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33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docx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学与教的概论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思维、情感和态度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

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外部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

内部条件: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学习者必须积极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教学系统的七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教学环境、教学信息反馈、教师

5、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

(1)引起注意——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

(2)告诉学习者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最终结果,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是学习新知识点的重要基础。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或呈现某些先前的学习材料,给予学生刺激。

(4)呈现刺激材料——为学生呈现适当的学习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学生指导。

(6)诱发行为——促使学生作出反应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7)提供反馈——在学生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

(8)评定行为——促进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评定方式为给学生布置作业。

(9)促进记忆和迁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解决新问题。

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

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代表人物和学说有: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桑代克联结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学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

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突然的领悟和理解过程,即顿悟;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布鲁纳、奥苏贝尔、班杜拉等。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

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四种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

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们很少得到完全的满足。

也就是说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生长需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4、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

小步子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及时强化原则

自定步骤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

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哪几种

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关于学习的含义

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中的互助合作;

要求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建构;

强调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内容相联系,联系和思考才是建构的关键。

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③关于学习的评价

真实性任务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设计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ID模式的分代原则及结果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ID1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ID2

3、教学设计过程的三种模式

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学教并重。

4、肯普模式的四要素

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

5、“史密斯——雷根模式”的三种策略;

三类教学策略,即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6、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系统”为中心

7、谁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加涅的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是:

为学习设计教学。

第四章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功能:

测度、中介、控制、激励、导向

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

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001年版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情感领域:

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

动作技能领域:

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VerbalInformation)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Skills)

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

动作技能(MotorSkills)

态度(Attitudes)

5、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并能在具体例子中区分A、B、C、D;

一个教学目标应该包含:

A对象(audience):

目标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些人

B行为(behavior):

描述可观察的行为。

必须用可观察到的术语来表述。

当目标陈述中使用了具体的、可观察到的动词来说明学生行为时,可极大地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

C条件(condition):

描述学习和评价的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借助工具书”、

D程度(degree):

描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低水准,是评价目标是否达成的根据。

第五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需要的定义;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的当前状况与被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距离,或者说是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2、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折法是由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以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或工作要求)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工作)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操作容易,省时省力、但往往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即在某一特定的教育或培训组织机构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之内考虑教学设计问题,对该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实际要求是否符合关心不足,无法保证机构内部目标的合理性。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在实际运作时,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即根据外部社会需求调整修改已有的教学目标,并以修改后目标所提出的期望值与学习者的现状相比较找出差距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时期)

前运演阶段(2-6岁,相当于学前时期)

具体运演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时期)

形式运演阶段(11-15岁,相当于初级中学时期)

4、认知结构的定义;

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5、认知结构变量;

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

(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

可分辨性:

清晰可辨(类属关系.总括关系)

寻找新旧概念共同(或相关)属性的同时,注意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相区别的属性。

稳固性:

稳固(类属关系.总括关系)

具体分析(原有观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较好地保持原有相关知识的习得意义.不能有效保持原有相关知识的习得意义

6、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就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判断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技术。

根据学习者绘制出的概念图,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者可以了解学习者对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概念图了解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的缺陷。

7、学习动机的定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按动机源

内部动机指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按动机的需要结构

认知内驱力,想要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需要。

(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想要借助学业成就或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想把工作或学习做好的需要。

(外部动机)

8、Keller的ARCS模型;

ARCS模型

意义

举例

策略

Attention

注意力

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上课时在讲台上摆着一个封着的纸箱子,让学生猜猜里面可能装着什么东西。

知觉唤醒激发探究变化

Relevance

关联性

指教学要与学生的知识背景、个人需求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情境中找出概念的例证,如教室里的四边形。

熟悉化

目标定向

动机匹配

Confidence

自信心

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维持学生对成功的渴望

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而学生又能解答的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能力“非凡”。

期望成功

挑战情境

归因方式

Satisfaction

满足感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

对于课堂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口头表扬。

自然的结果

积极的结果

公平

9、学习风格理论

最外层——在教学过程中最易受影响的刺激因素

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

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

10、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

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

学习风格特征及其与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

⏹视觉型

⏹听觉型

⏹动觉型

第六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教学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模式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先行组织者的定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阶段)

先行组织者的定义: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主要阶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第一阶段

呈现先行组织者

阐明本课的目的

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确认正在阐明的概念的属性;给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使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经验

第二阶段

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

使知识的结构显而易见

使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外显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讲、讨论、放录像、做实验、阅读有关材料

第三阶段

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使用事例协调的原则

促进积极的接受学习

提示新旧概念(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支架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理论来源、最近发展区的定义、主要步骤)

理论来源:

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定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主要步骤:

(支架式教学:

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1)搭脚手架:

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

学生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4、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锚?

主要步骤)

什么是锚?

以真实事例或真实问题为基础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主要步骤:

(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5、随机进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随机进入教学: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

(1)呈现基本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

(4)小组协作学习

(5)学习效果评价

6、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及缺点;

特点:

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缺点:

7、协作学习的定义及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有哪几种;

协作学习的定义:

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

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8、竞争的定义:

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境,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9、CSCL的主要形式:

(1)实时实地CSCL

(2)非实时实地CSCL

(3)实时远距CSCL

(4)非实时远距CSCL

 

第七章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定义

(一)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

(二)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三)学习环境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

(四)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2、教学媒体的特性

参与性、表现力、重现力、受控性、接触面

 

3、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和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1)问题表(问卷式)

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的问题作为问卷,教师根据所列问题逐个深入考虑,从而找出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

(2)矩阵式

通常是两维排列,如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教学功能和其他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评判尺度可用“适宜”与否、“高、中、低”等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字和字母表示。

矩阵式最早是由威廉姆·埃伦提出的。

除了两维矩阵外,还有“一维分类”,如:

比较受推崇的戴尔的“经验之塔”就是典型的一维排列。

(3)算法式

备选媒体的效益指数=代价(媒体)/现代(媒体)

(4)流程图

这种方法是在问卷选择法的基础上,把选择的问题排列成一定的程序,教师对每个问题回答“是”或“否”而进入不同的选择分支,最终完成对媒体的选择。

4、学习资源的定义

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5、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

作为课堂学习的资源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信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概念图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6、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民主教学——注意教态和语气

成功教学——“跳一跳摘得到苹果”,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灵活教学——排除干扰,激发求知欲

双边教学——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7、课堂问题行为调控策略

7.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2)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受挫水平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1)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鼓励或赞扬)

(2)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提醒、警告、幽默的语气、创设情景、提问、正面批评)

7.2、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下的问题行为的调控策略

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1)明了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内容

(2)遵循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

(3)掌握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

7.3、网络环境下的课堂行为及调控策略

(1)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监控

(3)做好课堂常规训练

第八章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1、教学评价的定义及功能

教学评价:

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的分类

教学评价分为:

相对评价:

常模参照测验,正态分布,绝对评价:

标准参照测验,偏态分布,自身评价:

过去和现在比较。

3、评价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完整性和规范性:

教学目标阐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总结和帮助。

可实施性:

时间因素、环境因素、学生因素。

创新性

4、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6个阶段

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试验、进行中的评价

第九章教学系统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1、多媒体教学软件:

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是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材料.

类型:

课堂演示型

学生自主学习型

模拟实验型

训练复习型

教学游戏型

资料工具型

2、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项目定义

(2)教学设计

(3)系统设计

(4)脚本编写

(5)数据(素材)准备

(6)软件编辑

(7)试用评价

(8)形成产品

3、网络课程的定义及构成;

定义: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

(2)虚拟实验系统(3)学生档案系统(4)诊断评价系统(5)学习导航系统(6)学习工具系统(7)协商交流系统(8)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

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

 

1.课前说课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

重点是什么?

课前说课的内容:

Ø说教材

Ø说教法

Ø说学法

Ø说教学过程(课前说课的重点部分)

Ø说板书

2.课后说课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

重点是什么?

课后说课的内容:

课后说课可在说教材、说教法与说学法等内容之后,(这几个环节都与课前说课相同),在叙述教学程序的过程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说教学达标情况;

2、说教法运用情况;

3、说学生活动情况;

4、说教学实施情况。

3.规范的教学设计应该至少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形成性评价六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