。

巩固率达到92.49%,远高于以前的81.4%;辍学率由以前的18.6%,下降到现在的8.51%。

2、建立“校讯通”交流平台,家校合作效果显著。

家长教育子女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我校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开展家访,家长来校访问,开通“校讯通(106570611002937272)”网络平台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鼓励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在家庭深化了亲情教育,使家长对学困生的教育、关爱,尽可能的扩大,形成家校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大对学困生的亲情投入,建立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注重亲情教育,促进学困孩子与家长的亲近,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例如:

原八年级

(1)班,有个叫樊莉娜(化名)的女生,学习成绩很差,坏习惯也非常多,而且平时的情绪低落。

八年级

(1)班被确定为实验班后,宋德红老师就对这位学困生进行了解。

原来她父母亲多年来感情就不好,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在县城单元房里,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农村的家里,父亲常年不回家,只是给她寄生活费或送些东西,根本谈不上对她的教育了。

面对这种情况,宋老师就电话联系了该学生的父母,告知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及成长情况,并约该女生的父亲来学校进行了多次面谈,

使父亲改变了只给钱,给东西就是尽到了父亲责任的错误认识,明白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是精神上的关爱。

孩子父母亲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变化,把大人的感情婚姻与子女的教育责任分开了,对孩子的关爱比以前大大的改变了,父母与子女关系得到了改善。

在宋老师的帮助下,该女生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对大人的事情能够谅解和原谅,对自己也自信起来,情绪变乐观了,学习也有了进步。

3、基本形成了“家校合作、小组互动、活动促进”的转化模式。

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2月底,经过课题组不断地问卷调查,分析、归纳、讨论、摸索,基本形成了“家校合作,小组互动,活动促进”的学困生转化模式。

这一模式从家校的合作入手,把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做首要任务。

当前学困生的思想比较偏激,大多和家庭的粗放式管理、粗暴型教育不无关系;加上学困生因学习的困难较大,学习压力大,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失去学习的信心,丧失迎头赶上的勇气,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校讯通”网络平台的开通,为家长、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渠道。

家校协作,教师家访、家长来访,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

书画展览、作业展评、乒乓球、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古诗文背诵会、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并组建了篮球队、美术兴趣小组、舞蹈队、成立了校园广播室,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为学困生提供了较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困生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增多,无形中增强了学困生自尊和自信,大大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4、以“小组互动”为载体,立足以爱施教,突出情感教育。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据此,课题组确立了立足以爱施教,突出情感教育的思想。

课堂内外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小组,帮助学困生学习,老师对学困生以鼓励、表扬为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责难和一味的批评。

在转化中,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大力表扬,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提升了学困生的自尊,增强了学困生应对学习困难、承担学习压力的能力。

5、集成优秀教案汇编、论文精选集、课件共享库、校园活动剪辑。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实验教案,精选了优秀教学设计36篇,编辑为《仪井中学课题研究优秀教案汇编》,精选编辑成《仪井中学课题研究优秀论文精选》;多媒体教学课件近20节,集结成“仪井中学课题研究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共享库”,共全校教师共享,为进一步开展我校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

另外还有说课稿6篇、个案分析8篇、辅导报告2篇等,为课题研究成果的顺利推广提供了条件;编辑《仪井中学课题研究校园活动剪辑》一册。

其中时婉之老师的论文《浅谈数学教学所面临的若干问题》、《怎样管理好调皮学生》(分别在2012年第41、42期《学子读写》综合教研版第三版、第二版发表。

(陕西师范大学读写报社))。

七、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以前没有课题研究经验,自身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仍需进一步的加强。

有些教师思想仍滞后,不能与课题研究相适应,认为课题研究是表面形式的东西,与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无多大关系的观念,仍在部分老师的心里存在。

2、虽然部分“学困生”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个体差异大,背景不一,仍然有畏难情绪,有的旧习复发,反复多变,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相当“学困生”家庭教育缺失。

尽管我们对“学困生”加强了教育和转化,但有些家长情绪化倾向还较重,往往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得我们的努力事倍功半,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建立具有长期性。

4、对个别学困生跟踪不到位,没有对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查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够科学,与学习实际不太吻合。

5、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周期长,因素多,涉及面又广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今后我们会发挥各学科特点,加大实践力度,继续进行探索,加快学困生转化工作。

八、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

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

2、完善学困生跟踪服务。

对学困生转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认真反思前期研究情况,分析各阶段学困生情况,做好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大胆实验,研讨分析,不怕失败,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加大“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反弹。

4、做好家校合作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所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促进“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5、做好经验总结与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可以具体到各学科教学中去。

6、进一步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帮助学困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