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939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docx

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之三

教学参考

08020701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专练

古诗文阅读之三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

高高的

   B.何意致不厚     意:

料想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

愿,请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

享受

   解析:

 A.危:

端正。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君安与项伯有故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昼夜勤作息                    安步以当车

   解析:

 A.都是“无、没有”的意思。

B项,缘故/旧交情,老交情。

C项,振作/劳作,工作。

D项,占着,把守/当做。

   答案:

 A

   3.下列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与山间之明月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中“之”是动词,往、到达;②中“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④两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答案:

 D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而今安在哉?

     而人之所罕至焉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解析:

 D.均为连词“和”。

A项“于”均为介词,①是“从”,②表被动;B项“虽”,均为连词,①即使,②虽然;C项“而”均为连词,①是表转折,②是表承接。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A项名词作状语,“从一边,从一侧”;C项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D项,形容词作动词,“推重,看重”。

   答案:

 B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芳菲菲其弥章

   解析:

 A.“悟”通“晤”,面对面;B.“冯”通“凭”,乘;D.“章”通“彰”,明显。

   答案:

 C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解析:

 A项“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

C项“交通”,古义,连接,通连;今义,指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事业的总称。

D项“非常”,古义,不平常,非同寻常;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

凌万顷之茫然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为仲卿母所遣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答案:

 C

   9.名句默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______________,士贰其行。

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诗经·氓》)

   (6)西望夏口,______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______,旌旗蔽空,__________,横槊赋诗,______________,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9)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

 

(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挟飞仙以遨游 (3)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4)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5)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6)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7)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8)羁鸟恋旧林 (9)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10)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但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就可以没有后悔遗憾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

   (4)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随着产生。

   (5)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景色,取用它没人禁止,享用它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享它们。

   二、阅读鉴赏

   

(一)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

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的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的关键句。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答案:

 

   

(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的特点。

   

(2)采用拟人的手法。

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

由写海棠花的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6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

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

“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

内子笑曰:

“君无效刘伶断饮②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遂笑应之曰:

“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斋”。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科头:

不戴帽子。

②刘伶断饮:

刘伶戒酒。

《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

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

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

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

获取

   解析:

 D.赚:

哄骗。

   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遂自投汨罗以死

   B.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余倘然久之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D.仍挟一册与具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解析:

 A项两个“以”相当于“而”,连词。

B项两个“者”译为“……的人(或事)”,代词。

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不译;第二个“之”为代词。

D项两个“与”都为介词,译为“跟”。

   答案:

 C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醉书”的一组是(  )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①表明藏书的情况;②描述读书的动作;④表明悔于“醉书”,与表现“醉书”无关,故排除A、C、D。

   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

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的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的“醉书”习性;当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过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解析:

 B项中“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判断不当,原文中说“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并非拒绝见客人。

   答案:

 B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人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

   

(2)家中窥见(这种情况)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3)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参考译文】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

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

还摆放了四个书架和四个书筒,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

琴、磬和麈尾等各种日用杂物,也都交错地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

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家中窥见(这种情况)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

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

“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

”我答应了。

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

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

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熟睡在地上。

 

   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

客人等我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

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

“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

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惊疑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诗文,不比沉溺于女色还好吗?

于是笑着回答她说:

“像你说的,原来沉湎于诗文也是很好的。

”于是我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

∙(0802061555)

∙(0802060052)

∙(0801065522)

∙(0801064356)

∙(0801063058)

∙(0801062331)

∙(0731082644)

∙(0731082210)

∙(0731081912)

∙(07310816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