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167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古典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古典诗歌鉴赏

2012年高三语文专题总复习及检测

古典诗词鉴赏

【考纲要求】

2012年新《考纲》对本专题要求具备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它包含两个考点。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观点。

【命题动态预测】

1.从选材的历史看,唐诗触及率最高,宋词、元曲也有涉猎,2005年的选材热点依然是唐诗、宋词。

2.从选材内容看,高考涉猎的诗歌一般以借景(或托物)抒情且写作背景淡化的绝句为主,其阅读难度是一般考生能够读懂,但阅读起来又有区别层级的作品。

2005年除关注绝句外,还应关注律诗和词,或应更关注两首绝句、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3.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

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古代诗词曲的类别】

一、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如《雨霖铃》抒发了与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

二、怀古类:

或凭吊古人和事,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

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能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就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

这类诗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的鉴戒。

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

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态。

三、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如2002年高考所选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由笛声勾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四、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如曹植的《白马篇》,前半部分写少年英雄飒爽英姿,表现他的“勇”,后半部分写他为国征战,表现他的忠。

五、闲适类: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对田园景象和闲适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弃官归隐的决心;

六、借景抒情类:

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如杜甫的《登高》,借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申的复杂情感。

七、托物言志类:

多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孤高自守的高尚情操。

八、爱情类:

这类诗在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少精品以其丰富的内容、美好的情感、多样的手法,被人们世代传诵。

【鉴赏内容和方法】

平时对古代诗歌的学习,首先应以诵读为主。

因为诵读是读诗的基础。

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得益。

在日常学习中,必须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把朗诵的背诵作为读诗的头等大事或首要目标。

然后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能力,完成对诗歌的赏析。

考试时当然是默读诗歌,以期得到对诗歌的概括认识,如要对诗歌作较为深入的理解感悟,就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理解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或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正确理解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必经步骤。

抓住题目做些思考,便会抓住诗歌的感情脉络。

如1997年高考卷中的《望君山》,由题目可知是写景;2000年高考卷中的《约客》,结合题目便知是写约客人来下棋时的心情。

二、捕捉画面,体味意境

古典诗歌多数都有景物描写,鉴赏时首先要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想像,体会画面的色彩、气氛和情调。

最后,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推断,即体味这样的画面要表达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

三、分析语境,注意“冷”和“热”

结合语境,从诗歌描写的景色“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如《小重山》中,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

《摸鱼儿》中“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危栏”“烟柳”“斜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

《雨霖铃》中的“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晓风”“残月”等正是化人物心境的悲凉。

四、掌握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

各类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见前文“【古代诗词曲的类别】”

五、从注释捕捉信息

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有的则介绍了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或作者境况,这些对我们理解诗歌都有很大的帮助。

六、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读懂诗歌的语言包含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⑴读懂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弄懂具体的词语、句子的意思,看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并透过表面的文字进一步领会其深层的含义(如感情色彩),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形容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涯、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⑵从整体上理解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

“读懂”文字,这是基础;“体会”语言特色,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乐感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2.高考考题的两种形式

一是给出意境,让考生去锤炼选择词语;二是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考生判断。

由于诗眼本身不可能太直露体现感情,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并事理阅读。

3.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清新、质朴、绚丽、含蓄、简练。

⑴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生动形象。

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⑵质朴。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

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反璞归真。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就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⑶绚丽。

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生动细腻的描绘。

如雍陶的《题君山》: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作者用浓墨重彩点出了湖山的秀美,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灵秀形神和谐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⑷含蓄简练。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炼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独特的。

这里将精炼与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个特点,是因为这两方面是分不开的。

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意思才能称之为精炼。

这类语言风格是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意在言外。

作者用含蓄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如杜牧的《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注意分析修辞方法。

诗歌是十分讲究形象的精练的文学样式,这类文学样式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不少共同的表现手法。

比如说比兴手法,渲染烘托,夸张铺陈,驰骋想象,对比照应,炼字炼句,含蓄蕴藉,情景交融,讲究意境等等。

我们在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时,务必要以作品的语言为依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去进行分析。

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

尤其要注意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及其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例如: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本体表现无形的声音,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也刀枪鸣”。

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再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用了“双关”来表情达意。

如果说这里的“杨柳”仅仅是指杨树柳树,那么,毛泽东“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杨柳”就不只是指杨花柳絮了,而是还指杨开慧和柳直珣烈士了。

这种谐音双关是汉语之美的典型表现,西洋汉译家也中能望之兴叹了。

2.注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意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表现手法主要看该诗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是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

例如:

《琵琶行》中写了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了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写了听众的反映,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

这些渲染有的烘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有的则烘托了“送客”时的环境气氛。

八、鉴赏诗歌的形象

1.什么是形象?

形象并不仅仅指人物形象,它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和景象。

即“形象”不外乎三种:

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形象可以分为主观形象和客观形象。

同时,诗歌讲究形象思维,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有时是以比喻或比拟的形式出现的,更多的则是指诗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例如:

杜牧在《山行》中写山中景色时,就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这些景物就构成了这首诗的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2.作者是怎样去塑造形象、表现形象的?

形象的塑造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在实写中,可以是直接描写,也可以是间接描写,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

在古代诗词中,比较多的是运用景物去侧面烘托人物,表现人物。

3.为什么要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是为了表达感情。

无论作者描写的是主观形象还是客观形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不过前者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现作者自己感情的或悲或喜;后者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现对所描写对象的或爱或憎,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而已。

我们在读完一首诗后,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4.怎样鉴赏诗歌形象?

对诗句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

⑵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例如:

《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

⑶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

在有些古诗词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作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

例如: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以登山所见的所悟,向我们道 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抒情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不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而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诗歌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一种文体,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感情式的。

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直接说出来,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诗的形象。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感情式的。

诗歌的抒情方式:

1.借景(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是“借景(借物)抒情”。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意。

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二、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秘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洞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的共同特征。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首句中“人闲”的“闲”字和次句中的“夜静”的“静”字,是构成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

“闲”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闲,没有事干,而是指悠闲、恬适,指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忧的厌恶和回避。

这首诗由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吟诵体味,就会感受到这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隽永有味的。

它充分显示了迷人的自然美的诗意和风致,由此我们又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一颗诗心,体味出诗境的温馨与优美。

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

跟王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那种深微、细腻、含蓄的特点不同,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跟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三、富于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歌富于音乐美有两层含义:

①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部分本来是配乐歌唱的,如汉乐府诗等;②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讲究音乐美的。

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一致的。

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诗歌的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的。

一首好诗就像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情是根,言是苗,声是花,义是果。

感情是根本,语言像枝叶一样,表现出根(感情)所蕴藏的生命力,而声律则像是开出的花朵,深刻的思想内容则是必然结出的果实。

【鉴赏诗歌的环节】

了解、感悟、联想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三个环节(当然在实际鉴赏过程中是不可截然分割的),也可以说是三个层次、三种境界。

一、了解

了解是鉴赏的基础,也是鉴赏的开始。

了解不等于鉴赏,但没有了了解就谈不上鉴赏。

对一首诗的了解,大致有四个方面:

⒈语言。

语言是诗的载体,诗的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都是靠语言来表达的。

了解语言,是欣赏诗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⒉名物。

诗人的感情由外物的触发而产生诗,而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又沉淀借用外物作为媒介,达到物我交融。

如白居易所说:

诗乃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因此,对诗中写到的名物应有所了解,否则也很难了解诗人借此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⒊典实。

了解典实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诗中所写到的有关历史事实,二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古诗讲究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⒋背景。

大至时代背景,小至一首诗具体的写作背景,了解与否对分析鉴赏一首诗也十分重要。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如果不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具体背景,只当作一般描写三峡风景的诗来读,就不容易领会诗中那种轻捷欢快的节奏韵致和由此传达出来的人无限欣喜的心情。

二、感悟

感悟就是欣赏诗歌时所产生的会心和共鸣。

你对诗歌的“象外之境”有了感知和领悟,就是通过对诗的意象分析而进入意境,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这时候,你就有了对诗的感悟了。

三、联想

诗歌鉴赏中的联想,就是指由欣赏对象(形象、意象、意境)的触发,在欣赏者学问、修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艺术想象。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鉴赏也离不开想象。

艺术欣赏中的联想有两种情况,或者说是两个层次。

1.一种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在欣赏者心目中的映现。

这种映现因欣赏者的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以及对艺术感受力的不同而有区别,虽然是由同一个欣赏对象所触发,却可以有很大的差异。

2.一种是虽然也是由欣赏对象生发出来的,却明显地离开了原来的诗境诗情,而有了新的开拓和发挥,而这种开拓和发挥是自觉的。

中国古代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古代诗人很早就懂得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为了发挥诗的抒情功能,多方面探索,特别是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

例如,在抒情与写景的关系上,或者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或者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或暗示感情,甚至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等待。

这些手法,一般常用“情景交融”等词语来概括。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使中国古代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的特色更为突出。

我们在学习和欣赏这此诗时同样要关注这些手法。

【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态度】

一、把握作品的风格

所谓“风格”,指的是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特点。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他们在创作中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上来说,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而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说。

⑴不同风格的不同特征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像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

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现象。

豪放派: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

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⑵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

豪放:

苏轼、辛弃疾;婉约:

柳永、姜夔、李清照;隽永:

李煜、刘禹锡;自然:

谢朓、谢灵运;清新飘逸:

李白;沉郁顿挫:

杜甫;雄浑面悲壮:

屈原;雄浑高峻:

王安石;淡远闲静:

陶渊明;恬淡优美:

王维。

⑶不同类诗歌的不同风格

宫廷诗:

缠绵婉转;田园诗:

恬淡宁谧;山水诗:

清新优美;边塞诗:

悲凉慷慨;讽喻诗:

沉郁激愤;咏史诗:

雄浑壮阔。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

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二、感悟作品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的,是具体的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设的艺术境界。

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可使欣赏者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第一首,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作者点化,就增添了无穷的情趣,组合成了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这就是作品所创设的意境。

读者由“形象”入诗,于是既看到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也感受到了作者淡泊宁静的心情,这就叫做“入境”。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充分感受艺术形象,把握景与情(志),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三、鉴赏作品的形式

首先,要把握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等各类诗歌的体裁特点,还要懂得一点格律常识。

其次,要能够品味语言的各种风格,能够弄懂诗歌的表层意,特别是要挖掘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和言外的意味。

再次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布局谋篇的一些方法,了解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构思和写法。

最后,要熟悉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格、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能够具体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四、概括全诗的主旨

“主旨”,或是全诗表达的某种感情,或是作者阐述的某种哲理,或是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某种总结。

如2002年高考卷题目的设计就体现了把握主旨的要求,很多考生在理解《春夜洛城闻笛》时,把该诗的主旨理解为是写离别之情,而实际上这首诗主要是表达了思乡之情。

五、评价诗歌的意义

或评价诗歌的积极意义(对认识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意义,对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有何价值),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要实事求是,不要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六、分析作者的态度

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某个人物的态度、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它或者用某句话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

【解答古诗词鉴赏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看清题目的要求

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能答非所问。

如2002年高考题要求回答对“折柳”“关键”说的看法,就只需针对这一提问作答,而无需对全诗内容作具体解释。

二、恰当作出评价

如果要求我们对诗作的艺术成就(或语言特色,或表达技巧)或作者态度进行评价,那就一定要从诗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能人为拔高。

一句话,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三、语句简明完整

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又要完整,切忌啰嗦、词不达意。

【高三诗歌鉴赏解题指要】

一、基本概念指要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由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抒情方式主要是: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陈、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

(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写作技巧包括:

赋比兴;衬托、用典、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包括:

雄浑、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等。

6.语言特色:

清新、平淡(也称质朴)、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7.动、静;点、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远近、高低等。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意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委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用一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旨;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

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

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3.侧面描写:

对比:

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于景

4.语言特点类:

勾勒:

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

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5.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6.语言风格:

行云流水:

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