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142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docx

初三化学实验题有关氢氧化钠的性质docx

1.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

改良酸性土壤,治疗胃酸过多等。

小明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盐酸一会,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明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放在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到酚酞试剂不变色。

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1)你认为他得出的结论(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2)下图是小明同学绘制出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请你另设计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2.(6分)某同学对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按下图所示过程进行探究:

 

(1)填充实验过程空格项: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①

取适量NaOH溶液放入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步骤②

用胶头滴管将稀盐酸慢慢逐滴滴入到步骤①所得的溶液中,。

溶液颜色逐渐变浅直至到无色。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步骤③

当滴加稀盐酸至发生上述现象出现,立即停止。

步骤④

将③所得溶液移入广口瓶,并与盛有浓硫酸的广口瓶用导管连接导通,放置一段时间。

(2)模型探究:

对上述过程采用微观模型加以认识,如下图:

 

1..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反应中消失的离子有:

1.上图微观模型所反映的NaCl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3.(2010西城区一模)有的化学反应伴随明显现象,有的化学反应则没有明显现象。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与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

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若测得溶液的pH(填序号),则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a.逐渐增大并≥7b.逐渐减小并≤7c.始终不变并等于7

方案二: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反应。

某同学在不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动。

有的同学提出,该现象不足以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他的理由是:

①;②。

方案三:

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显红色,再滴加稀盐酸,若红色消失,则证明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

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片刻,红色消失。

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可能是红色溶液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使红色消失。

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上述NaOH溶液,在液面上方滴些植物油,冷却后加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片刻,红色消失。

红色消失的现象与空气中的O2无关。

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了Na2CO3,使红色消失。

取少量Na2CO3溶液,

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色,一段时间后红色不消失。

红色消失的现象与空气中的CO2无关。

(1)在验证猜想①的实验中“煮沸”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2)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当选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上述方案中红色消失是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

你的实验方案是。

4.(6分)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等工业。

化工厂的氢氧化钠产品常常含有杂质碳酸钠,为了测定该产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某化工厂甲、乙两实验员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甲实验员的方案是:

准确称量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直至沉淀完全,过滤,将所得沉淀洗涤、烘干、称量。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滤后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乙实验员的方案如下图所示(假设所取试剂均为足量,且每步反应都充分):

实验中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乙称量实验前后C装置的质量,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值偏高。

请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8分)小明来到实验室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五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他想这五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

请你用方程式表示变质的原理:

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提出猜想】小明猜想:

这五瓶NaOH溶液可能全部变质了,也可能。

通过查资料,小明知道:

CaCl2溶液和Na2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表中有横线的格。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第一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由无色变红色

取第二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

白色沉淀

取第三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然后再滴加酚酞试液。

NaOH溶液全部变质

取第四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泡放出

取第五个瓶中的NaOH溶液2毫升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叙述整个过程出现的现象)

部分变质

【拓展应用】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6.(8分)小刚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到有气泡产生。

是不是拿错了药品?

小刚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1.已知反应:

BaCl2+Na2CO3

2NaCl+BaCO3↓

2.部分盐溶液的pH如下表:

盐溶液

NaCl

Na2CO3

BaCl2

pH

等于7

大于7

等于7

【实验设计】小刚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现象,对应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并不断振荡,观察到不再有沉淀产生时,再滴加1mL

有白色沉淀产生

充分反应后的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2)向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

若______

若______

则______

则_____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刚检验出该氢氧化钠溶液只是部分变质。

【进一步实验】小刚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

他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写出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2)写出试剂B的名称:

_______;

(3)步骤③判断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

7.(9分)实验室中存放的氢氧化钠固体常常会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小蓝就此问题展开了探究。

【资料收集】

(1)氢氧化钠可以与空气中的______反应,生成碳酸钠。

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在常温、101kPa下CO2的密度为1.8g/L。

【实验方案1】目的:

检验NaOH样品中是否混有Na2CO3。

小蓝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

请你对她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作一个恰当的评价(即说明方案可行或不可行,并说明原因):

实验方案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

方案1

将少量样品溶于蒸馏水后,滴入少许酚酞溶液,根据酚酞溶液是否变红,判断是否含有碳酸钠

方案2

将少量样品溶于蒸馏水后,滴入少许稀盐酸溶液,根据是否产生气泡,判断是否含有碳酸钠

方案3

将少量样品溶于蒸馏水后,滴入少许氯化钡溶液,根据是否产生白色沉淀,判断是否含有碳酸钠

【实验方案2】目的:

测定NaOH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小蓝的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和药品如图所示):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关闭活塞。

反应结束后,量筒中收集到饱和NaHCO3溶液220mL。

请你对小蓝的实验进行总结:

(1)已知B中集气瓶盛装的饱和NaHCO3溶液不能用水代替,试推测其理由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样品中含有的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__g。

(3)为达到实验目的,本实验还缺少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

(4)该实验中出现了以下问题,其中对测定NaOH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有影响的是(填序号)______。

①称量前,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发生潮解

②装置A中加入的稀硫酸本身也占有一定的体积

③氢氧化钠样品中除了碳酸钠杂质以外,还含有少量氯化钠

8.(6分)现有甲、乙两个小组的学生,欲测定某工业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并完成实验如下。

甲组:

取10.00g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盐酸,直至样品中无气泡冒出,加热蒸发所得物并干燥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反复加热、冷却、称量,直至所称量的固体质量几乎不变为止,此时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0.99g(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保留一位小数)

(2)实验中能否用稀硫酸替代盐酸,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组:

取10.00g样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C中烧碱质量增加了3.52g。

(1)乙组中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认为乙组不能准确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建议乙组按下图改进实验,向A装置中鼓入空气并增加了D、E装置。

请你简述D、E两装置的作用和鼓入空气的目的。

①D装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装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鼓入空气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分)碱石灰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干燥剂。

[资料]

①碱石灰是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固体混合物,易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

对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进行探究。

[进行猜想]

久置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

上述五种物质中,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的原因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

(2)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样品中加水后容器壁发热,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O

B.样品加足量水后仍有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C.溶液A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2CO3

D.溶液C加入酚酞变红,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

(3)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的操作中,判断加入试剂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溶液C中所含阴离子的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该久置碱石灰样品中肯定含有的成分是(填化学式),其它成分尚不能确定。

10.(共6分)某小组用碳酸钠和石灰乳来制备烧碱,反应结束后滤去沉淀,将滤液蒸干得到粗产品。

小组同学按以下实验流程对粗产品的纯度进行分析。

(1)实验资料:

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2)操作步骤:

①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m1g;

②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③将过量的浓盐酸慢慢滴加到盛有粗产品的锥形瓶中,直至无气泡冒出;

④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m2g(m1<m2;假设产生的气体均被装置D吸收)。

(3)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粗产品中一定有______;一定没有______。

②C中的试剂为______(填物质的名称)。

③该方案测得烧碱的纯度比理论值偏小,请分析“偏小”的原因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具体的改进措施______。

11.(6分)某同学从物质类别的角度构建了如“图一”所示的知识网络图,

借助网络图回答:

⑴写出用酸和碱生成氯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⑵请把图中①处补充完整,要求不能与图中已有信息重复。

①是。

⑶某小组尝试做了“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实验装置见图二)。

图一

【实验现象】气球膨胀。

【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甲和丙两位同学分别取少量的“图二”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并按各自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甲同学向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3乙同学提出新的验证方案,请你帮助乙同学完成验证报告。

步骤

现象

结论

向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有气体逸出、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③丙同学向另一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发现白色沉淀生成,证明生成了新物质。

④丙同学将反应后的滤液倒入乙同学的废液中,充分混合后无明显现象。

混合后的溶液中除含有酚酞外,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ANaCl;BNaCl和CaCl2;C;D。

12.(9分)实验室里的同学们正在做探究实验。

用A、B、C、D四支试管各取室温下等体积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分别做如下实验:

①向A试管中滴加碳酸钾溶液;②向B试管中滴加氯化铜溶液;③向C试管中滴加硝酸镁溶液;④向D试管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均充分振荡。

(1)提出问题:

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______(请具体回答)。

(2)表达与交流:

小芳根据在D试管中没有观察到现象,判断D试管中无化学反应发生。

你认为此判断的依据是否合理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并具体解释原因______。

(3)为科学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同学们对B试管中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无色滤液,继续进行探究。

小芳猜想滤液中只含有一种溶质,小刚猜想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为验证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同学们选用不同的试剂分别进行实验。

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______

______

小刚的猜想是正确的。

滤液中含有的两种溶质是

______

方案二: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______

______

(4)反思与评价:

通过上述实验,同学们认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必须处理后再排放。

请你对B试管中滤液的处理提出可行的建议______。

13.(7分)在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被全部转化成产品。

某化工厂用石灰石(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纯碱、水等原料来制烧碱溶液,再经过滤、蒸发等步骤制取固体烧碱。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化工厂仓库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固体烧碱样品的成分进行下列分析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

样品的成分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

样品中除了氢氧化钠外,还含有碳酸钠。

支持这种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

该样品中除了氢氧化钠外,还含有氢氧化钙、碳酸钠和碳酸钙。

【实验与结论】

(1)验证猜想一:

取少量固体样品放入水中,得到澄清溶液并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猜想一正确。

(2)验证猜想二:

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样品溶于水中

溶液澄清

 

②________。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该小组同学通过反思实验过程,认为猜想一是不正确的,理由是______。

(2)通过上述探究,他们认为提出的猜想三不可能存在。

请你帮助分析理由:

 

3.答案:

方案一:

b

方案二:

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

②稀盐酸进入烧瓶占据了一定体积

方案三:

(1)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有氧气

(2)取少量原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稀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一段时间后,若红色不消失,则证明红色消失是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

4.

(1)①CaCl2+Na2CO3

2NaCl+CaCO3↓②NaOH、NaCl、CaCl2

(2)干燥CO2气体吸收生成的CO2吸收空气中的H2O和CO2生成的CO2没有被C装置完全吸收

5.(8分)

CO2+2NaOH==Na2CO3+H2O。

部分变质。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不能确定变质的程度

不能确定变质的程度

白色沉淀、加酚酞不变色

不能确定变质的程度

开始无现象,后来有气泡

密封保存

6.【分析】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设计】

(1)NaCl和BaCl2

(2)酚酞溶液溶液为红色部分变质溶液为无色全部变质

【进一步实验】

(1)Na2CO3+Ca(OH)2

2NaOH+CaCO3↓

(2)酚酞溶液(3)溶液由

红色刚好变为无色

7.【资料收集】

(1)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1】

方案1不可行,氢氧化钠也可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会干扰检验

方案2不可行,氢氧化钠量很大,会与盐酸先发生反应,因而即使有碳酸钠存在也可能看不到气泡

方案3可行,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钡发生反应,而碳酸钠可以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

【实验方案2】

(1)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或二氧化碳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这样可以避免因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测量误差

(2)0.954(3)测定所取样品的质量(4)①

8.甲组:

(1)95.4%

(2)不能,硫酸难挥发,致使固体不纯,且存在危险乙组:

(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以防影响实验结果

(2)①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②防止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影响实验结果③将A装置中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入C装置

9.(8分)

[进行猜想]NaOHCa(OH)2

CaO+H2O==Ca(OH)2、2NaOH+CO2==Na2CO3+H2O

[实验过程]

(1)过滤

(2)C

(3)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CaCl2溶液,如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加入的试剂过量。

(4)OH-Cl-

[实验结论]Na2CO3

10.①Na2CO3和NaOHCa(OH)2

②浓硫酸。

③装置A中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与装置B中的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将浓盐酸改用稀硫酸(在装置D的后面接一个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11.(每空1分,共6分)

⑴NaOH+HCl=NaCl+H2O

⑵金属和盐

⑶①过量的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②溶液红色褪色

4CNaCl和HCl;DNaCl、HCl和CaCl2

12.

(1)氢氧化钙与各种盐的反应(此空合理答案即可得分)

5

(2)不合理有些化学反应无明显现象

6(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通二氧化碳

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CaCl2和Ca(OH)2

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4)加酸中和,使溶液为中性后排放

13.【提出猜想】猜想二的依据是:

原料中的纯碱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或氢氧化钠

变质(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与结论】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②取①中少量溶液加入盐酸

有气泡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反思与评价】

(1)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使酚酞溶液变红。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不能共存;碳酸钙难溶于水,若含这种物质,就不会得到澄清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