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02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docx

发展经济学经典复习思考题附详细解答

发展经济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1章

1、什么是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欠发达国家[LDC].[lessdevelopedcountries](P19)

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

(1)收入水平低下。

(2)生活水平低下:

住房,医疗,受教育程度低,精神状态差。

(3)生产率水平低下。

(4)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

(5)失业问题严重,劳动不得其用,平均在10%——15%。

(6)农业部门和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

(7)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

(8)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脆弱地位。

2、发展经济学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其中一些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形成和繁荣时期(20世纪40---60年代).

这个阶段是结构主义占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1)积累资本。

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2)工业化。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出路。

(3)计划化。

政府必须干预经济,要强调国家计划的主导作用。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20世纪60---80年代初)

这个时期的主要观点:

(1)提出多元的经济目标----除了GNP的增长以外,强调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分配公平、乡村发展和保护环境。

(2)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这一时期对市场机制的重新强调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他们认为,价格—市场具有三大优点:

一是有助于有效配置资源并且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二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三是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而花费不高。

(3)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

提出外向型发展战略,即出口鼓励的工业化战略。

(4)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

(1)强调制度因素,应该重视基本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2)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内生化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溢出效应。

(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重视。

3、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经济增长理论;

(2)收入分配理论;

(3)资本积累理论;

(4)人力资本理论;

(5)工业化道路理论;

(6)技术进步理论;

(7)人口转移理论;

(8)平衡与非平衡理论;

(9)国际贸易理论;

(10)宏观调节理论。

4、收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

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区别。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有哪些?

经济增长定义(economicgrowth)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增加。

它一般用或GNPorGDP表示。

人均GDP,反映一国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

(1)投入结构的变化。

(2)产出结构的变化。

(3)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

(4)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分配状况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或必要条件。

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如果产品大量积压,如果以坑害消费者为代价,如果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如果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不均,这种经济增长不会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人的能力的扩大是有限的。

但是,有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自动导致了人类发展。

下面有几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

(1)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growth)。

(2)无声的增长(voicelessgroth)。

(3)无情的增长(ruthlessgrowth)。

(4)无根的增长(rootlessgrowth)。

(5)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growth)。

如果出现了上述“无五”情况,增长就没有导致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所包括的内容要宽泛得多。

它不仅包含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包括文化和政治生活的改善。

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而经济发展是指人的物质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仅增长能促进人类发展,而且人类发展也能促进增长。

人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2、GDP\GNP存在哪些缺陷?

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是如何构成的?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通常是以GNP或GDP来表示的。

但是,它们也有许多缺陷,特别是国际比较时,问题更为严重。

这个指标有如下缺陷:

(1)每个国家都有些产品和服务是不计入GDP的,不经过市场交换的,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也是国民总产品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包括在GNP中。

因此,按照市场价值加总的GNP数字无疑低估了一国实际的国民总产品。

(2)地下经济是不计入GDP的。

在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undergroundeconomy)都是存在的。

从事地下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逃税,如走私等。

有些地下经济是为了逃避国家有关法律的制裁,如贩毒、生产盗版图书和音像制品等。

由于地下经济是非法的,交易活动秘密进行,交易收入不报告,无法统计在GNP中。

(3)GNP并没有扣除自然资源(如水、土壤、森林、空气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存量)的耗竭和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人类福利的损失和防止污染而投入的成本。

如果要扣除的话,实际的GDP的规模比通常计算的GDP要小。

(4)当把GNP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把不同的货币转换成一个共同的货币,通常用美元来表示。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是很不准确的。

用GDPorGNP的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的指标是有缺陷的。

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好的统计指标作为一国国民产品的综合指标。

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发展的度量指标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

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这个指标的构成是,一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

每个指标分100个等级,1代表最坏,100代表最好,一般处在二者之间,一个国家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按照1到100来打分,把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该国的综合指数。

3、对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分析。

(1)假说的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的假说:

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贫穷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的后期阶段(富裕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趋于下降。

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2)支持这一学说的理由

1)贫穷国家的二元经济显著。

2)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少数人由于财产收入、本人才能受到良好教育以及其它原因而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大部分人相对来说变穷了。

到经济发展后期,教育逐渐普及,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因而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大大提高,收入差别也相应缩小。

疗补贴),来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

3)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中,这样制定的方针必然不利于穷人阶级。

结果,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不断恶化。

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后,一般民众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参政的意识增强了,并且能够组织起来形成抗衡集团,如工会组织,以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迫使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政策,结果导致收入差别的缩小。

第三章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模型

复习思考题

1、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一是“资本——产出比”概念。

哈罗德认为,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不仅刺激总供给,而且刺激总需求。

要实现充分就业,本期投资必须大于上期投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哈罗德提出了“资本-----产出比”概念,利用它来推算第二期达到充分就业所需的追加投资,以使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相适应。

二是提出了“比率分析法”,哈罗德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了时间因素,用“比率分析法”(增长率、储蓄率)代替了凯恩斯的“水平分析法”(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水平),从而将凯恩斯的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了。

三是提出了三个增长率,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G)、有保证的增长率(Gw)和自然增长率(Gn)。

有保证的增长率(GW)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它说明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实际增长率(G)是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

自然增长率(Gn)是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的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这三种增长率相等就是经济达到了稳定的均衡增长。

2、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是三种增长率之间的不平衡。

第一,Gw>Gn(投资过多)时,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

这时,由于生产增长受到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将出现储蓄过度,引起经济长期停滞。

第二,Gw

第三,Gw=Gn时,表明社会全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际增长率(G)与有保证的生产率也相等,即G=Gw,这样社会既实现了均衡经济增长,又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从而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所以,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G=Gw=Gn但是,要实现长期的、理想的均衡增长是很困难的,因为G,Gw,Gn各自决定于不同的因素:

G取决于有效需求,Gw取决于投资意向与预期,Gn取决于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三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当三者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长期的经济波动。

3、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是怎样完善的?

索洛、斯旺等人对哈罗德---多马模式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为一个新古典模式,即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式。

它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斯旺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

1)索洛——斯旺模式

它假定:

第一,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劳动比率可以改变。

第二,产出的增长主要有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推动,而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呈递减趋势。

第三,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主要调节作用。

第四,不存在技术进步。

这一模式通过资本----产出比率可变的新假定和给模式中引入市场机制,克服了哈罗德---多马模式的增长狭隘问题,从而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式。

但是,这个模式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后来,索洛与米德进行了修正与补充,在模式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从而将其发展为“索洛---米德模式”。

这样就成为一种带有“新古典综合”色彩的经济增长理论。

2)索洛——米德模式

第一,它重新假定资本与劳动具有可替代性,使资本----产出比由固定不变为可变。

这样人们可以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来降低资本的收入、提高劳动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强调了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

第三,说明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

第四,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这个模式引进了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也就是从外部引入的,与模型中的任何变量没有关系。

4、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对新古典模式中两个基本特征的否定

这个模式否定了新古典模式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第一,生产要素不易迅速替代,从而资本----产出比难以调整。

第二,新古典模式中的技术进步是独立因素,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投资增加就不会有技术进步。

2)提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他们认为,在资本-产出比既定时,要实现稳定的增长,只有调节储蓄率S。

社会储蓄率等于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在总储蓄率中的比例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之和。

这就是新剑桥增长模式。

3)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第一,在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第二,经济增长加剧了收入分配的比例失调,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

第三,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根本途径不是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第四,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的办法不是调节资本-——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5、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什么?

现代经济增长的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运用历史统计方法研究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研究的经济增长是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他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

1)人均产出和人口增长率都高,而且人均产出增长率更高。

2)生产率高而且增长迅速,增长源泉来自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经济增长导致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技术进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革。

比如,更讲民主、效率等。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

6)经济增长在国际间的有限扩张。

现代经济增长主要局限在北半球、人口不到世界三分之一的范围内。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五个阶段的内容。

(1)传统社会:

是指牛顿科学产生以前的社会。

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

第一,传统社会不能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第二,传统社会的政治过程也决定了不可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第三,缺乏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传统社会不能产生持续增长的另一因素。

第四,传统社会的消极思想观念使社会缺乏活力,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2)起飞前的阶段:

由于从传统社会进入起飞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因此把它作为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包括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罗斯托指出,从第一个阶段转变为第二个阶段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它是起飞前提阶段的决定性力量。

(3)起飞阶段:

起飞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

农业生产率革命性变化是起飞成功的必要条件。

(4)走向成熟:

起飞之后再经过50—60年的稳定增长,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这样一个阶段,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外贸易越来越大,经济效率越来越高。

(5)大众高消费时代: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人均收入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

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生产和大众服务的提供。

小汽车是这一阶段大众化消费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这一阶段,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971年罗斯托在一本书中,还提出了新的阶段,他把这个阶段叫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追求闲暇和娱乐,而不是把追求收入看得最重要。

7、经济起飞的性质和条件是什么?

(1)起飞的性质:

起飞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起飞具有双重意义,经济起飞和社会起飞,它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开始。

(2)起飞的条件:

科学思想条件:

罗斯托把牛顿思想看作是历史的分水岭,它划分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时间界限。

社会条件:

起飞有赖于一大批富于创新、冒险和进取精神的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业精神。

政治条件:

第一,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第二,有现代化的经济和政治目标。

第三,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经济条件:

第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

第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第三,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8、             什么叫后发障碍?

后进国家的发展障碍:

(1)收入水平悬殊巨大:

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比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工业革命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低得多。

据统计,当今最穷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只相当于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两个多世纪以前工业化开始时的一半。

这么大的穷富差距给后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储蓄与国际收支平衡上的压力。

其次是心理上的压力。

(2)人口增长更为迅速:

医学的进步使婴儿的死亡率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而出生率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样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3)国际移民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发达国家初期,可以向北美和澳大利亚大规模移民,使之变成剩余人口的安全阀。

二战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通过向国外移民来转移剩余劳动和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已被发达国家严厉的移民法堵死了。

(4)农业生产率相对更低:

当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普遍低下。

低农业生产率当然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发动工业化的巨大障碍。

其中主要因素是由农业停滞造成的。

(5)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着很大差异:

当今发展中国家政权基础不是很稳固,缺乏民主,办事效率低下,崇尚传统习惯和价值观,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变革的动力。

(6)国际经济环境对后进国家不利:

先进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在世界上就处于领先地位。

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截然不同,就像婴孩面对强壮的大人,天生就处于劣势地位。

什么叫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后发优势。

(1)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2)有其他的知识和经验可供借鉴。

(3)结构变化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一般都伴随者产业结构的转变,意味着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配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4)世界经济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

第四章农业的转变

复习思考题

1、 农业对经济发展有哪些贡献?

经济学家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归结为4个方面: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

2、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

”它通过口授和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

”可见,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技术长期不变。

第一,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

第二,农民对技术缺乏知识和了解。

第三,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

第四,投资资金缺乏。

第五,现代投入品供给不足。

第六,传统制度的障碍。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技术停滞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基本上是静态的,农业生产的增长取决于传统要素供给的增加,如土地和劳动的增加。

第二个阶段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低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或叫做高资本技术动态农业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生物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单位面积产量,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这个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

3、速—拉模型的内容及其意义。

日本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弗农-拉坦合作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名叫诱导技术创新理论。

后来,在1985年的修订版中,他们又增加了一个诱导型制度创新概念,这样,他们的理论就被叫做诱导型创新理论。

1)诱导型创新理论的内容

第一,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发展依靠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表现为2种形式:

一是以代替劳动为主的机械技术进步,还有一个是以代替土地为主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速水和拉坦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出的迅速增长,要看各国的资源禀赋状况来决定。

第二,农业技术和制度变革是各国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诱导的。

.

在经济发展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的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当粮食需求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增长而增加时,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需求也增加了。

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结果是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看作是,由相对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引起的。

第三,诱导供应商开发新产品。

诱导型创新理论假定在农民、研究机构、供应商之间存在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

农民受相对价格变化引诱,寻找那些节约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农业技术。

这会促使研究机构发展新技术,也促使供应商生产和供给那些替代较为稀缺要素的现代技术产品。

第四,农业技术变化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和企业家创新的成本,对技术变化有影响。

第五,诱导型创新是一个不均衡的动态过程。

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进行不断的创新。

2)诱导型创新理论的意义

第一,对农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把农业技术进步看作是内生的,是由各国要素禀赋状况决定的。

这个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以便宜的要素来代替昂贵的要素,从而实现一系列的要素替代。

第二,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4、怎样理解绿色革命?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泰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地区,大面积地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地提高了。

这种种子改良为中心、大规模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活动被称为是“绿色革命”(greenrevolution).

首先,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

其次,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

(3)绿色革命的影响

第一,绿色革命使传统品种生长期要短的多,原来一年一熟,现在一年两熟、三熟。

第二,绿色革命使大面积种植新型高产良种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了。

第三,绿色革命使粮食供应增加和粮食价格较低。

第四,绿色革命也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下降和环境污染。

第五.绿色革命使小农与大地主、大农场主的差距更加拉大,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更加恶化。

第六,绿色革命的发生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的扩大。

在土壤、气候、温度、地理位置适宜于种植高产良种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比较高。

在没有受到绿色革命影响的地区,如非洲地区,饥荒是最严重的。

5、大农场有哪些优势?

第一,有些不可分的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太大,对大农场来说,机械能够充分利用,而且每个单位产出分摊成本很小。

对小农场来说,大型机械利用不足,,分摊成本较大。

第二,大农场资本雄厚,承担风险能力强,所以比小农场更迅速地采用新技术。

第三,农业经营规模与管理技术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大农场能够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小农场难以做到。

第四,大农场可以并且能够从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在传统农业中,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的理由是什么?

其一,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土地是稀缺的,劳动力是丰富的。

小农村倾向于用较多的劳动在较少的土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

结果,劳动得到就业,土地生产率也很高。

其二,在传统农业中,由于土地和劳动是主要投入,而资本投入很少,所以不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投资规模。

在这样条件下,生产规模报酬是不变的。

上面讲的绿色革命对农场规模没有偏向,即生物技术变革是中性的。

这是对小农场无效率的驳斥。

其三,大农场和小农场在目标函数上是不同的。

大农场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小农场的目标函数是产量最大化。

小农场遵循生存原则,大农场遵循效率原则。

按照利润极大化原则,一旦劳动边际生产率小于工资,利润就会减少,农场主就不会雇佣更多的劳动。

按照产量极大化原则,只要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0,增加劳动投入就是合算的。

小农场比大农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集约化经营,吸收更多劳动力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