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996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docx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浅论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

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难以交易性,需靠长期的努力经营才能获得。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任何一个企业都至关重要。

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材料可以替代它的地位。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水泥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规模(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以上企业达5200多家。

据统计,1978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524万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2007年我国水泥产量达13.6亿吨。

自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现如今已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8%左右。

广大水泥企业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大部分水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立窑水泥)比重大、能耗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无序竞争突出,利润水平偏低,波动性大,整体竞争力还有待更一步的提高。

在当前中国水泥企业已经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水泥外资不断涌入,国外水泥“大鳄”如法国的Lafarge、瑞士的Holicm等在企业集团正通过投资建厂、并购重组等战略投资方式争夺中国水泥市场。

与此同时,在国家加大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与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新型干法窑扩大产能,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以及国家经济政策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节能减排”能源节约国策的落实大背景下,水泥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在水泥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要想获取竞争优势,谋得生存与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发现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审时度势地大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营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依靠核心竞争力赢得生存权、主动权和发展权。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培育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背景下,水泥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2002年后,受固定投资拉动、国家水泥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市场空间和获取高额利润的预期,投资者趋之若鹜,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开始大量建设,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的同时,忽视了水泥工业的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出现了投资过热、盲目扩张、重复建设、“抢地盘、抢山头”等现象。

市场竞争形成了立窑水泥企业与新型干法窑企业竞争、新型干法窑水泥企业与新型干法窑水泥企业竞争的局面。

而转入2007年下半年,由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初步显现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的经济运行也出现下滑的情况。

水泥是与经济密不可分的,经济下跌必然对水泥企业造成冲击,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下滑运行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将日益明显。

据统计,每亿元的投资可直接拉动水泥消费为1万吨,而持续下降的投资必须导致水泥需求的下降。

而由于我国目前水泥产能总量较大,市场需求量的缩小必然对整个水泥企业群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因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水泥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水泥企业要做大做强,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

近年来,水泥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凭着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管理、技术力量,极力进行产能有扩张与市场的占有。

因此,我国水泥行业的竞争不仅是本国水泥企业间的竞争,而且是和跨国水泥企业间规模的竞争、市场的竞争、管理技能能力的竞争。

同时由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初步显现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的经济运行也出现下滑的情况。

此外,我国水泥企业也受到全球能源危机及国家项目审批、融资难、环保要求高、出口退税取消、节能减排等行业政策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迫切需要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在通过自身积累发展的基础上,或采取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或采取资产重组、并购、联合等方式扩大企业竞争力,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否则将面临着诸多经济大环境、国家行业调控政策、水泥外资进入等实际问题,将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内外具有较高竞争力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破产倒闭,直接消灭的可能。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水泥企业相比,国内水泥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生产成本偏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偏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

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水泥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水泥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

水泥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行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从现在做起,针对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水泥企业要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水泥企业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水泥巨头的大举进入,国内水泥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水泥企业进行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水泥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

为此,要想使国内水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目前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泥行业与企业在近三十年来虽然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后,我国按照“总量平衡、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的政策导向逐步加大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

在技术工艺上围绕“节能减排”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落后技术工艺的淘汰,在项目审批和对企业支持力度上围绕“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推动产业集中和规模化发展,以实现水泥行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成就了一批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水泥企业竞争力整体有所提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有些企业虽然列入国家重点扶持60家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但相对于国际水泥巨头—法国拉法基集团而言,竞争力偏弱,最多在特定区域内享有区域性的竞争优势,而这些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部分企业也是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之下或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形成的。

当今世界,开放、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完全打开,一些水泥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而大量的中小水泥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水泥行业结构分散,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

截至2006年底,我国水泥生产企业近5,400家,企业平均平均规模约23万吨,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前十大水泥集团合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8%,行业集中度远低于全球水泥集中度水平。

目前国际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90万吨,全球排名前五大水泥企业产能占全球产能50%。

2006年我国水泥行业前4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CR4(指水泥行业前4家企业市场份额,为国际上分析水泥集中度的惯用指标)为12.38%:

根据世界水泥行业集中度通行的判断标准,CR4≤27.40%为低集中度,27.40%33.90%为高集中度。

我国的水泥行业目前非常分散,明显处于低集中度水平。

行业集中度低体现在企业家数众多、区域分散和平均规模小等方面。

在这些企业中,一些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未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部分是受益于政府的保护与优惠政策之下,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未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急于并购、扩张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资金链紧张、管理技术力量严重跟不上扩张的速度,反造成竞争力下降。

(二)企业产品质量与档次相对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历经1983-1988、1992-1995、2001-2006年三阶段高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2001年以前建成投产的大部分是立窑或湿法窑、半干法窑、普通干法窑等相对落后的生产工艺为主的企业,即使在2003年国家产业政策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地方宏观调控缺位,一些企业对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进行扩径等扩大产能改造。

由于工艺技术的限制,大部分以此为生产工艺的不能生产高强度等级的优质水泥。

因此,造成目前水泥生产能力中50%左右仍为落后的立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32.5级水泥等低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85%,42.5R级及以上的约占12%,其余为特种水泥。

产品在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企业间无序竞争突出,经济效益波动大。

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

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特别是一些企业的水泥产品质量不稳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寿命。

(三)工艺相对落后,能耗高,污染大,技术创新能力缺乏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水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而水泥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开发能力弱,产品升级换代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而生产工艺技术结构上,众多水泥企业基本是以机立窑、湿法窑、普通干法窑为主体的生产工艺,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不少企业仍在使用淘汰工艺和设备。

后期新建的新型干法窑生产工艺线也是日产1000-2500吨的生产线,也因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能力仍处于比较落后和起步阶段的水平,企业吨产品能源消耗高,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立窑水泥企业吨熟料标准煤耗为160-165千克左右,而一些新型干法窑企业因技术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原因,吨熟料标准煤耗也偏高,吨熟料标准标耗平均水平为125-135千克,不但与国际先进水泥企业吨熟料标准煤耗105千克水平差距较大,也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16780-2008《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规定的能耗限额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环境污染方面,虽然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环保问题日益重视,水泥生产中的粉尘排放总量逐年降低,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

目前多数立窑和干法中空窑企业粉尘排放浓度严重超标,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GB4915-2004《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

而一些水泥企业不建矿山,采用民采民运方式,不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国际比较差距大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

至今许多水泥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

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与国外先进水泥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水泥企业全员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约100吨/人•年,其中小型企业仅200-300吨/人•年,中型企业为600—800吨/人•年,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已提高到2500—4000吨/人•年。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如德国为3015吨/人•年,法国为3273吨/人•年,日本已达到15000吨/人•年。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创新能力差

水泥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人员和职工素质低下的问题。

人员素质的低下造成企业在生产质量管理、设备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管理方面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需要,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差。

而一些新兴的大水泥企业人员素质虽然相对较高,也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管理力度不够。

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忽视行业政策的导向,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确

在国内近年来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许多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作用,不顾企业的长期发展盲目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水泥生产线,拼命扩大自己的产能,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很少进行市场容量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理性分析。

而一些企业新增水泥产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明令禁止新建的立窑水泥,落后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仍未得到完全有效的遏制,造成目前投资收益尚未开始就面临强制淘汰的局面;而一些企业在自己专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不突出的情况下,盲目进行房地产、火力发电等多元化项目发展经营,其后果是:

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结果分散了企业的有限资源,水泥主业发展资金紧缺,经营效益低下。

不仅没有培育出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还丧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

严重影响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水泥行业长期低水平发展

水泥行业的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密切相关。

自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水泥行业得到飞速发展。

1981-1995年间全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率13.48%,最高年增长率达22.01%。

在经历了1996-2000年的相对低谷后,全国水泥产量有了较快增长,2001年-2006年全国水泥产量年均增长9.65%。

但由于限于当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历史原因,2000年以前建成投产的水泥企业大部分是以普通机立窑、机械化立窑、湿法窑、半干法窑和普通干法窑为生产工艺装备的企业,从投资主体上看大部分是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管理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企业竞争力差。

(二)对水泥行业科学发展的认识和行动存在偏差

水泥行业属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的行业,自2003年后,我国按照“总量平衡、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的政策导向逐步加大对水泥行业的宏观调控。

在技术工艺上围绕“节能减排”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落后技术工艺的淘汰,在项目审批和对企业支持力度上围绕“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推动产业集中和规模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干法窑生产工艺,以实现水泥行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但一些企业在发展新型干法窑生产线时未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问题,对资源、能源、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等方面情况缺乏认真研究和分析,就急于上项目;同时现阶段投资管理体制的原因,新建项目多头审批,有的政府部门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政绩,忽视资源、能源、环境、市场的承受能力,新上项目过于集中,形成新一轮高水平重复建设。

而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需求的拉动下,急功近利,不顾国家水泥行业政策规定,仍进行重复建设落后生产能力,进行低水平盲目扩张;一些地方闲置立窑生产能力在市场的刺激下恢复了产能,并扩径改造提高产量;一些地方相当一部分已淘汰关闭的小水泥企业又投入生产,形成虚关实开的现象,造成水泥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相对过剩,企业间无序竞争突出,企业赢得能力弱且受经济运行大环境影响大,企业竞争力弱。

(三)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

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

一是行政壁垒。

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加之各地因资源、交通运输、人文、利益分配等原因,兼并机制不够灵活,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的兼并、重组、联营受到一定阻碍,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不能形成规模竞争优势,结果还导致具有一定区域竞争优势企业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二是资金壁垒。

水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尤其对于政策鼓励的大规模新型干法线,固定投资数额大,且建设周期一般需要1-2年,还需数据较大的生产性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生产周转。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资源性、高能耗企业的宏观调控,水泥企业融资途径受到限制,结果是造成一些企业对外扩张因资金的原因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

三是土地与矿产资源壁垒。

水泥是资源高消耗型企业,生产1吨水泥熟料约需石灰石1.3吨左右。

同时,生产占地面积大。

近年来,为满足基本农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风景旅游待等方面需要,国家对矿产资源开采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关闭了大量民采民运不合格的石灰石矿点,直接导致石灰石开采供应的逐渐减少,供石价格上升。

是否拥有稳定的石灰石供应渠道将直接限制水泥企业的发展。

同时,对土地的审核、核准也进一步加严控制,土地交易成本大幅度提高,也将直接影响水泥企业对外扩张发展。

(四)水泥企业缺乏协同竞争意识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产品结构相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间的无序竞争还处于一种低端的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

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

联合销售、限产保价销售等理性行为在水泥企业很少见。

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10月份,广东塔牌集团、光大集团、台湾水泥、英德海螺、华润集团、中国中材、越秀集团等七家广东知名水泥企业为应对经济形势下滑造成的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等问题,在广东水泥行业协会的牵头下拟进行限产、保价的联合销售,但因其中一家企业不合作而告吹。

(五)管理与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科研投入不足

许多水泥企业因管理者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技术人才缺乏,资金供应不足、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管理比较粗放,未能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管理制度,尤其在管理流程、产品质量、资金流、物资流、营销策略等管理创新不足。

对企业的工艺技术改进与改造、设备更新、产品研发、试验研究等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跟踪不到位,科技管理机制不健全,未建立企业的技术中心。

由于管理与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未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导致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只能生产市场低端产品和市场同质化产品,产品质量档次差,市场竞争力差。

生产工艺较为落后,运行中设备运转率低,生产性材料消耗大,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高,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排放大,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落后,与先进水平差距大。

成为企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因素和致命弱点

(六)人力资源管理薄弱,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由于水泥企业长期以来给人印象是生产工艺设备落后、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作业环境差、员工工资收入低等方面影响,加之众多水泥企业主未能建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企业人力管理方面比较薄弱,“以人为本”的意识严重不足,在企业人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利用和保持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重视人才的培训,人才的储备、人才管理与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僵化,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缺乏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企业的文化体系,经营理念落后,团队精神不强,未能建立与形成企业全员认同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共同的信仰力量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

四、我国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途径

(一)把握好国家水泥行业政策导向,合理正确定位企业发展模式

发展是硬道理。

水泥企业要保持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大做强企业,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

水泥行业是资源消耗型、能源消耗型、重污染的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

2006年,国家相继公布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应予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企业名单》等一系列行业政策、法规与文件。

这些政策、法规与文件的公布与施行,对水泥企业而言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的挑战。

在我国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下,以及我国为应对全球的金融风暴,保持经济的稳定,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所放松,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政策。

如继2008年10月国务院批准铁道部的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后,有消息称,交通运输部门正在酝酿一个未来3~5年内投资5万亿元的计划,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

这无疑水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但不管怎样,必须正确把握好国家水泥产业政策导向,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实际,合理定位好企业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培育好自己的核心产业,拓展好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发展中壮大企业规模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水泥企业合理定位好自己发展模式,培育核心产业与拓展核心业务方面可结合自己自身实际进行如下几个月方案的选择或考虑:

1.坚定进行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及企业重组,扩大竞争优势。

要对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与重点水泥企业,要发挥好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企业的产业政策支持及金融支持,通过新建、并购、联合等市场经济手段,占领矿产资源和市场资源,提高产业与市场集中度,迅速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市场占有优势,掌握市场的定价权。

2.向产业的上下游进行资源的整合,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有条件的大企业可向产业的上下游进行资源的整合。

一是可进行对上游煤炭企业的整合,通过建设煤炭保供基地、发电厂实现煤、电、水泥一体化等。

二是条件许可的也可向下游的商品混凝土、商品砂浆、物流、房地产业进行延伸,与煤炭供应企业、物流企业、水泥设备制造商、房地产建筑企业、物流企业、铁路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同的方式,消除长期燃料、运输价格等上涨或波动带来的风险,拓宽企业的产业链,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确保企业产供销的平衡。

3.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积极发展新型干法窑,在发展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按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在“十一五”期间要淘汰2.5亿吨水泥落后生产能力,至2010年新型干法窑比例达到70%以上,至2015年基本实现全面淘汰立窑等落后产能,禁止在国家和城市重点工程、商品混凝土禁止使用立窑水泥。

因此,以立窑等落后水泥工艺为主的企业要充分分析自身资源、资金、市场的基础上,争取当地政府、银行的支持,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腾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