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263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的活动,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等环节,让学生体会诗词的内容,感受到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古诗词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

搜集整理三位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乡村美

1.教师导学: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们刚刚欣赏到了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2.“四月”是什么时节?

(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3.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4.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朗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

3.指名读。

教师指导七言律诗节奏朗读。

4.教师检查生字“蚕”“桑”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指导“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结束)。

当它做结束的意思讲的时候,就读liǎo。

5.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教师引问:

读完了这首诗,你对乡村四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过渡:

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

(出示:

听读,想象画面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教师引问:

读过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教师指导品读:

遍、满(方法:

抓诗眼)

(1)教师引问:

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在屋前屋后、小溪边……)(方法:

想画面)

(2)教师引读: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字和一个“遍”字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把这美景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3)教师导学:

满眼的绿色让人感到单调,四月的乡村让你感到乏味吗?

还有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美?

(白满川)要是觉得只有绿色会显得单调的话,那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会让你失望了。

3.教师导学: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不停地叫着)

4.教师导学:

“雨如烟”是什么感觉?

看图片,用你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

(蒙蒙细雨,像牛毛、像花针)

5.教师导学:

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6.教师指导朗读:

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读出一动一静的美感。

7.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体,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

另外,课堂有意识地通过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教师引问:

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这里的景美,人怎样?

(忙)

2.教师引发学生思考:

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的忙碌?

(才、又)

3.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把农民的繁忙读出来。

4.教师导学:

读到这,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农民可真辛苦,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

5.教师引问:

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

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

怪不得诗人写道:

乡村四月——闲人少

过渡:

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过去了。

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出示辛弃疾《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学:

在感悟诗的意境时你看到了什么?

闻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6.教师引读:

是啊!

要不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导学:

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什么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小结: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没有具体写人们是怎样劳作的,只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就把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勾勒了出来。

2.引读古诗。

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种美,那就是农民身上那朴实的美,勤劳的美!

让我们带着这种赞美之情、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

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引问:

我们刚学了一首田园诗《乡村四月》,谁来背背?

一起来吧!

(学生背诗)

2.教师导学:

田园诗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

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

(板书课题)

3.读诗题,解题意。

(1)教师指生来读诗题,读准字音“兴”,读出诗题的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兴”是什么意思?

(杂兴:

各种兴致。

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四时”又指什么?

(四季)

(3)指生连起来说题目的意思,再读诗题。

4.了解诗人。

师生交流范成大的资料。

(交流时,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5.小结: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

设计意图:

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才能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注意诗句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

相机点拨朗读节奏。

3.教师检查生字“昼”“耘”“绩”的预习情况,相机纠正。

4.学生再自由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6.学生根据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自学。

7.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首诗的意思。

(3)根据练说情况,教师总结。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并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表达的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

指名说,同桌互相说说。

(4)学生再读这首诗,注意停顿。

(齐读)

设计意图:

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精读全诗,领悟意境

过渡:

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

1.想一想,你觉得诗里哪一句写得最有趣味?

2.相机赏析诗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教师导学: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

孩子在干什么?

从一个“学”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天真、勤劳、可爱)

(2)你们喜欢这些孩子吗?

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

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问:

我们今天要学习《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先读一读,再想一想:

为什么这些孩子要学种瓜呢?

又跟谁学种瓜呢?

(引出上句,是由于村庄儿女的熏陶、影响。

3.相机赏析诗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教师导学: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村庄儿女是怎么“当家”的?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会干些什么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明确: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村庄儿女这么勤劳是为什么?

(建设美好的家园……)

(3)教师小结:

正是看到这些勤劳的村民,一个个天真好学的童孙,所以诗人兴致而来,不禁感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齐读)

设计意图: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四、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

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诗人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对古诗所表达的意境进行总结,使学生再次感受田园的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并在诵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五、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拓展阅读:

教师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作品和其他诗人写的田园诗。

2.教师导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之一,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积累,多去阅读名篇佳作。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词——《忆江南》。

2.教师导学:

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同。

(词有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

词每句的字数有长有短。

3.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要来学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师指导“子”的读音。

过渡:

古代的词谱上曲后,可以当歌唱,传唱于大街小巷。

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田园景色呢?

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这首词。

设计意图:

本册教材第一课《忆江南》就是一首词,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二、初读诗词,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指名朗读。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并给这两个音各组一个词?

(“塞”sài,还读sāi和sè)

3.教师出示:

“白鹭、箬笠、蓑衣”三个带生字的词语。

范写“鹭”字,提醒学生“鹭”字上部表音,下部表形。

“箬笠”两个字都是竹字头,指的是头上戴的用竹制成的帽子。

“蓑衣”的“蓑”是草字头,因为“蓑衣”是用草编织的。

4.教师导学: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我们还要试着读出节奏。

同学们拿出笔,边读边标出节奏,试试读出韵味儿来。

(生自由练读标节奏)

5.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

6.教师导学:

谁能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渔翁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捕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我们学的这首词,词牌名是——渔歌子,词的内容也是写渔夫的。

作者是唐朝词人张志和。

设计意图: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

三、品析词句,读出意境

(一)感受山水之美

1.学生自由读词,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前两行描写了哪些景物?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①是呀,(出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美景多么和谐,天上的白鹭与水中的鳜鱼相映成趣。

②那白鹭是怎样飞呢?

图片出示,观察后用“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③小结:

青山,白鸟,红花,绿水,色彩多么丰富!

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看上去真像一幅活的画呀!

男女生比赛美美地来朗诵前两行。

(2)教师导学:

学习后两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教师引问:

后两行又向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描述这幅美景图吗?

(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一点儿也不想回去。

②教师引问:

外面下着雨,这渔翁头上戴的是什么呀?

(箬笠)什么材料编制的?

(竹篾和箬叶)身上披的这蓑衣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

(草或棕)

(二)走近张志和

1.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猜猜图中的这位渔翁会是谁呢?

(生:

张志和)

(1)教师引读:

这样的美景摆在眼前,张志和怎么舍得回去呀?

所以他写道:

(引读: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教师引问:

不须归,在这儿是不愿归哪儿?

(不回家)这“不须归”仅仅是不想回家吗?

读诗歌,只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相信会有更深的理解,大家对张志和又有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

(师补充:

张志和博学多才,早在16岁就深受皇帝赏识,“志和”这个名字是皇帝御赐的,可这样一个本该前途无量的才子,却遭诬陷贬官,从此远离官场,过起隐居垂钓的生活。

(1)教师引问:

现在你还认为他“不须归”只是不愿回家吗?

(不愿做官)

(2)教师引读:

做官穿的是绫罗绸缎,而现在他头上戴的是——(青箬笠),身上穿的是——(绿蓑衣),是什么使得张志和选择了箬笠、蓑衣,而舍弃了华丽的官帽、官服?

请你读后两行,读出张志和对大自然的迷恋。

(3)教师引读:

让我们跟着张志和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斜风细雨吧!

齐读这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教师导学:

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

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设鱼饵的,会钓到鱼吗?

可是张志和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悠然自得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生活。

4.教师小结:

渔翁之意不在钓,在于山水之乐,享受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才是张志和“不须归”的真正理由啊。

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被关在笼中的鸟,一旦重返大自然,获得了自由,那该是多畅快的一件事啊!

离开了浑浊的官场,享受着自由,张志和又是多么欣喜啊,此时的他,不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吗?

于是,他挥笔写下这首(师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师生对接)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指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中,教师围绕景色优美、悠闲自在,让学生发挥想象,全面感知词的内容;抓住白鹭飞、鳜鱼肥等江南特有的美景让学生感悟词的意境。

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词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所蕴含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词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1.景美人醉不须归,同样寄情于田园风光的诗人还有孟浩然。

(出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教师导学:

自己读读这首诗,用刚才“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及不同之处。

(张志和钓的并非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孟浩然饮的是美酒,是一种恬淡亲切的农家情。

3.教师小结:

看来诗词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啊!

设计意图: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诵读、吟咏积累

1.背诵古诗词。

2.课后搜集一些山水田园诗词去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多积累诗词,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虽是重点但已不是难点。

教学的关键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应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

本课教学,以朗读、想象、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体会感情,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词,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工作,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