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33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docx

江苏省泰兴市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1

江苏省泰兴市2017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请注意:

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

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

初春的仙鹤湾公园,zhà暖还寒。

立春节气已过,冬天却还想把春天紧紧攥在手里,但四季轮回是gèn古不变的法则,就算冬天使出浑身xiè数,终究遏制不了一朵朵报春花zhàn放嫣红的笑脸。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艺术节期间举办了文艺评论活动,内容独

特的文物、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

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有评论者认为电影《驴得水》讽刺社会鞭辟入里,剖析人性淋漓尽致,值得一看。

D.当被问及《中国好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关注度的问题时,作家査建英一语中的地回答:

“很闹的外表,形式里边是触及灵魂的。

3.下列句

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目前,我市的公共自行车炙手可热,人们只要拿起手机扫码,即可解锁骑行。

B.泰兴市开展“交通安全”专项行动,切实减少和预防道路安全事故,保障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

C.至于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就算是号称“学霸”的同学也未免能答对。

D.通过《中华诗词大会》,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古典诗词之美,更加重视古诗词的积累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课文原句。

(8分)

(1)根之茂者其实遂,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流水前波让后波。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古诗词中写了很多“难”,白居易在《观刈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夏天烈日下的割麦之难;李白在《行路难》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行路之难”。

5.名著阅读。

(6分)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3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多于两项得0分)()()

A.《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赐给观音菩萨“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戴在孙悟空头上,金箍儿收了守山大神,禁箍儿收了红孩儿。

B.《水浒传》中打过老虎的人物有:

景阳冈打虎的英雄武松、沂蒙岭杀四虎的黑旋风李逵、桃花山射中一只老虎的打虎将李忠。

C.范爱农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结识的倔强而正直的爱国者,他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最后被迫害溺水而死。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现实与虚构结合,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塑造人物。

语言上以叙事和描写为主,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使人物有血有肉。

E.《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高跟党”自认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国王则偏向于“低跟党”。

作者用这两党的相争,争权夺利,讽刺了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2)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书”经常出现:

保尔喜欢读《朱泽培·加里波第》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喜欢读《天演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喜欢读《鉴略》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6.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

(8分)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弘扬传统文化,九

(1)班举行

关于节气的综合学习活动。

【链接材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

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活动一】今天是公历6月1日,结合右边的图片猜猜看,还有

四天就是________节气。

填写这个节气名称,然后说说这个节气

名称的含义。

(2分)

名称:

_____________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活动时,韩梅梅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去年冬天去黄山旅游,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当天早晨,天气晴朗,天空中一丝风也没有,黄山的山脚有霜,但是山腰却无霜。

她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请你运用“气象物候”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

(2分)

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有人认为当今科技高度发达,“二十四节气”已经失去其作用,你不同意这种观点。

你的理由是:

(至少两个理由,每个理由必须使用一句谚语或者古诗词)(4分)

理由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第7题(6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①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称国手徒为尔②,命压人头不奈何。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亦知合④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刘二十八使君:

指刘禹锡。

②徒为尔:

只是如此。

③蹉跎:

受挫折。

④合:

应该、应当。

7.

(1)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相对应,点明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的现实。

B.“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借景抒情,对当权者和无为者进行了讽刺,对老友的遭遇深表同情和不平。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运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回归之后的感受,此番归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诗的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

(2)结合诗歌内容,试对两首诗歌中的作者形象作简要评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楚已亡龙且》完成第8~11题(14分)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①曰:

“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

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

且汉王不可必②,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③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

足下所以得须臾④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当今二王之事,权⑤在足下。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今释⑥此时,而自必於⑦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韩信谢曰: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⑧,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

幸⑨为信谢项王!

——选自《淮阴侯列传》,有删减

【注】①齐王信:

指韩信,即淮阴侯。

②必:

信任。

③倍:

同“背”背弃、背叛。

④须臾:

苟延。

⑤权:

举足轻重。

⑥释:

放过,错过。

⑦於:

和、跟。

⑧折戟:

折戟的卫士。

⑨幸:

希望。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①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②项王怜而活之()

③解衣衣我()④虽死不易()

(2)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为”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

终为之所禽矣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以虫治虫》)

C.其印为与群从所得(《活板》)D.缚者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9.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2分)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且为智者固若此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武涉前往劝说齐王韩信归楚的依据有哪些?

(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至少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留青竹刻》(有删改),完成第12~14题。

(10分)

①“江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在这一文化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意象,那就是竹。

在江南地区保留至今的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都与竹有关。

常州的留青竹刻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A以竹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材,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B 鲁班削竹为雀,可见当时已有竹刻。

  C 竹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时间在明中朝,至清代出现了“翻黄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

 D  

③“留青

竹刻”也称为“皮雕”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竹皮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

④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竹青层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细腻,近似琥珀或比琥珀更雅致。

竹肌贴近竹青的薄薄的一层则变为赭色,作为底色与米黄色的竹青相互映衬,和谐自然。

竹肌历时越久颜色越深,图纹部分的竹青却淡雅如初,脂润如玉,越显古雅隽美。

⑤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它与玉石雕、象牙雕、米雕相比,具有简朴、品高、雅致的艺术特色。

⑥“简朴”主要指处理方法的朴素简洁,竹材价廉易得,我国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可供采用。

竹刻艺术品完成后,不须敷色、上漆,有自然之趣。

⑦“品高”体现在竹刻艺术之高和创作难度之高。

留青竹刻之难为竹刻艺术之首,毛竹表皮的厚度一般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张办公用纸,但在竹刻师手中却是片“宽阔”的写意空间。

最绝的是,表现山水、花鸟作品中深浅过渡,也得在竹子皮0.1毫米的范围内,刻成不同的薄厚。

留青竹刻还力求“一刀到位”,从线条的完整、流畅,到整幅画面的神韵,均取决于此。

如果力道中断,两刀刻一条线,就会明显凌乱。

⑧《古玩指南》有“竹刻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之说。

留青竹刻可以演绎名家书法,再现花鸟鱼虫的灵动,甚至还能表现云雾山水的朦胧,被

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就因为其价廉易得的竹材,朴素简洁的处理方法,所以说它具有简朴的特点。

B.在江南地区保留至今的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都与竹有关。

常州的留青竹刻被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C.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

D.留青竹刻的“雅致”主要体现在:

竹青层经特殊工艺处理,色泽古雅隽美;呈现出与书画作品一样的清新气质和情趣。

13.说说文章第⑦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在第二段ABCD四个位置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处填入下面这句话,并说明理由。

(3分)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纯熟地使用了透雕和浮雕两种技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竹刻出土文物。

选择:

___________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吴晶的《众说纷纭谈古诗》,完成第15~17题。

(10分)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

有人为此惊呼:

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

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

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

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

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

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1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作者对节目问题的剖析,其作用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校开展了“济川诗词大会”活动,九

(2)班的李雷同学在书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时,将“深”写成了“生”,请你运用本文中的有关观点,结合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对他做个解释。

(4分)

李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安宁的《冬夜编筐》,完成第18~21题。

(20分)

①冬天,村里的女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编席子,父亲则将腊条娴熟地掌控在双手之中。

②房间里因此变得拥挤起来。

就连我写作业,都没了阵地,只能搬到昏暗的卧室,打开电灯或者点上蜡烛,奋笔疾书。

透过房间的窗户,我可以看到父亲的影子,落在墙壁上。

那影子夹杂在舞动的腊条之中,虽然瘦削,却有不怒而威的力量感。

我觉得父亲即便是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腊条一样,嗖地一声抽下去,就能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

③腊条明显在灯下的堂屋里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它们时而碰到了灯泡;时而落在水缸的沿壁上,发出清脆又寂寥的响声。

父亲尽力收拢它们的“手脚”,但无奈腊条太长,而房间又太小,总也无法使它们驯服。

④母亲大约也觉得自己碍脚,收

拾完

家务后,就悄无声息地躲到隔壁房间里去做针线活。

于是整个堂屋的灯下,就只剩父亲一个人。

他会打开收音机,听单田芳的评书,一场听完了,一个驼筐,也就编完了三分之一。

母亲这时候才走出来,收拾父亲折腾出的满地狼藉。

我侧耳倾听,院子里静悄悄的,夜色笼罩了日间所有的喧哗。

干冷的天气里,一切都被冻住了,并泛着惨白的霜。

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

  ⑤冬季漫长无边,母亲自然也不会闲着。

几乎每天,她都会帮父亲用特制的劈腊条工具,将一根腊条,从根部劈成两根或三根。

新劈开的腊条,泛着新鲜的白色光泽,似乎还能看到它们在田地里沐风栉雨的生机姿态。

父亲总会将劈开的腊条和无需劈开的,合理地编进

篓筐里去,让成品看起来色彩丰富又不凌乱。

每根腊条的根部,都会被削尖了,方便插入到士兵一样排好方队的其他腊条队伍里去。

母亲做起这些来,俨然是父亲最好的学徒工,熟练到无需父亲开口,就能完成他所有的要求:

知道今天要编的驼筐或者粪箕子,大概需要多少根腊条;其中有多少是粗的,可

以用来打底或者作为“顶梁柱”,又有多少,是血管一样细细游走在驼筐的身体里的。

因此他们一个编筐,一个修剪,配合得非常默契;平日经常争吵的两个人,唯独在这件事上,从未有过矛盾。

父亲将编筐当成

艺术品一样去打理,母亲也恰好将其看成织毛衣或者纳鞋底一样的细活,所以基于同样的态度,两个人便有了“打败天下无敌手”的同心协力的作战姿态。

  ⑥这看上去颇有些动人的姿态,让我在冬天会觉得日子不那么难熬。

甚至有时听见父母轻声絮叨着的家长里短,或者母亲帮父亲用力扳着腊条时,喉咙里发出的轻微使劲声时,我的心里,会暖暖的,有一簇小火慢慢燃烧起来。

那一刻,我完全原谅了父亲拿着一根腊条,将我和姐姐鸡鸭一样追得满院飞跑时的暴躁。

我的脸微微发烫,好像炉火太旺了,窗外是静寂无人的冰天雪地,而房间里的一切,却被燃烧到近乎透明的煤块,给烤得像一块炉底的馒头,一口咬下去,酥脆松软,不由得你不欢天喜地起来。

  ⑦至于那年的夏天,困顿生活中,母亲多少次抓起笤帚,砸中了父亲的头,父亲又多少次操起凌厉的腊条,朝母亲抽去;而我,又如何在他们争吵中,惊恐地逃出家门,像一根倔强的腊条,一声不吭地躲进夜色笼罩的旷野里,则统统被我忘记。

18.从全文看,父亲编筐的“娴熟”主要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

(1)体会“只有父亲的咳嗽声,一下下地撞击着夜色的边缘”中,“撞击”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句子:

“我觉得父亲即便是老了,也一定像粗壮的腊条一样,嗖地一声抽下去,就能在水泥地上留下一条深深的印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⑥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结尾和下面的链接材料中都写到父亲的粗暴,两位作者塑造粗暴父亲,写法有什么相同?

写作意图有什么异同?

结合上下文作简要说明。

(6分)

【链接材料】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

把推开我:

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么!

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

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台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60分)

22.请以“在路上”为题,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4分)

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乍亘解绽(每个字1分,共4分)2.A(2分)3.D(2分)

4.(8分)①-④略(每格一分)

⑤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分)

5.

(1)DE(3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