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889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docx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杂舞甲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 杂舞(甲)

《韩熙载夜宴图》之王屋山舞《绿腰》

《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二

杂舞(甲)

◎杂舞一(杂舞者,《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铎舞》《拂舞》《白纻》之类是也。

始皆出自方俗,后浸陈於殿庭。

盖自周有缦乐散乐,秦汉因之增广,宴会所奏,率非雅舞。

汉魏已后,并以鞞铎巾拂四舞,用之宴飨

(1)。

宋武帝大明中,亦以鞞拂杂舞合之。

钟石施於庙庭,朝会用乐,则兼奏之。

明帝时,又有西伧羌胡杂舞,后魏北齐,亦皆参以胡戎伎,自此诸舞弥盛矣。

隋牛弘亦请存四舞,宴会则与杂伎同设,於西凉前奏之,而去其所持鞞拂等

(2)。

按此虽非正乐,亦皆前代旧声。

故成公绥赋云:

“鞞铎舞庭,八音并陈。

”梁武帝报沈约云,“鞞铎巾拂,古之遗风”是也(3)。

唐太宗贞观中,始造宴乐。

其后又分为立坐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

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4)。

立部伎八:

一《安乐》,二《太平乐》,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六《上元乐》,七《圣寿乐》,八《光圣乐》。

自《破阵乐》以下,皆用大鼓,杂以龟兹乐,其声震厉。

《大定乐》又加金钲。

《庆善乐》颛用西凉乐,声颇闲雅(5)。

坐部伎六:

一《宴乐》,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自《长寿乐》以下,用龟兹乐,唯《龙池乐》则否(6)。

武后、中宗之世,大增造立坐部伎诸舞,随亦寝废。

武后毁唐太庙,《七德》《九功》之舞皆亡,独其名存。

自后宴飨,复用隋文舞武舞而已(7)。

开元中,又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枝》《团乱旋》《甘州》《回波乐》《兰陵王》《春莺啭》《半社渠》《借席》《乌夜啼》之属,谓之软舞(8)。

《大祁》《阿连》《剑器》《胡旋》《胡腾》《阿辽》《柘枝》《黄獐》《拂菻》《大渭州》《达磨支》之属,谓之健舞(9)。

文宗时,教坊又进《霓裳羽衣舞》女三百人。

末世兵乱,舞制多失。

凡此,皆杂舞也(10)。

【自解】

(1)杂舞:

杂用的乐舞。

者:

助词。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公莫:

乐府舞曲名。

诸公不要。

公,敬辞,尊称男子。

巴渝:

乐府舞曲名。

巴渝,蜀古地名。

用以借指巴渝舞。

槃pán舞:

盘子舞。

乐府舞曲名。

舞人执盘起舞。

槃,盘子。

鞞bǐ舞:

古乐府舞曲名。

舞人执鞞鼓导舞,故称。

未详所起,汉已用于宴享,隋犹存,但已不执鞞。

舞时有歌,三国时歌词已散失。

铎duó舞:

汉乐府舞曲名。

舞人持铎随曲而舞。

隋时舞犹存,舞者不执铎。

唐代铎舞列入清商乐中。

铎,金铎。

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行军用,亦为古代乐器。

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

拂舞:

乐府吴舞曲名。

三国时江东地区以拂子为舞具的一种歌舞。

又称《白符舞》《白鳬鳩舞》。

白纻zhù:

亦作“白苧”。

白色的苧麻。

指白紵所织的夏布。

乐府吴舞曲名。

有说为《巾舞》。

南朝宋鲍照《白紵歌》之五:

“古称《渌水》今《白紵》,催弦急管为君舞。

”是也:

是啊。

始皆:

开始全部。

方俗:

地方风俗。

一方风俗。

浸陈:

浸透陈设。

殿庭:

宫殿和宫廷。

宫殿阶前平地。

盖:

大概。

自周:

自从周朝。

缦màn乐:

杂乐。

《周礼·春官·磬师》:

“教縵乐燕乐之钟磬,凡祭祀,奏縵乐。

”郑玄注:

“縵,谓杂声之和乐者也。

”散乐:

零散的礼乐乐舞。

古代乐舞名。

原指周代民间乐舞。

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

秦汉:

秦朝和汉朝。

因之:

因袭它们。

增广:

增加并拓宽广度。

所奏:

所演奏。

率非:

大略不是。

率,大概,大略。

雅舞:

古代帝王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的舞蹈。

分文、武两大类。

文舞的舞者左手执籥,右手执翟。

武舞的舞者手执朱干、玉戚等兵器。

起源于周,以后历代均有增删修订,以歌颂本朝的文治武功。

汉魏:

汉朝和曹魏政权。

已后:

以后。

并以:

合并成为。

鞞铎巾拂四舞:

鞞舞、铎舞、巾舞、拂舞四种乐舞。

宴飨:

宴会和祭祀餐飨。

(2)宋武帝:

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大明:

是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的年号。

使用共约8年。

亦yì以:

也以。

亦,也。

鞞拂杂舞:

以鞞舞和拂舞为名的杂舞。

合之:

合并它们。

钟石:

金钟和石磬为主的礼乐。

大型礼乐。

施於:

实施于。

庙庭:

宗庙祭祀和朝廷礼乐。

朝会:

三元朝会。

用乐:

使用的礼乐。

则:

将,乃。

于是。

兼奏之:

同时也演奏它们。

明帝:

南朝宋明帝刘彧yù。

西伧cāng:

西方粗野之地。

伧,古代讥人粗俗,鄙贱。

伧荒(人物鄙陋、未受教育,地域荒远、交通不便)。

羌胡:

羌人和胡人。

后魏:

也称魏朝,北魏。

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拓跋魏,元魏。

北齐:

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

文宣帝高洋代魏称帝,以“齐”作为国号,又称后齐,高齐。

为区别“南朝齐”,故称“北齐”。

亦皆:

也都。

参以:

参加进。

胡戎伎:

胡人和西戎人的技艺。

诸舞:

各种杂用乐舞。

弥盛:

更加盛行。

弥,更加。

满,遍。

矣yǐ:

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隋:

隋朝。

牛弘:

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

开皇三年,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

请存:

奏请保存。

四舞:

鞞铎巾拂四舞。

杂伎:

杂舞的技艺。

杂技。

古代娱乐形式之一种,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又称“杂戏”。

同设:

共同设置。

西凉:

西凉国,由太祖李暠hào建立的西凉政权历两代三王,21年。

在甘肃和新疆东部。

这里指西凉礼乐。

前奏之:

之前演奏它们。

而去其:

而且去掉它们的。

所持:

所手持的。

鞞拂:

鞞鼓和拂尘。

拂尘,又称拂子。

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

封建时代皇室卤簿仪仗之一。

按等级各有定制。

(3)按:

编者按。

此虽非:

这虽然不是。

正乐:

礼乐的主要部分。

乐府的正乐多是中原雅乐担任。

谓雅正的音乐。

亦皆:

也都是。

前代:

以前的朝代。

旧声:

旧时的乐声。

故:

因此缘故。

因此。

成公绥:

晋朝文学家。

为秘书郎、秘书丞、中书郎。

尝与贾充等参订法律。

赋:

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云:

说道。

鞞铎:

鞞bǐ舞和铎duó舞。

舞庭:

共同起舞在朝廷。

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

泛指音乐和礼乐。

并陈:

并列陈设。

一并陈列。

梁武帝:

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报:

报知。

告知。

回答。

沈约:

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宋、齐、梁三朝。

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

鞞铎巾拂:

鞞舞、铎舞、巾舞、拂舞。

遗风:

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化教化。

前代遗留下来的音乐。

是也:

是啊。

(4)唐太宗:

李世民。

贞观:

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

“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

始造:

开始制作。

宴乐:

隋唐礼乐名。

之前雅乐多称作“燕乐”。

即内廷之乐。

其后:

那以后。

立坐二部:

立奏礼乐和坐奏礼乐两个部分。

堂下立奏:

庭堂下面站立演奏。

谓之:

称作。

称谓之。

立部伎:

站立演奏部分的技艺。

大都在堂下(可能在庭院广场)演出,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讲究排场,气势雄伟。

坐部伎:

坐着演奏部分的技艺。

在厅堂内演出,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舞蹈比较精致,表演者艺术,技术水平较高。

(5)立部伎:

站立部分的技艺。

大都在堂下(可能在庭院广场)演出,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讲究排场,气势雄伟。

安乐:

安逸,快乐。

安逸的礼乐。

太平乐:

太平快乐,太平礼乐。

也叫《五方狮子舞》。

唐以前狮子舞已在民间流传,我国古书上称狮子为“狻猊”。

我国本不产狮子。

据《后汉书·章帝本纪·和帝本纪》中说:

月氏(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和安息国(古波斯国名)曾派遣使者送狮子给汉王朝。

到了唐代,《狮子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立部伎》中的《太平乐》表演规模相当大,人们披着缀毛的假狮皮,装扮成五个不同颜色的狮子,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俛(俯)仰驯狎”的各种情态。

另有二人牵绳,拿着拂(可能是拂尘)逗弄狮子,旁边有一百四十人的庞大伴唱队,高唱《太平乐》歌。

白居易《西凉伎》,相当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狮子舞》:

诗曰“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这与至今流传民间的《狮子舞》差不多完全一样。

破阵乐:

唐乐曲名。

《旧唐书·音乐志二》:

“《破阵乐》,太宗所造也。

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謡《秦王破阵乐》之曲。

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製歌辞。

”庆善乐:

庆善宫的礼乐。

又名《功成庆善乐》,是唐代唐太宗于贞观六年在庆善宫,所写的一首文舞,表达了唐太宗对过去的点点滴滴的感慨。

大定乐:

又名《一戎大定乐》,作者唐高宗。

在发兵征讨高丽前夕创作。

舞者百四十人,身披五彩甲,持槊而舞,并齐声高呼“八弦同轨乐。

”象征平定高丽后天下也随之大定。

上元乐:

又名《上元舞》,唐代最著名的雅乐(古代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作者唐高宗。

舞者百八十人,每人穿着画有五彩云朵的衣裳,象征天地正气。

共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篇章,乐曲凝练威严,舞蹈缓慢庄重,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动都奏这首舞曲。

圣寿乐:

作者武则天。

舞者百四十人,戴金黄色的帽子,身穿五色画衣。

舞者按乐曲节奏变化,共有十六种变化,队伍每次变化就排成一个字,这十六个字是“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

象征着武则天寿比南山,洪福齐天。

光圣乐:

舞者八十人,戴鸟冠,著五彩画衣,舞曲集合了《上元乐》和《圣寿乐》的优点,以歌王业所兴。

作者唐玄宗。

皆用:

都用。

杂以:

混杂以。

用……混杂。

龟兹qiū‘cí乐:

古龟兹国的礼乐或音乐。

龟兹,古代西域大国之一。

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震厉:

形容声响猛厉。

威猛严厉。

雷声。

雷声猛烈,故称。

金钲zhēng:

击奏体鸣乐器。

古代打击乐器。

铜制。

古代的钲有两种形制,其一指殷周时代的“铙”(与现在所称的铙钹不同),《说文》:

“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

”钲用于军事,见后汉李尤《钲铭》:

“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

颛zhuān用:

专用。

颛,同“专”。

西凉乐:

西凉国礼乐。

西凉国,由太祖李暠hào建立的西凉政权历两代三王,21年。

在甘肃和新疆东部。

颇:

很,相当地。

闲雅:

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

指文辞或声音优雅。

闲,娴。

(6)坐部伎:

坐着演奏部分的技艺。

在厅堂内演出,特点是规模小,人数少,舞蹈比较精致,表演者艺术,技术水平较高。

宴乐:

隋唐礼乐名。

之前雅乐多称作“燕乐”。

即内廷之乐。

又称《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长寿乐:

庆祝长寿的礼乐。

天授乐:

天授神权的礼乐。

庆祝建国的礼乐。

鸟歌万岁乐:

武则天作。

《旧唐书·音乐志二》“《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也。

武太后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又尝称万岁,为乐以象之。

”龙池乐:

唐玄宗即位前,居住在兴庆里,宅子里有泉水涌出,形成一个大池子。

唐玄宗即位后,修建旧宅兴庆里,改成兴庆宫,池子称为兴庆池或龙池。

玄宗亲撰乐章《龙池章》,配上舞蹈,此即坐部伎《龙池乐》。

舞由12人表演,头戴莲花冠(又一说戴芙蓉冠),身穿五彩的纱云衣,着无忧履,用雅乐,唯独没有用磬。

小破阵乐:

唐高宗时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小破阵乐》,皆源出《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

龟兹qiū‘cí乐:

古龟兹国的礼乐或音乐。

龟兹,古代西域大国之一。

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

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

则否:

却不是。

则,表示转折,却。

(7)武后:

武则天。

中宗:

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

之世:

这个世代。

大增造:

大力增加制作。

立坐部伎:

站奏和坐奏部分的技艺。

诸舞:

诸多乐舞。

随亦:

随后也。

寝废:

搁置废弃;废除。

寝,搁置。

停止,平息。

唐太庙:

唐朝皇室宗庙。

太庙,帝王的祖庙。

七德:

武功的七种德行。

《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文治的七种德行。

《国语·周语中》:

“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隋唐时舞名。

又《七德舞》乐曲名。

《旧唐书·音乐志一》:

“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

”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

“九功:

又称九宫舞,唐代三大乐舞之一。

本名《功成庆善乐》。

古谓六府三事为九功。

《左传·文公七年》:

“六府、三事,谓之九功。

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

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皆亡:

都轶亡。

独其名存:

独独它们的名字保存下来。

自后:

自此以后。

宴飨:

朝廷宴会和祭祀餐飨。

谓鬼神受享祭祀的酒食。

复用:

再次使用。

恢复使用。

隋:

隋朝的。

文舞:

乐舞中歌声文德的舞蹈。

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用于郊庙祭祀。

武舞:

乐舞中歌颂武功的舞蹈。

雅舞的一种,与“文舞”相对。

始于周代。

舞时手执斧盾。

内容为歌颂统治者武功。

用于郊庙祭祀及朝贺、宴享等大典。

而已:

罢了。

(8)开元:

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

凉州:

唐代软舞曲名。

乐府《近代曲》名,属宫调曲。

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礼乐歌曲,唐开元中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又名《梁州》,是甘肃武威一带的舞蹈,颇具少数民族风韵,可能是持碗、盅之类的舞蹈,与现代一些少数民族执碗执筷而舞有渊源。

绿腰:

唐代的汉族舞蹈,属于软舞,唐贞元中乐工给德宗献一首乐曲,德宗命乐工将曲中最主要或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所以叫《录要》,也称《六幺》《乐世》等,为女子独舞。

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

唐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迴莲破浪,凌乱雪萦风,附耳时流盼,修裾欲遡(音sù)空,唯恐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生动地描写了舞蹈由徐缓转急速,流畅的舞步婉如游龙,优美连绵的舞姿变化无穷,低回处如破浪出水的莲花,急舞时如风中飞舞的雪花。

修长的衣襟随风飘起,好像要乘风飞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韩熙载夜宴图》的画面上,有王屋山舞《绿腰》的场面。

(见上图)舞者王屋山穿着袖管窄长的天兰色长襟舞衣。

背对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双手背在身后,正欲向下分开,把她的长袖飘舞起来。

苏合香:

唐代软舞曲名。

应是西亚或印度歌舞。

金缕梅科乔木。

原产小亚细亚。

树脂称“苏合香”,可提制苏合香油,用作香精中的定香剂。

屈柘枝:

又称屈柘。

弯曲的柘树枝。

唐软舞曲名。

唐健舞里有《柘枝》。

从中亚石国传来的民间舞,伴奏以鼓为主,节奏鲜明、强烈。

舞者要有纤细的腰身,没有较深的功底是表演不了的。

唐人章孝标《柘枝》诗: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白居易《柘枝妓》诗:

“连击三声画鼓催……紫罗衫动柘枝来。

”都是描写《柘枝》舞人在鼓声中出场。

舞姿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柔美。

舞者的长袖,时而应着鼓声翘起,时而低垂拂着华美的地毯,即诗中所谓“翘袖中繁鼓”,“长袖入华裀”(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

那穿着锦靴的双脚,随着快速复杂的节拍踏舞,帽上的金铃随之发出清脆的响声,即诗中描写:

“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音yào)摧”(张祜《观杭州柘枝》)。

观众惊叹舞姿的轻盈柔软:

“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

舞蹈即将结束时,有深深的下腰动作,舞者的衣衫已被汗水湿透:

“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两点花”(刘禹锡《和乐天柘枝》)。

《柘枝舞》在广泛的流传中,出现了表演这个舞蹈的“柘枝伎”,可见演《柘枝舞》必须具有某些特殊的技巧和才能。

《柘枝舞》本是独舞,后来有两个人表演的《双柘枝》,据乐府《柘枝词》序说:

“用二女童,帽施金铃,抃转有声,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

”团乱旋:

唐软舞曲名。

名字来自韋鏗之詩句。

或称作《团圆旋》。

甘州:

甘州乐。

应是甘肃张掖地区党项族西夏政权的礼乐。

回波乐:

又名《回波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唐刘肃《大唐新话》云:

“景龙中,中宗尝游兴庆池。

侍宴者递起鼓舞,并唱《回波词》,给事中李景伯亦起舞,歌词云云。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云:

“《回波》,商调曲,唐中宗时造,盖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

后亦为舞曲,《教坊记》谓之软舞。

”兰陵王:

又称《大面舞》《代面》。

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相传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哉,但容貌很美,他嫌自己仪容不威武,作战时就戴上假面。

人们为了歌颂他,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用这个曲子编舞,表演指挥击刺的作战动作。

唐代表演这个节目时,舞者穿紫色服装,腰间束金带,手执鞭(即鼓锤),可能是表示击鼓进军的意思。

此舞从北齐传至唐代,并东传日本,至今日本雅乐舞蹈中还保存了《兰陵王》这个节目。

《兰陵王》流传久远的原因我想是由于兰陵王高长恭既是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同时他又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宽厚的王子,他作战身先士卒,得一瓜一果,也要与战士分享。

不幸的是,他的战功与美德却遭到了当皇帝兄弟的妒恨,下令要他喝下毒酒自杀,他临终前,烧掉了所有别人借他钱的借据。

此举更让人们崇敬和怀念他。

人们用此舞抒发对他的感情。

春莺啭:

唐代著名「软舞」。

据《教坊记》载,「春莺啭」是高宗早晨听到莺叫声,命乐工白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啭》。

白明达是著名龟兹(新疆库车)音乐家。

糅合了龟兹歌舞风格的舞蹈,为女子独舞,进退旋转,婆娑缦妙。

该舞曾传入朝鲜和日本。

半社渠:

或作《半社》。

半社,应是古代北亚国家名。

《魏书·本纪》世宗宣武帝纪:

冬十月丁巳,高丽、半社、悉万斤、可流伽、比沙、疏勒、于阗等诸国并遣使朝献。

渠,【康熙字典】又樂章名。

《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

《註》納夏一名渠。

借席:

不详。

乌夜啼:

应是古琴曲。

原为南北朝时期表现爱情题材的西曲民歌。

之属:

之类。

谓之:

称谓之。

软舞:

柔软之舞蹈。

唐软舞,即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

(9)大祁:

不详。

阿连:

阿连舞,音译。

来自里海萨尔马提。

剑器:

剑器舞。

是唐朝健舞的代表。

又称剑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朝鲜族女性舞蹈。

剑器舞原为男性舞蹈,经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

其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

著名的公孙大娘就是宫廷剑器舞的高手。

胡旋:

胡旋舞。

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

“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

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

胡旋舞是因为在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

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又名史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沙赫里萨布兹。

)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

『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

』李端《胡腾儿》诗: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

『胡旋女,出康居。

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腾:

胡腾舞。

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

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

源于中亚“昭武九姓”中的石国。

阿辽:

不详。

应是来自契丹歌舞。

柘枝:

参见软舞《屈柘枝》。

这应当是户外或男子的柘枝舞。

黄獐:

歌颂忠勇将领唐清边道总管王孝杰的《黄獐舞》。

应是由契丹歌舞变化而来。

歌颂契丹首领李尽忠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西硖石谷内)大败唐军的一次伏击战。

或来自乐府杂舞歌谣《黄獐》。

拂菻:

又称拂林舞。

音译,源出罗马。

大渭州:

大渭州舞。

应是来自吐蕃歌舞。

渭州,相当今甘肃陇西等地。

安史乱后地属吐蕃。

达磨支:

又称达摩支舞。

又名《泛兰丛》。

应是来自印度舞蹈。

之属:

之类。

谓之:

称谓之。

健舞:

唐代的乐舞舞蹈,属于广泛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节奏明快、矫捷雄健。

属于典型的胡舞。

(10)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的第十六代皇帝,唐穆宗李恒第二子。

教坊:

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

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霓裳羽衣舞:

舞名。

舞曲为《霓裳羽衣曲》,故名。

唐代著名法曲。

为开元中河西节度使杨敬忠所献。

初名《婆罗门曲》。

经唐玄宗润色并制歌词,后改用今名。

末世:

指一个朝代衰亡的末期。

兵乱:

兵灾战乱。

因战争而造成的骚扰和灾害。

舞制:

乐舞制度。

多失:

多数已遗失。

凡此:

大凡如此。

所有这些。

杂舞:

杂用的乐舞。

沌意:

唐朝乐舞是唐朝的汉族舞蹈艺术,在经过汉朝百戏在舞蹈技巧上的飞跃,以及南北朝中外乐舞交汇的推动下,达到一个更趋成熟的新境界,是古代汉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杂舞也叫唐朝大曲。

节奏舒缓、动作柔美、气脉贯通,由内向外传递和彰显出大唐文化的博大胸怀与恢弘气度。

唐大曲係指自南北朝經隋朝至唐朝時代在宮廷所表演的讌樂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体歌舞曲。

唐代大曲名目繁多,仅《教坊记》就列有四十六“大曲”。

“大曲”结构复杂,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叫“散序”;接着是慢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

著名的舞蹈“七德舞”、“上元舞”、“九功舞”合称“三大舞”,流行于宫廷。

健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而得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