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024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docx

综合基础知识政治部分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

1、1915新文化运动发起。

2、1921.7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

3、1922.7,(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也标志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①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②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③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北伐战争)。

5、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表明(蒋介石)彻底叛变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6、1927.8.1起,中共先后发动的武装起义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7、1934.10.10中央红军和中共机关开始长征。

8、1935.1红军攻克遵义城,并召开遵义会议,会议最后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中央的责任。

9、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结束。

10、1936.1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11、1937.7.7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2、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在陕北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13、1937.9.25,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对日作战的胜利。

14、中共中央先后提出十大政策,中心环节: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15、1945.4.23---6.11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

16、(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17、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2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中国抗战胜利

18、1945.8.25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19、1945.10.10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0、1948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结束的标志是(南京国民政府被占领)。

211949.3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会议主要内容:

①提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迅速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③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④提出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22、1949.10.1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中国建立后,中共在千头万绪的任务中,中心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2、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重大政治运动有:

①抗美援朝运动;②土地革命运动;③“三反”运动;④“五反”运动。

3、1951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4、1952年开展的“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5、(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6、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①国家的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8、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9、1956.9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八大提出了:

①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③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八大提出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1、八大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2、1957.2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3、1957年的整风运动反对的主要是(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14、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中所犯的“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5、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6、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17、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

18、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19、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打破了个人崇拜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1、1978.12.18---2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重点转移的决策。

2、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已经胜利完成)。

3、1982.9.1---11十二大在北京召开

4、1987.10.25---11.1十三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针,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

7、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

(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997.9.12---18,十五大在北京召开,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9、1999年,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胜利进行的三次重大政治斗争是:

①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②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批判;③揭批“法轮功”的斗争。

10、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2002年11月,十六大在北京召开,确立了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是(2020年)。

12、2007年10月,十七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深刻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写入党章。

13、2012年11月,十八大在北京召开。

大会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16、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7、五位一体中五位指: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18、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与以往相比,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19、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内容有:

①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主题;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新阐释;④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0、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

1、十八大修改的党章把党的(性质)概括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

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与上题同义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是:

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②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③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4、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

5、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①理论联系实际;②密切联系群众;③批评与自我批评

6、(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7、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8、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来源于(人民群众)。

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的纪律和党的团结统一

1、关于党的团结:

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是全党团结的(思想基础);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纲领和路线是全党团结的(政治基础);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是全党团结的(组织基础);④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⑤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是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一致。

五、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党的干部

1、(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的基础。

2、政治线路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3、党中央制定的干部“四化”方针: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其他:

1、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发端于(南斯拉夫)。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四个字,即(实事求是)。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4、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5、关于群众路线的认识:

①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②是中共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③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6、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个观点主要包括涵义: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③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一起,成为贯穿毛思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根本点、立足点)。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历史条件:

①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③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列主义的传人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

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1、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大革命时期)。

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的标志:

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

3、毛泽东思想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4、毛泽东思想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萌芽、初步发展、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

5、抗战时期,我党开展整风运动的时间是(1942年至1945年)。

6、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①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包括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

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

3、中国革命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自身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

(三)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1、毛泽东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党指挥枪)。

(六)党的建设理论

1、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一届六中全会--理论奠基阶段;②十二大到十五大--理论创立和初步形成阶段;③十五大到十六大--理论发展和深化阶段;④十六大到现在--理论进一步和深化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色是(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第二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②马列主义、毛思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③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②十二大到十三大,邓论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③十三大到十四大,邓论体系正式形成阶段;④十四大到十五大,明确提出邓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是毛思的精髓,也是邓论的精髓。

2、实事求是是: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②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③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④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3、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包含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包含内容:

①解决过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僵化问题;②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十六大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十八大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2、(1986年),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3、(江泽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

4、(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根本方向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1987年),党的(十三大)科学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3、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一,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二,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作出了全面阐述,即: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要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真理必须做到:

①促进科教创新,加速科教进步;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①我国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着弊端;②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③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知我完善和发展;④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3、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①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②改革干部人事制度;③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4、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原则: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从中国国情出发;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5、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①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⑤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八)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九)“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②实行两种制度;③在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2、解决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必须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坚持的原则:

①坚持一个中国绝不动摇;②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③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④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十)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内涵:

①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②和平与发展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③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密不可分。

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十一)社会主义事业得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2、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3、社会主义事业得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条件

第一,马列主义、毛思、邓论是“三思”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二,中共成立以来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思”形成的历史根据;第三,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思”形成的时代背景;第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思”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五,党所在的地位和环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思”形成的现实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