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307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线索1:

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具体历程是:

创立(孔子:

仁、礼)→发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荀子:

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

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2:

古代中国科技: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3:

古代中国文学: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4:

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①经济上: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

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

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

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

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1)政治:

①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为“仁政”;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

(2)伦理:

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

①施政主张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2)伦理:

提出“人之性恶”

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①春秋时期老子:

哲学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韩非子

①地位: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③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误区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误区提醒]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谱性,不分等级贵贱。

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农工肆之人的利益。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四大派别:

儒、墨、道、法。

[答题术语必备]

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向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史料三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四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孟子·尽心下》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从分号看分为四层,紧扣“无为”“静”“无事”“无欲”等关键词,表明了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核心是“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紧扣“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信息,突出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3.史料三、四为儒家的经典史料,史料三反映的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据“为政以德”可知体现了儒家代表孔子“为政以德”的“仁政”治国理念;史料四反映的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试答:

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

(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

(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对点训练]

1.(2017·湖南岳阳质检)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解析:

选B。

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体现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南京模拟)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解析:

选C。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A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契合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7·湖北荆门调研)《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

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

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

这种认识(  )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解析:

选A。

材料认识善待贤者会导致亡国,体现出反对尚贤的主张,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

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

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处事的道德标准。

2.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措施

①思想: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

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轻巧识记] 汉代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

(1)一个目的:

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一种方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一个统一:

文化上的统一。

[误区警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答题术语必备]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考向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史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2.史料二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3.史料三主要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新儒学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试答: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

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呈现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对点训练]

1.(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

A.强调制度与秩序

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选B。

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错误;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仁政”,重视道德与人伦,故C项错误;从孔孟到汉代,儒学家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

3.(2017·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质检)有学者指出:

“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

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

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解析:

选B。

从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读题干

信息: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主旨:

可知儒家追求理想化的政治愿望

辨析选项

据题干“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信息,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选C项。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目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

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该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

(1)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2)不充分条件型:

该类型题目提问项通常为说明、表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可能构成某种条件,这种条件往往不是充分条件,结论通常是或然性。

这种题型是运用了选择题题型自身特点,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使得题干所列前提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得出预期结论。

由于题肢所列结论大都是或然性的,因此需要在题肢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可能性最强的结论方可入选。

该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已学知识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解决。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选C。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凉山州模拟)《论语·子张》说: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人本主义     B.积极入世

C.重道轻器D.经世致用

解析:

选B。

材料中并未提到对人的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道轻器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经世致用的观点,且该观点在明末清初出现,故D项错误。

3.(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选D。

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4.(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解析:

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

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内容

(1)程朱理学

①内容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

理学

“二程”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朱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②地位及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C.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

(1)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误区警示] 理学、程朱理学、心学

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

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